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0113-1533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0113-153308
論文名稱
Title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案民眾參與之評估─以高雄市美濃區為例
Evalu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Flood Management in Flood-Prone Areas:The Case of Meinong, Kaohsiung,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9-11
關鍵字
Keywords
民眾參與、社區意識、美濃、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水患治理
Meinong, public participation, flood management, Flood-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42 次,被下載 45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4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55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近年來因受到極端氣候以及降雨分配不均的影響,造成淹水頻仍甚至成災,水利署在2006年提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案」,分別以縣(市)管河川、區域排水與事業海堤為主體進行整治,以解決嚴重的淹水情形。然而,水患整治工程本身會帶給地方上的衝擊,工程必要性也常受到環保團體的質疑,公部門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民眾的意見。因此,在「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首開先例,在法條內納入資訊公開與民眾溝通之要求後,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也宣稱比照同樣的原則,推動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而美濃為易淹水整治計畫的其中一個地區,在長期為淹水之地與公民意識蓬勃的條件下,本研究聚焦於美濃地區的易淹水整治工程,透過工程不同類型的民眾參與經驗,來評估其民眾參與情形。
本研究藉由了解美濃易淹水整治計畫過程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認知,並透過民眾參與評估標準來評估美濃易淹水整治計畫的執行成果,最後則經由美濃三項工程個案的檢討,對未來水患治理相關計畫之民眾參與機制提出建議。主要的資料蒐集方法是深度訪談法和次級資料,經由民眾、NGO團體與公部門的利害關係人訪談,以及從易淹水整治計畫相關網站所公布的公開資訊進行分析,進而獲得初步結論。
從美濃經驗發現民眾對於公部門在執行工程的過程中有所質疑與不滿,並透過本研究所整理的五項指標,得知美濃三項工程個案中有工程資訊未傳達、民眾意見未被採納以及溝通協調未達共識等情形發生。而本研究的建議也指出公部門應透過多元管道完善公開資訊,且必須打破水利專業性的迷思,聆聽在地民眾經驗;民眾則可藉由NGO團體長期耕耘的公民培力資源,來集結在地力量與智慧,以參與並介入治水過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been affected by radical climate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precipitation, leading to flooding or even disasters. Water Resources Agenc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d Water-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in 2006, which focused on county and city rivers, regional drainage and enterprise-related sea dik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flooding problems. However, there is an impact of flood-prone management project on local residents, and its necessity is often question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Opinions of residents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public sector while drafting policies. Therefore, the Special Act Governing the Management of Shihmen Reservoir and its Catchment Area has unprecedentedly included requests of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Afterwards,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same standard has been applied to Flood-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in order to promot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Meinong is one of the regions included in Flood-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long history of flooding area and vigorous civil conscientiousness, this study focuses on flood management projects.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on from people of different fields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the condi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Meinong Flood-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ested parties,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result of the Plan in terms of the standar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flood management plans and their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ree project case studies in Meinong.. The mai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 interview and secondary-data. The primary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residents, NGOs and public sector, and analyses of public information on Flood-prone Area Management Plan and related websit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n Meinong’s experience, residents have had ques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 over the execution of projects by public sector. From the five indices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it has been known that among three project case studies, some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delivered, advice of residents is not adopted, and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afte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sector should release complete information to residents, think out of the box from the professional myth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by listening to experiences of local residents. Residents could assemble local force and wisdom through NGOs and civil resources to participate and intervene in flood management proc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民眾參與的定義與分類 7
第二節 民眾參與的評估標準 14
第三節 美濃的社區特性與民眾參與發展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9
第三節 資料蒐集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43
第一節 竹子門排水滯洪池與截彎取直工程 43
第二節 中正湖排水泰順橋分洪道工程 56
第三節 中正湖排水出口段應急工程 75
第四節 個案討論與民眾參與建議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3
附 錄 10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A. 中文文獻
1.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2. 王毓正(2010)。〈從奧爾胡斯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眾參與之規範〉。《公共行政學報》,35,61-117。
3. 地球公民基金會(2012)。〈水利署南水局長爽約 毛豆農與鄉親在田間拉布條抗議〉。「苦勞網」(2012年11月21日)。2013年7月2日引用至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635
