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14110-2353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14110-235356
論文名稱
Title
基督徒宗教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 -以長老教會、靈糧堂為例
A survey between happiness with participation of a christian -A case for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 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8-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9-14
關鍵字
Keywords
基督徒幸福感、幸福感、說服理論、宗教傳播、宗教
Christian's happiness, happiness, persuasion, religional communication, relig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宗教信仰對多數人們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相關研究大多以功能論去看宗教在社會中所扮演對社會的角色,對於信仰宗教之後信眾幸福感受的效益評估則不多見。本研究以基督教長老教會與靈糧堂為例,瞭解基督徒透過勸服過程信仰宗教之後,其幸福感受是否能與勸服策略的承諾互相吻合或產生關連。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教義瞭解程度量表」、「宗教參與程度量表」與林子雯編製之「幸福感量表」為工具,正式樣本以採取有意願填寫問卷的教友進行施測工作,共發放728份問卷,回收427份問卷,回收率58.7﹪。
經研究發現低學歷之基督徒幸福感受力較高,長老教會之教友幸福感受力高於靈糧堂教友,以及幸福感愈高之基督徒在教義瞭解程度上則愈低等結果。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及對未來後續研究作相關建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宗教信仰的價值觀……………………5
第二節 說服於宗教中之應用…………………9
第三節 基督教在台灣之說服模式……………15
第四節 基督教許諾之幸福感…………………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27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資料處理…………………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特質之描述分析…………………32
第二節 基督徒宗教參與程度、幸福感與教義
瞭解之現況分析…………3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基督徒在宗教參與程
度、幸福感與教義瞭解程度上差異之
探討……………………………………35
第四節 基督徒宗教參與程度、幸福感與教義
瞭解之彼此關聯性分析………………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71
第二節 結論……………………………………74
第三節 建議……………………………………77

參考書目…………………………………………79

附錄
附錄一、宗教教義試題分析之難度與鑑別度指數
摘要表………………………………………83
附錄二、研究樣本基本資料描述分析………………84
附錄三、基督徒「宗教參與程度」各項統計………85
附錄四、基督徒「宗教參與程度」之層面敘述統計…85
附錄五、基督徒「幸福感」各項統計…………………86
附錄六、基督徒「幸福感」之層面敘述統計…………87
附錄七、基督徒「教義瞭解程度」各項統計…………87
附錄八、基督徒「教義瞭解程度」敘述統計…………87
附錄九、預式問卷………………………………………88
附錄十、正式問卷………………………………………9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1、中國網(2006,12 月26 日)。逾六成英國人無宗
教信仰 認為信教害處多於好處。2007年1 月17 日,
取自http://big5.china.com.cn/world/txt/2006-
12/26/content_7560491.htm
2、內政部民政局全球資訊網(2008)。宗教事務推動與
發展。2008 年01 月02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outline2007/3.htm
3、王學典(編著)(2006)。一定要認識的十種宗
教。台北市︰靈活文化。
4、台灣通史-荷蘭篇(2006)。2006 年11 月20 日,取
自http://www.ettoday.com/case/av/taiwan/nether-
lands/index_05.htm
5、吳貞緣(2003)。宗教信仰與參與度對老年人心理
健康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6、呂一中(1996)。世界諸宗教的靈魂觀。載於靈魂
CALL OUT—解讀靈魂完全手冊(頁162-176)。台
北:商周文化。
7、呂漁亭(1997)。漫談永生—福音即是永生。2006
年12 月15 日,取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
cinesebig5/federagion/1vitaeterna/eterna07.html
8、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修訂七版)。台
北 市︰三民書局。
9、李茂政(1990)。大眾傳播新論(第三版)。台北市
︰三民書局。
10、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11、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胡可濤(2004)。基督教生死智慧。載於鄭曉江
(主編),宗教生死書(頁197-281)。台北市:華
成。
13、徐嘉檣(1990)。台灣宗教信仰的認同與身分--個
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基督教(新教)(2001)。2006 年11 月20 日,
取自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
W5268104/Uadmin/A147013.html
15、基督教教義。2006 年11 月20 日,取自http://www.
