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6115-2146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6115-214601
論文名稱
Title
品管圈活動、師徒制及知識管理與技術知識傳承成效關連性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
The Relationship Amo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Mentor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The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 Steel Corpor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1-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1-13
關鍵字
Keywords
技術知識傳承、師徒制、品管圈活動、腦力激盪、知識管理、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e,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Brainstorming, Mentorshi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Knowledge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5 次,被下載 179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96 times.
中文摘要
如何有效運用組織活動與工具來推動產業技術知識傳承,使企業能維持優勢的競爭力並永續經營,是組織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認為:「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奇異前執行長 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的故事中也指出,「事實上,向未來看和培養下一代的主管是領導階層的中心任務之一」。因此主管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培養下一任經理人及發掘人才,可見「傳承」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要有效的達成專業技術與知識傳承的目標,必須善用組織中的工具來提高員工對產業技術知識傳承活動的參與,在國內的產業中最常使用「品管圈活動」來解決現場生產的問題及透過「師徒制」傳授資淺同仁專業技能、進行知識分享與經驗傳承,讓產業關鍵技術和知識得以延續。
本研究以中鋼公司現場推動多年的品管圈自主管理活動(Creative Development Activity)、師徒制(Mentoring)、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之實際運作為例,探討企業在使用上述活動與工具以推動產業技術知識傳承成效的關連性,以中鋼公司三個軋鋼工廠中現場操作生產、機械、電氣維護、品質檢驗的員工為受訪對象,採隨機抽樣方式,共回收有效問卷345份。研究結果顯示:1.品管圈活動對師徒制存在顯著正向相關;2.品管圈活動對知識管理存在顯著正向相關;3.品管圈活動對技術知識傳承成效存在顯著正向相關;4.師徒制對知識管理存在顯著正向相關;5.師徒制對技術知識傳承成效存在顯著正向相關;6.知識管理對技術知識傳承成效存在顯著正向相關;7.知識管理對品管圈活動與技術知識傳承成效具部分中介效果;8.知識管理對師徒制與技術知識傳承成效具部分中介效果,八項假說成立並具顯著性。因此,中鋼公司的品管圈活動、師徒制及知識管理確可提升技術知識傳承成效,結論上建議主政部門-應持續深耕推動現場品管圈活動及強化師徒制功能,以優化組織智慧資產,使產業的技術知識傳承更具成效,應可藉此模式對應連續10年期的大退休潮及延續公司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師徒制、腦力激盪、知識管理、知識分享、技術知識傳承
Abstract
It’s long been an imperative issue within an enterprise how to efficiently transfer pivotal techniques and domain knowledg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and tools. “Employee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throughout the enterprise.” said Matsushita Kōnosuke, a Japanese management pundit. General Electric’s former CEO--Jack Welch’s story mentioned “In fact, look into the future and to cultivat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xecutives is one of the central tasks of leadership”, that the most crucial duty of a manager is to cultivate and excavate internal potential of an enterprise since the importance of skill-transferring playing within management is evident.
For the sake of achieving corporate targets of transfer the pivotal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wise use of organizational tools is indispensable as it helps raise employees’ engagement in technology transfer. QCC and mentorship are the most broadly used domestically to deal with corporat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echnical enhancement. Developing new solutions, imparting useful case studies to juniors are the keys of maintaining corporate pivotal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
The proposed research tak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Creative Development Activity, Mentoring Syste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hina Steel Corporation (CSC) as a research sample to pro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lied methodologies and industrial skill-transfer efficacy. The statist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random sampling from three rolling mill production plants operators,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maintenance staff and quality inspectors as respondents, a total of 345 effective surveys have been reclaim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shown are classified as following: 1. QCC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mentorship. 2. QCC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3. QCC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fficac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mpartation. 4. Mentorshi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5. Mentorshi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fficac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6.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fficac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7.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QCC ha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with efficac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8.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mentorship ha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with efficac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Eight items of hypothesis are established and significant.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administrators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QCC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 mentoring functions to optimize organizational intellectual assets, to make the industries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ring more effective. The proposed model is able to deal with a ten-year successive retirement and continue the corporation core competence.
