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3105-2149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3105-214937
論文名稱
Title
我國銀行企業金融之信用風險實證研究-以國內某C銀行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03
關鍵字
Keywords
違約機率、內部評等法、資本協定、市場基礎的風險中立評估模式
market-based risk neutral approach, Capital Accord, internal rating based, probability of defaul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9 次,被下載 3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金融自由化、國際化之潮流演進,世界各國對金融機構之管制措施已陸續鬆綁,加上經濟環境變化快速,在市場需求刺激下,各種衍生性新興金融產品不斷被創新推出,使得金融機構之經營風險大為提高。因此,信用風險之有效控管及風險資本之合理配置,對於金融融機構之穩健經營及整體金融體系之繁榮安定,其重要性已不可言喻。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正確、合理、客觀,且能符合「新版巴塞爾協定」之企業授信信用風險模型,以建構企業授信利率訂價標準,實為國內金融機構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係針對金融機構在承作授信業務時,因債務人無法給付本金利息所產生之信用風險進行實證研究。
本研究延用郭照榮教授(2003)提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如何量計銀行放款違約機率:一個市場基礎模式的實證研究」中所運用的模型,以風險中立(risk neutral)評價性質的市場基礎模式,將國內某C銀行完整企業授信資料庫中共計7000餘筆放款,配合銀行基本放款利率及公債利率之比較,求算C銀行企業授信之信用風險溢酬(credit risk premium),再將授信對象依行業別區分,分別求算出不同行業別之信用風險溢酬、違約機率、違約損失率、及違約暴險額。最後則以不同行業別所處之景氣位置,可能產生之違約機率及債權損失率,與銀行實際之違約狀況加以比較。
實證結論摘要如次:
1.透過大量資料投入轉換,所得到之實證結果具解釋能力,可作為銀行採用「標準法」時差別訂價策略運用,並可進而成為建立IRB法方便且有效之方法。
2.隨著回復率的提高,樣本銀行所隱含能容忍的違約程度也跟著提高,而預期的債權損失率會隨之往下降;實證結果若樣本銀行在擔保品在面臨違約拍賣時,仍能保有9成的債權價值,即便違約機率上升至26.87%,該筆放款之信用風險仍屬於可以接受且可掌控之範圍。
3.土木建築業與製造業預期的違約機率接近實際值,但是債權損失卻遠高於預期,同時期承作不同產業之授信案件其債權損失率與違約機率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結果。
4.銀行在土木建築業景氣好時,所承作的貸款違約機率低,但債權損失率卻相當高;但金融產業卻有著不同結果,在景氣好時違約機率仍比較低,但景氣差時債權損失率卻反而比較高。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4
第四節 研究內容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巴塞爾資本協定與銀行信用風險資本適足性規範 16
一、 國內銀行自有資本適足性與風險性資產規範之規定 16
二、 信用風險標準法 18
三、 信用風險內部評等法(簡稱IRB法) 22
第二節 銀行企業金融 30
一、 銀行放款的基本原則 30
二、 銀行放款一般訂價方法 31
三、 基本放款利率及加碼所考量的因素 31
四、 銀行企業貸款相關法規 33
第三節 信用風險模型介紹 37
一、 專家系統意見法 37
二、 統計評分模型分析法 40
三、 其他發展中的信用風險衡量模式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基本模型 67
一、 理論概念 67
二、 模型之推導 68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變數處理方式 71
一、 資料來源說明 71
二、 研究變數之定義 71
三、 研究假設 72
第三節 研究個案試算 73
第四章 實證結果 76
第一節 信用風險溢酬理論(CS)與實際(AS)比較 76
第二節 違約機率與預期債權損失率之推估 79
一、 固定性回復率 79
二、 變動性回復率 82
三、 推估值之評估 84
第三節 不同產業違約機率與債權損失率比較 85
一、 產業分類原則 85
二、 不同產業理論信用風險溢酬比較 85
三、 不同產業預期債權損失率與違約機率 86
四、 推估值之評估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95

表格目錄
表格 二 1 新資本協定架構圖 17
表格 二 2 新資本協定的風險權數表 19
表格 二 3 表外項目計提信用風險之計算方法 20
表格 二 4 其他特殊融資暴險之監理機關分類對應之非預期損失風險權數與外部評等表 25
表格 二 5 高風險商用不動產融資之監理機關分類對應之非預期損失風險權數與外部評等表 26
表格 二 6 除高風險商用不動產外特殊融資預期損失之風險權數表 28
表格 二 7 高風險商用不動產之風險權數表 28
表格 二 8 直接授信類別表 35
表格 二 9 間接授信類別表 36
表格 二 10 信用評等BBB 級借款戶一年後評等移動機率 49
表格 二 11 一年遠期零息曲線 50
表格 二 12 信用評等BBB級借款一年後的價值 50
表格 二 13 信用評等BBB 級借款戶VaR 的計算表 51
表格 二 14 信用評等B級公司債與政府債券之利率結構 58
表格 二 15小額貸款貸款的違約機率 59
表格 二 16 結構法及縮減法模型之優、缺點與適用時機 66
表格 三 1 本銀行放款個案資料 73
表格 三 2 政府公債發行條件 73
表格 三 3 樣本銀行貸款個案試算表 75
表格 三 4 樣本銀行個案試算信用風險溢酬 75
表格 四 1 樣本銀行信用風險溢酬理論值 76
表格 四 2 樣本銀行加碼(AS)與溢酬(CS)之比較 78
表格 四 3 樣本銀行各回復率下之預期債權損失率 79
表格 四 4 樣本銀行之違約機率 80
表格 四 5 本國銀行歷年之平均逾放比 81
表格 四 6 樣本銀行歷年之平均違約機率(87年~93年) 82
表格 四 7 樣本銀行修正回復率後之預期債權損失率 83
表格 四 8 樣本銀行之推估值 84
表格 四 9 樣本銀行之實際違約發生數 84
表格 四 10 分類後各產業樣本數 85
表格 四 11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信用風險溢酬(CS) 86
表格 四 12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預期債權損失率(CS) 87
表格 四 13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預期違約機率率(CS) 88
