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8110-0049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8110-004958
論文名稱
Title
兩岸簽署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MOU)後的經營策略-以F銀行為例
Penetration business strategy for financial industry after cross-strait MOU – A case study of F bank,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8-28
關鍵字
Keywords
RBV分析、SWOT 分析、競爭策略分析、PEST分析
RBV, PEST, MOU, SWO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兩岸簽署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MOU)後的經營策略
- 以F銀行為例 頁數:193
院校系所: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莊炎霖 (Yen-Lin Chuang) 指導教授:郭照榮 (Chau-Jung Kuo)

論文提要內容:
在兩岸簽署金融MOU及ECFA之後,兩岸的金融交流及競合關係勢必出現明顯的變動,而在此變動下,我國的金融環境或是各銀行的經營策略也將隨之調整,才能因應後ECFA的時代來臨。並且,我銀積極登陸的心態下,作為一個後進者的角色,如何能夠在中國各大銀行環伺之下,還能攻佔一席之地,還需仰賴我銀在登陸之前各擬定出具有戰略意義的經營策略。
本研究以「兩岸簽署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MOU)後的經營策略」 - 以F銀行為例為題,主要研究目的是以我國F銀行為例,預期兩岸簽訂金融共同監理制度後,預設未來競爭環境,進而分析該如何佈局其新的金融版圖,判斷何種經營策略最適,並探討金融服務業的商機在兩岸ECFA簽訂之後該如何掌握。本研究除了總體經濟及兩岸法規等相關研究討論外,運用了包括PEST分析、競爭策略分析、SWOT分析、RBV分析以及各統計分析等,來分析個案中的F銀行最適登陸的經營策略,包括登陸的地點、服務的業務項目以及服務的對象等等,並透過香港CEPA的經驗來輔以規劃策略的參考。
本研究發現,F銀行登陸初期應以台商為主要服務客群,並依台商群聚的地區分別建立分行或子行,但若是海西特區可提供我銀更多更開放的條件,則海西特區也是登陸的選擇之一。至於F銀行登陸後的營業範圍,因F銀行本身以企金為主,自然先以台商或其理財業務為初期經營主軸,再配合集團子公司的資源,證券業務再行配合銀行登陸設點。此外,為彰顯我銀創新能力的優勢,商品的開發將是擴展業務的關鍵之一。
此外,中國因著眼於西部開發,經濟增長快速,且招商動作頻繁,而中國西部地區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力度不若沿海地區,中國各銀行的先進優勢相對較沿海低些,未來投資潛力相對較高。此外,我銀登陸除策略聯盟外,以子行、參股雙策略佈局中國,是高度成長型的佈局策略。就一級城市銀行的較佳參股對象為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當然仍需考慮現實情況。或朝向二級城市銀行參股,也是選項,若F銀行選定長三角地區登陸,浙江省相關二級股份制銀行:民泰商業銀行、稠州商業銀行、泰隆商業銀行等等,可作為考量,而福州海峽銀行則是海西特區中,參股地方銀行的首選標的。
未來台商業務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除了我國銀行間的競爭之外,也將面臨陸銀的強取豪奪,所以鞏固原有的客戶將是ECFA談判未果之前可以先行執行的業務,並且熟知各客戶需求,才能有效做到客製化的目標,並且利用集團整合資源的優勢,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與商品,所以集團內部的整合必須提高效率,且須達到橫向的充分溝通。
關鍵詞:MOU、PEST分析、競爭策略分析、SWOT 分析、RBV分析。
Abstract
Penetration business strategy for financial industry after cross-strait MOU
- A case study of F bank, Taiwan.
Abstract
The cross-strait financial industry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signed by Taiwan and China on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end of the spectrum, and the entire financial industry including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will need to adjust its business strategy to survive in the post-ECFA Era. One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quires an all-rounded strategy regarding every aspect to penetrate into China market surrounded by many Chinese banking competitors.