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entorship, Brainstorm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Share,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f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 i
公開授權書 ii
誌 謝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 錄 vi
圖次 viii
表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中鋼公司的歷史、發展與挑戰 6
第二節 品管圈活動的意義、活動理念與功能 8
第三節 師徒制 20
第四節 知識管理 31
第五節 技術知識傳承 50
第參章 研究設計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59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及衡量方法 60
第三節 抽樣計畫 70
第四節 問卷設計與前測 7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83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85
第二節 信度分析 100
第三節 效度分析 103
第四節 研究構面之相關分析 118
第五節 技術知識傳承成效之影響因素分析 123
第六節 人口統計變數差異性分析 14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4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149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51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4
附錄 研究問卷 16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山水石(2005),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unignored small stuff’s in life),台北:達觀出版公司。
2. 丁德樹(2003),多角化策略與知識移轉績效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 王居卿、程德貞,2000,「訓練模式與其成效之關係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淡江人 文社會期刋,(5): 41-78。
4. 王美音 譯(1998),Leonard-Barton, D.著,知識創新之泉,台北:遠流出 版事業公司。
5. 王頌平(2007),城忠志 編著,研習論壇精選「第一輯」,台北: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6. 方世杰、林麗娟、邱志芳(2003),參與研發聯盟廠商之知識創造與技術移轉績效-社會資本與經濟性互動之觀點,管理評論 第二十二卷 第三期 2003.07 pp123-148。
7. 研習論壇月刊(2014)第163期,師徒制在公部門學習之應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編印,南投 研習論壇月刊社出版。
8. 史習安、黃靖文(2005),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間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台灣高科技公司為例,中山管理評論 2005年12月號第13卷第二期 pp925-958
9. 吳三任(2002),企業間電子商務信用交易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0. 吳信芳(2010),企業知識管理對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2. 吳思華(2001 ),知識資本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策略九說,台北:臉譜出版。
13. 汪美香、楊棠堯、黃國展(2007),知識分享方式與團隊學習能力對團隊創造力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 第十六捲 第一期 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4. 吳鄭重 譯(1994),裘蘭品質領導手冊-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15. 吳美連、蔡明洋、張振傑、莊文隆(2007),師徒功能對組織社會化影響之研究-以志願役軍官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七卷 第二期 PP 071-092
16. 呂武雄(2012),品管圈活動、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關連性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7. 呂鴻德、朱倍瑩(2002),知識整合、創新策略與知識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 第三卷 第一期 地57-74頁。
18. 李伯鴻(2007),台灣鋼鐵業之競爭策略─以中鋼公司為例,中山大學企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9. 李芳齡 譯(2009),逆轉力-Ram Charan,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 李誠 主編(2003),知識經濟的迷失與省思,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 李昭蓉(2012),師徒怎麼配?論師徒功能、員工知識分享與創新行為關係中師徒類型之角色調節,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第12卷第4期,81-105頁。
22. 李沿儒、謝碧鳳、蔡慧姿(2012),中小型企業服務創新、吸收能力、知識管理及組織績效之因果關係,中小企業發展季刊第23期,pp. 1-22。
23. 林傑斌 譯(1989),技術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4. 林佳暖(2004),師徒關係與組織承諾,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林正明(1996 ),實用QC手法應用手冊,台北: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6. 林東清(2008 ),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7. 林澄貴(1999),品管圈活動、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中山大學企 管系碩士論文。
28. 林澄貴(2001),中鋼導入知識管理的策略及實務探討,2001年科技與管 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達: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29. 林鶴年(2012),產業技術傳承方式之研究-一個包含師徒制與教導之新模型,元智大學企業管理 系碩士論文。
30. 邱富宏(2007),企業專題導向線上合作學習環境對員工經驗傳承、知識移轉影響之個案,Logitics Management Review Vol.2, No.1 (2007) pp 77-90
31. 邱光慶、姜國輝(2005),知識管理價值的創造模式:以動態能力觀點為例,2005年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96-106
32.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3. 柳秋雄(2002),會計部門的知識管理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4. 南秋原(2006),以系統思考評析知識管理個案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 系碩士論文。
35. 哈佛商業頻論精選(2000),知識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出版。
36. 胡偉珊 譯(2004),田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著,知識螺旋,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37. 孫治民(2001),一貫作業鋼廠因應新世紀競爭策略之研究,中山大學企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8.高美琴(2002),師徒間認知差異對知識移轉績效之影響:調節模式的驗證,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侯勝宗(1995),連鎖服務業合作網路中知識擴散模式之研究,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
40.秦偉(2005),從標竿管理看台灣鋼鐵產業的競爭策略,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41.梁定澎、張玲星(2000),知識管理對企業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管所,http://www.cme.org.tw/know/paper/paper15.html。
42.莊鴻德,2001,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教育訓練實施、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與組織績效之相關 性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3. 張吉成、周談輝(2004),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全華圖書公司。
