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15-1421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15-142114
論文名稱
Title
候選人形象與勝選因素:以2014年澎湖縣長選舉為例
Candidate Image and Victory Factors:A Case Study of Penghu Mayoral Election in 2014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7-22
關鍵字
Keywords
候選人形象、政黨認同、回溯性評估、投票行為、投票抉擇
voting behavior, candidate image, party identification, voting choices,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9 次,被下載 84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46 times.
中文摘要
候選人形象是選民對候選人的主觀認知,選民能否透過形象模式篩選出心中的最佳人選,是本研究的重要課題。在2014年澎湖縣長選舉中,可發現年長選民對政黨有較高認同,有政黨偏好的選民較支持同黨籍候選人,且多數選民是選人不選黨;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施政績效不佳,確實影響了選民投票抉擇。
本研究以澎湖縣選民為對象(432份有效問卷樣本),探討候選人形象與投票抉擇之間的關係。候選人形象包含政黨認同、個人特質、公共議題立場及回溯性評估,並運用敘述統計、卡方檢定與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探究選民社會背景和投票行為的關聯,並檢證候選人的勝選關鍵。
研究發現,候選人形象的四個變項皆為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對選舉結果,具高度解釋力。整體而言,有政黨偏好的選民較支持同黨籍候選人;60歲以上、國中以下教育程度、偏屬泛藍和泛綠的選民,有較強的政黨認同。有政黨偏好的選民對候選人的個人特質有較高的評價,而男性和泛綠的選民對回溯性評價較低。此外,表態的選民對候選人形象有較高的評價,兩位候選人在回溯性評估有較大差異性存在。進一步分析,勝選的陳光復(民進黨籍)在各方面受到選民的認同與支持,而投給蘇崑雄(國民黨籍)的選民,對他個人的能力條件與議題立場亦表示肯定;但多數選民對同黨執政的中央與地方政府表現感到失望,泛藍選民亦是如此,這或許也是影響中間選民投票抉擇的要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縣長選舉中,多數選民是選人不選黨,表示選民非固守政黨取向等單一面向,努力擺脫藍綠對決的傳統政爭,而以客觀角度審視候選人形象條件,投下理性的一票。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 subjective recognition of candidates in the mind of voters for whom the images of the candidates come up to a vital dimension in their decision making. In the 2014 election of Penghu magistrate, senior voters cast their ballets according to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political parties. Senior citizens with preference for political parties tend to stay with their political inclination. While most voters place priority in personal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party recommendation, the devastation of performance both at the level of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become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ballet casting.
I intend to conduct this stud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andidate images and the decision in vote casting out of 432 valid questionnaires on eligible citizens household registering in Penghu. My discussion of candidate image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with political parties, personal qualities, positions in public issues and their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I intend to appl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examin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voter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ir decision in ballet casting, in order to scrutinise the key factors of their victories in elections.
My study indicates that all variance of the image of the candidates are all key factors in voters’ decision making, hence all four factors in discussion behold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s. All in all, those who are above 60, with education below junior high, with distinct preference to either pan-blue or pan-green camp, with stronger ties with political parties, are inclined to electing candidates nominated by their parties. Voters with conspicuous preference to parties tend to acclaim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ir advocates while male and pan-green electors are liable to maintain lower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Voters with explicit preference are prone to approval of candidate images. That’s also where my study reveals greater differences in the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The winning candidate, Kuang-fu Chen (DPP) prevails in most categories of comparison while Kun-shung Su (KMT) shows no less competition in these items. The decisive factor is attributed to the impotence of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at centre and local level and the overall sentiment of disappointment in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nclude, most voters are prone to decisions over personal qualities instead of party nomination in this election of magistrate. Such tendency manifests voters’ choice over stagnant and restricted preference to political parties and suggests a breakthrough in rising above bipolar confrontations thus forecasts a ra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ir objective speculation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ⅰ
謝誌………………………………………………………………………………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目錄………………………………………………………………………………ⅵ
圖次………………………………………………………………………………ⅷ
表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目的…………………………………………………………..8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選民投票行為相關理論…………………………………………..9
第二節 候選人形象相關理論……………………………………………..29
