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3109-1727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3109-172702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modern Fictions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9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6-23
關鍵字
Keywords
後現代、黃凡
post-moder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6028 次,被下載 71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02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189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藉由在台灣後現代小說發展上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四位作家—黃凡、平
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四人的創作歷程做分析比較,發現四人的創作歷程可提供吾
人理解台灣後現代小說發展的明確線索。
依本論文的研究,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真正出現可定於八0年代中期,而之所
以在此時出現,主要是為了因應對鄉土文學變質後所遺留之問題,及延續現代主
義文學在台灣所建立的藝術本位、重視技巧的文學傳統,這可從黃凡、張大春、
平路皆有創作鄉土文學的背景及林燿德等藉由都市文學延續現代主義文學傳統
等處得到印證。八0年代中期,隨著後現代思潮的傳入台灣,台灣便開始了後現
代小說熱潮,但此熱潮也隨時代環境轉移而退燒。九0年代後,台灣後現代小說
卻以一轉型後的新面貌呈現出來,也因此成為台灣文學的主流之一,吾人觀平
路、黃凡及張大春的轉型便可見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轉型方向。
本論文的各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檢討等。
第二章說明鄉土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與特質,及其對台灣後現代小說所可
能產生的影響,並以懷疑論式政治小說此一文類做為台灣後現代小說出現前的前
身。
第三章說明都市文學與台灣後現代小說的關係,及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興起、式微
與轉型的過程。
第四章說明科幻小說與後現代小說之間的可能關係。
第五章則詳述九0年代後台灣後現代小說轉型後的樣貌與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研究的限制及未來發展方向。
Abstract
The post-modern novels in Taiwan is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1980s, and its appearance is to answer the problems to the changes and deterioration of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to continue the standard of art an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echniques that are built by the modernism literature in Taiwan. In the middle of 1980s, with the thought of modern spreading into Taiwan, the upsurge of post-modern novels appeared, but this upsurge is gradually disappear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circumstance. However, after 1900s, the post-modern novels in Taiwan are presented with a new aspect after transformation,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tream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order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ost-modern novels. The following is the abstract of every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elaborate the motiv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research results by predecessor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ism literature, and the possible effects to the post-modern novels in Taiwan,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literature and the Taiwan post-modern literature, and the rising, decli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post-modern novel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explain the possible relation between science fictions and post-modern novels.
The fifth chapter explicates the appearance and connotation of Taiwan post-modern novels after transformation.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limited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方法……………………………………………………………………2
第三節、前人研究結果的回顧………………………………………………………15
第四節、研究章節與架構…………………………………………………………...20

第二章 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生背景及作家表現....................................………..23
第一節 鄉土文學發展過程中所遺留的問題……………………………………..23
一、 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24
二、鄉土文學現實主義的「變質」…………………………………………………28
(一) 現實主義的霸權本質………………………………………………………..28
(二)現實主義與外在政治現實的糾葛…………………………..………………30
(三)現實主義文學的文學「工具化」……………………….…………………..31
(四)從左翼到統、獨的意識型態紛爭………………………….………………..32
(五)鄉土文學的改變……………………………………………….……………..34
第二節 台灣後現代小說家早期的文學嘗試……………………………………37
一、從鄉土寫實出走的張大春……………………………………………………..37
(一) 《雞翎圖》中的寫實與反寫實……………………………………………..37
(二)張大春對「寫實」的質疑…………………………………………………..39
二、神州詩社對少年林燿德的影響………………………………………………..44
三、平路的鄉土寫實作品—《椿哥》……………………………………………..46
第三節 現代主義小說的特質……………………………………………………..48
一、「落後的時間感」—「西化」—「菁英色彩」………………………………49
二、「大敘述的瓦解」與「禁忌的探究」…………………………………………52
三、「不確定感」—「形式實驗」—「藝術至上」………………………………54
第四節 台灣後現代小說的前身—懷疑論式政治小說…………………………58
一、台灣政治小說的發生與轉變…………………………………………………..58
二、 懷疑論式政治小說的起頭—〈賴索〉………………………………………..61
三、懷疑論式政治小說的呈現……………………………………………………..66
(一)黃凡的政治小說………………………………………….………………….66
(二)平路的政治小說……………………………………………………………..68
(三)張大春的政治小說…………………………………………………………..69
四、懷疑論式政治小說與台灣後現代小說的承繼關係…………………………..70
(一)從「曖昧」、「質疑」到「徹底否定」……………………………………..70
(二)從「寫實」到「反寫實」…………………………………………………..71
第三章 從都市文學到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興盛、衰微與轉型……..……………74
第一節 具有「過渡性格」的都市文學…………………………………………..74
一、八0年代都市文學的題材、形式與風格……………………………………..75
(一)題材:都市文學與鄉土文學………………………………………………..75