44. 郭進隆 譯(1994),楊碩英 審訂,彼得聖吉 著(Peter M. Senge),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45. 郭新進(2008),核心管理才能與學習途徑關聯性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系碩士論文。
46. 黃英忠、溫金豐,1995,「外在經營環境與企業教育訓練實施及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 41-60。
47. 陳文斷(2002),組織任務特性與知識管理過程之權變研究,中山大學企 管系碩士論文。
48.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2006 春季號第六卷第一期PP 075- 099。
49. 陳姿妤,1997,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本國銀行業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
50. 陳信賓(2003),鋼鐵業知識管理與創新阻礙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企 管系碩士論文。
51.王惠蘭、陳昭珍(2013),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認同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公股銀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陳哲仁 譯(2003a),石原勝吉 著,品管圈百問百答,先鋒企業管理發展 中心。
53. 陳傳益(2009),技術創新策略、知識管理對創新績效之影響,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54. 彭文正(2003),運用知識管理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55. 曾振盛(2000),推動品管圈活動績效之探討,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論文。
56. 傅衡宇、余坤東、鄒瑞平(2008),師徒功能與訓練遷移成效關連性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 第九卷 第二期 第01-16頁
57.黃廷合、吳思達(2010),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全華圖書公司
58.黃培偉(2011),品管圈活動對服務創新影響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
59.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chi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台北:遠流出版社。
60. 楊和炳(2010),品管圈導入組織知識學習專案報告,2010國際品質管理研討會(2010 ISQM),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協會。
61. 經濟部工業局(2010),鋼鐵工業政策評估說明書(2010.03),台北:經濟部。
62. 廖佩妏(2012),師徒制度功能對公部門員工創新績效的影響,T&D 飛訊第142期,共24頁。
63. 廖方睹(1994),品管小組活動導入法,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64. 廖育瑱(2003),員工提案與知識管理,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碩士論 文。
65. 廖述賢、費吳琛、王儀雯(2005),信任關係、工作滿足與知識分享關連性之研究,第九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PP251-270。
66. 廖述賢、費吳琛、陳志強(2006),知識分享,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關聯性研究-以台灣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1-21。
67. 臺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2010),臺灣地區鋼品需求預測(2010-2015)。
68. 趙文衡(2004),不完美復甦-全球化關鍵報告,台北:御書房出版。
69. 趙立功(2006),有效建立知識管理文化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中山 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70. 齊育金(2012),平凡的員工創造不平凡的公司,中鋼半月刊,867 期(2012.03.01),pp. 10-12。
71. 齊思賢譯Peter F. Drucker彼得杜拉克 經營的哲學(Drucker Sayings On Management)台北商周出版社。
72. 齊思賢、楊幼蘭 譯(2008),Larry Bossidy and Ram Charan 著,(賴利包西迪及瑞姆夏藍),應變-用對策略做對的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73. 齊若蘭 譯(1997),彼得聖吉 著(Peter M. Sange),楊碩英 導讀,第五項修煉實踐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74. 劉京偉 譯(2000),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社。
75. 劉朝炳(2010),品管圈活動的觀念,臺電月刊 573 - 9 月號,p. 22。
76. 劉常勇,2001,『對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網路資料)www.cme.org.tw/know/start.htm.
77. 蔡淳如(2008),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8. 蔡耀宗(2008),員工讓品管圈活動得到更好的效果,品質月刊,44 卷 08期,p. 9。
79. 蔡麗莉(2006),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32(2):105-116。
79. 鄭景華、湯宗益(2004),知識整合能力模式之研究,Journal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4(1) 19。
80. 鄭清和(2001),品管圈活動管理績效實證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 系碩士論文。
81. 鄭瑩妮、胡昌亞、簡世文(2011),師徒功能與徒弟知識分享,商略學報,2013,5卷,1期,037-056。
82. 盧毓龍(2010),組織知識創新過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 理系碩士論文。
83. 盧希鵬(2007),知識管理的典範轉移-經理人月刊,2007.01.15。
84. 盧淵源、郭倉義、常致泰(2002),傳統產業知識管理建構工程知探討-以中鋼為例,產業管理學報(Journal of industry management)。
85. 賴怡仲(2011),分析中鋼公司在 ECFA之後可能的策略,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86. 謝佩書(2007),組織學習能力、人力資本、研發人力資源管理與創新能 力關係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
87. 謝英斌(2006),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員工接受度之探討,中山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88. 謝朝凱 (2009),師徒制對知識移轉動機和成效間之關係探討---以台中縣市工具機械產業為例,台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所碩士論文。
89.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90. 謝龍發(1999),我國廠商自研發機構移轉技術的相關因素之整體性探討,Chung yuan Journal Vol.27,No.4,1999,pp.5-12。
91. 鍾富任(2011),資訊系統專輯-知識管理於資訊系統處之運作,中鋼公司技術與訓練,36 卷 3 期,pp. 87-93。
92. 鍾朝嵩(2000),品管圈的本質,現場與管理,28 卷 1 期,p. 1。
93. 簡志宇(2001),影響知識管理能耐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94. 羅良斌(2004),品管圈活動診斷與改善方向之研究,清華大學企管理系碩士論文。
95. 譚大純(2001),知識管理文獻之回顧與前瞻:以知識作業及知識策略為分類基礎,管理評論,第 20 卷第 4 期,pp. 93-136。
96. 譚大純(2004),知識管理電子化對提升顧客關係管理之影響,電子商務 研究,第 2 卷 4 期,pp. 401-424。
97. 譚大純、汪昭芳(2001),知識管理之策略觀點:文獻回顧、分類與命題, 科技管理學刊,6 卷 1 期,pp. 35-54。
98. 譚大純、劉廷揚、蔡明洲(1999),知識管理文獻之回顧與分類,中華民國科技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pp. 623-636。
99. 曾振盛(2000),推動品管圈活動績效之探討,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論文。
100. 楊和炳(2010),品管圈導入組織知識學習專案報告,2010國際品質管理 研討會(2010 ISQM),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協會。
101. 葉長欣(2005),鋼鐵產業競爭力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102. 經濟部工業局(2010),鋼鐵工業政策評估說明書(2010.03),台北:經濟部。

