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1217109-2053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1217109-205341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地區老人照顧產業人才赴大陸從業之認知分析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12-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12-17
關鍵字
Keywords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社會判斷理論、人力資源管理、海西區、老人照顧產業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AM, Social Judgment Theory, Eldercare, The Taiwan Strait Economic Z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2 次,被下載 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隨著當代醫療水準提昇與社會福利政策之發展,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之居住需求與市場不容忽視,高雄地區,擁有充沛的醫療照顧資源,若將其引進擁有寬廣空間之中國大陸海西區,提供相關人力培訓及觀念的傳承,將形成當地獨有之智慧資本,讓海西區不僅提供土地資源,在人力資源上,可與高雄地區醫療照顧人才相互流動、互補,減緩當地產業進入障礙,於經濟上增進老人照顧產業發展之可看性。
本研究以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分析高雄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之異同,進而針對多方當事人:高雄地區之老人照顧產業人力(業者、員工)、政府相關單位人員、老人照顧產業研究相關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兩地老人照顧產業概況、人力流動情形、從業交流意願等,並透過國內外文獻整理、專家問卷與深度訪談,將「家庭支持」、「兩岸法制關係與創新程度」、「薪資福利與發展」、「異地環境調適度」四項影響高雄地區老人照顧產業人才赴大陸從業之因素作為決策參考變數(cues)。藉由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針對本研究之決策群體進行問卷發放,瞭解各決策群體對決策參考變數之認知是否有差異,得出下列研究結果:
一、 就深度訪談而言,各決策群體對於老人照顧產業人力配置比例及公私立機構對於兩岸交流所抱持之看法均不一。
二、 就各群體之判斷權重平均值而言,以「薪資福利與發展」最受重視,依序為「家庭支持」、「異地環境調適度」,「兩岸法治關係與創新程度」為最不受當事人重視。
三、 就判斷函數而言,各決策群體對於「家庭支持」、「兩岸法制關係與創新程度」、「薪資福利與發展」、「異地環境調適度」均持「正相關」看法。
四、 描述統計項目部份,對海西區之了解部分,老人照顧產業業者以清楚(40%)居多,模糊(33.3%)為次;政府官員以不了解(37.5%)居多,清楚(31.3%)為次;專家學者以模糊(43.6%)居多,清楚(41%)為次。
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研究結果:
(一)各決策群體對於四項決策參考變數之認知平均權重均無顯著差異。
(二)年齡對「家庭支持」及「兩岸法制關係與創新程度」之權重平均值均有顯著影響;婚姻對「家庭支持」之權重平均值有顯著影響;教育程度對「兩岸法制關係與創新程度」及「薪資福利與發展」之權重平均值有顯著影響;工作年資對「家庭支持」之權重平均值有顯著影響;每月可支配所得對「異地環境調適度」之權重平均值有顯著影響。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老人照顧產業定義 8
第二節 老人照顧產業發展概況 9
第三節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 16
第四節 動機需求理論 25
第五節 人才流動研究 27
第六節 影響人才流動主要構面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變數間相關實證研究 4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4
第五節 研究設計 56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6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65
第一節 深度訪談 65
第二節 專家問卷 91
第三節 問卷回收與統計 94
第四節 人口資料 94
第五節 社會判斷理論問卷實證分析 99
第六節 小結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研究困難與解決之道 11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錄一 深度訪談大綱 13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47
附錄三 深度訪談內容 150
附錄四 影響人才流動因素 204
附錄五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之應用 212
附錄六 老人照顧產業人才赴大陸從業之認知分析問卷 215

表次
表2-1完整的老人照護體系 9
表2-2 1999年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 11
表2-3 2007年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 12
表2-4 2008年6月底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 13
表2-5 2008年11月底現行機構式服務 15
表2-6 2005年長期照護人力分析 16
表2-7福建省主要年份三級產業產值與就業結構比較 23
表2-8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表 29
表2-9中國「引智計畫」之優惠措施 30
表3-1函數圖形之歸納與定義 42
表3-2勞動契約法規與條件之比較表 47
表3-3深度訪談受訪者資料 58
表3-4本研究問卷發放與回收一覽表 63
表4-1深度訪談至中國大陸交流考慮因素 88
表4-2深度訪談至中國大陸交流考慮因素彙整表 90
表4-3專家問卷統計次數分配表 91
表4-4決策參考變數彙整 93
表4-5各受測群體基本資料描述統計 95
表4-6產業業者基本資料相關 97
表4-7政府官員基本資料相關 98
表4-8專家學者基本資料相關 99
表4-9本研究判斷權重分析表 102
表4-10各決策群體對「家庭支持」判斷函數圖一覽表 103
表4-11各決策群體對「兩岸法制關係與創新程度」判斷函數圖一覽表 104
表4-12各決策群體對「薪資福利與發展」判斷函數圖一覽表 104
表4-13各決策群體對「異地環境調適度」判斷函數圖一覽表 105
表4-14各決策群體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5
表4-15年齡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6
表4-16婚姻狀況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6
表4-17教育程度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7
表4-18教育程度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ost Hoc檢定 107
表4-19工作年資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8
表4-20工作年資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ost Hoc檢定 108