(二)形式:都市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76
(三)風格:都市文學與新世代作家……………………………………………..77
二、林燿德的都市文學與其過渡性格……………………………………………..79
(一)林燿德的都市文學…………………………………………………………..79
(二)林燿德具「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過渡性格的文學思考……………..84
三、黃凡、平路與張大春的都市小說呈現………………………………………..89
(一)黃凡的都市小說…………………………………………….………………..90
(二)平路的都市小說………………………………………………………………94
(三)張大春的都市小說…………………………………………………………..94
第二節 順勢而起的「後現代思潮」……………………………………………97
一、台灣後現代文藝思潮的「初始性格」………………………………………100
(一) 政治:解嚴後文化價值的轉換與文學的轉變……………………………101
(二)經濟:消費社會的形成……………………………………………………105
(三)文學:對後現代「去脈絡化」的策略性運用……………………………107
二、台灣後現代小說初發展時的重要形式—「魔幻現實主義」與「後設」…110
(一)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反省批判………………………………………………110
(二)魔幻現實主義……………………………………………………………….113
(三)後設小說的形式特徵與代表意涵…………………………………………115
第三節 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興起、流行、式微與轉型………………………121
一、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起始—〈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121
(一)「開放」的文體……………………………………………………………..123
(二)「自我指涉」、「後設語言」與「括弧按語」……………………………..123
(三)「雅俗界線的泯除」…………………………………………………………125
二、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後現代小說……………………………….127
(一)後設形式技巧的加深加廣………………………………………………….127
(二)「魔幻現實主義」的廣泛使用……………………………………………...134
(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轉型…………………………………………………….140
三、後現代小說本身的可能缺陷………………………………….………………150
(一) 跳出語言牢籠,落入技術牢籠…………………………………………….150
(二)「英雄中心」、「形式主義」、「理念先行」………………………………...152
(三)「本」的固異與「末」的求同……………………………………………..154
四、台灣後現代小說的時代意義…………………………………………………156
(一) 「懷疑論式政治小說」的時代變貌………………………………………156
(二)「都市小說」內涵由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移動…………………..…157
(三)台灣八0年代後小說兩大主流的初步確立………………………………158

第四章 台灣後現代小說家的科幻小說嘗試……………………………………161
第一節 西方、中國與台灣的科幻小說發展……………………………………161
一、西方的科幻小說簡史…………………………………………………………161
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164
三、台灣科幻小說的發展…………………………………………………………166
第二節 科幻小說潛藏的後現代性格……………………………………………169
一、「反科學」的傾向……………………………………………………………..170
二、以「反烏托邦」反「理性」…………………………………………………172
三、「反寫實」的創作基調………………………………………………..………173
四、以「邊緣」挑戰主流…………………………………………………………175
第三節 台灣後現代小說家的科幻創作成績…………………………….…..….177
一、從《零》開始—「邊緣」對「主流」的挑戰………………………………177
二、張大春、黃凡與林燿德的科幻小說………………………………………….180
(一)張大春的科幻小說…………………………………………………………180
(二)黃凡的科幻小說……………………………………………………………183
(三)林燿德的科幻小說…………………………………………………………186
三、後設與科幻融合後的新局—平路的科幻小說………………………………190
四、台灣後現代小說家科幻書寫的意義…………………………………………195

第五章 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轉型與延續……………………………………...….199
第一節 九0年代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轉型……………………………………....199
一、 「後殖民」?不如「後現代」……………………………………................200
二、小敘述對抗大敘述及主體的解構與重構…………………………………….207
第二節 平路後現代小說的轉型與意義……………………………………........211
一、 「her-story」於後現代小說中的展開…………………………………….....211
二、 平路後現代小說的轉型……………………………………............................214
(一)女性聲音的出現……………………………………....................................215
(二)情慾書寫與家國敘述的對抗……………………….……………...............216
(三)對家國大敘述的挑戰之後……………………………………....................222
第三節 黃凡復出後的後現代小說呈現………………………………...….......225
一、不再「曖昧」的黃凡…………………………………….... …………………225
二、黃凡政治、社會小說風格的轉變……………………………………............227
三、「躁鬱」的體現—《寵物》……………………………………......................231
第四節 張大春後現代小說的轉型與延續方式…………………………………233
一、從《本事》到《尋人啟事》……………………………………....................233
二、《城邦暴力團》(一∼四冊)……………………………………....................236
三、21世紀後的「春、夏、秋、冬」系列……………………………………...238
(一)中國人「筆記」—《春燈公子》…………………….……………….......238
(二)把中國說成一種學問—《戰夏陽》……………………………………....240

第六章、結論…………………………………….... ………………………………243
第一節 「台灣後現代小說史」的雛形……………………………………........243
一、開端:鄉土文學所遺留的問題與現代主義文學的未竟之功………………243
二、銜接:懷疑論式政治小說及都市文學的承接與過渡………………………245
三、盛行:台灣後現代小說的風潮……………………………………................246
四、轉型:台灣在地性對後現代文化的改造……………………………………247
第二節 研究台灣後現代小說時的思考旁支……………………………………248
一、 台灣本土性的堅韌……………………………………....................................248
二、 科幻小說的後現代性……………………………………................................249
三、 台灣文學八0年代後的兩條主流……………………………………............25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方向……………………………………............251

參考書目…………………..... …………………..... …………………....................253
附錄: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之小說著作年表…………………............27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著作
(一)黃凡著作:
1、小說集
黃凡:《賴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
黃凡:《大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
黃凡:《零》,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2月。
黃凡:《傷心城》,台北:自立晚報,1983年4月。
黃凡:《自由鬥士》,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5月。
黃凡:《天國之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3年5月。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
黃凡:《反對者》,台北:自立晚報,1984年9月。
黃凡:《上帝們:人類浩劫後》,台北:知識系統出版公司,1985年9月。
黃凡:《都市生活》,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年7月。
黃凡:《你只能活兩次》,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8月。
