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09-1802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09-180200
論文名稱
Title
環保志工對組織認同之研究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Groups' Volunteer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2
關鍵字
Keywords
新生態典範、志工、環保團體、環境態度、組織認同
environmental attitud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groups, volunteers,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1 次,被下載 316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61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多年來致力於經濟發展,導致付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之社會成本。儘管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已是刻不容緩,但環境保護工作向來是政府公共服務功能中較弱的一環。故環保團體的出現,不但補強了政府社會服務的不足,也提供了志工自我學習及成長的機會。而在缺乏經費的情況下,志工的協助是環保團體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若不能讓志工對組織的理念或價值觀加以認同,志工不但常成為組織在領導與管理上的問題,更可能造成對組織公益形象的損傷。
故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環保志工對於新生態典範之傾向及對於所屬環保團體的認同之現況。因此,本研究以環境態度與組織認同之理論及構面作為基礎,再以個人社經背景為自變項,探討其與新生態典範及組織認同等變項之間的關係,且對於環保志工的環境態度及組織認同之間的關聯性也加以探討。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蒐集資料,研究工具為「新生態典範量表」及「組織認同量表」,研究母體為國內7個環保團體的志工,發放350份問卷,取得有效問卷210份,並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環保志工個人社經背景中的「年齡」及「職業」對於「新生態典範」有顯著性差異;在「組織認同」方面,則是以「職業」及「年資」有顯著性差異;而就環保志工而言,其對於環境態度的傾向與其對於組織的認同,兩者之間具有關聯性的存在。故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而提出研究建議,分別為加強環保志工之環境態度及鞏固環保志工與環保團體之間的聯繫。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保團體相關文獻 7
第二節 志願工作者相關文獻 13
第三節 環境態度相關文獻 16
第四節 組織認同相關文獻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變數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3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45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47
第二節 新生態典範量表分析 51
第三節 組織認同量表分析 60
第四節 環境態度與組織認同的相關分析 7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 預試問卷 8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王俊秀(1993)。歐、美、日主要環保團體行動策略之探討及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281-302。
王麗容(1991)。民間環保組織在社區環保運動中的角色和功能。社區發展季刊,65:127-131。
司徒達賢(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硏修粹要。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主編(2000)。第三部門 : 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我國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初探-以生態保育聯盟為例。中國行政,11-35。
江慧儀(2005)。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
判的環境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珊譯(1994)。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
遠流。
余佩珊譯(2004)。Peter F. Drucker著。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
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台北:遠流。
吳鈴筑(2001)。熱忱奉獻環保-環保義(志)工推動現況。社區發展季刊,93,160-164。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
為例1986-1998。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李伸一(1991)。民間團體能為社會重建做出什麼貢獻。見祝萍(主編),
社會重建,387-407。台北市:台北時報文化。
李芳齡譯(2002)。Peter F. Drucker著。杜拉克:管理的使命。台北:天
下。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合譯(1999)。Robbins, S. P.著。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1995)。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李總縯(2002)。組織氣候、組織認同、組織效能之關連性研究─以非營
利組織國際獅子會台灣地區分會為實證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杜素豪(2002)。態度量表跨文化應用之有效性分析─以“新生態價值量表”為例。調查研究,11,75-104。
林茂耀(2004)。花蓮地區四個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推動環境教育之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義(1989)。台灣公害何時了。台北:自立報系。
周儒(1995)。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台灣教育,532,37-46。
周儒、張子超(1997)。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成果報告。
胡秀芳(1996)。探索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初創時期推展環境教育工作
的狀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瑋玲、鄭伯壎(2002)。組織認同:理論與本職之初步探索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0(1),45-58 。
孫建忠(1988)。民間參與社會福利的理念與方式。社區發展季刊,42:10-11。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梁雙蓮(1984)。中央行政機關公務員組織認同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
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曾華璧(2001)。人與自然— 台灣現代環境史論。正中書局。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雜誌,38,11-16。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
報,43(1),27-45。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書局。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
47-57。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楊冠政(1997)。中小學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的研究。計畫編號:NSC86-2511-S-003-016。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韓經綸譯(1994)。Richard M. Steers著。組織行為學導論。台北:五南。
蔡天生(2000)。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倫(2000)。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
院志工作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曉時譯(1994)。Lester W. Milbrath著。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天下。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盧泰豐(2006)。澎湖高中職生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之
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如君(2002)。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
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9)。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理論及經驗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硏究所主辦之「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
色」論文集,465-481,高雄。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
4,145-189。
蕭新煌、賀德芬、黃武雄(1985)。多元的社會中民間團體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論壇,224:22-28。
蕭新煌(1999)。台灣環境意識與價值研究。調查研究,7,79-82。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Ashforth, B. E. & Mael, F.(1989).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20-39.
Ashforth, B. E. & Mael, F.(1995). Loyal from day one : Biodata,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urnover among newcomers. Personnel Psychology, 48, 309-333.
Caron, J. A.(1989).Enviromnental Perspectives of Blacks: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The Journal of Enviromnental Education, 20(3), 21-26.
Cheney, G.(1982). 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342-362.
Cheney, G. (1983a). 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342-362.
Cohen, E.(1973). Nomads from affluence: notes on the phonomenon of drafter tour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4(1-2), 89-103.
DeCenzo, D. A. & Robbins, S. P.(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Deschamps, J. C. & Devos, T.(1998).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In S. Worchel, J. F. Morales, & J. C. Deschamps(eds.), Social Identit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1-12.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10-1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and Jones, R. E.(2000).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25-442.
Dutton, J. E., Dukerich, J. M. & Harquail, C. V. (1994). 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9, 239-263.
Johnson, W. L., Johnson, A. M., Heimberg, F.(1999). A primary-and
second-order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9, 159-170.
Knippenberg, D. & Schie, E. C. M.(2000). Foci and correlate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3,
137-147.
Kuhn, R. G. & Jackson, E. L.(1989). Stability of factor structur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 27-32.
Kotler, P. & Andreasen, A. R.(1991).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alonde, R. L. & Jackson, E.(2002).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Has it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4), 28-36.
Luzar, E. J., Diagne, A., Gan, C. E., and Henning, B. R. (1998). Profiling the nature-based tourist: A multinomial logit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1), 48-55.
Mael, F. A. & Ashforth, B. E.(1992).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 103-123.
Miller, V. D., Allen, M., Casey, M. K., Johnson, J. R.(2000). Reconsidering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McQ, 13, 626-658.
Newhouse, N.(1990). Implication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1), 26-32.
Nunnally, J. C.(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Reilly III, C. & Chatman, J.(198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s of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3), 492-499.
Stern, P. C., Dietz, T. & Guagnano, G. A.(1995).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social-psychological context.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27(6), 723-743
Tajfel, H., Billin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49-177.
Uysal, M., Jurowski, C., Noe, F. P. & McDonald, C. D.(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 by trip and visito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4), 284-294.
Wan-Huggins, V. N., Riordan, C. M., Griffeth, R. W.(1998). The development and longitudinal test of a model of 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8(8), 724-749.
Weigel, R. H.(1983).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Prediction of Behavior.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Praeger.

三、網站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www.e-info.org.tw/
聯合國志工組織
http://www.unv.org/en.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