In this regard, this study, the business penetration strategy into China financial market for Taiw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case of the F bank, Taiwa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best suited business strategy, and how such strategy should be implanted and executed. In order to do so, this study analyzed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under not only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regulation, but also by various business strategy models form PEST, business competition, SWOT, RBV,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different projected future scenario given, to understand which will be 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the F bank to penetrate into the China market. Nonetheless, the study further analyzed the details of the optimal solution from where the first business unit should be setup, to what regard the service should include, and also who the target customers are with CEP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s referenc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 bank should remain focus on Taiwanese corporations in China and setup the first several branches and subsidiaries accordingly; nonetheless, the Strait-West district (海西特區) could be a suitable fit if it provides a better options to Taiwanese banks. As for the range of the service and products mix, the F bank should first focus on corporate banking, especially to satisfy the capital needs from Taiwanese corporations, and then gradually move forward towards securities service utilizing its subsidiaries’ resources. Furthermore, because product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key to F bank’s expansion, it is crucial to demonstrate the product innovation ability to impress F-bank’s local customers.
On the other hand, lack of financial service in the Big West region(大西部) provides another great opportunity for Taiwanese banks to establish their business in China. The Big West region is bloom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very few financial services and relatively less competition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the first mover’s advantage we often discover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is not yet existed. This provides Taiwanese banks a great window to penetrate and a profitable potential return.
Strategic allying with or investing in the local banks to participate only in establishing branches and subsidiaries will be a highly growth strategy as well. Ningbo and Nanjing bank will be our first choices for the F bank to ally with within all first-tier banks. As for the second-tier banks, we believe relevant banks in Zhejiang Province, Montaibank, Chouzou commercial bank, and Tyrone commercial bank will be good targets if the F bank select to start up from the Yanze river delta region; Fujian Haizia bank will be our priority choice in Strait-West district.
In conclusio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 in the future fighting for business of Taiwanese corporations in China; hence, the competition from Chinese local banks will become more furious as well. As the result, we believe the best strategy for Taiwanese banks to survive and penetrate in China will be to maintain the existing customers and to satisfy their needs before there is a clear progress of the ECFA negotiation. We suggest banks reconstruct their own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and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institution to customize their service to meet customers’ needs to achieve the goa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提要 i
致 謝 ii
論文摘要 iv
目 錄 viii
圖 目 錄 x
表 目 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環境評估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企業進入與產業定位分析相關理論 9
第三節 策略層面相關理論 16
第三章 兩岸經濟及金融情勢與法規分析 20
第一節 全球總體經濟簡述 20
第二節 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環境分析 25
第三節 台灣總體經濟環境分析 30
第四節 大陸金融改革演進歷史與背景 34
第五節 中國現階段金融相關法規探討 38
第六節 台灣金融環境分析與相關法規之沿革 44