表格 四 14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實際違約之發生數 89
表格 四 15 實際違約率、損失率 與指數報酬之相關係數 93

圖表目錄
圖表 一 1 觀念性架構圖 14
圖表 二 1 客戶信用要素與綜合評價因素關係圖 39
圖表 三 1 樣本銀行基本放款利率走勢圖 71
圖表 四 1 信用風險溢酬走勢圖 77
圖表 四 2 樣本銀行基本放款利率走勢圖 78
圖表 四 3 樣本銀行預期債權損失率之走勢圖 80
圖表 四 4 樣本銀行違約機率之走勢圖 81
圖表 四 5 樣本銀行修正回復率後之預期債權損失率分布圖 83
圖表 四 6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信用風險溢酬走勢圖 86
圖表 四 7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預期債權損失率曲面圖 87
圖表 四 8 樣本銀行不同產業之預期違約機率比較圖 88
圖表 四 9 製造業債權損失率 VS 紡織淚指數報酬便動走勢圖 90
圖表 四 10電子業債權損失率 VS 電子類指數報酬便動走勢圖 90
圖表 四 11土木建築不動產業…損失率VS 指數變動 91
圖表 四 12金融業…損失率VS 指數變動 91
圖表 四 13土木建築不動產業…違約率VS 指數變動 92
圖表 四 14金融業…違約率VS 指數變動 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bc.gov.tw>
2,白鎮維、趙令斌(2001),「信用風險之評估-介紹KMV 之EDFTM 及若干國內實證」,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7 期,頁131-150。
3,王南華、高士傑(1999),「實地檢查應用CAMELS 及ROCA 系統評等金融機構之評估重點」,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2 卷第3 期,頁106-117。
4,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印(2003)。銀行授信實務概要。
5,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印(2003)。銀行授信法規輯要。
6,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印(2001)。銀行內部控制制度。
7,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印(2003)。授信實務。
8,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印(2003)。徵信實務。
9,沈大白、敬永康(2001),「新版巴塞爾資本協定(下)—信用風險避險工具」,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1 期,頁111-121.
10,沈大白、茈虛(2002),「信用計量法(CreditMetrics)之實證研究」,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6 期,頁96-105.
11,沈中華(1999),「銀行危機形成原因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2 卷第4期,頁88-102。
12,沈中華、王健安(2001),「從風險資結構的觀點探討銀行經營績效與往來企業的關係」,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5 卷第2 期,頁11-31。
13,李道榮(1999),「從企業危機風暴探討銀行徵信問題」,金融財務季刊,第2期,頁135-144。
14,吳村銘﹝2003﹞,「巴塞爾資本協定與銀行市場風險資本計提研究---內部模型運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林建州(2001),「銀行授信客戶違約機率之衡量」,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佳蓉(2001),「信用風險模型之發展與衡量-以『中長期資金運用制度』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林景春、陳達新、林允永、邱智偉(2001),「銀行的授信風險評估:KMV 實質選擇權理論的運用」,產業金融季刊,108 期。
18,林淑芳﹝2000﹞,「專案負債之評價--Jarrow-Turnbull離散模型之延伸」,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9,林維義(1997),「從擠兌事件談金融風險管理」,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1卷第2期,頁1-23。
20,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編印(民94)。銀行對企業授信規範。
21,洪祥洋(2001),「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新版標準化計算信用風險權數方法草案」,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4 卷第4 期,頁127-140。
22,徐如慧﹝2002﹞,「新版巴賽爾資本協定總論(上)(下)」,證交資料文章482、483期。
23,徐如慧﹝2002﹞,「信用風險內部評等法之一企業金融(上)(下)」,證交資料文章496、497期。
24,書國鳳﹝2003﹞,「銀行市場風險與適足資本之實證研究-歷史模擬法與標準法之比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5,陳錦村、許通安、林蔓蓁(1996),「銀行授信客戶違約風險之預測」,管理科學學報,第13 卷第2 期,頁173-195。
26,黃仁德(2002),「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等及其運用」,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5卷第3 期,頁85-105。
27,黃秋光、林正芳(2000),「信用風險管理制度評估原則」,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 卷第3 期,頁94-111。
28,曾令寧、陳威光 (1999),「信用風險模型簡介—信用計量法及信用風險加成法」,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 卷第2 期,頁63-92。
29,曾令寧、陳威光 (2000),「信用風險管理之評估原則及外匯清算風險」,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 卷第4 期,頁11-30。
30,郭照榮(2001),「中長期資金運用之整體效益評估與建議-期中報告」,頁49-68.
