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1107-10180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1107-101805
論文名稱
Title
我國文化服務替代役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以社區營造類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9-11
關鍵字
Keywords
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社區營造
Community Building, Alternative Servi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7 次,被下載 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 times.
中文摘要
  政府配合替代役制度所實行的文化服務役,不僅增加社區推動的人力,其對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保存更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在「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中,除了特別強調培訓與善用文化服務役外,更規劃逐年增加文化服務役人數。只是文化服務役因其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往往造成服勤單位與處所的困擾,形成管理上的問題。故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檢視文化服務役人力運用與管理現況,並發掘文化局和社區運用文化服務役,與役男服役過程中遭遇的困境,進而探討文化服務役制度對役男所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以桃園縣、宜蘭縣及雲林縣三個縣市的文化服務役承辦人、社區管理文化服務役人員及文化服務役役男為主要研究對象,並透過深度訪談法瞭解箇中問題。期藉由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提供更有效的資源配置,使文化服務役役男能發揮其價值與潛能,提昇國家競爭力。
  由研究結果發現,在文化服務役人力運用與管理方面,社區進用文化服務役役男以人力補充居多;而役男選擇文化服務役原因則是以輕鬆有趣為主。役男在社區工作主要是協助社區行政事務,而放假是最具實質性與滿足役男需求的激勵措施。在運作的困境方面則包括:文化服務役政策目標過於廣泛、輔助與替代原則的爭議等問題。至於役男服文化服務役雖可產生增進技能與參與社區營造的意願等正面效益,但對其未來職業選擇多不會產生影響。
  依據前述各項研究所得之外,本研究亦對文化服務役人力運用與管理上,分別提出政策與實務建議,作為未來推動文化服務役制度時的參考。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理論與相關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替代役的意涵………..…………………………… 7
第二節 文化服務役的實施概況………………………..… 12
第三節 文化服務役人力資源管理………………….……. 19
第四節 相關研究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31
第二節 訪談調查實施…………………………………….. 34
第三節 研究縣市介紹……………………………………..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文化服務役人力資源規劃與任用分析………….. 47
第二節 文化服務役激勵維持分析……………………….. 55
第三節 文化服務役訓練發展分析……………………….. 63
第四節 研究討論…………………………………………..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文化服務役討論實記.................................................. A-1
附錄二 訪談記錄.................................................................... A-20

表 目 錄
表2-1 歐洲國家實施社會役概況…………………………….. 9
表2-2 歷年承辦專業訓練單位簡表………………………….. 15
表2-3 文化服務役勤務性質簡表…….………………………. 16
表3-1 2006年文化服務役各單位分配總員額表...……...…… 36
表3-2 受訪對象與人數類別彙整表.......………………...…… 38
表3-3 受訪對象個人基本資料整理表……………………...... 39
表4-1 社區進用文化服務役原因整理表…………………….. 49
表4-2 文化服務役役男選擇文化服務役原因整理表……….. 51
表4-3 文化服務役役男選擇服勤單位考量因素整理表…….. 53
表4-4 文化服務役役男工作範圍的來源整理表…………….. 56
表4-5 文化服務役役男進入社區工作項目整理表………..… 58
表4-6 役男服文化服務役產生的正面效益整理表………..… 68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範圍圖…………………………………………….. 4
圖2-1 人力資源功能與工作分析、員工需求及人力資源法律的回應關係 ..…………..…………………………………... 22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于哲鑫(2002)。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訓練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禎鵬(2006)。我國環保替代役男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及其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本壯(2002)。他們正在寫歷史-社區營造替代役的省思。文化視窗,39,29-35。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劃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忠融(2005)。社區工作者角色探討-以社區營造役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翊螢(2004)。台灣社會役制度之研究:服勤處所與役男觀點的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文化服務替代役簡介。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編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服務替代役勤務計畫。2007年,7月16日,取自http://css.cro.cca.gov.tw/main/tpc_04/
李昊陞(2003)。我國兵役替代役制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增祿(200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何永福、楊國安(1996)。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台北:華泰文化。
吳美連、林俊毅(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吳宗立(1998)。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之比較。空大學訊,225,30-31。
吳秉恩(1990)。台北市政府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邱榮漢(2005年,11月25日)。社區人才何處尋。台灣社區觀察家,1。2006,1月4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upfiles/dow01133153604.pdf。
林政昌(2005)。國民中小學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運作成效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林枝柄(2001)。我國替代役回應性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財丁、林瑞發(譯)(1999)。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台中:滄海。
施偵祥(2004)。警察替代役人力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局社區巡守隊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建忠、賴兩陽、陳俊全(譯)(2002)。Peter M. Kettner著。人群服務組織管理。台北:雙葉。
孫華翔(2001,3月)。社區營造訓練場域的建構-以第一屆社區營造替代役專業訓練為例。載於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學會舉辦之「第七屆研究生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8),台北市。
孫本初(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上)。人事月刊,26(3),11-25。
胡齊望(2002)。教育替代役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及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苑。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海鳴(2003)。管理概論:理論與台灣實證。台北:華泰。
陳新民(2000)。社會役制度。台北:揚智文化。
陳新民(2003)。最嚴峻的替代役-俄羅斯將實施的替代役制度。軍法專刊,49(10),1-14。