第三節 2014年澎湖縣長選舉概況………………………………………..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假設…………………………………………………..5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5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61
第五節 樣本檢定與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樣本結構與變項統計分析………………………………………..71
第二節 選民社會背景與投票抉擇之差異分析…………………………..79
第三節 選民社會背景與候選人因素之變異數分析……………………..86
第四節 候選人因素與投票抉擇之變異數分析…………………………..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1
第二節 綜合討論…………………………………………………………..10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6
參考文獻…………………………………………………………………….107
一、中文部分……………………………………………………………..107
二、英文部分……………………………………………………………..113
附錄………………………………………………………………………….115
附錄一 問卷調查表………………………………………………………115
附錄二 政黨認同與年齡之卡方檢定……………………………………118
附錄三 政黨偏好與政黨認同之卡方檢定………………………………119
附錄四 政黨認同與戶籍地之卡方檢定…………………………………120
附錄五 候選人個人特質與政黨偏好之卡方檢定………………………121
附錄六 教育程度與公共議題立場之卡方檢定…………………………122
附錄七 回溯性評估與政黨偏好之卡方檢定……………………………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http://www.cec.gov.tw/
王中天、陳欽春(2014)。影響台灣民眾對現任總統信任度的因素探討。台灣民主季刊,11(2),1-38。
王冠翔(2000)。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嵩音(2010)。台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vs.新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36。
江孟穎(2004)。首長形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新聞稿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宗勳(2012,1月16日)。離島促賭立委落馬 反賭立委上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址:http://www.peopo.org/news/90508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
吳立婷(2007)。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宜侃(2005)。立法委員連任預測模型分析-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選舉研究,12(1),173-210。
吳柏軒(2014,11月18日)。未來事件交易所︰領先縣市 綠8藍10無黨2彰澎膠著。自由時報。網址:
http:// election.ltn.com.tw/2014/news.php?rno=5&type=paper&no=831187
李至德、李順德(2009,12月6日)。澎湖縣長王乾發險勝民進黨對手蔡見興,跌破眾人眼鏡。聯合報。網址:
http://reader.roodo.com/smilelong/archives/10931375.html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霓(2006)。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之研究-以2005年台北縣縣長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東穎(2010)。立法委員競選政見的提出與選後立法表現的連結性-以第六、七屆高雄市立法委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啓耀(2010)。票房良藥或毒藥?探討馬政府施政滿意度對立委補選之影響。選舉研究,18(2),31-57。
林瑋豐(2014,10月30日)。博弈公投失民心 澎湖有望藍轉綠。風傳媒。
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22152
林瓊珠(2008)。議題、候選人評價、黨派意識-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灣民主季刊,5(2),59-87。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55,203-223。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69-95。
胡佛(1998)。政治科學的科學探索(三)。政治參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胡佛、游盈隆(1983)。選民的投票取向:民國78 年增額立委選舉分析,政治學報,11,223-279。
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社會科學季刊,2(4),167-196。
徐瑛君(2003)。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心喬(2002)。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世武(1994)。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2(1),97-130。
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7(2),75-105。
盛智仁(2000)。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莊玉卿(1997)。台灣選民議題取向投票之研究︰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玉娟(2014,11月26日)。澎縣長政見會 社福牌裡有淚水。聯合報,B1版。
許玉娟(2014,11月30日)。深耕14年 陳光復澎湖。聯合報,B1版。
許勝懋(2009)。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抉擇-以2004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
,載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主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因素。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逸民(2012,1月15日)。林炳坤 拼六連霸飲恨。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115/33961690
許逸民、王中聖、胡依北(2014,11月30日)。離島全反了 陳光復奪澎 「鮭魚」返鄉投票 摘19年藍旗。蘋果日報,30版。
郭及天、王嵩音(2011)。總統參選人夫人媒介形象呈現之初探-以連方瑀,吳淑珍,陳萬水為例。選舉研究,8(2),65-94。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新聞學研究,46,149-168。
陳可文(2014,3月19日)。大倉媽祖園區 一片反對聲浪。中國時報。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9000724-260107
陳可文(2014,11月14日)。菊島緊繃 誰先整合誰勝出。中國時報,A8版。
陳可文、李義(2014,11月19日)。陳光復4度參選 悲情牌發酵。中國時報,A2版。
陳可如(2008)。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信助(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39-52。
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台灣政治學刊,7(2),149-188。
陳陸輝(2006)。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3(2),39-62。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5(1),87-118。
陳陸輝、游清鑫、黃紀(2009)。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因素。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陳億寧(2004)。媒體議題與公眾議題演化過程之探討: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81,125-162。
傅明穎(1996)。台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
選舉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盈瑜(2012,1月14日)。綠首斬獲澎湖立委 林炳坤落馬。中央社。網址:
http://history.n.yam.com/cna/politics/201201/20120114757506.html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3(1),47-85。
黃秀端(2000)。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
黃秀端(2005)。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灣民主季刊,2(4),1-30。
黃德福、黃靖麟(2008)。回溯投票或議題投票:2005年台北縣與高雄縣縣長選舉之比較分析。選舉研究,15(1),19-49。
