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07107-1559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07107-155909
論文名稱
Title
以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策略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7-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2-07
關鍵字
Keywords
地域振興、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地方特色產業、深度訪談
interview, revitalization,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3 次,被下載 323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33 times.
中文摘要
行政院推出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計畫中,其中協助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提升地方產業的競爭優勢為現階段產業發展的重點要項。為暸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現況與發展策略與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帶動區域發展之困境,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及學者神戶憲治(1998)所提出的地域振興概念為本研究之問卷架構,並針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民國91年至94年間,曾輔導的地方特色產業業者進行問卷調查。最後藉由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對各因素的重要性與滿意程度進行分析,建構出較可行的發展策略,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現況:經營業者大多具有20年以上的年資,經營型態以具有歷史的小企業居多,以工作室方式呈現居多。其發展策略為:(1)落實認證制度(2)產品走向生活工藝(3)產品融入地方形象(4)培育地方專業人才(5)強化獨特工藝文化(6)成立工藝博物館(7)強化地方生活機能(8)結合地方組織資源發展地方產業(9)培養業者互相尊重工藝的文化(10)推廣民眾的工藝美學。
2. 地方特色產業作為為地域振興之困境:居民對地方事務認同較低、同業缺乏共同發展共識、業者研發能力不足、民眾工藝創作之體驗不足、地方的特色趨於模糊化、民眾缺乏深度的地方生活體驗、地方政府較缺乏發展地方產業的概念。
3. 以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策略,分為短期及中長期推動策略。在短期策略上:(1)加強地方人才培育,提升業者創新能力,使產品具生活化(2)發展地方工藝獨特的文化,彼此間互相尊重工藝文化(3)善用地方民間組織的資源合作發展,找出專屬地方特有的特色(4)加強同業間共同合作發展,並落實工藝美學的推廣。中長期策略方面:(1)實施工藝產品認證制度,落實保存地方的工藝文物(2)地方產業異業間,彼此合作環環相扣,建構地方優質生活環境。
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需要有地方居民參與支持、地方業者積極投入、及搭配適當的行銷策略,以能達永續發展之路。地方特色產業擁有獨特之資源,亦期待藉由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吸引各地民眾進入當地體驗,提升地方產業發展的活力。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範圍對象……………………………………………3
1.4 研究限制…………………………………………………3
1.5 研究流程…………………………………………………4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地方產業…………………………………………………5
2.1.1 地方產業發展對地方經濟之重要性………………6
2.1.2 特色產業發展模式…………………………………7
2.2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現況…………………………………8
2.3 地方特色產業之類型與個案介紹………………………10
2.4 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之困境………………………………14
2.5 地域振興之意涵…………………………………………16
2.6 國外地域振興之概念……………………………………18
2.6.1 日本之概念…………………………………………18
2.6.2 德國之概念…………………………………………19
2.6.3 小結…………………………………………………20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深度訪談…………………………………………………21
3.1.1 深度訪談之目的……………………………………21
3.1.2 深度訪談之優點……………………………………22
3.1.3 訪談訪談對象………………………………………23
3.1.4 訪談資料之處理……………………………………23
3.2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25
3.3 研究架構…………………………………………………26
3.4 研究實施…………………………………………………28
3.4.1 深入訪談……………………………………………28
3.4.2 訪談流程……………………………………………28
3.4.3 訪談對象……………………………………………28
3.4.4 問卷設計方法………………………………………28
3.4.5 資料分析方法………………………………………29
3.4.6 問卷發放……………………………………………29
3.4.7 研究流程……………………………………………29
第4章 實證分析
4.1 訪談目的…………………………………………………35
4.1.1 受訪者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策略之看法…………35
4.1.2 受訪者認為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困境…44
4.1.3 受訪者對地域振興之認知…………………………54
4.1.4 其他訪談發現………………………………………57
4.2 問卷發放與統計分析……………………………………62
4.2.1 問卷的目的…………………………………………62
4.2.2 問卷之設計…………………………………………62
4.2.3 問卷回收之統計與分析……………………………62
4.2.3.1 回收狀況……………………………………62
4.2.3.2 廠商基本資料屬性分析……………………63
4.2.3.3 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關鍵因素信度分
析……………………………………………65
4.2.3.4 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關鍵因素分
析……………………………………………67
4.2.3.5 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關鍵因素的重要
性……………………………………………68
4.2.3.6 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關鍵因素滿意程
度……………………………………………70
4.3 以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策略發展……………71
4.3.1 分析結果……………………………………………71
4.3.2 小結…………………………………………………73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現況…………………………………75
5.2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策略…………………………………75
5.3 以地方特色產業做為地域振興之困境…………………78
5.4 以地方特色產業做為地域振興之策略…………………79
5.5 建議………………………………………………………83
5.6 後續研究建議……………………………………………84
參考文獻……………………………………………………………85
附錄一 歷年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廠商名單…………………………A-1
