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4113-0104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4113-010436
論文名稱
Title
呂赫若書寫女性研究
A Study on Lu He-Ruo’s Writing Wome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1-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2-04
關鍵字
Keywords
呂赫若、女性書寫、女性主義、空間分析、敘事學
Lu He Ruo, Feminine Writing, Space Analysis, Feminism, Narratolo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4 次,被下載 121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14 times.
中文摘要
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1914-1951)擅長描寫女性生存的困境,控訴社會、文化、制度、父權對女性的壓迫。本論文立足於前人豐碩的研究成果,運用文學理論多方面探究呂赫若女性小說的意涵,期待能深入的剖析呂赫若女性創作的底蘊。研究內容: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爬梳呂赫若小說之研究資料,列出研究架構。第二章「呂赫若女性書寫之創作動因」探討何以其小說作品中多以女性為主要刻畫對象?試圖這個前人多注意卻無深入探討的文學現象找到解答。第三章研究「呂赫若女性小說的主題」挖掘呂赫若文本中女性受壓迫的來源──「經濟」與「父權」,輔以日治時代社會之文獻資料,作女性文化與社會關係的探討。第四章探討「女性書寫策略」運用熱奈特(gerard genette,1930-)與克洛德•布雷蒙(Claude Bremond,1929-1973)的敘事理論,觀察呂赫若如何善用「書寫策略」表達對女性生活的關懷。第五章是關於「女性空間論述」,著墨於「女性主體認同」、「女性身體空間」、女性與「家」之空間研究。第六章則是綜合前述,為本論文提出歸納性的結論。
Abstract
Known as the most talented novelist in Taiwan, Lu He Ruo (1914-1951) is proficient in portraying the adversity of women’s life. His works also accuse the oppression from society, culture, social norm and patriarchy on wome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plenteous studies of the precursors, adopts literary theories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of Lu’s female writing.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oints out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of my research,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lated studies on Lu’s novel, and outline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II, deals with the reason why Lu chooses women as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A phenomenon which was widely noticed by the forerunners yet rarely discussed deeply. Chapter III,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oppression on women. Supported by the documents recording the society under Japan’s occupation, this chapter investigates femal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 Chapter IV, draws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Gerard Genette (1930-) and Claude Bremond (1929-1973) to observe how Lu expresses his concern for women’s life through his writing strategy. The la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dentity of female subject, female body and spac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of women and “family”. The last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content and raises an inductiv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5
第 二 章 呂 赫 若 女 性 書 寫 之 創 作 動 因 27
第一節 同情共感的人道思想 28
一、以人道思想建構理想社會 28
二、社會主義與人道思想 31
第二節 家族書寫的女性聚焦 34
一、客家女性的形塑 34
二、女性家人的投射 36
第 三 章 女 性 小 說 主 題 43
第一節 女性與經濟壓迫 51
一、國家機器的統制:殖民經濟 52
二、經濟的再殖民:地主迫害 54
三、權力欲望的貪婪:物質主義 59
四、生存環境的壓迫:家計勞動 64
第二節 女性與父權宰制 68
一、由古至今的束縛:婚姻制度 69
二、邊緣位置的苦難:家庭地位 74
第 四 章 女 性 書 寫 策 略 79
第一節 敘事觀點 79
一、零聚焦:冷靜敘述與女性宿命 79
二、內聚焦:男性凝視與女性意識 97
第二節 情節結構 106
一、連結式 110
二、鑲嵌式 115
第 五 章 女 性 主 體 與 空 間 論 述 124
第一節 女性主體認同與空間 124
一、從他者到自我:女性自我認同的轉向 125
二、新/舊女性臉譜:女性自我實現的衝突 128
三、從女孩到女人:女性成長的認同危機 130
四、子宮迷思:女性主體的建立與解構 133
第二節 女性主體之美貌論述 138
一、美人/美體構圖 138
二、女性美貌與性政治 148
第三節 女性與家 152
一、家庭空間的性別意涵 152
二、何處是我家?女性的出走與回歸 160
第 六 章 結 論 169
參考文獻 17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一)中文著作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王志弘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11。
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 公司,2002.12。
王志健:《文學論》,臺北:正中書局,1970.3。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2.2。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05。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4。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
朱雙一:《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02。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6。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婦女研究論稿》,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06。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臺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1992.7。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1991.5。
沈立岩:《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名著精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沈慶利:《啼血的行吟──「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小說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7。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林瑞明、張恆豪:《楊雲萍 張我軍 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7.15。
林驤華:《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05。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1943年まべの分析を中心に》,東京:風間書房,2002.2。
施叔:《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
林川夫:《民俗臺灣•第四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91。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8。