(電子媒體或網站部份)
1. World Steel Dynamics Inc。http://www.world steel dynamics.com/
2. 工研院國際合作知識網。http://www.ipc.itri.org.tw/
3.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csc.com.tw/
4.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網站 (CSQ)。http://www.csq.org.tw/
5. 中鋼半月刊網站。http://dept.csc.com.tw/mis/H12/
6. 中鋼自主管理暨提案改善網站。http://intra4.csc.com.tw/
7. 中鋼知識管理網站。http://km.csc.com.tw/
8. 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 (TWCSI)。http://www.twcsi.org.tw/
9. 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網站。http://www.tsiia.org.tw/
10. 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tier.org.tw/
11.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
12. 亞太教育網。http://vip.asia-learning.com/
13. 林東清教授資訊管理 (MIS)。http://www.soezblog.com/
14.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mirdc.org.tw/
15. 品質研究中心網站。http://140.135.138.205/research/
16.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網站。http://w1.csd.org.tw/
17. 產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index.jsp
18. 經濟部工業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
19. 經濟部工業局網站。http://www.moeaidb.gov.tw/
20.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www.tipo.gov.tw/
21. 團結圈活動輔導員及圈長研習。http://www.asia-learning.com/
22. 鋼鐵之生命週期網站。http://www.stalkretsloppet.se/images/

二、英文部分
1. Baron, R. M. and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pp. 1173-1182.
2. Bonora, E. A. and Revang, O. (1991),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Toronto, Canada.
3. Bock, G.W. & Kim,y.(2002),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15 (2), pp.14-21.
4. Buren, M. E. (1999), A yard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3(5), pp. 71-78.
5.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March: 41-43.
6. Chacke, G. K. (1988), Technology management-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markets and military mission. New York: Praeger.
7. Davenport, T. H. and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
8.Fisher,B.,&Baker,D.(1994).Mentoring.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9. Gilbert, M. and Cordey, H. M.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pp. 301-312.
10. Grant, Robe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pp. 109-122.
11.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and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erson Education.
12. Harem, Thorvald and Krogh, Georg von and Johan Roos, Johan (1996), Knowledge-based strategic change in Georg von Krogh and Johan Roos (eds.), Managing knowledge-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13. Higgins, J. M. (1995), The core competence: innovation. Planning Review, 23(6), pp. 32-35.
14.Hendriks, P.1999.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91-100
15. Imai, M. (1986), Kaizen -The key to Japans competitive suc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6. Kirk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3: 3-9.
17. Kram, K.E. (1983), Phase of the mentor 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608-625
18. Kram, K.E. (1985), Mentoring at work IL:Scott, Foresman & Co.
19. Lenord-Barton, D. (1995), Wellspring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Boston, Ma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 Liebowitz, J.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Learning from Knowledge Engineering, New York: CRC Press
21. Noe,R.A.91998),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ninants of successful assigne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Personnel Psychology,41(3),457-479.
22. O’Dell, C. S., Essaides, N., Jackson, C. & Grayson, Jr.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New York: Free Press
23. Ragins,B.R., & Cotton, J.L.,& Miller,J.S.2000. Marginal mentoring: The effects of type of mentor,quality of relationship, and program design on work and carrer attitud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6):1177-1194
24. Ragins,B.R., & Cotton, J.L.1999.Mentor functions and outcomes: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4):529_550
25. Scandura, T.A., & Viator, R.1994 Mentoring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An analysis of mentor-protégé relationship, mentoring functions, and protégé turnover intension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8):717-734
26. Wiig, K. M. (1993),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managing knowledge. Arlington, TX: Schema Press.
27. Wittenberg, G. (1994), Kaizen-The many ways of getting better. Assembly Automation, 14(4), pp.12-17.
28. Zack, M. H. (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ic.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3), pp.125-145.
29. Zey, M.G.1993.The mentor connection.Homewood, IL: Irwin
30. Zander, U. & Kogut, B. (1995), “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 Empirical Test,” Organization Science, January-February, 6(1), pp.76-9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