黃凡:《財閥》,台北:希代出版社,1990年1月。
黃凡:《上帝的耳目》,台北:希代出版社,1990年5月。
黃凡:《冰淇淋》,台北:希代出版社,1991年10月。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黃凡:《躁鬱的國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黃凡:《大學之賊》,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黃凡:《貓之猜想》,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6月。
黃凡:《寵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2月。
2、雜論、極短篇作品
黃凡:《黃凡的頻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黃凡:《黃凡專欄》,台北:蘭亭出版社,1983年1月。
黃凡:《我批判》,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黃凡:《東區連環泡》,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1月。
(二)平路著作
1、小說集
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8月。
平路:《樁哥》,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年4月。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7月。
平路:《是誰殺了╳╳╳》,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4月。
平路:《捕諜人》,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7月。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平路:《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5月。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平路:《樁哥》,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
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2、散文、評論集
平路:《到底是誰聒噪》,台北:當代出版社,1988年2月。
平路:《在世界裡遊戲》,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4月。
平路:《非沙文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8月。
平路:《愛情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平路:《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平路:《巫婆的七味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平路:《讀心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平路:《平路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2月。
平路:《浪漫不浪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8月。
(三)張大春著作
1、小說集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大春:《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1年。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
張大春:《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6月。
張大春:《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張大春:《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
張大春:《病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9月。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3月。
張大春:《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張大春:《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張大春:《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2月。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張大春:《最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大春:《春燈公子》,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張大春:《戰夏陽》,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2、雜文、評論集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4月。
張大春:《化身博士》,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2月。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5月。
張大春:《異言不合》,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
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四)林燿德著作:
1、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10月。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9月。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出版社,1993年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出版社,1988年4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6月。
林燿德:《一九九0》,台北:尚書出版社,1990年7月。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出版社,1996年1月。
林燿德等人:《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出版社, 1986年12月。
3、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6月25日。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2月。
4、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8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出版社1995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9月。
5、林燿德佚文選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Ⅰ評論卷》,中和: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楊宗翰編:《邊界旅店:林燿德佚文選Ⅱ創作卷(上)》,中和: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楊宗翰編:《黑鍵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Ⅲ創作卷(下)》,中和: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楊宗翰編:《將軍的版圖:林燿德佚文選Ⅳ短論卷》,中和: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楊宗翰編:《地獄的佈道者:林燿德佚文選Ⅴ譯介卷》,中和: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二、專書論著
(一)台灣、中國學者專書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文學史論:台灣現代詩使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2006年3月初版一刷。
王岳川:《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編:《中國後現代話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一刷。
王洪岳:《現代主義小說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一刷。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一刷。
王素霞:《新穎的「NOVEL」—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文體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一刷。