31.郭照榮(2003),「如何量計銀銀行放款違約機率:一個市場基礎模式的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32,睦傑、陳雅惠(2000),「信用風險評估-介紹JP MORGAN 之CreditmetricsTM
及若干國內實證」,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5 期,頁113-125。
33,敬永康(2001),「新版巴塞爾協定-內部評等制度(一)」,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2 期,頁63-72。
34,敬永康(2002),「新版巴塞爾協定-內部評等制度(二)」,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3 期,頁129-137。
35.翟慧雯﹝2003﹞,「銀行資本適足性之模擬研究--市場風險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
36,蔡進財(2000),「我國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相關機制之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4 卷第2 期,頁1-14。
37,盧陽正、陳達新、郭哲男、駱茂榮﹝2002﹞,「新一代信用風險模型的介紹與應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論文。
38,謝劍平﹝1999﹞,<固定收益證券投資與創新>,智勝出版社,1999 年2 月初版。
39,蕭珍隆﹝2003﹞,「銀行授信信用風險溢酬之衡量」,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
40,Altman,E. I.(1968),”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23, No.4,pp589-609.
41,Altman,E. I.,G.G.Halderman and P.Narayanan (1977)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the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ournal of Bankingand Finance,Vol 1,No.1, pp29-54.
42, Altman,E. I.,A.Resti and A.Sironi(2002),”the Link between Default and Recovery Rates:Effects on the Procyclical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 Ratios”,BIS working papers, No 113.
43,Amemiya T.(1981),”Qualitative Response Models: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 pp. 483-536.
44,Beaver, W.H.(1966),”Financial Rar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Vol. 4, pp.71-111.
45,Black, F.and Myron S.(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1, No.3, pp.637-653.
46,Bsa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9),“Credit Risk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47,Jones, D.and J.Mingo(1998),“Industry Practics in Credit Risk Modeling and Internal Capital Allocations:Implications for a Models-Based Regulatory Capital Standard”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Oct.,pp53-60
48,Johnson R.(1967),”Term Structures of Corporate Bond Yields as a Function of Risk of Default”,Journal of Finance, Vol. 22, No.2, pp313-345.
49,Morgan J.P.(1997),“CreditMetricsTM-Technical Document”1st Ed..
50,Kao, D.L. (2000),”Estimating and Pricing Credit Risk:An Overview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 56,No. 4,pp.50-66.
51,Keeton W.R. and C. S. Morris(1987),”Why Do Banks’Loan Losses Differ?”,Economic Review,May, pp.3-21.
52,Marius J.L.(1979),“On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nd the Risk of Default-An Analy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3, pp253-262.
53,Merton R.C.(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Finance, Vol.29, No.2, pp449-470.
54,Nisbigucbi K., H.Kawai and T.Sazaki (1998),”Capital Allocation and Bank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Credit Risk”,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ct.,pp83-93.
55,Odom, M.D.(1989)”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IJCNN-89, II, pp.163-168.
56,Saunders, Anthony (2000),”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A Morden Perspective”. 3rd.
57,Scott J.A.and T.C.Smith(1986), “The Effect of the Bankruptcy Reform Act of 1978 on Small Business Loan Pri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6, pp.119-140.
58,Silvers J.B.(1973),”An Alternative to the Yield Spread as a Measure of Risk”,Journal of Finance, Vol.28, No. 4, pp.933-955.
59,Yan T.K.and M.Y.Kiang (1992),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The Case of Bank Failure Predictions”Management Science, Vol.38, No.7,pp.926-947.
60,Turvey C.G.(1991),”Credit Scoring for Agricultural Loans: A Review with Applications”,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51, pp.43-54.
61,Vasicek O.A.(1984),”Credit Valuation”,KMV Technical Document, KMV. March
(http://www.kmv.com).
62,Wilson,T.C.(1997),”Measuring and Managing Credit Portfolio Risk:part1:Modelling Systemic Default Risk”,The Journal of Lending & Credit Risk Management,Jul ., pp61-72.
63,Winston P.H.(1992),”Artificial Intelligence”3rd Ed.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4.90.167.7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4.90.167.7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