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05-1719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05-171928
論文名稱
Title
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
The Study of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 Example of The Region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Centers Progra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25
關鍵字
Keywords
政策評估、培訓成效、區域型培力中心、社區培力
policy evaluation, The Region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Centers,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training effectiven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9 次,被下載 36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636 times.
中文摘要
我國推展社區營造工作以來,「造人」一直是最主要的營造工作,目的是要營造出具有公民文化、願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新國民。然而,以社造十年的觀察看來,對於社區人才的培訓,由於各部會培訓力量分散、社區心態尚未健全、專業團隊過度介入…等因素,使得這十年下來,培力(empowerment)居民的效果不佳,也浪費了許多國家資源。2002年開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創了「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專案管理中心-分區社區培力中心-社區營造點/營造員」機制,跳脫政府原有的行政層級束縛,以民間合作方式推動社區人才培育訓練的工作。對於目前社區培力的問題,提出了一套新的培力方式。這三年來輔導了近200個社區,為我國社區培力的機制奠下了基礎。
本研究藉由社區培力、政策評估、與培訓成效評估之相關文獻,並經由與區域培力中心計畫政策執行者之訪談,架構出具有信度效度之培力成效評估問卷(總問卷信度Cronbach’s α係數=0.9614),針對91~93年度接受培力輔導之營造員進行問卷調查。並藉由統計分析探討各因素構面與培力成效間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之重點如下:
1.研究結果顯示,在四區培力中心的輔導下,營造員自我評估的社區培力成效頗佳,顯示此培力計畫有達到一定程度培育社區人才之目標。
2.營造員基本背景屬性資料中,僅有「在社區組織中擔任工作」與培力成效高低有顯著相關。
3.營造員的人格特質、外在激勵因素皆與培力成效高低有顯著相關。
4.人格特質經由因素分析,可分為「熱心親和」、「積極負責」二項因素構面。
5.營造員對於培力機制之滿意度,與培力成效高低結果有顯著之相關。
Abstract
“How to empower the commun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to adv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ffairs in Taiwan. To encourage the community people to care about their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and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by themselves is the major aims of community renaissance. During 2002-2005,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the Executive Yuan had a program to empower community people. Four regional empowerment centers were appointed to execute this progra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1) to assess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empowerment project; (2) to explore what the factors may affect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3) to evaluate the trainees’ satisfaction during the training perio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three purpose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questionnair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evaluation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and interviewing the executives of the program. All of the four regional trainees targeted as a sample that attended this program. It adopted self- evaluation by trainees, and applied SPSS10.0 statistics software to analyze i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five indications:
1.The program was successful in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fter the training courses.
2.What status people serve in their community is the only individual factor which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3.Personality and encouragement are also the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4.By the factor analysis, this study distinguished personality into two factors, including enthusiastic amicability and motivation.
5.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2
第四節 研究內容………………………………………………3
第五節 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區的意涵……………………………………………5
第二節 培力之概念分析………………………………………11
第三節 政策評估………………………………………………22
第四節 培訓成效評估…………………………………………28
第五節 文獻回顧小結…………………………………………35
第三章 區域型培力中心計畫
第一節 社區培力的推動背景…………………………………37
第二節 區域型培力中心的計畫內容…………………………39
第三節 區域型培力中心、重建區社造中心與縣市層級社造中心
比較……………………………………………………48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訪談……………………………………………………53
第三節 研究設計………………………………………………58
第四節 研究方法………………………………………………66
第五節 前測分析………………………………………………68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社區營造員基本背景屬性分析………………………73
第二節 社區培力之成效強度分析……………………………77
第三節 營造員人格特質與外在激勵分析……………………81
第四節 培力機制滿意程度分析………………………………86
第五節 影響社區培力成效因素之分析………………………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5
第二節 社區培力之策略建議…………………………………100
第三節 研究限制……………………………………………………103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103
參考文獻………………………………………………………………105
【附錄一】正式調查問卷
【附錄二】預試調查問卷
【附錄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甄選培力中心招標須知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1.王永勝(1992)。德菲法應用於組織職責之確立。技術學刊,7(1),73-78。
2.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
3.台灣藝術發展協會(2004)。北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2-3。
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1)。政策分析與行政計畫研討會論文集(編號:9570001895)。台北市:高孔廉。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九十四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作業要點補助計畫項目表】。未出版之資料。
6.企業研究方法(古永嘉譯)(1996)。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1995)
7.江琬瑜(1999)。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8.向家弘(主編)(2003)。九十一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成果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向家弘(主編)(2004)。九十二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成果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仰山文教基金會(2004)。中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8-9。
11.宋念謙(1996)。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2.李宗派(2002)。美國社區發展型態之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00,238-250。
13.李隆盛(2000)。Kirkpatrick評鑑模式。人力培訓專刊,2,7-8。
14.李易駿(1999)。從團體學習出發的社區發展。北投社雜誌,12,13-14。
15.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6.呂秀蓉(1999)。運用行動研究策略與充能理念建構「社區互助團體」-以石牌社區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7.吾鄉工作坊(2004)。中區培力機制觀察與檢討。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4」雙月刊,13,4-5。
18.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19.林勝義(1999)。從社區評鑑論台灣社區發展未來的行動。社會福利,141,40-44。
