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2110-1134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2110-113414
論文名稱
Title
談話性節目中的性別論述-以<大學生了沒>為例
Gender Discourse in Talk-show Program- using "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2-02
關鍵字
Keywords
浪漫愛、談話性節目、性別意識型態、性別刻板印象
romatic love, gender stereotype, talk-show programs, gender ideolo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1 次,被下載 34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44 times.
中文摘要
媒介向來被認為是再製與鞏固主流價值的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媒介透過其表意文本來建構閱聽人對現實社會的了解,讓其所傳達的優勢意識可以被大眾內化,進而成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而談話性節目作為一種電視類型,其所傳達的性別意識型態論述,是透過看似平常的日常對話所建構,加上近年來談話性節目有邀請素人來賓的趨勢,使得節目上的談話彷彿更貼近「真實」,性別意識型態便經常隱而不現的流露在其中。本研究便將以談話性節目<大學生了沒>為例,探討此節目中的性別意識形態與論述,並思考談話性節目的性別意識形態是如何運作,在主題變化性高的談話性節目中,其談論主題卻又了無新意,經常圍繞著某幾項主題打轉,究竟生產端設計單元的思考價值為何?都是本文欲探討的面象。因此,本研究將透過文本分析的方式,針對<大學生了沒>的22集內容作分析,另外,也將對節目製作人員以及參與節目的大學生們進行訪談,以瞭解生產端的製作思維。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了沒>的主題中,與性別相關不在少數,且多集中在以女性為主的主題。分析其內容發現,經常以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作為論述的基礎,尤其是談論到男女特質或形象時,不僅未能提出多元的看法,反而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看待,並從中劃分出優劣高低,鞏固了男尊女卑的性別次序。此外,關於愛情的討論中,除了要維持男強女弱、男上女下的相處模式,也在浪漫愛的糖衣包裝下,行使異性戀的霸權運作,此不但排除了同性戀族群外,也使得女性為愛淪為男性的附屬品。最後,在外觀打扮的主題中,強調著主流的審美觀點,並以男性觀看的角度作為衡量的基準,讓女性成為男性慾望、凝視的客體,另外,女性在各種美貌論述的壓力下,不斷的規訓自己,也被當作是販賣廣告的商品,使女性終將成為美貌的受害者。
Abstract
Media is taken as one of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which reproduces and delivers dominant ideologies, and audience always internalize these dominant ideologies and take them for granted. Talk-show program is one kind of television genre, its gender ideology is constructed by daily conversion. In addition, inviting normal people to attend talk-show programs is becoming a trend; it makes ideologies closer to reality, and not easy to be found. Aim to understand how gender ideologies work in talk-show program, this study uses Taiwanese talk-show progra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22 texts of “University” by textual analysis. Besides, the other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on, so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a producer and four guests of “University” to have clearer concept about produc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topics about gender issue in “University”, and most of them focus on woman. Analyzing these tex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der stereotype and patriarchal concepts are usually delivered when talking about gender traits, and in this program, they always narrow down diverse viewpoints about gender with binary opposition. In addition, discussing about love, they not only maintain traditional gender order -“men are strong, and women are weak” and “men are superior, and women are inferior”, but also use hegemony of heterosexuality to oppress women with romantic love, and exclude homosexual. In this way, women will become inferior and subordinate to men. Finally, when talking about appearance and dressing, it’s full of mainstreaming values in “University”, and these values make women to be an object which is gazed and desired by men. Thus, under kinds of pressures of beauty myth, women keep disciplining themselves, and they are used as a product for selling advertisement. These situations make women become victims of beauty in the en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誌…………………………………………………………i
摘要…………………………………………………………iii
Abstract……………………………………………………iv
目錄…………………………………………………………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社會化………………8
一、性別刻板印象…………………………………………8
二、性別社會化…………………………………………14
三、小結…………………………………………………16
第二節 父權體制與異性戀霸權……………………18
一、父權意識型態………………………………………18
二、異性戀霸權與浪漫愛………………………………20
三、小結…………………………………………………23
第三節 美貌政治……………………………………24
一、美貌的標準…………………………………………24
二、美貌的凝視…………………………………………26
三、美貌的規訓…………………………………………29
四、小結…………………………………………………32
第四節 談話性節目…………………………………34
一、談話性節目的定義…………………………………34
二、談話性節目的論述方式……………………………35
三、小結…………………………………………………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文本分析析…………………………………40
一、文本分析的理論基礎………………………………40
二、批判語言學取徑……………………………………43三、樣本的選擇…………………………………………45
第二節 深度訪談……………………………………48
一、深度訪談的理論基礎………………………………48
二、受訪者的選擇………………………………………48
第四章 節目製作與類型分析………………………51
第一節  <大學生了沒>的節目簡介………………51
第二節  <大學生了沒>的節目製作………………53
