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1109-1232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1109-123243
論文名稱
Title
周鼎珩易學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4-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5-21
關鍵字
Keywords
周鼎珩、易學、易經講話、易學史、民國經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6045 次,被下載 306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04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061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周鼎珩《易》學之研究」為題,全文共分六章,大約十一萬字。旨在探討周鼎珩先生之代表作《易經講話》一書與周氏《易經》講座之講習資料,除敘述早期臺灣《易》學發展外,更進而闡明周鼎珩先生《易》學之源流、特色、及其價值所在,希望能藉此界定周鼎珩先生《易》學上應有的地位。〈第一章緒論〉,除說明民國以來臺灣的《易》學發展之概況外,更重要是了解周鼎珩先生當時在台灣《易》學史上的影響為何,並依年代的前後順序對周鼎珩先生的生平事跡略作一番介紹。〈第二章周鼎珩《易》學淵源〉,說明周鼎珩先生之《易》學來自中國九華山道教與漢、三國、東晉、宋等諸《易》學家。〈第三章《易經講話》之觀點述要〉,包括問答篇之正本清源、三十二講之明經示要、原易之稍窺《易經》源流、編後餘言之術數應用、長短略之對待原理等,本章主要在論述《易》學之本旨及《易》術之應用。〈第四章周鼎珩《易》學之義理思想〉,說明周鼎珩先生在《易經講話》中所呈現的氣化論、天人論、體用論、變易論、知行論之義理思想。〈第五章周鼎珩易學之用世哲學〉,分別就對下的領導之學、對己的自處之道、對人的觀察之法等三方面說明。〈第六章結論〉,總結周鼎珩先生《易》學之內涵,就其特色與價值作說明。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4
第三節 周鼎珩先生生傳略………………………………………………………6

第二章 周鼎珩先生之《易》學淵源………………………………………………7
第一節 道家《易》學之師承……………………………………………………7
一、太極圖說……………………………………………………………………9
二、八卦摩盪圖…………………………………………………………………9
第二節 象數派《易》學之源流…………………………………………………10
一、源於孟喜……………………………………………………………………12
二、源於焦延壽…………………………………………………………………13
三、源於京房……………………………………………………………………14
(一)互體……………………………………………………………………14
(二)爻變……………………………………………………………………16
(三)八卦六位………………………………………………………………16
(四)八宮……………………………………………………………………18
(五)爻位貴賤………………………………………………………………19
四、源於鄭玄……………………………………………………………………20
五、源於荀爽……………………………………………………………………22
六、源於虞翻……………………………………………………………………24
(一)互體……………………………………………………………………24
(二)反卦……………………………………………………………………25
(三)旁通……………………………………………………………………26
七、源於干寶……………………………………………………………………28
八、源於李之才…………………………………………………………………29
九、源於劉牧……………………………………………………………………31
十、源於邵雍……………………………………………………………………32
第三節 義理派《易》學之參考……………………………………………………33
一、源於王弼……………………………………………………………………34
二、源於程頤……………………………………………………………………38
三、源於楊萬里…………………………………………………………………38
四、源於朱熹……………………………………………………………………40

第三章 《易經講話》之觀點述要…………………………………………………41
第一節 問答篇之正本清源 ……………………………………………………41
一、《易經》之性質……………………………………………………………42
二、《易經》之思想比較………………………………………………………45
第二節 三十二講之明經示要 …………………………………………………46
一、《易》例之說明……………………………………………………………46
二、經傳之解釋…………………………………………………………………48
第三節 原易之稍窺《易經》源流………………………………………………50
一、《易》之涵義………………………………………………………………50
二、《易》之基本原理…………………………………………………………53
(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53
(二)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7
(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59
(四)重之為六十四卦卦分六爻 …………………………………………61
(五)象數理及綜錯互變 …………………………………………………63
(六)五行與河圖洛書 ……………………………………………………68
第四節 編後餘言之術數應用 …………………………………………………69
一、卦氣與爻辰 ………………………………………………………………69
二、筮法之基本根據……………………………………………………………75
三、《皇極經世》擇要 …………………………………………………………82
第五節 長短略之對待原理 ……………………………………………………84
一、對待基於兩儀 ……………………………………………………………84
二、六十四卦皆兩兩對待 ……………………………………………………86
三、長短略之運用 ……………………………………………………………86
第四章 周鼎珩《易》學之義理思想 ……………………………………………88
第一節 氣化論 …………………………………………………………………88
第二節 天人論 …………………………………………………………………91
第三節 體用論 …………………………………………………………………94
第四節 變易論 …………………………………………………………………97
第五節 知行論…………………………………………………………………101

第五章 《易經講話》之用世哲學………………………………………………104
第一節 蒞眾之道………………………………………………………………104
一、羣體之統率………………………………………………………………105
二、何以臨民…………………………………………………………………107
三、剛柔相濟…………………………………………………………………110
四、形勢如何樹立……………………………………………………………111
五、能同則大…………………………………………………………………113
六、二重畜養…………………………………………………………………115
第二節 識人之道………………………………………………………………117
一、對人的觀察………………………………………………………………117
二、運用試探與考驗…………………………………………………………120
第三節 自處之道………………………………………………………………122
一、蒙昧時期的自處…………………………………………………………123
二、處世最基本的態度………………………………………………………125
三、處困之道…………………………………………………………………126