王淑秧:《海峽兩岸小說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一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三刷。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二刷。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一刷。
王鍾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小說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向鴻全編:《台灣科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當代中國的小說敘事》,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年12月初版二刷。
何寄彭編:《文化、認同與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初版一刷。
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小說和小說家》,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10月初版四刷。
吳應鐘、吳岩合著:《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7月初版一刷。
呂正惠:《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8月初版一刷。
宋澤萊編:《一九八五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初版一刷。
李建盛:《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一刷。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一刷。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二刷。
汪小玲:《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一刷。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編:《後現代性的哲學化與—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二刷。
肖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二刷。
車健全、胡斌編著:《西方後現代繪畫經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一刷。
辛 旗:《百年的沈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台北:文智,2002年1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台灣後現代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6月初版一刷。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初版一刷。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一刷。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一刷。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一刷。
周憲編:《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一刷。
孟 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5月二版一刷。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苦悶與蛻變—六0、七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一刷。
林水福、林燿德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初版一刷。
林水福主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初版一刷。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理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一刷。
邵玉銘、張寶琴、瘂弦合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一刷。
邱貴芬:《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一刷。
———:《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一刷。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淑馨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一刷。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三刷。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一刷。
———:《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一刷。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一刷。
馬 凌:《後現代主義中的學院派作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一刷。
馬永建:《後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一刷。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二版三刷。
高宣揚:《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一刷。
———:《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 月初版一刷。
高偉光:《「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一刷。
國立台灣文學館主編:《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7年12月初版一刷。
張 法:《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一刷。
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五刷。
張系國編,《七十四年科幻小說選》,台北:知識系統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一刷。
———編:《當代科幻小說選Ⅱ》,台北:知識系統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初版一刷。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二刷。
張誦聖:《當代台灣小說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一刷。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一刷。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版一刷。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三刷。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一刷。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6月二版一刷。
———:《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一刷。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一刷。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一刷。
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二刷。
陳曉明編:《後現代主義》,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二刷。
曾豔兵:《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一刷。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二刷。
焦 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編:《八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一刷。
黃 海:《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一刷。