表4-21每月可支配所得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9
表4-22每月可支配所得對各決策參考變數之權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ost Hoc檢定表 109

圖次
圖1-1研究流程圖 7
圖2-1高雄市長期照顧服務 14
圖2-2公共事務管理(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AM)整合參考架構 18
圖2-3公共事務管理與社會發展矩陣 20
圖2-4 Maslow需求層級架構 26
圖3-1透鏡模式 37
圖3-2透鏡模式之本研究應用 38
圖3-3本研究架構 43
圖3-4決策參考變數假設情況 6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孫丕琳(譯)(1991)。Ann L. Weber 著。心理學導論。台北:桂冠。
Cheers編輯(2002)。搶不走的優勢兩岸人才大車拼。台北:天下。
內政部(1997)。老人福利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8)。臺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2008年12月18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8)。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09)。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2009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中國網(2004)。全球化背景下的才跨國流動。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2/29/content_5741990.htm
日本厚生勞動省(2002)。2001介護保險事業體與人力數量統計。2003 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 .mhlw.go.jp/toukei/saikin/hw/kaigo/service02/kekka4.html
文崇一、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89)。調查訪問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13版,549-586。台北:東華。
文現深(2006)。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用經濟臍帶牽引台灣。天下雜誌,348期。
尹豔蘭(2007)。加強人才建設促進醫院持續發展的思考。廣東醫學院學報,25(4),497-498。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平(2006)。基於人力資本生產(增值)規律的人才流動與人才成長關係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178-180。
王芝(1993)。工作價值對離職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白佳振(1995)。大陸台商企業管理幹部選任及派遣方式之研究─以食品業及電子業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樸(1991)。企業界員工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17-21。
成之約(1999)。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139。
朱昌樑(2002)。「大陸台商企業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電子業為實證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朴英培,黃俊英,郭崑謨(1990)。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管理評論,9(1),53-87。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6)。2009年3月31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26255&ctNode=1054&mp=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9)。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衛生署(1993)。護理機構設置標準。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主計處(2005)。統計資料。2009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統計公佈欄(2009)。衛生統計動向。2009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
余杏容(1977)。離職因素之探討。思與言,15(2),99-105。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欽杉、汪明生(1995)。高雄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高雄:高雄市政府建設局。
吳濟華,陳協勝(2001)。員工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關聯因素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為例。公營事業評論,2(3),91-114。
吳謝芳(2005)。安養機構老人之居住行為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呂秋遠(2007)。兩岸勞動契約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文傑(2000)。影響護理人員離職傾向之探討。長庚大學醫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月萍、陳玉敏、邱美汝(2007)。安養機構老人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預測因子之探討,實證護理3(4),300-308。
李明輝(1993)。考績制度運作與組織成員對考績接受認知之探討-公營企業個案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建華(1995)。企業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台北:超越企管顧問公司
李珍枚(1996)。主管領導型態、人力資源制度對百貨專櫃人員離職意願之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漢雄(199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揚智。
李閩榕、王秉安(主編)(2007)。環海峽經濟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汪明生(1989),多元公共決策與公眾紛爭之認知心理分析,公共政策學報,11。
汪明生(1992)。環境決策與管理。高雄:復文。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高雄:五南。
汪銘生、黃國良(1991)。高雄市製造業勞動條件之研究。管理評論,10,1-21。
林忠正,洪財隆(1992)。台灣地區勞工流動之研究。企銀季刊,15(4),1-22。
