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1115-2351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1115-235103
論文名稱
Title
探討現場音樂展演之互動設計及其社會資本的發展
The Design of Interaction in Music Perform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apita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8-12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資本、IDEO 使用者中心設計流程、行動應用、智慧型手機、現場展演空間、獨立音樂
social capital, Human-Centered Design Process of IDEO, mobile application, smart phone, live house, Indie music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39 次,被下載 91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11 times.
中文摘要
科技讓音樂能近在耳邊,數位音樂也成為主要傳播管道。但對閱聽眾來說,只要對特定演出者有一定程度的喜好,便會想參與其現場演出,其情緒渲染和演出者的舞台魅力能使閱聽眾有更獨特豐富的感官享受;對演出者來說,現場演出除了與閱聽眾近距離互動,也能發揮唱作實力,吸引閱聽眾成為樂迷,讓唱片或週邊商品的宣傳能更為有力。

因此,本研究在發展初始階段,以live house作為場域進行田野觀察,發現智慧型手機扮演諸多關鍵。當媒體多工、沈迷社群通訊軟體等習慣帶入聆賞音樂展演時,閱聽眾不易進入演出者的音樂意境,因此無法加深對演出者的印象和共鳴。對演出者來說,宣傳效果也就有限。然而,本研究認為這也是轉機,智慧型手機是良好的資訊傳達與接收管道,若能設計出輔助現場音樂展演的行動應用,並讓閱聽眾願意持續使用,即能翻轉手機原本干擾的角色,成為傳播的媒介之一。

本研究遵循IDEO 使用者中心設計流程循環改善雛型 APP,並與三場現場音樂演出場次合作。發現本研究成果能滿足研究目的之一:「將智慧型手機定為輔助現場音樂展演的角色,提高閱聽眾的沈浸聆賞體驗,使之成為傳播媒介之一」。在未來可望應用於其他現場音樂演出的場次,並將功能發展得更臻完善。
Abstract
For the fans that follow a particular artist, will w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live performances. And, the performers’ stage-charisma and rendering their emotions would make listeners a more unique and rich sensory experience. For artist, a live performance that is closed to interact with the fans, may also attract audience to become fans.

When the behavior of multi-media and obsessing with the social networking was happen in the performances, the audience are not easy flowing into the scenario of the performances. Therefore, the artist can not be impressed by the audience, and the publicity will be limited. Howeve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is is a turning point. The smart phone is good intermediary to convey and receive information. If we can design a mobile application for live music performances, and the audience is willing to continued use, smart phone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best media to help the audience to flow into the performances.

