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平面媒體圖像化後對攝影記者影響之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08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吳濟華 Jih-hwa Wu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任金剛 Chin-Kang Jen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8-01-23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8-02-13 |
關鍵字 Keywords |
狗仔隊、平面攝影、報紙攝影、圖像化、攝影記者 merely photographing, record photographs, Photojournalism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6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台灣平面媒體的新聞產製結構,無論版面構成、新聞照片的取捨或是新聞攝影工作的派任,多由「文字」的思維出發;屬於視覺體系的攝影部門,又未能適當表達應有立場及專業看法,致使攝影記者始終妾身未明。研究者為已有十數年新聞工作經驗的現職攝影記者,對此景況自深有感觸。 在台灣從事攝影記者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約有數千人之譜,如果不計電視媒體,光是為報紙、雜誌、網路、以及其他平面書刊拍攝照片的平面媒體攝影從業人員,根據台北市新聞攝影公會的統計,約有五百人之多,雖然這些人在整個台灣經濟產業中,以人數來講可說是不多,但是他們所拍攝的照片影像,經過各種媒體的刊登,卻往往產生重大的社會效應與影響,但是這群人的工作是否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重視與肯定,尤其在平面媒體圖像化的風潮吹襲後,在台灣的攝影記者與圖片編輯部門,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工作量,影像品質與細膩程度越來越不受重視,影像的震撼力也不如以往,尤其科技的進步,新型的攝錄影機已經可以擷取越來越高畫質的圖片,也越來越多媒體改以採用所謂證據式的照片來搭配文字新聞,這波以圖像化的思考模式風潮,造就了平面媒體的版面呈現普遍的同質化,台灣的平面媒體攝影記者又有怎樣的改變與思考方向,他們的未來與進修管道甚至升遷管道,是否得到所屬媒體與公司的重視,本篇論文希望藉由討論攝影記者討論圖像化的風潮,探討出攝影記者們所面對的種種工作上面臨的困境,喚起更多人的重視,也讓大多數人可以一窺攝影記者這個行業背後的甘苦談,而攝影記者耗費體力與精力所獲得的攝影作品,更希望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 本研究發現,攝影記者在新聞照片的產製中,面對圖像化的風潮,已經沒有以往的優越感,大部分攝影記者對於自己的所拍攝的影像,很多人都只是認為哪是一份工作,已經少有夾雜個人思維與情緒、綜合自己對新聞專業的認知作品呈現而出,尤其電子媒體和網路媒體的興起,使得新一代的閱聽人,進入了新聞「視覺化」的時代,正因如此,報紙版面設計走向「視覺化」 「圖像化」,不再是「為與不為」的問題,似乎成了「不得不為」的現實。面對這波「視覺化導向」版面呈現效應,攝影記者的工作內容因「圖像化元素」的增加而降低其專業的形象,也已經成為必然的結果。新聞照片的產製門檻的降低,加上越來越沒有專業性,讓我們對平面攝影記者的未來埋下擔憂的伏筆。雖然如此,新聞攝影之路,還有更多值得探討和改進的空間。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1-1 圖像化是什麼……………………………………………………………………01 1-2 攝影記者的工作…………………………………………………………………01 1-3 攝影記者的角色與定位…………………………………………………………02 第二節 研究動機…………………………………………………………………………03 2-1 蘋果日報與圖像化的關係……………………………………………………….03 2-2 攝影記者的養成與發展困境…………………………………………………….04 2-3 攝影記者工作內容的差異性…………………………………………………….05 2-4 影響新聞攝影專業的因素……………………………………………………….0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7 3-1 圖像化對攝影記者人際互動的改變…………………………………………….08 3-2 圖像化對攝影記者作業方式的改變…………………………………………….08 3-3 圖像化對攝影記者新聞專業的改變…………………………………………….08 3-4 攝影記者對圖像化的看法……………………………………………………….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平面媒體……………………………………………………………………….09 1-1何謂平面媒體……………………………………………………………………09 1-2報紙的演變……………………………………………………………………..09 1-3台灣報紙發展現況……………………………………………………………..10 第二節 圖像化…………………………………………………………………………..12 2-1圖像化的定義…………………………………………………………………..12 2-2現在圖像傳播媒介……………………………………………………………..12 2-3視覺圖像語言…………………………………………………………………..16 2-4視覺介面………………………………………………………………………..16 2-5國外報紙圖像化的演進………………………………………………………..16 第三節 攝影記者………………………………………………………………………….18 3-1什麼是新聞攝影………………………………………………………………..18 3-2新聞攝影功能…………………………………………………………………..21 3-3 攝影記者角色 .……………………………………………………………….21 第四節 報紙圖像化影響攝影記者拍攝的行為因素…………………………………….22 4-1報紙版面的增加………………………………………………………………..22 4-2數位攝影的進步………………………………………………………………..22 4-3從社會倫理角度看圖像化……………………………………………………..25 4-4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對攝影記者的影響………………………………………25 4-5數位科技下的攝影記者………………………………………………………..27 4-6攝影記者的挑戰………………………………………………………………..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31 2-1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設計………………………………………………………………………….33 第四節 訪談大綱設計…………………………………………………………………….33 第五節 確定訪談人數…………………………………………………………………….34 5-1 受訪者一覽表 第六節 訪談問題大綱…………………………………………………………………….36 第四章 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一節 平面媒體圖像化後對人際關係的改變……………………………………….38 第二節 平面媒體圖像化後對工作性質的改變……………………………………….45 第三節 平面媒體圖像化後對攝影大環境的衝擊…………………………………….52 第四節 平面媒體圖像化後攝影記者的自我反省與評估…………………………….