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116106-1230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116106-123055
論文名稱
Title
誠品形塑的台灣中產階級文化消費品味 以《閱讀》與《好讀》雜誌為例
Eslite Magazines and the Shaping of Some Bourgeois Cultural Tastes in Taiwan---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Eslite Book Review and the Eslite Reader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11-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11-16
關鍵字
Keywords
文化資本、誠品書店、文化消費、生活風格、區異
Eslite Bookstore, Lifestyles, Culture consumption, distinction, cultural capital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7 次,被下載 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 times.
中文摘要
新聞報導、雜誌內容開始談論生活風格,媒體內容的消費化和生活風格化,顯現日常生活美學化,著重品味的浪潮下,現今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已不忘藉由生產或應用媒介作為輔助,企圖爭奪符號的詮釋權和支配權。在台灣,談到文化品味與生活風格的形塑,實不能忽視「誠品」現象,本研究藉由內容分析法探究身為台灣文化消費品味重要索引地圖之一的誠品書店,透過何種樣貌的編輯邏輯去塑造代表誠品風格的《閱讀》與《好讀》雜誌。最後再深入描繪誠品塑造出何種中產階級品味樣貌來達成文化區隔的目的,隨時間演繹文本中所呈現的文化消費風格是否產生轉變?

研究結果顯示,誠品書店主要編輯理念以透過專家論述來建構正統合法品味場域,並藉由具有文化權力地位的男性來為文化發聲。打造品味建構出一種異於過往布爾喬亞彰顯誇耀式的品味消費風格,改以追求精緻文化、關注流行趨勢、品味細節、重視生活品質、崇尚自由和自然、關懷社會重視友情的生活型態,以身為擁有更高文化資本者自居,偏好以參與更多的文化活動與文化言說來表現其優越感,重視實用功能外,更要求形式上風格創意來與他者產生區異。整體而言,《閱讀》與《好讀》雜誌仍維持一貫的誠品風格,在《閱讀》時期最強調生命態度,美學風格次之;《好讀》時期最強調美學風格,生命態度次之。兩階段都最不強調傳統守分之價值。誠品以專業性手法操作《閱讀》與《好讀》,同時扮演了文化資本的建構者和消費者,將學院教育、領域專家規範出的品味轉換為自身的品味,藉由「消費」這個品味機制,媒體期望獲得學院與領域專家們的認同,也得到讀者的認同,達成累積文化資本轉為創造經濟資本的目的。
Abstract
Bombarded by various waves of consumer information,Taiwan has hit the road to the so-called “style society” with the trend towards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ves and growing emphasis on tastes,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industries, while churning out products, do not forget to compete for the interpretive power and symbolic control over the media. In Taiwan, as far as cultural tastes and lifestyle modeling are concerned, the “Eslite phenomenon” shall not be ignored. With conten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probes into the editorial logic by which the Eslite Booksto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n the map of Taiwan culture consumers’ tastes, has tried to design its style-based Eslite Book Review and Eslite Reader magazines.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deliberates over some visages of bourgeois tastes shaped by Eslite and contextualizes the findings in the class struggles for culture distinc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social-economic changes in Taiwan.

As the research shows, the main editorial notion of Eslite Bookstore is to construct an orthodox and legitimized legitimate taste domain by the voices of those culturally powerful male experts. It aims to build up a consumer styl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bourgeoi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offers certain symbolic repertoires for the pursuit of delicate culture and life.Proclaiming itself as with higher cultural capital, Eslite prefers to involve mor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discourses to demonstrate its superiority, and to balance practical functions with more style innovations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peers. In general, Eslite Book Review and Eslite Reader maintain a consistent style that uniquely belongs to Eslite . During the period of Eslite Book Review, it stresses mainly on life attitude, aesthetic style the second; whereas, Eslite Reader puts aesthetic style on the top of life attitude. Neither in these two periods have conventional values been emphasized. Eslite skillfully takes advantage of the existing cultural capital from the academic and expert systems to polish its cultural taste, and then elegantly projects such a cultural taste onto its consumers.By doing so, it successfully attains the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readership and achieves its purpose of accumulating cultural capital and transforming it into economic capita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I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壹、 品味、美感為生活必需 1
貳、 風格成為銷售必要 2
參、 品味「誠品」現象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4
壹、 台灣經濟轉變與階級變遷 5
貳、 台灣人民生活風格的轉變 6
參、 台灣一般出版與書店經營型態的變遷 7
肆、 誠品書店經營與轉變 10
一、 誠品的轉型 11
二、 誠品團隊 12
伍、 《閱讀》與《好讀》發展史 13
一、 誠品《閱讀》的創辦理念 13
二、 誠品好讀的重新出發 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20
第一節 精英文化與階級 20
第二節 象徵符號與消費 24
第三節 消費社會與生活風格 26
第四節 區辨與文化資本 28
一、 慣習 30
二、 資本 31
三、 場域 33
第五節 媒體與文化形塑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內容分析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2
壹、 研究對象 42
貳、 研究範圍與抽樣 43
參、 分析單位與類目 43
肆、前測、編碼員信度檢驗與編碼 59
伍、資料分析方法 59
第四章 資料結果分析………………………………………………………...60
第一節 雜誌內容呈現與編輯邏輯變遷與比較 60
壹、 《閱讀》與《好讀》雜誌的人物符碼分析 61
貳、 誠品《閱讀》與《好讀》雜誌內容編輯手法 77
參、 《閱讀》與《好讀》雜誌主題與產品價值概念 83
第二節 廣告內容分析 88
壹、 廣告與議題中活動與產品類別 88
貳、 廣告與活動產品來源地 92
參、 廣告訴求模式 92
肆、 廣告訴求模式各細目變遷比較分析 9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98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99
壹、 專家論述建構正統合法品味場域 99
貳、 藉由擁有文化權力地位的男性為文化發聲 102
參、 透過文化資本的消費轉製經濟資本與品味打造 104
第三節 台灣中產階級的文化消費品味與生活型態 107
壹、 雜誌廣告文本的主要訴求模式與價值類型 107
貳、 台灣中產階級文化消費品味圖像描繪 1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5
參考文獻…………………………………………………………………………117
附錄………………………………………..……………………………………..126