dfg.cn/big5/zjjy/3/1-jdj.htm
16、張俊(2004)。宗教為德行許諾幸福-道教、佛
教、基督教三模式。世界宗教學刊,4,135-153。
17、教育部( 2006 )。心靈的寄託談宗教。2006 年11
月20 日, 取自http://nt.med.ncku.edu.tw/
biochem/lsn/Temples/two1.htm
18、郭文般(2004)。各宗教在台傳教之社會分析。神
學論集,141,361-384。
19、維基百科(2006)。台灣宗教。2006 年11 月20
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E5%8F%B0%E7%81%A3%E5%AE%97%
E6%95%99&variant=zh-tw
20、維基百科(2006)。宗教學。2006 年11 月20 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E5%AE%97%E6%95%99&variant=zh-tw
21、陳兵(1995)。生與死的超越:佛教對生死輪迴的
詮釋。台北縣:圓名。
22、陳俊偉(主編)(2003)。靈魂面面觀-基督教與
文化研究(初版)。美國:台福傳播中心。
23、陳郁夫(1994)。人類的終極關懷:宗教世界概
說。台北市:幼獅。
24、陳毓茹(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
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5、陳燕玲(1999)。宗教信仰、價值信念與人際衝突
因應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26、彭懷恩(主編)(1999)。傳播與社會Q&A。台北
市:風雲論壇。
27、曾貝露(199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
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28、湯本(2002)。(信神?信自己?〉。2007年1
月17日,取自湯本論壇網http://www.tangben.com
/JINDUPING/2002/believe.htm
29、黃兆崙(2003)。基督徒轉換教派過程與動機之個
案研究:以都會區教會為例。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30、黃秀媛譯(1999)。愈成熟,愈快樂。台北:天下
遠見出版。
31、黃葳威(2003,12)。台灣地區宗教社區團體傳播
策略分析:以基督教與佛教為例。論文發表於政治大
學文學院宗教研究中心舉辦之「宗教與文化:思想的
動力與歷史的變遷」學術研就成果發表會,台北市。
32、聖嚴法師(1981)。正信的佛教。2006 年12 月
22日,取自h ttp://www.buddhistcanon.com/
PUBLIC/PUBNOR/SHENGYAN/right.htm#a01
33、聖嚴法師(2005)。基督教之研究(二版一刷)。
台北市︰法鼓文化。
34、潘素珍(2002)。宗教信仰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位
置。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5、薛保倫(1995)。人與人生。台北:宏明出版社。
36、鍾善文(1999)。鄉村宗教傳播之策略分析—以嘉
義縣東石基督教會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7、顧法嚴(譯)(1974)。Rahula, Walpola 著。佛
陀的啟示。台北市︰慧炬。
英文部分
1、Andrew﹐F. M.,& Withey,S .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2、Argyle,M.(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3、Arvind Sharma.(2006). The Philosophy of
Rligion.(宗教哲學,陳美華譯,台北縣:立緒文
化。)
4、Campbell﹐A.(1981).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21(3),117–
124﹒
5、Diener﹐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95(3),542–575﹒
6、Durkheim﹐E. (1992)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
趙學元譯,台北市︰桂冠。)
7、Heard﹐J. B. (1868).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Retrieved December 15﹐2006﹐from
http://www.cftfc.com/theo_classics/tripartite_
nature/preface1.htm
8、Hick﹐J. H. (1963). Philosophy of Religion.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9、James B. Stiff (1994).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10、Joseph F. Byrnes. (1984).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New York,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1、McFadden﹐S.H. (1995).Religious and well-
being in aging persons in an aging socie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1(2)﹐161–175.
12、Miller, G. R. (1978).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 p.164-178.
13、Nichlas, J. H. &David, J. S.. (1986). Cases and
materials on admiralty. St. Paul, Minn.West Pub.
Co.,
14、Paul Tillich. (1994).Dynamics of faith(信仰的動
力,魯燕萍譯,台北市:桂冠。)
15、Wulff﹐D. M.(1997).The correlational Study of
religion.(6).In David﹒M﹒Wulff(Eds.),
Psychology of Religion:Classic and
Contemporary(pp﹒106).New York﹐NY:
John Wiley & Sons﹐Inc..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6.152.9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6.152.9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