附錄二 訪談大綱……………………………………………………A-2
附錄三 以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策略研究【預式問卷】A-3
附錄四 以地方特色產業作為地域振興之策略研究【正式問卷】A-7
附錄五 訪談記錄…………………………………………………A-1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丸岡隆之(1997)。從中日交流計畫鶯歌地方產業振興研習--看日本傳統工藝產業振興與經驗。陶藝經緯,14,122-129。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台灣城鄉發展。台北:空大。
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聯合學報,17,125-134。
王俊豪(2004)。從社區營造到地域振興-德國鄉村發展的觀點。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研討會,台北文化大學推廣部。
王缉慈(1998)。關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分析構架。中國工業經濟,3,54-57。
王素彎(2005)。地方特色產業的輔導資源應有效整合。台灣財經評論。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10/37-241.htm
王素彎、吳惠林、鄭凱方(2002)。九十一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計畫相關議題中小企業之經營動向(編號:9109-3-0580A)。台北市:經濟部。
台北市商業管理處(2004)。臺北市萬華、大同地區特色產業調查研究。計畫執行期間2001.04.18~2001.12。台灣經濟研究院。
台灣社區通(2006a)。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community_detail.php?sID=65
台灣社區通(2006b)。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newcountry_detail.php?sID=15
台灣社區通(2006c)。2006年8月2日取自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newcountry_detail.php?sID=10
加藤純一郎,陳泰松,宮崎清,黃世輝,黃麗淑,翁徐得(1995)。鹿港的城鎮發展與傳統手工藝振興。台灣手工業季刊,13,25-36。
地方特色輔導說明(2005)。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esmeap3.moeasmea.Gov.tw/ sm esr/History/050930/article04.htm
在地星級報(2005)。2005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epaper/ 01.jsp
在地網(2006a)。在地好風光。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good_sights/15.jsp
在地網(2006b)。在地好風光。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good_sights/18.jsp
在地網(2006c)。在地好風光。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good_sights/21.jsp
在地網(2006d)。在地好風光。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good_sights/27.jsp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2005多元就業開發方案。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rivers.com.tw/jtw-demo/n072.asp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黃星滿(2004)。日本產業發展措施之研究。經濟研究,5,263-288。
呂芳堯(2000)。國外文化產業振興案例。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經驗交流暨人才培訓研討會,臺北。
余朝權(2001)。競爭性行銷。台北:長程出版社。
吳忠宏、黃宗成(2001)。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品質之研究--以遊客滿意度為例。國家公園學報,11(2),117-135。
辛晚教(1982)。都市及區域計畫。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美雪(2001)。日本振興地方產業政策-以高知縣為例。工業簡訊,31(12),71-72。
林美萱(2001)。發展地方性產業。國家政策論壇,1(4),149-150。
林振春(2000)。地方文化產業經營問之因應。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經驗交流暨人才培訓研討會,臺北。
林瑞木、陳碧琳(2003)。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案例報告「白米木屐村」。92年度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
范麗娟(1995)。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洪文珍、翁徐得譯(1995)。傳統性工藝產品產業與地域振興。台灣手工業,54, 4-10。
洪于佩(2003)。我國各縣市地方競爭力評比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洪富峰(2003)。都會社區營造與區域產業振興。92年度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
神戶憲治(1998)。活用地方資源與技術的設計。地方產業振興研習會─苗栗地方特色產品開發,苗栗。
胡幼慧主編(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施鴻志(2000)。地區經營管理。新竹:建都文化事業。
翁徐得(1995)。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台灣手工業,55,10-15。
翁徐得(2006)。社區產業與就業。2006年6月25日取自http://cesroc.org.tw/8/04-05.htm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創意ABC。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news/index_news.asp?ser_no=166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書局。
陳泰松(2000)。地方工藝產業振興與社區總體營造。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經驗交流暨人才培訓研討會,臺北。
陳耀茂(1999)。多變量解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書局。
陳華昇(2001)。中部產業及區域發展問題與前景。國政研究報告計劃。2007年1月9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0/IA-R-090-022.htm
黃世輝(2003)。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的地域振興政策。92年度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
黃世輝(2004)。觀光木作產業的發展策略探討─以台灣工藝產業與日本木作產業為例。「林業文化產業與空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世輝(2005)。「社區營造」與整合型「地域振興」。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1.htm#08
黃世輝(2006)。文化扎根與產業振興。2006年6月25日取自http://cesroc.org.tw/8/04- 05.htm
曾旭正(1997)。讓社區動起來-總體營造行動資源手冊。台北: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曾梓峰(2002)。工業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驗。2002文化論壇-世界遺址講座,台北。