林明宏(2001)。我國企業外派人員適應因素及指標建構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則宏(2006)。大陸中高階人才流動率高。經濟日報。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pro.udnjob.com/mag2/overseas/storypage.jsp?f_MAIN_ID=152&f_SUB_ID=579&f_ART_ID=26953
林俊秀(1991)。國際行銷學。台北:桂冠。
林哲瑩(1993)。探討護理人員人格特質、流動因素與離職意向之關係-以東部醫院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晏瑜(1997)。績效考評與薪資福利制度對醫師離職行為之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惠(2005)。淺議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心理管理。閩西職業大學學報,(3),65-67。
林嬋娟(2001)。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政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澤炎(2006)。簡論人才流動政策的調整。人口與人力資本研究,開放導報,128(5),45-47。
林錦郎(2003),社會判斷理論運用於衝突管理之案例,第四屆兩岸公共事務與跨世紀發展研討會。高雄市: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林薇莉(2004)。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之相關研究。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美汝、陳玉敏、李月萍(2007)。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影響因素,實證護理,3(2),119-128。
邱慧寧(2002)。台灣地區民眾選擇銀髮社區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瓊平(2008)。台北飛上海比高鐵北高還快。聯合晚報。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4644827.shtml
侯慧明、陳玉敏(2008)。 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孤寂感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實證護理,4(3),212-221。
凃筱菁(2006)。老人安養護、長期照護機構社會工作者工作困擾影響因素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柯惠玲(1989)。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玉英(2002)。臺北市某醫院護理人員激勵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錚強(1994)。台灣區資訊服務業技術人員離職原因探討。資訊傳真,(85),36-41。
席玉蘋(1998),你的生涯錨落點正確嗎?天下雜誌,286,104-105。
翁碩謙(2003)。醫院執業牙醫師離職意願之相關因素探討。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明瑞、蔡敦浩(1989)。自然資源保育中的國家公園管理問題。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書。
高傳凱、武博(2007)。企業組織人力資源流動中溝通管理研究。177-183。
國際貿易局(2008)。2007年兩岸貿易情勢分析。2008年5月19日,取自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525&report_id=146254
張千黛(2005)。臺灣最早的老人福利機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2),95-96。
張火燦(1996)。薪酬的相關理論及其模式。人事管理,33(2)。
張同全(2008)。人才集聚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代管理科學,(8),83-84。
張志南、李閩榕(2006)。海峽西岸經濟區熱點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忠進(2001)。高雄地區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管理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仁愛之家、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晉源(1991)。台灣地區勞資爭議處理對策之研究:社會判斷理論之應用。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樑治(2003)。安養機構老人人口變項、心流體驗、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緯杰(2002)。護理之家主要照護人力配置評估─以某公立醫院為例。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憲國(2000)。台灣海岸景觀與海岸保全的相容發展與展望。海下技術季刊。
許士軍(1995)。管理學。台北︰東華。
郭力立、胡若歆(2006)。人才流動的成本收益函數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158-160。
郭佩雯(1997)。旅行業作業人員人格特質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信宏、林欣吾、溫蓓章(2006),國際人才流動趨勢與台灣的發展隱憂,經濟前瞻,109。
陳建寧(2007)。臺灣公民文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公民的價值觀、道德認知與社會資本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美花、嚴嘉楓(2005)。長期照護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1),41-49。
陳茂松(2003)。進住安養機構之老年人現況實證研究─以嘉義市三所仁愛之家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彩(1994)。「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願關職性研究-以高科技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淑真(2005)。醫療服務業人力需求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惠姿(2008)。老人及長期照護人力培育。護理雜誌,55(4),11-16。
陳嘉尚(1985)。人格特質、成長需求、角色壓力、工作滿足、離職意願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維鸚(1992)。會計月刊,88。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 66,4-14。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2-16。
曾慧雯(2008)。兩岸政策多變 難擋西進風潮。自由電子報。2008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16/today-fo8-3.htm
游皓婷(2008)。靠三通發光閩旅遊局抵台考察。2008年7月3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4/8/11tdc.html
黃俊英(1990)。台灣省政府集中辦公及促進內外聯繫問題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研考會編印。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二版)。台北:東華。