第四章 中國銀行業經營績效與監督管理 56
第一節 中國銀行業整體經營績效分析 56
第二節 中國境內外資銀行的經營與現況 62
第三節 中國金融體系的缺陷與兩岸監管體系比較 68
第五章 香港CEPA經驗 73
第一節 CEPA協議內容簡介 73
第二節 CEPA對香港的綜合效益評估以及我ECFA簽署借鏡 75
第三節 香港金融服務業前進中國的經驗與個案營運分析 80
第六章 個案分析與結論 87
第一節 中國代表銀行依地區別之經營數據分析 87
第二節 F銀行歷史背景與經營概況 98
第三節 F銀行登陸後的自我定位 106
第四節 F銀行未來可行的策略及登陸設點選擇 115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0
一、中文部份 130
二、英文部份 132
三、網路部份 134
【附錄一】:中國各直轄市以及各省份經濟活動與金融活動年複合成長率彙整 135
【附錄二】:金融研訓院「銀行登陸掌握利基拼發展」座談會內容彙整 138
【附錄三】: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條文 144

圖 目 錄
圖 1 論文研究流程圖 5
圖 2 本論文策略分析研究層面 7
圖 3 本論文研究分析架構圖 8
圖 4 資源基礎理論(RBV) 15
圖 5 Michael E. Porter競爭策略矩陣 16
圖 6 Porter競爭對手分析 19
圖 7美S&P 500指數與VIX指數走勢 22
圖 8 歷年美國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及失業率變化 22
圖 9 歐洲PIIGS五國CDS走勢 23
圖 10中國歷年對海外投資金額(億美元) 26
圖 11中國官方PMI採購經理人指數 27
圖 12 中國新訂單指數與工業生產年增率變化 27
圖 13 台灣單月出口金額(十億美元) 32
圖 14 台灣單季資本設備進口金額與年增長率(百萬美元,%) 32
圖 15 台灣五大地區租金投報率比較 33
圖 16 台灣金融機構赴大陸投資的選擇 50
圖 17 中國消費水準指數(1978年為零基期) 58
圖 18 歷年兩岸存放款間利差水準 61
圖 19 歷年兩岸銀行逾放比變化 61
圖 20 中國各級金融機構資產規模變化(億人民幣) 65
圖 21 F金控組織架構 100
圖 22 歷年F金控股東權益報酬率走勢 108

表 目 錄
表 1 美國ISM製造業指數與細項 21
表 2 近期中美貿易保護措施彙整 24
表 3 近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海外企業匯整 25
表 4 北京市與深圳市推出以國十條為指導原則之調控政策 28
表 5 新國十條房市調控政策 29
表 6台灣對中國貿易與投資 31
表 7中國金融改革演進階段整理 37
表 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彙整 41
表 9 台灣金融機構家數彙整 44
表 10 兩岸平均每網點服務客數預估 45
表 11 兩岸MOU簽署內容彙整 48
表 12 台灣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條文 51
表 13 大陸地區金融業來台設立分支機構及參股投資相關規定 51
表 14 證券期貨業赴大陸投資的資格限制 52
表 15 台灣地區保險業赴大陸投資的資格限制 52
表 16 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金額 56
表 17 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金額比重 56
表 18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金額 58
表 19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金額比重 59
表 20 中國金融機構近年現金收支分項累計 60
表 21 中國金融業資產負債與不良貸款情況 62
表 22 中國主要經濟圈外資銀行佈局情況 63
表 23 2008年外資增設據點情形彙整 63
表 24 早期外資參股陸銀對象彙整 66
表 25 2008年外資參股陸銀事件彙整 67
表 26 中國已註冊營運的銀行 68
表 27 兩岸對外資銀行設立的資格要求與限制 72
表 28 預期ECFA基本內容彙整 76
表 29 我方欲爭取ECFA的談判方向 77
表 30 兩岸金融證照相互承認建議作法 78
表 31 兩岸票券業務比較 79
表 32 香港經濟四個主要行業價值變化 82
表 33 香港東亞銀行年度財務數據彙整 84
表 34 東亞銀行與中國數家銀行單點獲利比較 84
表 35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分行存款餘額與成長率變化 88
表 36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分行貸款餘額與成長率變化 88
表 37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分行營業收入與成長率變化 89
表 38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分行存放比變化 89
表 39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分行員工數與機構數變化 90
表 40 中國工商銀行2008年依地區別單位機構資產與員工數 91
表 41 中國工商銀行2008年依地區別分行資產週轉率變化 91
表 42 中國工商銀行各年度人事費用佔比變化 91
表 43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客戶逾期貸款與墊款總額變化 92
表 44 中國工商銀行依地區別競爭力排名 92
表 45 中國銀行各年度財務數據彙整 94
表 46 中國銀行依地區別分行員工數與機構數變化 96
表 47 中國銀行依地區別貸款總額變化 96
表 48 兩岸金融機構居世界前五百大相關銀行排名 98
表 49 F金控與F銀行的信用評等與展望評等 100
表 50 F金控的股東結構與持股比例 102
表 51 F銀行主要財務及營運比例數據彙整 103
表 52 2008年F銀行與國內同業財務比例比較 104
表 53 2009年F銀行與國內同業財務比例比較 105
表 54 F銀行與相關陸銀單點經營績效與員工貢獻度比較 107
表 55 歷年F銀行ROE與部份中國銀行業者比較 108
表 56 北京銀行各年度存放款數據及相關比率變化 109
表 57 北京銀行依地區別營業收入變化與佔比 109
表 58 北京銀行依收入別營業收入 110
表 59 各家城市商業銀行股東結構比例 112
表 60 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2008年底十大股東結構 114
表 61 我國金融業面對中國市場的SWOT分析 115
表 62 歷年我國核准投資中國依地區別變化 119
表 63 歷年我國核准投資中國依行業別變化 120
表 64 我國金融機構海西特區佈局彙整 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方至民,國際企業管理:建構全球營運優勢,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王志誠,兩岸業務法制 超級比一比,銀行家月刊五月號,頁40-43,2010。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2001。
朱浩民,中國銀行業之開放與台資銀行進入策略,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八輯第一期,頁101-121,2007。
李美方,第一次金改對銀行技術效率的影響分析,銘傳大學經濟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蘭甫,「國際企業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沈中華、許振明、呂青樺,兩岸銀行體系重要金融改革比較,2007。
沈中華,我國金融自由化對總體經濟及產業發展之影響,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呂青樺、沈中華,影響大陸地區銀行獲利能力與風險的因素,中國大陸研究,49卷3期,頁119-142,2006。
林佐堯,MOU後兩岸金融合作之發展契機,兩岸金融研討會,2009。
林建甫,金融MOU簽訂之後,銀行家月刊12月號,頁28-31,2009。
林建良、傅恆聿、李清,春暖花開迎艷陽 兩岸金融開放開啟成長新動力,群益證券專題研究,2009。