表目錄


表格3-1:慣習類型與操作型定義 46
表格3-2:旅遊類型與操作型定義 54
表格3-3:雜誌主題與產品價值操作型定義 56
表格4-1:本研究樣本資料類型分佈 60
表格4-2:誠品雜誌報導人物性別發展趨勢 62
表格4-3:誠品雜誌報導人物種族發展趨勢 62
表格4-4:誠品雜誌廣告人物性別發展趨勢 63
表格4-5:誠品雜誌「廣告」人物種族發展趨勢 64
表格4-6:誠品雜誌報導人物主角角色發展趨勢 66
表格4-7:雜誌類別與人物慣習強調描述 66
表格4-8:雜誌內容不同資料類型與慣習描述之單變量和LSD檢定…………..67
表格4-9:《閱讀》雜誌人物慣習分布次數與頻率 68
表格4-10:《好讀》雜誌人物慣習分布次數與頻率 …………………68
表格4-11:雜誌類型與資本平均數之關係 69
表格4-12:雜誌中不同資料類型與文化資本LSD檢定 70
表格4-13:雜誌中不同資料類型與經濟資本LSD檢定 70
表格4-14:雜誌中不同資料類型與社會資本LSD檢定 71
表格4-15:慣習與資本間相關性檢定 73
表格4-16:誠品雜誌場域發展趨勢 73
表格4-17:場域與慣習之單變量和LSD檢定 74
表格4-18:場域與文化資本量之單變量和LSD檢定 75
表格4-19:場域與經濟資本量之單變量和LSD檢定 76
表格4-20:場域與社會資本量之單變量和LSD檢定 77
表格4-21:誠品雜誌中活動屬性面向的次數分配表 78
表格4-22:《閱讀》商品推薦準則次數分配 80
表格4-23:《好讀》商品推薦準則次數分配表 80
表格4-24:《閱讀》與《好讀》的報導處理方式 81
表格4-25:誠品雜誌中報導撰寫手法次數分配表 82
表格4-26:雜誌類別與報導陳述走向 82
表格4-27:《閱讀》與《好讀》雜誌強調之內容價值排序 84
表格4-28:《閱讀》至《好讀》雜誌具有差異之價值概念 85
表格4-29:《閱讀》與《好讀》雜誌價值概念分析結果 86
表格4-30:《閱讀》與《好讀》雜誌價值因素 88
表格4-31:《閱讀》與《好讀》所推廣的文化活動類型 91
表格4-32:《閱讀》與《好讀》產品來源地 ………………………………………92
表格4-33:《閱讀》與《好讀》雜誌廣告訴求模式... 93
表格4-34:《閱讀》與《好讀》雜誌廣告篇幅的次數分配表 93
表格4-35:《閱讀》與《好讀》雜誌廣告篇幅平均數分析 94
表格4-36:《閱讀》與《好讀》雜誌產品資訊模式訴求發展趨勢 94
表格4-37:《閱讀》與《好讀》雜誌產品形象模式訴求發展趨勢 95
表格4-38:《閱讀》與《好讀》雜誌個人化模式訴求發展趨勢 96
表格4-39:《閱讀》與《好讀》雜誌生活型態模式訴求發展趨勢……………..96
表格4-40:《閱讀》與《好讀》雜誌廣告訴求模式發展趨勢比較 97
表格5-1:《閱讀》雜誌廣告模式訴求價值總表…………..……………………107
表格5-2:《好讀》雜誌廣告模式訴求價值總表………..........……………………..108