黃美涓(2003)。建立適當照護模式,讓身心障礙者活得有尊嚴。新竹市脊髓損傷者協會。2008年7月3日,取自http://www.cc.nctu.edu.tw/~hcsci/indexl.htm
黃英忠(1997)。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英忠(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英忠、溫金豐與董玉娟(1997)。台商派駐大陸人員的工作調適-組織社會化觀點。兩岸三地人力資源管理與勞工問題學術研討會。
黃英忠、趙必孝(1991)。與產業內之新工作比較在離職模式內的因果關係研究。管理學報,103-122。
黃國良(1994)。中介策略與地方建設環境紛爭處理之研究-認知衝突與利益衝突的角度。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慶源(1996)。非營利組織行銷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耀賢(2002)。企業員工赴大陸工作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工作-家庭衝突為主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茂興、李軍、葉琪、劉春寧、周利梅(2008)。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熱點的回眸與展望:兼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典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美娜(2009)。長期照護政策與立法趨勢。日本福祉學制發展現況暨照顧服務個案研討會2009年3月。
楊克平(1989)。台灣地區護理人員流動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36,51-64。
楊芳玲、汪銘生、高明瑞、吳英明(1992)。環境中介的基礎研究:認知衝突的準實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書。
經建會都住處(2004)。我國老人住宅(社區)規劃設計之研究,台北:經建會都住處。
董玉娟(2000)。工作-家庭衝突、組織社會化對離職現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台商派駐中國大陸已婚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詹中原(1995)。中共宏觀調控政策與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的政策檢證。中國行政。
劉文琪(2006)。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因素之探討-以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人員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淑貌(2005)。安養護機構護理人員之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萍、陳維政(2007)。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內涵分析。商場現代化,(513),304-306。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月(1999)。社會保障法概論。台北:法律。
蔡青龍、陳志杰(2003)。人才外流與兩岸國際分工期中進度報告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專案計畫。2008年12月18日取自www.grb.gov.tw
蔡錦墩(2009)。日間照顧設置及經營。社團法人台灣身心機能活化運動協會。
諸承明(1995)。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數。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玉玲(2004)。從管理階層的觀點探討護理照護人力外包。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翔徽(2007)。外國專業人員移民我國策略選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新永(2008)。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商周。
賴士葆(1996)。商學總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志強(2004)。兩岸社會救助法律制度比較研究-以低收入家庭成員之救助為中心。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藍忠孚、徐秀英、顏貴紗、蔡欣玲、沈宴姿、邱碧如、王瑋、杜敏世、余玉眉、蔡雀音(1991)。台灣地區臨床護理人力異動及流失原因之探討。中華衛誌,10(5),212-225。
顏敏玲、陳玉敏(2008)。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實證護理4(2),89-98。
譚世麟(2002)。影響台籍員工選擇工作地點因素之研究-以台灣或中國大陸為選擇地。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譚愛英(2008)。克服人才流動障礙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0(2),20-22。
譚瑾瑜(2007)。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評析。2008年5月19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362-3.html
顧萱萱、郭建志(譯) (2001)。Leon G. Schiffman and Leslie Lazar Kanuk著。消費者行為。台北:雙葉。
二、 英文文獻
Abelson, M. A. (1986).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urnover :A Model for the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or.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11(2), 61-67.
Alder, N. J. (1986).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KENT Press.
Alexender, E. R.III. (1979). The Reduction of Cognitive Conflict : Effect of Various Types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3(1), 120-138.
Bailyn,L. (1980).Living with Technology:Issues at Mid-Career. Cambridge, MA:MIT Press.
Barnes, Samuel H.(1986). Politics and culture, monograph series prepared fo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Black, J. S. and Mendenhall, M. E. (1991).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 225-247.
Black, J. S. (1991). Returning Expatriates Feel Foreign in Their Native Land. Journal of Personnel, 68, 17.