宗培倫,探討多國籍企業資源與決策對其子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外商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官方資料,香港統計數字一覽,香港:統計處,2009
官方資料,《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安排》”)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香港:立法會CB(1)1849/06-07(04)號文件,2005。
高誌鴻,金融控股公司主體性質不同對旗下銀行未來事業策略擬定之影響 - 以第一金控、國泰金控、台新金控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符銘財,兩岸升溫 金融業迎接大商機,銀行家月刊元月號,頁43-45,2010。
張大為,追求金融ECFA共利,銀行家月刊五月號,頁20-21,2010。
張邵勳,「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張倉耀、劉文祺、李家豪,中國大陸商業銀行提升競爭力及風險管理,2008。
黃勁堯,博弈理論 推演登陸大戰略,銀行家月刊五月號,頁80-83,2010。
黃俊誠,台灣地區納入金控之銀行與獨立銀行在金控法實施因素下影響經營績效之實證分析,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萬淇,「個案研究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蔡舒恆,企業經營策略,97'APEMBA講義,2010。
鄭鳴、馮凱,外資銀行進入與中國銀行業績效、市場集中度的變化,金融論壇,第4期,2007。
盧昆宏,「專題製作報告撰寫」,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魏上凌,台商對大陸投資進入時機、區域群聚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二、英文部份
Andrews, K. R.(1951).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8-70.
Andrews, K. R.(1987). The concepts of corporate strategy, 3rd Ed. Irwin: Homewood III.
Arrow, K.(1962).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nov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09(26).
Bain, J. S.(1956).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their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W. L. & G. L. Childs(1969). The fast second and rivalry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36.
Dunning, J. H.(1993). 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NY: Routledge.
Huang, Yiping (2002), Is Meltdown of The Chinese Banks Inevitabl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3 No.4, 382-387.
Hymer, S. H.(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MA: MIT Press, Cambridge.
Hymer, S. H.(1976).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Cambridge.
Lieberman, M. B. & David B. M.(1990). Strategy of market entry: To pioneer or follow? Business Strategy, 2nd ed.., New York: Warren, Gorham & Lamont.
Lilien, G. L. and E Yoon(1990). The timing of competitive market entr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 Management Science, 36.
Porter, M. E.(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Y: Free Press.
Porter, M. E.(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Fress Press.
Prahalad, C. K. & Hamel, G.(1991).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
Robinson, W. T.(1988). Sources of market pioneer advantage: The case of industrial goods industries,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5.
Schmalensee R.(1978). Entry deterrence in the ready-to-eat breakfast cereal industry.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Schmalensee R.(1982).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s of pioneering bran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3).
Schnaar, S. P.(1986). When entering growth markets are pioneers better than poachers? Business Horizons, 29.
Selznick.(1957).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Wernerfelt, B.(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Wu, H. L., C. H. Chen, and M. H. Lin (2007), The Effect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19(3), 343-357.


三、網路部份
香港貿易發展局網站,<http://info.hktdc.com/correspondence/dictionary/htmlpage/08000218.htm>。
聯合報網站,< http://udn.com/NEWS/main.html>。
金管會,< http://www.fscey.gov.tw/Layout/main_ch/index.aspx?frame=1>。
中央銀行,< http://www.cbc.gov.tw/mp1.html>。
經濟部,< 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home/Home.aspx>。
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fscey.gov.tw/>。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法規查詢,<http://www.cbrc.gov.cn/chinese/info/zcfg/index.jsp>。
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68/>。
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xxfw/fgwj/>。
中國人民銀行,< http://www.pbc.gov.cn/>。
銀行年報資料查詢:各銀行網站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3.228.4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3.228.4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