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74 第二節 結論…………………………………………………………………………….93 第三節 建議…………………………………………………………………………….9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9 4-1 研究人數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內容 第六章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協會(1994):《鏡頭下的沈思: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協會1993 學術論文集》。臺北市:正中。 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協會(1997):《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協會 1996 學術論文集》。臺北市:正中。 方秋湖(1999):〈自己去找好題材〉。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i2.html,上載日期:1999.9.12。 札考斯(1990),周本驥譯:〈論攝影的新聞性與藝術性〉。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 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f2.html,上載日期:1999.5.09。 呂良遠(1997):〈記錄攝影與新聞攝影〉。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f1.htm,上載日期:1999.1。 田習如(2007):目擊者雜誌:又倒了一家報紙之後。 宋塔(1997),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市:唐山。 阮義忠(1986):《當代攝影大師:20 位人性見證者》。臺北市:雄獅。 阮義忠(1991):《當代攝影新銳:17 位影家新生代》。臺北市:雄獅。 孟 樊(1990):《影像社會:訊息的解讀》。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少岩(1996):〈電腦影像處理〉。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2.html,上載日期:1999.1.10。 林少岩(1997a):〈你吸毒嗎?〉。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b1.html,上載日期:1999.1。 林少岩(1997b):〈解嚴十年〉。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6.html,上載日期:1999.8.29。 林少岩(1997c):〈資深攝影何處去?〉。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1.html,上載日期:1999.6。 林少岩(1998):〈中文報紙的視覺困境與突破〉。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d1.html,上載日期:1999.1。 林少岩(1998):〈視覺要進化,別再牛步化〉。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e2.html,上載日期:1999.1。 林俊賢(1995):《標題對讀者認知新聞照片的影響》,私立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俊欽 (1994):《隱私權與新聞攝影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柏格(1998),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市:遠流。 科布若(1984),李緯華譯:《新聞攝影》。台北市:眾文。 美國攝影記者協會(1947),官方網站http://www.nppa.org/。 徐宗懋編:《中國近代史中的照片》。台北:天下文化 徐宗懋等編譯(1986):《世界新聞攝影得獎年鑑World press photo》。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照堂(1998):《老•台北•人》。台北市:北市新聞處。 郭力昕(1993):〈新聞攝影裡的「西方觀點」:以《目擊者:1992 世界新聞攝影》 年鑑為例〉,《廣播與電視》,1(2): 87-100。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臺北市:元尊文化。 陳孔顧(1999):〈攝影記者的職業傷害〉。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5.html,上載日期:1999.8.15。 陳申,胡志川,馬運增,錢章表,和彭永祥等(1990):《中國攝影史》。台北市:攝影家。 陳育菁(1998):〈扭轉文字思考,打破視覺障礙〉。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d5.html,上載日期:1999。 陳育菁(1999):〈行動,為視覺工作者探索出路〉。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 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d6.html,上載日期:1999.6.20。 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商務印書館。 惠特(1990),沈怡譯:《編輯探索:第一本完整的雜誌編輯規劃》。台北市:美璟出版社。 普勞斯(2000),林少岩譯:〈把新聞表現出來〉。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8.html。 普爾茲(1997),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臺北市:遠流。 游本寬(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市:遠流。 程世壽(1991):《深度報導與新聞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 黃冑(1958):《中央日報與聯合報處理新聞照片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明(1993):〈新聞攝影的省思〉。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b2.html,上載日期:1999.1。 黃明川(1986):〈台灣攝影史簡論〉。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f5.html,上載日期:2001.05.01。 