Black, J. S., Gregersen, H. B., Mendenhall, M. E., & Stroh, L. K. (1999). Globalizing people through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Boston, MA: Addison –Wesley Press.
Bordy, Stanley J. & C. Masciocchi (1980).Date for Long-Term Care Planning by Health Systems Agencies. Journal of Am J Public Health , 70, 1194-1198.
Bray, D. &Rappoport, L. (1973).Policy-Capturing in the Field:The Nuclear Safeguards Proble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9, 253-266
Bronstein,A.S. (1991).Temporary work in Western Europe:Treat or complement to permanent employment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30(3), 292-299.
Brown,S.P. (1996).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2), 235-255.
Brunswik, E. (1952).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yman, A.(1988)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Unwin Hyman Black, J. S., Gregersen, H. B., Mendenhall, M. E., & Stroh, L. K. (1999). Globalizing people through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Boston, MA: Addison –Wesley Press.
Cangelosi, J. D. Jr., Markham, F. S., and Bounds, W. T. (1998).Factors Related to Nurse Retention and Turnover: an Updated Study. Journal of Health Mark Quarterly, 15(3), 25-43.
Charles,W.L.&Gareth,R.Jones(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ohen, A. (1999). Turnover among professiona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merican lawyer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8(1), 61-75.
Cookey, R.W., Freebody, P., & Davidson, G.R. (1984). Teachers’ predictions of children’s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judgment theory.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Dalton, D.R., Todor, W.D.,& Krackhardt, D.M. (1982).Turnover overstated:The functional taxonomy.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1), 117-123.
Dhir,K.S.,&Markman,H.J. (1984).Application of Social Judgment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on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0-610.
Drucker,peter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unn,W.(1994).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NJ:Prentice Hall Press.
Evashwick, C. J.(1988),“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in S. J. William and P. R. Torrens (eds.).Introduction to Health Services. NY:John Wiely & Sons Press.
Gattiker,U.E.& Larwood,L. (1990).Predictors for career achievement in the corporate hierarchy,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43(8), 703-726.
Gerhart, B. (1987). How important are dispositional factors as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job design and other personnel program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3), 366-373.
Gould, J. & Kolb, W. L. (1964). A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ammond, K. R., Stewart, T. R., Bremher, B., & Steinman, D. O. (1975). 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mmond, K. R., et al(1986).Social Judgement Theory. IN H.R.Arkes & K.R. Hammound(Eds),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 p.58 .
Hammond, K. R., Summers, D. A.& Deane, D. H. (1973). Negative Effects of Outcome-Feedback in Multiple-Cue probability Learning.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9, 30-34.
Hammond, K.R.,Stewart, T.R., & Adelman, K.(1975).Report to the Denver City Council and Mayor Regarding the Choice of Handgum Amnunition for the Dever Policy Depattment. Report No.179, Center for Research on Judgment and Polic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Co.
Harvey, M. (1997). Dual-career expatriates: Expectations, adjust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elo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 627-658.
Henderson, R.I., (1979).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Rewarding Performance. Reston,Viginia: Reston Publishing Co. Press.
Herbert, T. T. (1976).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Press.
Holzworth, J. (1983). Intervention in a Cognitive Conflic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216-231.
Hom, P. W. & Griffeth, R. W. (1995). Employee turnover. Cincinati : South-Western College Press.
Hoon, P. S., Sun, D. H., & David, J. M. (1992). Local Manager Selection Criteria for U.S. Firm in Korea.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2), 57-65.
Jackofsky, E. (1984).Turnover and Job Performance: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1), 74-83.
Kane, R. A., R. L. Kane & R. C. Ladd (1998).The Heart of Long-Term Care.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rabee, J. H., Janney, M. A., Ostrow, C. L., Withrow, M. L., Hobbs, G. R. Jr, Burant, C. (2003).Predicting Registered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Leave.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33(5), 271-283.
March, J. G. and Simon, H. A. (1958). Organization,.New York: Wiley Press.
March, R. M., & Mannair, H. (1977). Organizational aommitment and turnover: A pred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Administration Science, 57-74.
Martin, T. N., Price, J. L., & Mveller, C. W. (1981). Job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6(1), 116-119.
Maslow, Abraham H.(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per & Row.