陳政智(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3,117-127。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和「生程學習」。台北:文建會。
陳金貴(1995)。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在公共部門的探討(上),人事月刊,21(3),33-37。
曾碧淵(1999)。對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之平議-1,勞工之友,577,6-10。
黃肇新(2005)。高雄市社區工作祕笈-雄踞一方。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黃協源(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均(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英忠(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中大學。
黃英忠、黃良志、鍾昆原、溫金豐(2005)。員工激勵與績效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賢良(2001)。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執行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仁志(1999)。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社會役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傅岳邦(2006)。組織行為。台北:新文京開發。
葉乃靜(1996)。從量化走向質化的圖書學與資訊科學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2(4),76。
劉正輝(2002,1月20日)。關於社區營造替代役男的腳色定位探索。社區互動綱絡電子報,62。2006,1月4日,取自http://folkarts.tnua.edu.tw/Dennis/e-paper/no.62.htm
趙碧華、朱美珍(199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雙葉。
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2002)。我國替代役制度規劃與執行之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監察院。
詹秀員(2004)。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社區工作模式之思維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7,181-198。
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作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08。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戴世玫(2002)。社會役人力運用及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正能、謝政勳(2006)。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青年參與社區與生活滿意之模式。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youthhub.net.tw/public/public_p8.php。
賴兩陽、趙碧華(2006)。臺灣社會役制度人力運用及成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15,238-260。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顯星(1998)。探討歐洲社會役成效以檢討現行兵役制度。役政特刊,8,47-55。
二、英文部份
Bernard, H. R. (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rafe, M. W., & Kossen .S. (1998). The human side of organization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t.
Dubois, B., & Miley. K. K. (1996).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Boston: Allyn & Bacon.
Feldman, D.C. (1989). The mul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memb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9-319.
Ginzberg, E. (1984). Career development in Duane Brown Linda Brook and associate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ssey Bass inc, 174.
Howard, J. K., & Natasha, A. W. (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al-level orient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new hi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47-66.
Headry, C., & Pettigrew, A. (199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agenda for the 1990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1), 17-44.
Hamilton, E. (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Y: Greenwood Press Knowles.
Kirkpatrick, D. L. (1975).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Madison,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Krobker, C. J. (1995).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empowerment: A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 a Nicaragu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749-764.
Luthans, F.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Singapore: McGraw-Hill.
Nkomo, S. M. (1998). Strategic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s-let’s get started. Long Range Planning, 21(1), 66-72.
Osborne, D., & Plastrik (1997).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A: Addison-Wesly.
Porter, L., & Miles. (1974). Motivation in management: Issues and viewpoi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appaport, J. (1987). Studies in empowerment: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 3, 1-7.
Sherman, A.W., & Bohlander, G. W.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O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Speer, P. W., & Hughey, J. (1995). Community organizing: An Ecological route to empowerment and power.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729-748.
Stoneman, D. (2002). The role of youth programm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engage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6(4), 221-226.
Tesch, R.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ypes and software tolls. NY: Falmer.
Wexley, K. N., & Latham, G. P. (1991). Developing and tra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 (2nd ed.). NY: HarperCollins.
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169-177.
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81-59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4.239.148.10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4.239.148.10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