黃義書(2004): 〈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態分析〉 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映(2001):〈活在沒有聲音、寂寞的一群記者〉。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c9.html,上載日期:2002.2.25。 傅拉瑟(1996),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市:遠流。 劉云萊(1993):《新聞攝影概論》。北京:新華。 劉軍(2002):〈誰動了攝影記者的乳酪?〉。下載網址: http://www.huashphoto.com/wenzhang/wz_show.asp?id=00001454000002 閻凱毅(1983):《決定的瞬間》。臺北市:時報文化,民72. 謝三泰(1999):〈忠實的影像紀錄者〉。下載網址:「攝論」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b5.html,上載日期:1999.2.21。 謝維哲(1996):《台北地區的報社攝影記者之研究—攝影記者工作滿足研究》, 銘傳大傳系學士論文。 鍾宜杰(2005): 《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 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健壯(2004)。〈壹傳媒變成了另一家中央通訊社〉,《新新聞周報》。909期。 朱國華、范靜嘩譯(2003)。〈攝影的社會定義〉,羅崗、願?(編)《視覺文化讀本》,頁46-75。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吳筱玫(1999a)。〈數位時代之新聞產製面貌〉,《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 李文吉譯(1993)。《紀實攝影》。台北:遠流。(原書Arthu Rothstein [1986].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原書 Vile’m Flusser(1984),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周本驥 譯(1990年12月1日) 。〈論攝影的新聞性與藝術性〉,《自立晚報》(台北),副刊。(原書:約翰.札考斯(John Szarkoski)[1972]. From the Picture Press.) 林士民(2003)。《攝影行為現象之研究—邁向攝影現象學研究的美學思考》。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少岩(1997)。〈影像專業無人理 資深攝影何處去〉,《目擊者雙月刊雜誌》,2:32。 徐忠民(2000)。《新聞攝影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宵亭、楊美雲校閱(2003)。《視覺傳播》,台北:雙葉書廊。(原書 Paul Martin Lester[2003]. 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 with Messages(3e).) 許必華(1999)。《新聞攝影學概論》。北京:新華出版社。 許靜怡(2002)。《攝影記者在台灣─專業路漫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 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 陳順孝(2001)。〈漫談狗仔新聞現象〉,《媒體識讀月刊》,16:1-4。 羅文輝(1998)。〈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傳播論文選集1997》,台北:中華傳 播學會。 嚴祥鸞(2002)。〈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英文文獻 Baker, R. (2001). A happy newsroom, for Pete's Sak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40,3. Gitlin, T. (1980).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stemack, S., & Dunwoody, S. (1998).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statehouse pressroom.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8(1):43-51.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Barnhurst, K.G. (1994). Seeing the Newspaper. New York: St. Martins. Chapnick, H. (1994). Truth Needs No Ally: Inside Photojournalism.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Fontana, A. & Frey, J. H.(2000). The interview: From Structured Questions to Negotiated Text. In Norman K. D. and Yvonna S. L.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 London: Sage. Garcia, M. R. (1993). Contemporary Newspaper Design:A Structur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Gldberg, V. (1999). Lewis W. Hine: Children at Work. New York: Prestel. Higonnet, H. (1998). Pictures of Innocence. NewYork: Thames and Hudson. Moses, M. (2000). The American Editor. Apr, 2000, 6 Orvell, M. (1992). Lewis Hine: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6(2), 87-93. Prouse, M. (2000). The American Editor. Apr, 2000, 10. Soloman-Godeau, A. (1991). Photography at the Dock. Minneapolis, 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eaver, D.,& Wilhoit, G.C. (1992). Journalists-who are they really? Media studies journal, 6 (4):63-80.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8.118.2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8.118.2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