20.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21.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2000)。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22.林惠玲、陳正倉(2003)。應用統計學(2版)。台北市:雙葉。
23.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3版)。台北市:五南。
24.吳月招(2002)。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25.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2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
26.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27.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28.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29.徐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30.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縣:台灣手工業研究所。
31.翁興利、官有垣、施能傑、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32.陳美秀(2004)。跨越季刊,2。http://www.hometown.org.tw/ebook/eb004/b1.html(2004.11.29瀏覽)
33.陳孟瑜(2003)。社造中心操作經驗整理。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3」雙月刊,8,1-4。
34.陳菊(1999)。高雄市社區工作新思維。社區發展季刊,87,10-15。
35.陳玉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良藥。臺灣教育,558,47-50。
36.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台北市:文建會。
37.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38.張心怡(200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9.張心美(2001)。觀光旅館員工授權、服務行為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0.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98,35-38。
41.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台北市。
42.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3.黃世輝(2004)。生命之重-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雲林縣: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44.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45.黃碧霞(1999)。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87,4-9。
46.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洪葉文化,台北市。
47.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做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08。
48.翟永麗(2004)。成人教育師資培訓方案成效評估-以家庭教育講師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49.蔡秀美(2005)。社造十年與社區增權展能。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47期電子報。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7.htm(2005.04.29瀏覽)
50.鄭興弟(2003)。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商鼎文化。
51.潘安堂(2002)。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52.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市: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53.盧思岳(2003)。社造轉型的實驗與挑戰。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3」雙月刊,4,1-5。
54.戴幼農(1994)。訓練成效評核的原則與方法。就業與訓練,12(4),16-22。
55.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6.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00,5-14。
57.蕭筱筠(2003)。中國人個性量表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A公司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58.薛曼娜(2004)。社區權能激發過程量表之建構-以老人社區參與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9.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
60羅文基(1996)。成人職業繼續教育。載於蔡培村(主編),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21-42頁)。高雄市:麗文。
61.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台大社工學刊,5,151-195。
62.羅美娟(2002)。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焦慮與參訓者在網路化訓練方案後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63.羅云辰(200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64.羅秀華(2004)。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1.Conger, J. A., and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82.
2.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3.Gilley, J. W., & Eggland, S.A. (1989). 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A: Addison- Wesley.
4.Gibson, C. H. (1991). A concept analysis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3), 354-361.
5.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3nd ed.).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6.Laverack, G. (2001). 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6(2), 134-145.
7.McClelland, D. C. (1975). Power: The inner experience. New York: Irvington Press.
8.Parsons, R. J. (1991). Empowerment: Purpos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4, 7-21.
9.Perkin, D. D., & Zimmerman, M. A. (1995). 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569-579.
10.Rappaport, J. (1984). Studies in empowerment: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 3, 1-7.
11.Rissel, C. (1994). Empowerment: The holy grail of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9, 39-47.
12.Rich, R. C., Edelstein, M., Hallman, W. K. and Wandersman, A. H. (1995).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657-676.
13.Rossi, P. & Freeman H. (1994). Evalu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Inc.
14.Rodwell, C.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2), 305-313.
15.Sweden, G. (1999). From citien participation towar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ampere, Nordic, Finland.
16.Speer, P. W. & Hughey, J. (1995). Community Organizing: An Ecological Route to Empowerment and Power.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729-748.
17.Wallerstein, N. (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18.Wallerstein, N., & Bernstein, E. (1994).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participatory education, and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21(2), 141-148.
19.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169-177.
20.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81-599.
21.Zimmerman, M. A. (2000). Empower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orang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of analysis. In Rappaport, J. & Seidman, E.(Eds.),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p. 43-63). New York: Plenum.
22.Zimmerman, M. A., and Rappaport, J.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y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