第三節  <大學生了沒>的主題類型分析…………61
第四節  <大學生了沒>性別相關的主題分析……65
第五章 男女生了沒?……………………………72
第一節  劃清界線,暢談多元?……………………72
第二節  學習「女人」,獲得矚目?………………82
第三節 小結…………………………………………90
一、相同之處……………………………………………90
二、相異之處……………………………………………91
第六章 女為悅己者「變」?………………………93
第一節  愛情戀了沒?………………………………93
第二節  女人靚了沒?……………………………104
第三節 小結………………………………………125
一、父權至上的思維……………………………………125
二、日常生活的實踐……………………………………125
三、男性觀看與凝視……………………………………126
四、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126
五、父權思維的意識型態………………………………12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2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9
一、父權思維與刻板印象的結合………………………129
二、父權思維與浪漫愛情的結合………………………131
三、父權思維與美貌政治的結合………………………132
四、父系思維與資本主義的結合………………………133
第二節 研究限制…………………………………134  
參考文獻…………………………………………………135
一、中文部分……………………………………………135
二、英文部分……………………………………………139
附錄一:訪談大綱(製作單位)………………………142
附錄二:訪談大綱(大學生來賓)……………………144
附錄三:<大學生了沒>所有類別的主題整理………14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王大維(2007)。當玩笑變成攻擊-笑話與男子氣概認
同建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1,74-80。
白曉紅譯(1987)。Weedon C.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
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成令方等譯(2008)。Allan G. Johnson著。性別打結
-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Bernice Lott著。女性心理
  學。臺北:五南。
李長青譯(1994)。Alison Lurie著。解讀服裝。台北:
商鼎文化。
李尹(2007)。愛情的面貌:異性戀親密關係中的性�  別政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高
  雄。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  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  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令儀譯(1991)。Betty Friedan著。女性迷思。台   北:月旦。
吳書榆譯(2000)。Kindlon, D &Thompson, M著。該  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商   周。
吳庶任譯(1996)。Adam Jukes著。為何男人憎恨女  人。台北:正中。
林芳玫(2005)。權力與美麗。臺北:九歌。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  構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宇玲(1999)。解讀台灣綜藝節目「反串模仿秀」的  性別文化:以「台灣紅不讓」的「變男變女變變
  變」單元為例。載於何春蕤主編(2003),跨性別 (頁173-221)。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林蓼攸譯(1993)。Judith Rodin著。新美麗主義。台  北:自立。
何修譯(1992)。Naomi Wolf著。美貌的神話。台北:  自立晚報。
周素鳳(2001)。Anthony Giddens著。親密關係的轉  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洪凌譯(1998)。Baudrillard J.著。擬仿物與擬像。台  北:時報文化。
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  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國立中正大  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周平、陳閏生(2007)。解析弱智化女性的笑話。性別  平等教育季刊,41,24-33。
周亞君(2004)。打造現代維納斯:美容整形報導之論  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  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  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  學研究,57,91-126。
涂迺儀(2006)。科技性別氣質在媒體中呈現的轉變:  以女性機車廣告為例。中
  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
耿曙(2005)。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政治大  學「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深度訪談法專題,台  北。
畢恆達 、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  書文化
陳光中等譯(1996)。Neil J. Smelser著。社會學。台  北:桂冠。
陳志梧(譯)(1989)。Berger John著。看的方法。  台北:明文書局。
陳芸芸譯(2003)。Abercrombie著。電視的社會學分  析。台北:韋伯。
陳家翰、呂妮霖、施君涵(2002)。媒體卸妝--從素  顏節目探討媒體呈現女性形象之迷思。中華傳播學   會2002年年會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國立中山大學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  54,141-166。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的新  聞文本分析。國立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孫聿新(1997)。製作人的進階三部曲。廣電人,25,  23-24。
張錦華(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  人。
張君玫譯(1997)。Kathy Davis著。重塑女體:美容手  術的兩難。臺北:巨流。
張娟芬(1999)。「人盯人」式的父權。戴於顧燕翎、劉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  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48-55)。台北:女書文化。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Liesbet van Zoonen著。  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
張玉佩、葉孟儒(2008)。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在網  路相簿的權力探索。資訊社會研究,15,249-  
  274。
馬傑偉(1998)。電視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德蘭(2007)。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載於黃  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5-   50)。臺北:巨流。
葉育菁(2002)。支配與被支配:少女漫畫書中呈現的  兩性價值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34-141。
葉立誠(2005)。台灣服飾流行地圖。臺北:商鼎文   化。
黃淑玲(2007)。男子性與男子氣概。載於黃淑玲、游  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67-292)。臺  北:巨流。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  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 灣社會,4-24。臺北:  巨流。