圖目錄


圖4-1:誠品雜誌「廣告」人物種族分布圓餅圖 65
圖4-2:雜誌類型與資本量分布關係圖 73
圖4-3:《閱讀》雜誌報導議題國別 80
圖4-4:《好讀》雜誌報導議題國別 79
圖4-5:《閱讀》雜誌商品活動類型排行 90
圖4-6:《好讀》雜誌商品活動類型排行 9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 : 幼獅。

王榮文(2005)。〈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 歷史、現況與前瞻〉,《遠流博識網》。上網日期:2006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book.com.tw/AllList.asp#01

方素惠(1990年11月) 。〈新保守主義抬頭?〉,《天下雜誌知識庫》。2006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cwk.com.tw.ezproxy.lib.nsysu.edu.tw:8080/cw/enterprise/login.asp

方琇怡(2001年12月1)。〈你是BOBO嗎?〉,《天下雜誌知識庫》。2006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cwk.com.tw.ezproxy.lib.nsysu.edu.tw:8080/cw/enterprise/login.asp

尤衛軍譯(1991)。《精英與社會》。高雄:南方叢書出版社。(原書Tom Bottomore
〔1991〕Elites and Society.)

王曉玟(2006年1月)。〈設計創業家的新舞台-南誠品激起微粒之光〉。《天下雜誌》。338,200-204。

甘惟中、許詩韻(2006)。〈借錢有理,消費無罪?解讀現金卡廣告中的消費文化意函〉,《廣告學研究》,23,96-115。

〈外媒評述台北六大快感 自由生活蘊涵中華文化〉,《中國台灣網》。上網日期:2006年2月4日,取自:  
  http://big5.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3799218/Uwhatnot/A193647.html

朱文妮(2000) 。《台灣地區文化消費中的區分現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俍德(2002年7月)。〈科技+人性關懷=30世代的最愛〉。《突破雜誌》。204,61-63。
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諒:中央編譯。(原書 
  P.Bourdieu&L.J.D.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 London : Polity Press.)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臺北市 :時報文化。(原書Jean Baudrillard.Le systeme des objets.)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市 : 麥田出版。(原書Pierre Bourdieu 
〔1998〕On television / Pierre Bourdieu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 New York : New Press .)

李佳樺(2003)。《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根芳、周素鳯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原書John Storey。
〔2001〕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林長青(1999)。《文化品味高尚者音樂品味多元化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佳樺(2003)。《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李麗滿(2005年12月7日)。〈IKEA港台總裁涂善:10年奠基 未來店愈開愈大〉,《工商時報》(台灣),頁34版。

林易萱(2004)。《「仿冒學」的符號政治:LV的真假之爭》。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素琴(1994)。《階級文化與政黨文化形象》。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

林薇瑄(2002)。《書籍評選機制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彰(1993) 。《建築雜誌中菁英論述的意向分析-以『雅砌』為對象》。台灣大學城郷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玲霞(2004)。《文化資本與書籍消費的關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洪美娟(1997年6月)。〈誠品、金石堂掀起書店風雲〉。《天下雜誌知識庫》。上網日期:2006年3月13日取自:    http://www.cwk.com.tw.ezproxy.lib.nsysu.edu.tw:8080/cw/enterprise/login.asp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1998)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

夏春祥(2005)。〈階級與媒體再現〉,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
頁207-227。台北:中正。

夏鑄九(1995)。〈休閒的政治經濟學--對台灣的KTV 之初步分析與台灣的文化編入與脫落--依賴城市都市象徵之初步研究〉。《空間歷史與社會》。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

郭翠翠、鄭以萍、李光榮、劉榮松、張慶煌、溫筱鴻、劉益民、張家澤(2002年7月)。〈30-45歲族群的消費新主張〉。《突破雜誌》。204,50-59

孫治本(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社會學生活風格現象?〉,《當代》,168:26-39。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台北:唐山。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 -- 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陳光興(2002)。〈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大學學術講演錄叢書編委會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43-248。

莊素玉(2006年1月)。〈吳清友與誠品上海級的企圖心〉。《天下雜誌》。338,188-199。

陳祺勳(2004)。《台灣地區小劇場文化消費行為研究》。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鐘(主編) (2005)。《2005年出版年鑑》。臺北市 : 新聞局。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

陳薇菱(1989)。《馬克思階級理論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佩譯(1996)。〈廣告系統:商業文化、集體意識與人類的未來〉,《傳播
文化》,4: 149-158。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John Storey。
〔1999〕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Bocock,Robert〔1993〕Consumption . London: Routledge.)

