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0104-1009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0104-100906
論文名稱
Title
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一個行動研究的成果
Feminist Pedagogy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 project report of Action Researc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1-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2-10
關鍵字
Keywords
女性主義教育學、媒體識讀教育、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feminist pedagogy, media litera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4 次,被下載 66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644 times.
中文摘要
在資訊爆炸的現今社會裡,資訊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快速地流通,牽動著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對於社會文化或價值體系有著長遠的影響。然而,媒體的品質和環境,卻隨著媒體的商業化、集團化,而日益惡化,在媒體本身難以自律,閱聽大眾也因為缺乏媒體識讀能力或缺乏組織,而無法對媒體形成有效的他律之情形下,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媒體識讀教育,期望透過媒體識讀課程,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以便共同監督媒體。相較於其他各國對於媒體識讀教育的重視,國內的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則尚在萌芽階段,由於研究者體認到媒體識讀教育的重要性及國內相關研究的不足,故興起進行媒體識讀教育研究之念頭。

而閱讀相關文獻後,發現教育學的選擇會影響媒體識讀教育的實踐與教學,以往傳統堆棧式的教學方法視教師為唯一知識來源,學生僅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餵養的知識內容,教師和學生間如此僵固的權力關係,無法與強調師生對話、分享並重視學生自主批判思考能力的媒體識讀教育精神相結合,之後雖有批判教育學出現對此現況做挑戰與修正,並強調賦權予學生,但女性主義教育學者認為批判教育學過度關注學校與教學中的階級問題,而缺少對性別的深入探討與缺乏性別意識,是一種性別盲的教育學。故本研究即結合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概念,以行動研究作為研究方法,開設一門媒體識讀教育課程,以期協助課程參與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並藉由焦點團體與參與觀察等方法瞭解課程實施情況與學生的成長、對課程的回饋與建議,以提供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實際教學的經驗與反思,作為後續教學或研究之參考。

本媒體識讀教育課程開設於中山大學通識體系中,由中山大學傳管所蕭蘋副教授擔任教學者,上課時間共有十七週,每次共兩個小時,是一門具有對話及討論性質的課程,課程參與者包括各個年級、各個領域的大學生共二十二人,以David Croteau和William Hoynes(2001)所著,湯允一等人翻譯的「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一書,及其他單篇的中文理論性文章作為課程教材,並且以課前預習、班級討論、小組討論等作為課程進行方式,以鼓勵參與者彼此互動討論、分享,學習以自身媒體經驗來印證理論,或以理論來檢視平日所視為理所當然之各項媒體經驗與媒體內容,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而獲致增能。

而在本課程實施一學期後,發現重視對話、討論的上課方式,使參與者可以學習傾聽、包容與尊重他人的差異觀點和經驗,並能促進參與者多元思考與口語表達的能力,同時,課程中理論性文章的事先閱讀與上課討論,促使參與者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觀點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媒體經驗中,而透過學習過程中的反覆思索、各種媒體或性別觀念的挑戰及各個參與者的經驗與想法的分享,本課程的參與者亦得到了肯定自我能力的信念,學會建構自己的價值,也漸漸地培養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開始學習質疑以往所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過,即便大多數參與者皆正面評價本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並自覺有所成長,但由於本課程開設於大學教育的通識課體系中,參與者的修課動機、學科背景均不相同,因而對其學習意願與課程參與情形有所影響,對於課程中所探討的理論性文章的難易度及數量多寡接受程度也大不相同;且由於大多數學生習於過往傳統堆棧式教育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因此,當參與重視學生自主思考與發言的本課程時,多半顯得安靜沉默,但這並不表示學生絕對無能或無再成長的可能,而是需要老師再更深入探索其沉默的原因;同時,媒體識讀能力需要長久時間的培養與日常生活的實踐,但本研究僅能觀察到參與者在課程中的行為與回饋,而無法確知在其實際生活中,是否確實將理論與實務串聯而能導致變遷。最後,本研究提出以影片、多媒體或活動方式活化課程吸引參與者投入、調整或降低課程教材難度、重新思索學生沉默的意義與教學方式、發展行動評估方式等四項建議,作為後續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為何需要媒體識讀教育 3
第三節 何謂媒體識讀 8
第四節 各國媒體識讀教育發展概況及我國現況 12
第五節 流行文化與媒體識讀教育 17
第六節 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 20
第七節 研究方法 23
第八節 研究問題 2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典範的發展 25
第二節 媒體識讀教育之實踐——教育學的選擇 51
第參章 行動研究之研究設計 85
第一節 行動研究之理論探討 85
第二節 問題的關注與分析 92
第三節 尋找協同合作的伙伴 93
第四節 課程設計 95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式 102
第六節 研究流程 108
第肆章 課程實施結果 111
第一節 參與者之修課動機與特質 111
第二節 課堂互動情形 119
第三節 學生自我評價與成長 1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反思 1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3
參考資料 177
附錄一:「媒體與社會」課程大綱 187
附錄二:「媒體與社會」課程討論題綱 189
附錄三:研究參與同意書 191
研究參與同意書 191
附錄四:焦點團體訪談問題(1) 193
附錄五:焦點團體訪問大綱(2) 19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昭正等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原書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王姵雯(2001)。《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獨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寓中(1993)。《賀爾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的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婉(2002)。〈甚麼是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6-23。
成令方等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做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原書Johnson, Allan G. [1997].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朱其慧(2001)。《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雅琪(2000)。《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朱韻婷(2002)。《應用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於國小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1993)。〈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教學科技與媒體》,7:3-11。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47:145-164。
吳翠珍(2000)。〈媒介公民教育-本質、形式、目的〉,「國際公民素養研討會」論文,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翠珍等(2002)。《別小看我──媒體教育互動教學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4)。《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文英(2002)。〈透過行動研究找到自己再出發的起點〉,《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45-53。
李美華(2001)。〈淺談電視觀眾之媒體素養—媒體參與、回饋、近用以及收視率的探討〉,《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0:13-16。
李雅菁(2002)。〈記一場性別教育的行動與反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24-32。
李毓真(2001)。《國小統整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一位職前教師的行動研究歷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珮儀(1999)。《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育成效分析》,台南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a)。〈媒體陽謀論—專業主義、精英文化與商業力量對女性的三重歧視〉,謝臥龍(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133-151。台北:心理。
林芳玫(1996b)。〈阿信與觀眾研究:文本、社會、電視觀眾的互動關係〉,《女性與媒體再現》,頁183-234。台北:巨流。
林芳玫(1999a)。〈色情媒介及其效果:閱聽人研究的再省思〉,《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林芳玫(1999b)。〈走出『幹』與『被幹』的僵局:女性主義對色情媒介的爭議〉,《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林愛翎(2000)。《媒體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教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務葵(2002)。〈差別對待無所不在!?以一次班級實作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39-44。
洪秀珍(2001)。《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223-238,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與大眾媒介〉,《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錦華(2000a)。〈媒體公民素養之實踐—大學部通識課程之教學經驗〉,《新聞鏡周刊》,599:52-55。
張錦華(2000b)。〈看流行文化風如何從電視吹起〉,《媒體識讀教育月刊》,3:4-6。
張錦華(2000c)。〈兩性平等與媒體素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2-2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