索雅:《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3。
張恆豪:《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呂赫若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2。
張恆豪:《龍瑛宗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2.1。
張寅德:《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許俊雅:《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許俊雅:《島嶼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臺北:北縣文化局,2000。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10。
施懿琳等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7。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1996.9。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彭克宏:《社會科學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黃恆秋:《客家臺灣文學論》,高雄:客家臺灣雜誌社,1993.8。
楊千鶴:《花開時節》,臺北:南天書局,2001.1。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葉石濤:《小說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1983。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臺北:遠景出版社,1981。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3。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9.10。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6.4。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文藝出版社,1994.03。
劉惠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蔡蕙頻:《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1.9。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魯迅:《魯迅全集•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二),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六),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七),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05。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出版社,1999.10。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二)翻譯著作
Andree Michel著、張南星譯:《女權主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9。
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8.9。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君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2003.8。
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 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Julia Kristeva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三聯書店出 版社,2001。
Kate Millett著、宋文偉譯:《性政治》,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12。
Lukacs,Writet and Critic,ed.and trans.by A.D.Kahn(New York,1970)。
Marx and Engels,On Literature and Art,eds.L Baxandall and S.Morawski(New York,1973)。
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Mike G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8.9。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原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 慾望、權力及學術 論述》,臺北:巨流出版社,1998。
Rene&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1999.2。
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9.11。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6。
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臺北:新手父母出版社,2004。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 出版社,2005。
Wayne C. 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Virginia Woolf著、王還譯:《一間自己的屋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卷三》,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初版。
日本經濟新聞社著、江伯峰譯:《日本之經濟──昭和時代之回顧》,臺北: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1991.2。
日本經濟新聞社著、江伯峰譯:《日本之經濟──昭和時代之回顧》,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1991.2。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7。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12。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05。
凃照彥著、李明駿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1。

二、期刊論文
中村哲著、張良澤譯:〈憶臺灣人作家〉,《臺灣文藝》第83期,1983.7。
王志弘:〈多重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產生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04。
王建國:〈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上)〉,《文學臺灣》第39期,2001.7。
王建國:〈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下)〉,《文學臺灣》第40期,2001.10。
王泰升:〈日治時期臺灣人繼承法的變與不變〉,《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6。
石美玲:〈敘事與語言:描述話語作為殖民情境的標記──呂赫若敘事文本〈牛車〉之分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12。
朱家慧:〈藝術追求或社會責任?從〈順德醫院〉及其樂評看呂赫若的藝術觀〉,《文學臺灣》第35期,2000.7。
江仁傑:〈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臺灣知識份子與階級〉,《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1998.3。
西川滿:〈文藝時評〉,《文藝臺灣》第6卷第1期,1943.5.1。
呂芳雄:〈父親呂赫若與我的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4期,2004.12。
呂淳鈺:〈都會?田園!──呂赫若的東京經驗與日語小說中對現代性的態度考察〉,《臺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1期,2004.1。
呂赫若:〈兩種空氣〉,《臺灣文藝》第3卷第6號,1936.6。
呂赫若:〈舊又新的事物〉,《臺灣文藝》78月合刊號,1936.8。
呂赫若:〈關於詩的感想〉,《臺灣文藝》第3卷第2號,1936.1。
巫永福:〈呂赫若的點點滴滴〉,《文學臺灣》創刊號,1991.12。
李松雷:〈尼采的命運觀與傳統宿命論之比較〉,《學術•理論•現代企業教育》,2007.08下期。
李詮林:〈呂赫若小說文本的文化隱喻功能〉,《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32期,2005.3。
沈慶利:〈呂赫若小說中的鄉野民俗〉,《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4。