黃?琤融?(1990)。《符號社會的消費》。(原書星野克美(等)。記號化社會消費。)

黃威傑(2000)。《城市文事空間的流變─台北書店空間形貌轉化之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所碩士論文。

張文嘉(2005)。《家在麥當勞-家庭在電視廣告中的再現》。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黃良杰(2004)。《組織文化塑造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曾志成(1998)。都市空間的文化資本再生產 : 以台北誠品書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常山(2004年,9月)。〈誠品書店的4種打拼術〉《30雜誌》。上網日期: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0078

馮國蘭(1999)。《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娟(1999年,5月10日)。〈領先全球,誠品零時差書店經營成功術〉《商業週刊》。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7780

張卿卿(2006)。〈從菸品廣告內容看菸商的說服企圖〉,《廣告學研究》,23,62-85。

黃惠娟(1999年,5月10日)。〈領先全球,誠品零時差書店經營成功術〉《商業週刊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7780

張錦華(2001)。〈從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的質性研究〉,《傳播文化》,   
   9:61-106。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 
Zoonen Liesbet van〔1959〕Feminist media studies . London :
Thousand Oaks.)

張錦華(1993)。《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黃麗玲、夏鑄九(1999) 。〈文化、再現與地方感〉,《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馮建三(2000)。〈Bourdieu對文化與媒體研究的啟示〉,《傳播研究簡訊》,21:11-12。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城邦。

趙秋巖(譯)(1969)。《有閑階級論 : 各種制度之經濟的研究》。台北:台灣銀行。(原書Veblen,T〔1931〕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 USA: Viking press.)

蔡琰、臧國仁(2006) 。〈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62-85。
鄧正健(2006年6月5日)。〈香港為何需要《誠品好讀》﹖〉,《明報專訊》。2006
年3月15日取自:
http://lifestyle.mingpao.com/cfm/soccul3.cfm?File=20050605/scd/vzg2.txt

歐峻宏(1998)。《誠品書店空間的形成因素與形式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

賴亞凡(2006年1月24日)。〈2005年度十大連鎖加盟新聞票選出爐〉,《太平洋新聞網》。2006年1月24日取
http://www.pacificnews.com.tw/shownews.php?postnewsid=9&titleid=32589

劉維公(2001) 。〈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劉潔妃(2003)。《書店的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Page One書店、誠品敦南店、金石堂「我的文學書房」為例》。世新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王蘭、黃絹絹譯(1984)。《雅俗之間》。台北:允晨。(原書Herbert J.Gans〔1984〕
Popular Culture.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簡淑媛(2005年1月28日)。〈從消費者行為觀察連鎖書店經營(上) 〉,《東方線上專業生活型態資與消費市場顧問》。上網日期:2006年3月13日,取自:  
   http://web.isurvey.com.tw

簡淑媛(2005年1月28日)。〈從消費者行為觀察連鎖書店經營(中) 〉 ,《東方線上專業生活型態資與消費市場顧問》。上網日期:2006年3月13日,取自:  
   http://web.isurvey.com.tw

簡淑媛(2005年1月23日)。〈從消費者行為觀察連鎖書店經營(下)〉,《東方線上專業生活型態資與消費市場顧問》。上網日期:2006年3月13日,取自:  
   http://web.isurvey.com.tw

瞿海源、王振寰(2005)。《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編)(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顧玉珍(1991) 。《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
文。




英文部分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Bocock, R. (1992). Consumption and lifestyl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ue, P. (198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Oxford: Polity Press.

DeMello, M. (2005). Not Just For Bikers Anymore: Popular Representations of     
   American Tattooing.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 (29) 3, 37-52.

Leiss W., K. S.& Jhally S. (1990). Criticisms of Advertis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Persons,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Ch2. London: Routledge.

Erickson, B. H. (1996). Culture, class, and conn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 102(1), 217-251.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Gans, H. J. (1999).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Williamson, J. (1978).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London: Boyars.

David, M. & Theo, V. L. (2005). Language style and lifestyle: the case of a global magazin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7) 4, 577-600.

McKendrick N. & Plumb J. H. (1982).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Europe Publications.

Peterson, R. A. & Kern. R. M. (1996). Changing highbrow taste: From snob to omnivo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900-907.

Sobel, M. E. (1983). Lifestyle differenti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 porary U. S. societ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115-144.

Tally, K. (2002). Highbrow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Class Distinction in Italy, Israel, West Germany,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Forces, (81) 1, 207-229.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51.10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51.10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