黃永和:《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一刷。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一刷。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一刷。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二刷。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三刷。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二刷。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一刷。
楊澤:《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一刷。
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年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出版社,1979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二版。
詹和平:《後現代主義設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一刷。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5月再版。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一刷。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四刷。
———:《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七刷。
暨南大學中文系、深圳大學中文系編:《台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初版一刷。。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初版一刷。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7月二版一刷。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一刷。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一刷。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一刷。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初版一刷。
劉象愚、楊恆達、曾豔兵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三刷。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修訂8版。
———:《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二刷。
蔡錚雲:《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邊城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一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四刷。
———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一刷。
———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一刷。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一刷。
黎活仁編:《台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聯合報副刊編:《台灣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8月二版二刷。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一刷。

(二)外國學者專書:
Anderson, Perry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一刷。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五刷。
Best, Steven、Kollner, Douglas合著,陳剛等譯:《後現代轉向》(The postmodern tur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二刷。
Călinescu, Matei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出版。
Currie, Mark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二刷。
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2002年4月增訂二版。
Eagleton, Terry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The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初版三刷。
Erickson, Millard•J•著,葉麗賢、蘇欲曉譯:《後現代主義的承諾與危險》(Truth or consequences the promise & perils of postmodernis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一刷。
Featherstone, Mike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三刷。
Forster, E. 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新版一刷。
Foucault, Michel、Habermas, Jurgen、Bourdieu, Pierre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Radical Spearhead of Aesthetic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二刷。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合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初版四刷。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合譯:《瘋癲與文明》(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fre),台北:桂冠,2002年6月初版五刷。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初版二刷。
Karl, Frederick Robert著,陳永國、傅景川合譯:《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1885—1925》(Modern and modernism:the sovereignty of the artist,1885-192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一刷。
Lodge, David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一刷。
Marcuse, Herbert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三刷。
Robinson, Dave著,程爍譯:《尼采與後現代主義》(Nietzsche and postmodernis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二刷。
Sim, Stuart著,王昆譯:《德里達與歷史的終結》(Derrida andthe end of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二刷。
Smart, Barry著,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等譯:《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三刷。
Spargo, Tamsin著,趙玉蘭譯:《福柯與酷兒理論》(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二刷。
Waugh, Patricia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Metafiction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初版一刷。