McCormick,Ernest J.&Llgen, Daniel R.(1980). Industrial Psychology. Reprinted in Taipei: Jwang Yuan Publishing Co.Press.
McCartt, A. (1983).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Judgment Analysis to Library Faculty Tenure Decision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44, 345-357.
McCracken, Grant(1988).The Long Interview, Beverly Hills. CA:Sage Publications Press.
Milkovich, G. T. & J. Boudreau, (1981). Personnel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xas: Business Publication, p.705.
Mobel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 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Mobley, W.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2), 237-240.
Mobley, W. H. (1982). Employee turnover: cause, consequence and control.Maine: Addison-Wesley Press.
Mobley, W. H., Griffeth, R. W., Hand, H. H. & Meglino, B. M. (1979).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493-522.
Moss, R., and Rowles, C. J. (1997).Staff Nurse Job Satisfac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8(1), 32-34.
Mumpower, J., Veirs, V.,&Hammond, K. R.(1979). Scientific Information, Social Values,and Policy Formation:The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Models and Judgment Analysis to the Denver Regional Air Pollution Problem.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SMC-9,No.9,464-476.
Oberg, K. (1960).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Practical Anthropologist, 7, 177-182.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ress.
Parasuraman, S. (1989).Nursing turnover: An integrated mode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2 (4), 267-277.
Price, J. L. & Mueller, C. W. (1986).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of Hospital Employees. CT: JAI Press.
Price, J. L. & Mueller, C. W. (1981). A casual of Turnover of Nurs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 (3), 547.
Price,J.L. (1977).The Study of Turnover.AmesIowa: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eventh Edition,NJ:Prentice-Hall Press.
Robbins, S. P.,&Coulter, M. (1996).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 Press.
Robbins,S.P., Personnel(1978).The Management of HR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Inc.Press.
Rohrbaugh, J. (1976). Cognitive Maps: Describin the Policy Ecology of a Community. Journal of Great Plains Rocky Nountain Geographical , 6(1), 64-73.
Rothstein, H. G. (1986).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on Judgment on Multiple Cue Probability Learning.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7, 83-92.
Schumpeter, J. A.. (2002).The economy as a whole: Seventh chapter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 9(1/2), 93.
Seashore,S.E.,&Taber,.T.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pp346.Service Administrator.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11(2), 61-67.
Shader, K., Broome, M. E., Broome, C. D., West, M. E., Nash, M. (2001).Factors Influencing Satisfaction and Anticipated Turnover for Nurses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31(4), 210-216.
Singh, J. (1998).Striking a balance in boundary-spanning posi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unconventional influences of role stressors and job characteristics on job outcome of salespeople. Journal of Marketing, 62(3), 69-86.
Smith,P.C.,L.M.Kendell&C.L.Hulin,(1969).Measurement of Satisfication In Work& Retirement.Chicago: Rand Mcnally Pess.
Stainback R.; Stainback, W. (1984).Broaden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Special Education.Journal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50(5), 400-408.
Stewart, T.R.,&Leschine,T.M.(1986).Judgment and Analysis in Oil Spill Risk Assessment , Journal of Risk Analysis, 6(3).
Szilagyi, A.D. (1979). Keeping employee turnover under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 56(6), 42-52.
Taylor, S., Beechler, S. and Napier, N.. ( 1996).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959-985.
Teresa, W. C. T., Sherry, I. B., and Chester, D. R. (1998).Review of Nursing Turnover Research,1977-1996.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47 (12), 1905-1924.
Tidd&Bessant(Eds.). (1997).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United States:WILEY.
Turban,D.B.,&Keon, T.L. (1993).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8, 184-193
Tushman, Michael L. & Nadler, David. (1986).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Journal of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Van de Ven, Andrew H. (1986).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32, 590-607.
Veiga, J. F. (1983). Mobility influences during managerial career sta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 , 26, 64-85.
Vellas, F., & Becherel, L. (1995). International tour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allace&Fay . (1988).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Pws Kent, 99-125.
Waston, C. J. (1981). An Fvalvation and Some aspecte of the steers and Rhodes Model of Employee attendance. Journal of applied Reyechology, 386-38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8.1.23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8.1.23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