楊弘娟(2008)。高雄市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2006年第四屆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婉瑩、林珮婷(2010)。她們為什麼投給馬英九?探討2008年總統大選的性別差距。選舉研究,17(1),91-128。
楊婉瑩、林珮婷(2013)。她們改投給蔡英文嗎?2008-2012年總統大選性別差距的流動。選舉研究,20(2),33-71。
鄒秀成(2014,5月19日)。誰能解決空中交通 誰當下屆縣長。澎湖時報,2版。
劉念夏(2005)。候選人評價的選舉效應-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評論,2,1-38。
劉念夏(2007)。政黨投票與候選人投票理論模型的對話與評估-以台灣的總統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禹慶(2009,11月26日)。《首場公辦政見會》曾坤炳、蔡見興夾擊王乾發。自由時報。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53916
劉禹慶(2011,12月31日)。楊曜勤走基層要改變 林炳坤穩守邁向六連霸。自由時報。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550754
劉禹慶(2012,1月15日)。澎湖林炳坤六連霸落空 民進黨楊曜首度攻下灘頭堡。自由時報。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554337
劉嘉薇(2008)。2005年縣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決定之影響因素-台北縣、台中市、雲林縣以及高雄縣的分析。台灣民主季刊,5(1),1-43。
劉維淳(2011)。立法委員形象類型化之研究-以第七屆台北縣立法委員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國華(1998)。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總統直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崧(2006)。台灣政治人物評價分析-以情感溫度計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46(1),33-61。
鄭夙芬(2014)。候選人因素與投票抉擇-以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11(1),103-151。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台灣民主季刊,2(2),31-70。
鄭棟榮(2004)。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二~五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隆正(2014,8月3日)。澎湖縣長選戰呈現兩黨抓對撕殺。澎湖日報。網址: http://blog.xuite.net/penghu.dialy/blog/232531562
蕭怡靖、游清鑫(2008)。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台灣民主季刊,5(2),1-25。
蕭怡靖、黃紀(2010)。施政表現在不同層級地方選舉中的影響:2009年雲林縣縣長及鄉鎮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18(2),59-86。
顏士人(2010)。嘉義縣市女性新移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Campbell, Angus, Converse, Philip E.,Miller, Warren E. , Stokes, Donald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Dalton, Russell J. (1984). “Cognitive Mobilization and Partisan Dealignmen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46:264-84.
------. (1996). Citizen Politics: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2nd ed.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Dalton, Russell J.,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1993). “The Not So Simple Act of Voting.” In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 ed. Ada W. Finifter.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and Row.
Fiorina, Morris P. (1978). “Economic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A Micro-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3): 426-443.
------.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3). “Who is Held Responsible?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Hibbing-Alford 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1): 158-164.
Hahn, D. F. & Gonchar, R. M. (1972). Political myth: The image and the issue, Today’s
Speech, 20, 57-69.
Inglehart, Ronald. (1970). “Cognitive Mobilization and European Identit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 No. 1:45-70.
Key, V. O., Jr. (1964). Politics, Parties, and Pressure Group.New York:Crowell.
Kiewiet, D. Roderick, and Douglas Rivers. (1985). “A Retrospective on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lectoral Outcom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 eds. Heinz Eulau, and Michael S. Lewis-Beck. New York: Agathon.
Luttbeg, Norman R.,Gant, Michael M. (1995). American Electoral Behavior: 1952-1992.Itasca, IL:F. E. Peacock Publisher, Inc..
McGrath, J. E. & McGrath, M. F. (1962). Effects of partisanship on perceptions political figur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6(2), 236-248.
Miller, Arthur H., Martin P. Wattenberg, and Oksana Malanchuk (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0, No. 2:521-40.
Miller, Warren E.,J. Merrill Shanks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Norpoth, Helmut. (1996). “Presidents and the Prospective Voter.” Journal of Politics 58(3):776-792.
Page, Benjamin I., & Jones, Calvin C. (1979).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licy Reference
Party Loyalties and The Vo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1071-90. In
Richard G. Niemi & Herbert F. Weisberg (Eds.) (1984)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2ed.)(pp.106-131).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tein, Robert M. (1990). “Economic Voting for Governor and U.S. Senator: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Federalism.” Journal of Politics 52(1): 29-53.
Wattenberg, Martin P. (1991).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tered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es: 1952-199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ly﹐Paul F.(1988).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ssues Candidate Evaluations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Vote Choice-The View From Rolling Thunder.Journa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