(三)碩博士論文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0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 小說》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4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吳培毓:《平路小說研究(1983-2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吳淑芳:《文學想像與歷史的在建構—平路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侯作珍:《從消費社會探討台灣八0年代小說主題意識的轉變》,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洪瑛君:《靈魂的鄉愁—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瓈文:《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國偉:《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淑華:《林燿德「1974高砂百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璦婷:《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鵬文:《八0年代台灣科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陸淑敏:《林燿德小說之文學語言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瑞田:《科學詮釋與幻想—黃海科幻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劉盈秀:《黃凡小說的主題研究—以「躁鬱的國家」、「大學之賊」為主要討論文本》,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宜君:《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政治書寫》,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玲李昂、平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賴佳琦:《管窺台灣世紀末文學—在偽知識橫行的時代,稗類想望異鄉》,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春馨:《八0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王建元著,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PP.7-25。
王昭人:〈日治時期台灣科幻小說—鄭坤武〈火星界探險奇聞〉,《幼獅文藝》,657期,2008年9月,PP.80-85。
王泉根、焦華麗:〈在起起落落中跋涉前行—八、九0年代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現象透視〉,《兒童文學學刊》,第5期,2001年5月,PP.59-83。
王洛夫:〈少兒科幻的開創者—黃海〉,《文訊》,205期,2002年11月,PP.81-83。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12卷5期,PP.55-61。
王道還:〈十年以後當思我—讀(葉李華主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文訊》,239期,2005年9月,PP.16-17。
王德威:〈寫實主義是什麼〉,《聯合文學》,9卷3期,PP.215-216。
———:〈離散與跨越—跨世紀,小說台北〉,《聯合文學》,213期,2002年7月,PP.58-61。
古遠清:〈在真實與夢幻之間—評林燿德短篇小說集「惡地形」〉,《幼獅文藝》,2000年9月,PP.80-85。
向鴻全:〈科幻文學在台灣〉,《文訊》,196期,2002年2月,PP.34-37。
朱雙一:〈資訊文明的審視焦點和深度觀察—林燿德小說論〉,《聯合文學》,12卷5期,PP.44-49。
———:〈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11卷8期,PP.132-137。
———:〈邁向壯闊的史詩—評林燿德的「高砂百合」〉,《聯合文學》,7卷5期,PP.188-190。
吳文龍:〈科幻—科學中的幻想、幻想中的科學〉,《科學教育》,294期,2006年11月,PP.15-22。
吳明益:〈在已知與未知的世界漫遊—科幻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590期,2003年2月,PP.34-41。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12卷5期,PP.50-54。
呂明純:〈人類主體神話的「解構」或「超越」?—試析平路〈人工智慧紀事〉〉,《問學集》,第10期,2000年10月,PP.1-18。
宋雅姿:〈當文學遇到科學—專訪張系國先生〉,《文訊》,P.238期,2004年10月,PP.107-113。
李欣倫:〈「her-story」的私語及建構—專訪平路〉,《文訊》,2001年12月,PP.99-102。
李建民:〈八0年代小說中的都市空間意象〉,《第一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PP.143-162。
李紀舍:〈試論多重現代性情境下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35卷4期,2006年9月,PP.12-16。
李桂芳:〈意識的偵防與歷史的夢魘—從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論爭說起,並兼論晚近「台灣文學史」的問題〉,《中外文學》,32捲11期,2004年4月,PP.13-35。
辛金順:〈女子絮語—論平路「凝脂溫泉」的閨閣敘述〉,《書評》,63期,2003年4月,PP.19-28。
林 婷:〈想望一襲熟悉的身影〉,《聯合文學》,16卷8期,PP.69-70。
林建光:〈「空」談台灣科幻〉,《中外文學》,35卷3期,2006年8月,PP.11-16。
———:〈主導文化與洪凌、紀大偉的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5卷3期,2006年8月,PP.79-108。
林紫慧記錄:〈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4卷5期,1998年10月,PP.33-39。
林燿德:〈孫中山�波利瓦VS宋慶齡�平路—評「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6期,PP.161-162。
邱各容:〈自我突破的科幻作家—黃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6卷2期,2000年3月,PP.4-5。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PP.151-165。
———:〈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激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2003年9月,PP.45-65。
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和心情—從馬奎茲「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6期,PP.154-157。
柯慶明:〈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序論〉,《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PP.27-60。
洪 凌:〈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中外文學》,35卷3期,2006年8月,PP.49-78。
———:〈致意與誌異—經典科學奇幻作品與改編電影的扞格與共振〉,《電影欣賞》,25卷2期,2007年3月,PP.20-24。
洪王俞萍:〈如果放逐是為了回歸—試論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戰後現代主義解釋〉,《台灣文學評論》,4卷4期,2004年4月,PP.144-157。
紀大偉:〈色情烏托邦:「科幻」、「台灣」、「同性戀」〉,《中外文學》,35卷3期,2006年8月,PP.17-48。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PP.22-49。
孫嘉芳:〈台灣科幻文學幕後的推手—專訪葉李華先生〉,《文訊》,196其,2002年2月,PP.38-40。
海 嘒:〈暗藏玄機可以妙會—我讀林燿德「高砂百合」〉,《文訊》,67期,1996年5月,PP.99-102。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年5月,PP.150-170。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東華人文學報》,第四期,2002年7月,PP.163-180。
———:〈論一九八0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28卷11期,2000年4月,PP.161-175。
張均巽:〈發癢的幻想:科幻電影的思考〉,《電影欣賞》,19卷4期,2001年10月,PP.12-27。
張志維:〈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中外文學》,32卷3期,2003年8月,PP.106-124。
張啟疆:〈晚近台灣小說中的都市「負負空間」〉,《中外文學》,24卷1期,1995年6月,PP.43-63。
張惠娟:〈後現代與女性主義之糾葛—試論當代女性烏托邦小說〉,《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PP.26-39。
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PP.134-160。
———:〈現代主義、台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35卷4期,2006年9月,PP.95-106。
———著,高志仁、黃素卿譯:〈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22卷10期,1994年3月,PP.80-98。
———著,應鳳凰譯:〈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3卷3期,2003年7月,PP.52-76。
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在探〉,《中外文學》,30卷3期,2001年8月,PP.93-113。