4. 朱淑娟(2011)。〈吉洋人工湖 被批剝奪農民生存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2011年1月8日)。2013年9月9日引用至http://e-info.org.tw/node/62650
5.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台灣民主季刊》。4,33-62。
6.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5,29-60。
7. 杜文苓、李翰林(2011)。〈環境資訊公開的民主實踐課題─以霄裡溪光電廢水汙染爭議為例〉。《台灣民主季刊》。8,59-98。
8.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30,1-49。
9. 李允斐、鍾榮富、鍾永豐、鍾秀梅(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10.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11. 李建中、李至倫(2003)。〈興建吉洋人工湖之政策分析〉。國政研究報告(永續(析)092-015號)。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 邱國源(2011)。美濃人該醒水了3 。奇摩部落格文章(2011年2月10日)。2013年6月28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W0UJP5yRGB5KFY0rN4UBqC1p/article?mid=10&prev=11&l=f&fid=1
13. 邱國源(2011)。美濃人該醒水了4 。奇摩部落格文章(2011年2月10日)。2013年6月28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W0UJP5yRGB5KFY0rN4UBqC1p/article?mid=11&prev=12&l=f&fid=1
14.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重返美濃》。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15. 美濃博士學人協會(2003)。〈吉洋人工湖與美濃的未來〉。《看守台灣》。5(3),39-48。
16. 胡泰龍(2007)。《我國水資源政策研究-以美濃水庫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專班論文。
17. 洪馨蘭(2008)。〈批判、詮釋與再現:客家研究與美濃社會運動的對話〉。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 20 年》,頁 183-203。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出版;臺北市:南天書局發行。
18. 高雄市政府(2011)。《變更美濃都市計畫(部分農業區為河川區、滯洪池用地及部分河川區為滯洪池用地)(配合竹子門排水改善第二期工程)案計畫書》。高雄:高雄市政府。
19. 高雄市政府(2012)。《擴大及變更美濃中正湖風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計畫書》。高雄:高雄市政府。
20.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21. 陸國先、方偉達、沈立(2002)。〈我國環境影響評估體制推進方向之芻議〉。國政研究報告(編號:永續(研)091-006 號)。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2. 彭渰雯、曾瑾珮(2012)。〈水治理之民眾參與:石門水庫整治經驗的反思〉《風和日麗的背後—水、科技、災難》,頁168-94。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3. 湯京平、邱崇原(2010)。〈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24. 黃三榮(2001)。〈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260,29-39。
25. 黃佳琳(2009)。〈「蓋」誇張 中正湖擋水牆做一半〉。「自由時報」(2009年7月3日)。2013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3/today-south20.htm
26. 黃佳琳(2009)。〈美濃中正湖擋水牆崩塌 疑疏濬超挖所致〉。「自由時報」(2009年7月9日)。2013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9/today-south21.htm
27. 經濟部(2006)。《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核定本〉》。台北:經濟部。
28. 經濟部(2007)。「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劃專屬網站─執行內容」。2013年6月12日取自http://shihmen.wra.gov.tw/lp.asp?CtNode=6819&CtUnit=1064&BaseDSD=58
29. 經濟部(2010)。《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修正計畫》。台北:經濟部。
30. 經濟部(2011)。「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宣導網站─計畫緣起: 依據」。2013年6月12日取自http://sspw.wra.gov.tw/ct.asp?xItem=45204&ctNode=6944&comefrom=lp#6944
31. 經濟部(2011)。「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宣導網站─經費需求」。2013年6月12日取自http://sspw.wra.gov.tw/ct.asp?xItem=45286&ctNode=6946&comefrom=lp#6946
32. 經濟部(2012)。「經濟部水利署辦理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執行作業注意事項」。2013年7月17日取自於http://fcp.wra.gov.tw/ct.asp?xItem=39707&ctNode=5806&comefrom=lp#5806
33.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原作者:D. W. Steward)。台北市:弘智文化出版社。
34. 詹蕙真(2001)。《從社會運動到社區運動--美濃十年運動之路》。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班。
35. 溫貴香(2011)。〈台18社團抗議 促撤美濃水庫〉。「大紀元網站」(2011年5月6日)。2013年9月9日引用至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6/n3249367.htm
36. 廖靜蕙(2012)。〈高屏大湖舊案重提 農民抗議與農搶水〉。「環境資訊中心網站」(2012年2月13日)。2013年7月2日引用至http://e-info.org.tw/node/74351
3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8. 劉文州(2009)。《環境治理與民眾參與:以我國環保政策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系博士班(報告書),未出版。
39. 劉力仁、黃佳琳、方志賢、李立法、鍾麗華(2013)。纏鬥13年 高屏大湖環評全案退回。「自由時報電子報網站」(2013年3月14日),2013年8月26日引用至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4/today-life2.htm
40. 蔡明杰(2010)。《環境行政程序中『民眾參與』與『資訊公開』─以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41. 葉俊榮(2007)。〈從行政院公報新制談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研討雙月刊》。31(3),4-14。
42. 魯台營(2012)。《公民參與決策機制試行於統合治水之可行性評估─以美濃水患治理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
43. 鄭玉惠(1999)。《集體行動與地域性的再建構: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
44. 鍾效京(2011)。〈美濃水庫似將捲土重來〉。「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年5月8日)。2013年8月25日引用至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8/today-o9.htm
45. 鍾怡婷(2003)。《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46. 蕭盛和(2009)。《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B. 英文文獻
1. Cooper, T. L., Bryer, T. A., & Meek, J. W. (2006). Citizen‐centered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76-88.
2.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Guidanc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On-line document: http://www.eau2015-rhin-meuse.fr/fr/ressources/documents/guide_participation-public.pdf.
3. Fiorino, D. J. (1990).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 survey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5(2), 226-243.
4. Imperial, M. T. (2005). Using Collaboration as a Governance Strategy: Lessons from Six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37(3), 281-320.
5. Rowe, G., & Frewer, L. J. (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 3-29.
6. United Nations (2000). The Aarhus Convention: An Implementation Guide. On-line document: http://www.unece.org/fileadmin/DAM/env/pp/acig.pdf.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