游常山(1999)。永續經濟 。天下雜誌,223,15-25。
黃章展、李素馨、侯錦雄(1999)。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青少年觀光遊憩活動需求特性,1999 年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99-114。
黃富娟(2006)。地方特色產業的再發展-市場行銷的思考。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檢簡訊,5,12-13。
黃淑芬、宮崎清(1999a)。從「傳統地方工藝品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社區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輯,309-342。
黃淑芬、宮崎清(1999b)。傳統產業的再生。2006年8月5日取自http://www.cesroc.org.tw/newland/hl03-17.htm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
楊宗孝(2002)。活化具有地方特色工藝產業。台灣工藝季刊,16,55-61。
詹宗憲 (2004)。產品組合、落差理論與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在藝術節慶活動管理診斷之應用-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為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瑪利(2003)。放眼台灣。天下雜誌,280,56-78。
經濟部(2002)。200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2005)。200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2)。91年中小企業經營動向。台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5)。2005地方特色產業暨社區小企業輔導成果專輯。台北市:經濟部。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
蔡渭水(2005)。如何推動產業創新育成,強化台灣經濟活力。2005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劉新圓(2005)。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國政研究報告計畫。2005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R-094-009.htm
廖嘉展(1992)。手工藝產業重生之路。天下雜誌,132,23-34。
賴杉桂(2002)。永續發展的地方行政經營與21世紀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之道。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與社區企業」研討會,高雄。
蕭偉良(2003)。地區發展計畫對特色產業商店街發展成效之評價-以三義水美木雕街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雙月刊,83,52-55。
戴肇洋(1999)。區域性小企業發展及政府相關支援策略之研究。計畫執行期間:1998.11.1~1999.4.20。台灣綜合研究院。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錦夥(2005)。發展社區及地方特色產業,創造在地就業機會。2005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Bainbridge, W. S. (1989). Survey Research: A Computer-Assistant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Bainbridge, W. S. (1989). Survey Research: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Chapman, R. G. (1993). Brand performance comparatives. Journal of products & Brand Management, 2(1), 42-50.
Chu, R. K. S., & Choi, T. (2000). 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otel selection factorsn in the Hong Kong hotel industry: A comparison of business and leisure travelers. Tourism Management, 21, 363-377.
Dernoi, L. A. (1991). About rural & farm tourism.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1), 3-6.
Hawes, J. M., Kiser, G. E., & Rao, C. P. (1982). Analyzing the market for planned 96 retirement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west. Baylor Business Studie, 13, 39-46.
Hawes, J. M., & Rao, C. P. (1985).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develop health car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Health Care Sethna, B. N. (1982). Extensions and testing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Business Economics, 28-31.
Henderson, K. A. (1991).Dimensions of Choic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Kozak, M., & Nield, K. (1998).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Romanian Black Sea resorts. Anato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9(2), 99-116.
N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t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ed. MA: Allyn and Bacon.
Oppermann, M. (1996).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1), 86-102.
O’Sullivan, R. L. (1991). Marketing for park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mture, 271.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Porter, M. E. (1998).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with a new forewor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Robinson, R. (1981). Industrialization, New Ports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ase of Thailand. In B. S. Hoyleand D. A. Pinder, (Eds.), Ci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Tesch, R.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ypes and Software Tolls. New York, NY: Falmer.
William, G. S. (1979).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