———:〈黃凡與未來:兼註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22卷12期,1994年5月,PP.207-217。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11卷4期,PP.140-150。
許佩玉:〈現代社會與後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自我認同」方式—以戈德曼之文學社會學論黃凡〈房地產銷售史〉〉,《第一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PP.63-81。
陳大為:〈對峙與消融:五十年來的台灣都市詩〉,《中國學術年刊》,25期,2004年3月,PP.225-259+272。
陳文瀾:〈科幻小說家中的蓋亞主義者—倪匡小說中的生命觀〉,《文訊》,237期,2005年7月,PP.13-15。
陳芳明:〈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PP.110-119。
陳俊榮:〈新歷史主義的台灣文學史觀〉,《中外文學》32卷8期,2004年1月,PP.35-53。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是—解讀「本是」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10期,PP.265-278。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0卷9期,2002年2月,PP.57-85。
陳裕盛:〈一部化繁為簡的世界史縮影—林燿德的科幻小說「時間龍」〉,《文訊》,1997年3月,PP.10-13。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仿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30卷10期,2002年3月,PP.156-171。
傅吉毅:〈台灣科幻文學研究資料〉,《文訊》,196期,2002年2月,PP.45-53。
———:〈科幻雜誌「幻象」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7期,2001年6月,PP.29-40。
彭小妍:〈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27卷6期,1998年11月,PP.41-53。
彭衍綸:〈關於張大春的二「事」—試論《本事》、《尋人啟事》〉,《2007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6月2至3日,PP.87-116。
曾蕙蘭記錄:〈焦點座談:文學的未來〉,《聯合文學》,8卷12期,PP.18-29。
曾麗玲:〈「1947高砂百合」、「尤利西斯」與歷史�小說的辯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PP.83-96。
焦慧蘭採訪:〈從人工智慧到塵泥與血淚的關懷—訪作家平路〉,《幼獅文藝》,1998年1月,PP.5-11。
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PP.56-72。
黃 海:〈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幼獅文藝》,614期,2005年2月,PP.96-105。
———:〈科幻小說往何處去?—科學肩膀上的科幻眺望:地平線上猶有驚奇炫麗景觀(上)〉,《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0卷2期,2004年3月,PP2-7。
———:〈科幻小說往何處去—科幻創意與寫作(上)〉,《師友月刊》,440期,2004年2月,PP.80-87。
———:〈科幻小說往何處去—科幻寫作的方向(下)〉,《師友月刊》,441期,2004年3月,PP.52-57。
———:〈科幻是「文學與科學」間的彩虹或玫瑰〉,《幼獅文藝》,630期,2006年6月,PP.42-51。
———:〈童話與奇幻科幻的交會—從《格列弗遊記》到《大鼻國歷險記》〉,《文訊》,235期,2005年5月,PP.12-14。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讀林燿德「非常的日常」〉,《文訊》,2000年3月,PP.36-37。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22卷2期,PP.129-172。
楊 照:〈歷史的聖潔門面背後—評平路長篇小說「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6期,PP.158-160。
楊光整理:〈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李瑞騰專訪平路〉,《文訊》,1996年8月,PP.81-86。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蟄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570期,2001年6月,PP.40-41。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22卷3期,PP.30-47。
楊錦郁:〈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99期,1994年1月,PP.85-90。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46期,1989年8月,PP.58-61。
葉言都:〈評《五印封緘》〉,《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4月,PP.221-224。
葉振富:〈前衛詩的形式遊戲〉,《中外文學》,24卷4期,1995年9月,PP.104-137。
葉維廉:〈比較文學與台灣文學〉,《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PP.1-25。
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份」的轉變〉,《中外文學》,21卷7期,PP.193-206。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PP.127-137。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12卷8期,PP.100-103。
劉乃慈:〈九0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PP.54-74。
劉慧珠:〈魔幻與後設之間—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反寫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4年9月,PP.41-58。
潘雅暾:〈曄曄的青春氣息—評林燿德「惡地形」〉,《聯合文學》,5卷4期,PP.193-195。
蔣淑貞:〈兩性戰爭可休矣?:當代女性科幻小說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中外文學》,26卷8期,P.1998年1月,PP.32-47。
蔡逸君整理:〈凝脂溫泉VS尋找紅氣球—平路、李黎對談錄〉,《聯合文學》,16卷10期,PP.134-141。
鄭人鵬:〈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年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清華學報》,32卷1期,2002年6月,PP.167-202。
鄭明娳:〈回顧林燿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2月4-5日。
———、楊宗翰:〈關於林燿德之評論及訪談篇目(1985∼2000),《文訊》,2001年1月,PP.69-75。
———:〈搜集林燿德〉,《文訊》,2001年6月,PP.12-15。
鄭恆雄:〈二十世紀末的台灣歷史小說掃瞄〉,《聯合文學》,7卷9期,PP.145-148。
———:〈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26卷8期,1998年1月,PP.120-155。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聯合文學》,15卷4期,PP.146-152。
鄭美里紀錄:〈訪平路、楊照虛構的魅力──閱讀小說〉,台北:《中國時報》第41版,1996年6月5日
賴玉敏:〈乘著想像的翅膀:少年科幻小說的科幻先鋒—黃海專訪〉,《兒童文學學刊》,第9期,2003年2月,PP.161-182。
鍾明德:〈抵拒性後現代主義或對後現代主義的抵拒: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出現與後現代劇場的轉折〉,《中外文學》,23卷5期,1994年10月,PP.106-135。
韓雪臨:〈時空經緯中的迷宮穿行—讀林燿德散文集「迷宮零件」〉,《中外文學》27卷3期,1998年9月,PP.142-148。
簡政珍:〈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12卷5期,PP.70-71。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12卷7期,PP.10-18。
———整理:〈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10卷4期,PP.12-25。
羅 葉:〈以傳奇拼寫小說—「何日君再來」的幾個問題〉,《文訊》,2002年10月,PP.36-37。
羅夏美:〈論後現代主義對台灣小說的影響—以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為例〉,《台灣文學評論》,6卷2期,2006年4月,PP.137-15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