沈慶利:〈政治高壓下的智性求索——從呂赫若〈鄰居〉看日據時期臺灣作家抗拒「皇民化」的策略〉,《華文文學》第59期,2003.6。
沈慶利:〈殖民剝削與「現代化」陷阱——呂赫若《牛車》與茅盾《春蠶》之比較〉,《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2007.1。
沐昀:〈本土立場與東方視野——《呂赫若日記》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0。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夫〉、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述的小鎮〉為例〉,《聯合文學》第11卷第7期,1995.5。
林松燕:〈身體與流體經濟──依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2期,2002.7。
林美琴:〈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意識形態探究與生平再評價〉,《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10。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1995.6。
林瑞明:〈呂赫若的「臺灣家族史」與寫實風格〉,《臺灣新文學》第9卷,1997.12。
林耀楠、徐達光:〈物質主義之本土性概念初探〉,《商管科技季刊》第9卷第1期,2008。
河野慶彥:〈呂赫若論──作品集《清秋》にっいへ〉,《臺灣時報》第293期,1944.6.10。
垂水千惠:〈呂赫若文學中〈風頭水尾〉的位置〉,《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12。
垂水千惠著、許佩賢譯:〈被叫作RO(若)的人──臺中師範時代的呂赫若〉, 《文藝臺灣》第24期,1997.10。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2004.12。
施叔:〈最後的牛車──論呂赫若的小說〉,《臺灣文藝》第85期,1983.11。
胡錦媛:〈集體建構呂赫若日記〉,《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6期,2004.12。
范博淳:〈論呂赫若的女性小說〉,《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23期,2002.3。
苑舉正:〈費耶若本的人道主義〉,《東吳哲學學報》第4卷,1999.4。
唐毓麗:〈以契約毀壞與建立看呂赫若〈暴風雨的故事〉〉,《弘光學報》第41期,2003.5。
徐士賢:〈從賴和到呂赫若:一桿稱仔與牛車之比較〉,《世新大學學報》第8期,1998.10。
翁聖峰:〈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與女性地位〉,《臺灣學誌》創刊號,2010.4。
張秀君:〈呂赫若及其筆下的台灣女性初探〉,《史學》第16卷第17期, 1991.6。
張金墻:〈臺灣文學中的女性空間──以呂赫若、李喬、李昂的小說為主〉,《臺灣新文學》第8卷,1997.8。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6。
莊培初:〈讀んだ小說から──《臺新》創刊號より八月號まべ──行末之記〉,《臺灣新文學》第1卷第8號,1936.9.19。
許維育:〈理想的建構──談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與呂赫若〈玉蘭花〉〉,《水筆仔》第1期,1996.12。
黃靖雅:〈悲愴的傳奇──林至潔印象中的呂赫若〉,《聯合文學》第120期,1994.10。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16卷第5期,2000.3。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受害因素析論〉,《臺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4期,2004.10。
陳建忠:〈在臺灣歷史的冬夜裡召喚光明〉,《臺灣文學館通訊》第4卷,2004.06。
陳映真等:〈重返文學史:呂赫若及其時代——兩岸五人談〉,《南方文壇》第63期。
陳貞吟:〈呂赫若筆下的婦女樣貌及其對婚姻的積極思維〉,《高雄師大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12。
陳萬益等:〈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再評價1-4〉,民眾日報1990.12.3-4, 6-7日之18,20版。
陳增穎:〈從女性主義觀點看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家庭與性別〉,《諮商與輔導》第233期,2005.5。
鹿子木龍:〈作品と文章──正しじ散文への高揚にっじへ〉,《臺灣文學》第2卷第4號,1942.10。
彭瑞金:〈呂赫若與「風頭水尾」〉,《臺灣文藝》第151期,1995.10。
彭瑞金:〈龍瑛宗的第二個文學夢〉,《文訊月刊》第34 期,1988.2。
游勝冠:〈啟蒙、人道主義與前現代我族的凝視--呂赫若作為左翼作家歷史定位的再商榷〉,《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06。
黃一城:〈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讀《呂赫若全集》之初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91期,2006.7。
黃文鉅:〈異質文化下的語境書寫──以呂赫若的旅日小說為考察案例〉,《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第2期,2008.4。
黃儀冠:〈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第51期,1998.2。
黃蘊綠:〈呂赫若的「皇民文學」探析〉,《內湖高工學報》第9期,1998.4。
黃蘊綠:〈試析呂赫若的「皇民文學」〉,《臺灣新文學》第7卷,1997.4。
塚本照和著、張良澤譯:〈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管見(下)〉,《臺灣文藝》第70期,1980.12。
溫金龍:〈受難女性的代言人──論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臺灣文藝》第154卷,1996。
葉石濤:〈從「送報伕」、「牛車」、「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大學雜誌》第90期,1975.10。
葉淑美:〈試探呂赫若小說創作的文藝觀〉,《松商學報》第9期,2007.5。
劉至瑜:〈臺灣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以呂赫若「冬夜」、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李喬「藍彩霞的春天」為例〉,《臺灣人文》第4卷,2000.6。
劉紅林:〈論呂赫若小說中的「審父」意識〉,《河海大學學報》第7卷第4期,2005.12。
劉益州:〈論呂赫若〈牛車〉「家屋」場域中的表述〉,《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10.12。
橫路啟子:〈呂赫若〈清秋〉論〉,《東吳日語教育學報》第33期,2009.7。
盧翁美珍:〈從呂赫若〈牛車〉談殖民現代性〉,《萬竅》第12期,2010.11。
蘇富忠:〈論命運與具體命運觀〉,《週末江匯學術導刊》,2006第2期。

三、學位論文
林玉卿:《母性思維:子宮孕涵之創作論述》,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6。
徐寶珠:《文學、文學家與文學館展示:「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詮釋分析》,臺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玫:《臍帶期待──生命中隱密的奇異空間》,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5。
張家嘉:《呂赫若戰爭期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12。
張嘉元:《呂赫若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彭瑞金:《臺灣文學步道》,臺北:五南文化廣場,2007.12。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6。
童袖瑜:《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10。
葉晉嘉:《臺灣城鄉價值變遷及其對都市治理之意涵》,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6。
劉秀靜:《從女性主義觀點詮釋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Margery Wolf(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網路資料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http://cnki50.csis.com.tw.ezproxy.lis.nsysu.edu.tw:8080/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ca220003-li-wpkbhisdictmain-0000-u.html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518&Keyword=%E9%80%B2%E8%A1%8C%E6%9B%B2
符號學論壇http://www.semiotics.net.cn/Articles_Show.asp?UserID=228&Arti_id=776
〈臺灣傳統建築之家庭生活與空間〉,臺灣網:http://big5.chinataiwan.org/twzlk/whysh/gj/200712/t20071227_508302.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