第六章 結論………………………………………………………………………128
第一節 周鼎珩《易》學之特色………………………………………………128
一、闡明義理象數尤精………………………………………………………129
二、以近取譬力求通俗………………………………………………………131
三、兼容並蓄融鑄一爐………………………………………………………132
第二節 周鼎珩《易》學之價值………………………………………………133
一、發揚《易》略陰陽對待…………………………………………………134
二、結合現代科學釋《易》…………………………………………………135
三、道教《易》學性命雙修…………………………………………………136

參考書目……………………………………………………………………………139

附錄一、八卦摩盪圖………………………………………………………………144

附錄二、元會運世值卦圖…………………………………………………………145

附錄三、周鼎珩先生遺像及其墓誌銘……………………………………………146

附錄四、周氏《易經》講座通訊錄………………………………………………147

附錄五、周氏《易經》講座用書…………………………………………………148

附錄六、周氏《易經》講座第一次講習大綱……………………………………149

附錄七、周氏《易經》講座〈乾卦〉講習大綱………………………………………150

附錄八、周氏《易經》講座與《易經講話》錄音片登報宣傳………………………151

附錄九、乾初易舍用箋及信封……………………………………………………152

附錄十、《易經》專欄刊登於自立晚報……………………………………………153

附錄十一、門人韋仲公書〈乾初易舍記〉之一…………………………………154

附錄十二、門人韋仲公書〈乾初易舍記〉之二…………………………………155

附錄十三、門人韋仲公書〈乾初易舍記〉之三…………………………………156

附錄十四、周鼎珩先生詩選一首…………………………………………………157

附錄十五、長短略四十二講………………………………………………………158

附錄十六、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乾卦〉至〈比卦〉)………………165

附錄十七、周氏《易經》講座之〈六十四卦方圓圖例〉……………………………19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 專書部份

一、《易》學類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台中:瑞成書局,1998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2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
嚴靈峰:《易經集成195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黃本英:《易經哲學》(台北:集文書局,1980年)。
陳立夫:《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二輯》(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林尹等:《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杭辛齋:《易學妙理筆談》(台南:靝巨書局,1985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呂紹綱:《周易辭典》(台北:漢藝文化公司,1991年)。
陳立夫:《易學應用之研究第一輯》(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年)。
周鼎珩:《易經講話》(台北:鼎珩先生文教基金會,1993年)。
段長山:《現代易學優秀論文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李煥明:《比較易學論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朱伯崑:《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紅葉文化公司,1997年)。
謝大荒:《易經語解》(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張善文:《周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公司,2000年)。
張善文:《易經初階》(台北:頂淵文化公司,2000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董光壁:《易學與科技》(台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
張善文:《潔靜精微之玄思》(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朱伯崑:《周易通釋》(北京:崑崙出版社,2004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評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劉大鈞:《納甲筮法講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軍:《周易文化大學講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芹庭:《易經源流》(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二、經史類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鄭玄:《禮記鄭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陳克炯:《左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2年)。
顧頡剛等:《古史辨》(台北:藍燈出版社,1993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江見平等:《中國科學技術史綱》(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薛安勤:《春秋穀梁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東方佛教學院:《六祖壇經註釋》(高雄:佛光出版社,2002年)。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三、子集類、其他

〔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公司,2005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周鼎珩:《孫文學說》(台北:政工幹部學校,1966年)。
李叔還:《道教要義問答大全》(高雄:作者自行出版,1967年)。
李樂俅:《訪道語錄》(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7年)。
程發軔:《六十年來之國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黃文範:《成功者的座右銘》(台南:大孚書局,1992年)。
徐樂吾:《子平真詮評註》(台北:集文書局,1994年)。
羊春秋:《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梁宗巨:《數學歷史典故》(台北:九章出版社,1996年)。
錢伯城:《古文觀止新編》(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莊朝根:《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台南:世一文化公司,1998年)。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台北:老古文化公司,1998年)。
黃文璋:《數學欣賞》(台北:華泰文化公司,1999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黃坤儀:《了凡四訓》(台北:佳芳企業社,2004年)。
姚海星等譯:《當中國改變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

貳、 論文及期刊部份

周鼎珩:〈易學初釋〉(《東吳期刊》第四卷第一期,1961年10月)。
黎凱旋:〈易經的宇宙最高原理〉(《中華易學》第七卷第九期,1986年11月)。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年)。
林文欽:《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張青松:《杭辛齋易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智榮:《周易軍事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學祥:《孫星衍及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參、 周氏《易經》講座講習資料

周鼎珩:〈首須具備的基本認識〉(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卦氣消息〉(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乾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坤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屯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蒙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需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訟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師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比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小畜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履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泰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否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同人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大有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謙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豫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隨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蠱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臨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觀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噬嗑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周鼎珩:〈賁卦〉(台北:周氏《易經》講座講習大綱,1975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