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7107-2136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7107-213601
論文名稱
Title
佛教徒人生所得探討
Essay On Lifetime Income Of Buddhis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1-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1-17
關鍵字
Keywords
效用、人生所得、佛教徒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1 次,被下載 230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02 times.
中文摘要
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將個人的滿足程度統計歸類導出效用函數與圖形。依此說法,宗教行為的背後也蘊含人類心靈的滿足程度,宗教滿足人類追求心靈平靜安適的慾望。本文探討因心理背景不同的情形下,產生不同的宗教財貨效用函數,進而佛教徒人生所得變動的情形。
本文引用Becker(1974)分析方式為研究基礎,改變效用函數設定的方式,將佛教徒行為中布施與持戒假定為今生修持行為的份額,影響個人前世今生業報的變化,分析「以現實利益為修行導向的眾生」與「自淨其意、安在佛法的眾生」之兩類眾生,分析人生所得的差異情形。
根據推倒所得結果,學佛者在不同動機與心理背景下,透過相同的修行法門,得出不同的學佛效用。「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與「自淨其意、信受奉行佛法的佛教徒」兩類佛教徒,其人生所得差異得知: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因心有所求,未以清淨心來接受佛法,心不清淨,自性之光就難以顯現;故前世業障消彌程度有限,這種有漏的修行法,今生的修持與布施的功德力無法完整顯現。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有心修持型的信徒:雖然心有所求,但認真修持的功德力,會減少部分的累世業報,也會得到發心布施的福報,貨幣收入也會增加,認真修持功德力都會提升今生的人生所得。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形式上持戒型的信徒及「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根本不持戒型的信徒:因為沒有認真在修持上,只有外在修持的形式,沒有用心投入,修行的功德力無法顯現,累世業報無法消彌,發心布施的功德力會顯現在今生的福報上;或者減少今生所造的惡業產生的惡業業報。
「自淨其意、信受奉行佛法的佛教徒」的效用模型:因心性清淨,無求無缚,不著法不著心,已將佛法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心清淨、身、口、意清淨、其清淨修持的功德力會讓前世業障的干擾無形中降低,今生的福報也會不知不覺的顯現。走上真正修行的正途,自性之光也隨之慢慢顯現。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 經濟學模型 …………………………………… 6
第二節 布施 …………………………………………… 10
第三節 戒律 …………………………………………… 11
第三章 佛教徒效用函數模型 ……………………………… 12
第一節 經濟學模型 …………………………………… 12
第二節 佛教徒的效用模型 …………………………… 14
第四章 貨幣所得與人生所得變化的探討 ……………… 19
第一節「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效用模型 … 19
第二節「自淨其意、信受奉行佛法的佛教徒」效用模型 28
第五章 總結 ……………………………………………………30
參考文獻 ………………………………………………………31
佛學附錄 ………………………………………………………34

圖 目 錄
圖2.1:假設外人對 的評價為正的邊際產值 …………………… 7
圖2.2:假設外人對 的評價為負的邊際產值 …………………… 8
圖3.1:假設佛教徒 前世業報為正值的靜態均衡 ……………… 16
圖3.2:假設佛教徒 前世業報為負值的靜態均衡 ……………… 17
圖3.3:佛教徒的長期均衡 ……………………………………… 1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王作安(2002)《中國的佛教問題和宗教政策》,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王業宇、陳琪譯(1995)(Becker,Gary.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任繼愈、杜繼文(1995)《佛教史》,台北市: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申釋譯(1989)《中國佛教精典寶藏白話版-六祖壇經》,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李明芳(1989)《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吳汝鈞(1999)《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
郟廷礎釋譯(1989)《中國佛教精典寶藏白話版-大智度論 》,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張文良釋譯(1989)《中國佛教精典寶藏白話版-金光明經》,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1977)《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佛教經濟研究論集》,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
道瑞梁秀著,關世謙譯(1986)《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聖嚴法師著(1999)《戒律學概要》,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達賴喇嘛14世,彌勒若巴喇嘛,蔡東照監修(2002)《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台北市:曼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1998)《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歷史卷》,高雄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蔣為喬(1990)《佛學概論》,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顏尚文(1999)《梁武帝》,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鄒繼礎譯(1999)(Becker,Gary.S.,Accounting for Tastes),《解讀偏好-用經濟學方法探究人類行為》,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廖素霞、陳淑娟譯(2001)(Eliade, Mircea,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s regigieuses/Ⅱ),《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從釋迦牟尼到基督宗教》,台北市:商周出版。
二、電子書
《佛光教科書電子書》,高雄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佛光大辭典電子書-第三版》,高雄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網站資源
大寂法師著《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來源:http://book.bfnn.org/article2/1298.htm

四.西文文獻
Ackerman,Susan Rose(1996),“Altruism, Nonprofits,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4,No.2(Jun.,1996),701-728.
Adndreoni,James; Payne,A.Abigail(2003),“Do Government Grants to Private Charities Crowd out Giving or Fund-Raising?”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3,No.3.(Jun.,2003),pp.792-812.
Andreoni,James(1989),“Giving with Impure Altruism:Application to Charity and Ricardian Equivlence”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7, No.6. (Dec.,1989),pp.1445-1458.
Andreoni,James(1990),“Impure Altruism and Donation to Public Goods: A Theory of Warm-Glow Giving”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0,No.401(Jun.,1990),pp.464-477
Becker,Gary S.(1974),“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Journay of Political Economic Literature, 1974,Vol.82,No.6.
Becker,Gary S. Becker(1976),“Altruism, Egoism, and Genetic Fitness: Economics and Sociobiology”Journay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14, No.3 (Sep.,1976),817-826
Bergstrom,Theodore, Blume,Lawrence and Varian,Hal (1986),“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9 (1986) 25-49. North-Holland.
Bernheim,B.Douglas(1986),“On the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6,No.4.(Sep.,1986), pp.789-793.
Schwartz,Robert A.(1970),“Personal Philanthropic Contribu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8,No.6.(Nov.-Dec.,1970),1264-1291.
Simon,Herbert A.(1993),“Altruism and Economic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3,No. 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 and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1993),156-161.
Stark,Rodney,Iannaccone,Laurence R.,Finke,Roger(1996),“Religion,Science,and Rationa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6,No. 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 and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January 5-7(May,1996),433-4376.
Sugden, Robert(1982),“On the Economics of Philanthropy”The Economic Journal vol,92,No.366 (Jun.,1982),pp.341-350.
Varian,Har R.(1992),Microeconomic Analysis, 3rd ed.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