黃威融(1997)。小心!電視遙控器每個按鈕都在引爆  商戰。新新聞,520 ,77-80。
黃貞蓉(2005)。異性戀大學生的愛情樂章:性別觀點  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台北。
黃海榮(2007)。「男性凝視」與色情。文化研究@嶺  南,6。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  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 
  文,台北。
陶鐵柱譯(1999)。Simone de Beauvoir著。第二性。  台北:貓頭鷹。
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載於黃淑玲、游  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91-110)。臺  北:巨流。
楊意菁(2001)。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  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博士論文,台北。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  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美惠、林怡吟(2002)。浪漫愛的意識形態。兩性平  等教育季刊,20,112-115。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形態。性別平等  教育季刊,15,100-103。
游美惠(2009)。物化�客體化(objectification)。性別  平等教育季刊,46,79-82。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  教育。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馮建三譯(1995)。David Morley著。電視、觀眾與文  化研究。台北市:遠流。
趙旭東、方文譯(2005)。Anthony Giddens著。現代  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
鄭明椿譯(1993)。Fiske, J. & Hartley著。解讀電視。  台北:遠流。
蕭蘋、蘇振昇(2002)。揭開風花雪月的迷霧:解讀台  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世界  (1989-1998)。新  聞學研究,70,167-195。
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  三民書局。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Kenneth Clatterbaugh   著。男子氣概的當代觀點。臺北:女書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  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Michel Foucault著。規訓  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劉泗翰譯(2004)。R. W. Connell著。性�別-多元時  代的性別角力。臺北:書林。
劉昌博(1983)。我國古代的女性美。中外雜誌,196 (33),63-70。
劉幼琍、蔡琰(1995)。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  究。廣播與電視,29(1),89-123。
鍾起惠(1997)。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30,  32-33。
謝臥龍(2001)。解讀凝視與偷窺下的性別關係。第六  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嚴玉鳳(2000)。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  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二、英文部分
Allan G. Johnson (2005).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Aronowitz, S (1992).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lass,   
 culture, social mo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Beck, D. B. (1998). The“F”word: How the media frame  feminism. NWSA Journal, 10(1), 139-153.
Bordo, S. (1993). 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arey, J.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 society. Boston: Unwin Hyman.
Cash, F. C, Dawason, K., Davis, P., Bowen, M., &
 Galumbeck, C. (1988). Effects of cosmetics use on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body image of  
 American college wom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9(3), 349-355.
Chapkis, W. (1986). Beauty secrets: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appearance. Boston: South End Press.
Connell, Raewyn (1995). Masculinities. Cambridge,
 UK: Polity.
Connell, Raewyn (2002). Gender.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irestone, S. (1984). Love: A feminist critique. In R. Baker & F. Elliston (Eds.),Philosophy of sex. NY:  
 Prometheus Books, 37-52.
Fiske, John (1991).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cault, Michel (198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rith & Mueller (2003). Advertising and gender
 representation, Advertising and societies:     
Global issues, Ch10. New York: Peter Lang Press,  223-252.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 London:  
 Sage.
Jackson, S. (1999).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Kellner, D. (1995). 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 Routledge.
Clatterbaugh, Kenneth (1996). Contemporary
 r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Men, women, 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Canada: HarperCollins.
Shattuc, Jane (1997).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about
 talk shows, The talking clure: TV talk shows and
 women. New York : Routledge, 1-12.
Solomon, R. (1984). Love and feminism. In Baker, R.
 & Elliston, F. (Eds.), Philosophy of sex. NY:
 Prometheus Books, 53-70.
Susan A. Basow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US: Brooks/Col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