    So this study follows the Human-Centered Design Process of IDEO to improve mobile-prototype, and have cooperation with three live music performances. This prototype was found to meet one of the research purposes: "The smart phone as the role of adjuvant live music performances, would improve audiences’ flow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 it is expected to be applied to other kinds musical performances, and get better by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 i
論文公開授權書 + ii
誌謝 + iii
摘要 + iv
Abstract + v
圖次 + ix
表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1 音樂的起源與定位 + 1
1.2 科技變遷帶動音樂的傳播發展 + 1
1.3 科技輔助音樂產業的多元型態 + 2
1.4 現場音樂展演活動的興起 +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場域界定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獨立音樂的文化脈絡 + 10
1.1 獨立音樂的緣起與發展 + 10
1.2 台灣的音樂產業簡史 + 11
1.3 獨立音樂與流行音樂 + 14
第二節 音樂展演活動的發展 + 17
2.1 音樂展演產業介紹 + 17
2.2 音樂展演的發展形勢 + 17
2.3 科技創造音樂展演的無限可能 + 19
第三節 獨立音樂的資本形式 + 22
3.1 社會資本的基本概念 + 22
3.2 獨立音樂的社會資本 + 22
3.3 獨立音樂的資本整合和轉換 + 24
第四節 人機介面互動設計 + 26
4.1 人機互動的概念 + 26
4.2 認知發展-心智模式 + 26
4.3 設計準則-使用者中心設計 + 27
4.4 衡量評估-八項體驗設計指標 + 29
第五節 小結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工具 + 3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32
1.1 IDEO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考 + 32
1.1.1 傾聽(Hear):田野調查研究法 + 33
1.1.2 創造(Create):快速雛型開發法 + 35
1.1.3 傳達(Deliver):深度訪談法 + 36
1.2 半結構式訪談法 + 37
1.3 本研究流程與紀錄 + 41
1.3.1 本研究流程 + 41
1.3.2 田野調查擷取需求 + 43
1.3.2.1 觀察場域介紹 + 43
1.3.2.2 觀察日誌與重點紀錄 + 46
1.3.2.3 觀察心得與需求發現 + 52
1.3.3 快速雛型設計與開發 + 54
1.3.3.1 Storyboard發想與設計 + 54
1.3.3.2 評估storyboard之可行性 + 57
1.3.3.3 實作雛型APP + 58
1.3.3.4 評估雛型APP之可行性 + 60
1.3.4 實際參與合作與測試過程 + 61
1.3.4.1 合作現場音樂展演場次(一)—范安婷 + 62
1.3.4.2 合作現場音樂展演場次(二)—俞心嵐 + 65
1.3.4.3 合作現場音樂展演場次(三)—吳書延 + 69
第二節 研究工具探究 + 78
2.1 EZoApp 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RIA)行動開發平台 + 78
2.2 QR Code 快速響應矩陣碼 + 79
第四章 結果資料蒐集與文本分析 + 80
第一節 以體驗設計指標衡量雛型APP + 81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發展性 + 90
2.1 以田野觀察現象探討 + 90
2.2 以訪談文本進行分析 +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4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9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98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未來方向 + 99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 + 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國外期刊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95-S120.
Baym, N. K. (2007). The new shape of online community: The example of Swedish independent music fandom. First Monday, 12(8).
Bourdieu, P. (2011). The forms of capital.(1986). Cultural theory: An anthology, 81-93.
Fernback, J. (2007). Beyond the diluted community concept: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online social relations. New Media & Society, 9(1), 49-69.

國內期刊
伍鴻沂. (2013). 社會變遷中的音樂發展. 2013音樂藝術與教學, 12, 13-22.
卞宗瑩. (2009). 數位音樂時代下獨立音樂產業的新經營模式:以 [城市音樂] 網路平台為例.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
姚世澤. (2001). 音樂教育是否反映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 統整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藝術資料館.
傅仰止. (2005). 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 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 [時間投資] 機制. Taiwanese Sociology, (9), 165-203.


學位論文
陳孝慈(2008)。由傳播媒介之變遷論古典音樂史之發展(未出版)。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佳霖(2013)。音樂展演活動之服務設計探討與創作(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興鴻(2014)。媒介的感官偏向與流行音樂傳播–以張惠妹為例(未出版)。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珦尹(2011)。「live house」活動吸引力與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消費者體驗為中介變項(未出版)。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陳光斌(2009)。獨立音樂品牌原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陳之昊(2013)。社群網站時代的次文化社群:台灣獨立音樂圈的社會與文化資本(未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縣。
曾澤民(2013)。沉浸式經驗的數位藝術作品之設計要素。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蔣佳妙 (2014)。以 HCD 探討科學工藝博物館特展活動站之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


書籍
Tom Hibbert. Rock Speaks: The Dictionary of. Rock Terms.
Norman, D. A. (2013).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Basic books.
Nielsen, J. (1994). Usability engineering. Elsevier.
Kelley, T. (2007). The art of innovation: lessons in creativity from IDEO, America's leading design firm. Crown Business.

網路資源
台灣獨立音樂迷心智模式之研究(http://eggmusic-eggmusic.blogspot.tw/2009/03/blog-post.html)
IDEO toolkit. (http://www.ideo.com/work/human- centered-design-toolkit/.)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