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7103-1556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7103-155658
論文名稱
Title
兩岸儲蓄率趨勢分析實證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07
關鍵字
Keywords
儲蓄率、結構性中斷、依賴人口比率
Chow test, Saving rate, Rate of Dependent peop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3 次,被下載 2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 times.
中文摘要
提高經濟發展是現今各國致力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此目標的前提是經濟的持續成長。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是透過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力是由國民儲蓄與投資相互配合來提升的。因此,儲蓄的變化是值得關心注意的課題。
本論文主旨是分析兩岸儲蓄率的趨勢,並且探討影響其儲蓄率的變數。民國50年到70年間,台灣在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的配合下,創造舉世稱譽的「經濟奇蹟」。當民國76年儲蓄率達到38.52%最高峰後,民國77年儲蓄率開始逐漸下降。另一方面,在1978年大陸實施經濟改革後,儲蓄率雖有波動,但是仍維持在高水準。本研究與既有文獻最大不同處是對台灣和大陸儲蓄率分析的比較。雖然大陸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台灣不同,但可以經由分析兩岸的儲蓄率趨勢,以了解在迥異的經濟發展情況下儲蓄率的變化。
由迴歸分析可以發現兩點重要結果。第一,可支配所得、依賴人口比率以及失業率和儲蓄率的關係在民國67年至75年與後期民國76年至90年截然不同。第二,大陸與台灣的比較顯示,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民國67年到民國75年的可支配所得彈性係數相同。大陸的利率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兩個階段的利率彈性係數皆不同。大陸的失業率彈性係數為正值,與台灣民國76年到民國90年的失業率彈性係數相同。由分析中發現,因為經濟制度、消費結構以及金融體制的不同,造成大陸與台灣儲蓄率發展有各自風貌。因此我們推論,當社會制度與經濟環境不同時,會使人民產生不同的選擇,進而造就不同的經濟發展。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頁次
摘要 i
目錄 ii
圖次 iii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理論探討 2-1
第二節 台灣儲蓄現象 2-8
第三節 大陸儲蓄現象 2-11
第三章 理論模型與計量方法 3-1
第一節 儲蓄模型設定 3-1
第二節 解釋變數設定 3-4
第三節 計量方法 3-10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處理 4-1
第二節 台灣實證分析 4-1
第三節 大陸實證分析 4-18
第四節 兩岸趨勢比較 4-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6-1
中文文獻 6-1
英文文獻 6-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干楠,「利率市場化對儲蓄與投資的影響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頁57-61。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民國91年8月,頁49。

王暉,「高儲蓄的隱憂」,經濟學家期刊,2002年2月,頁9-13。

石齊平,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民國74年9月3版,台北市三民書局,頁820。

全林,「居民儲蓄、消費行為及其效用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頁1545-1548。

吳文清、李海旺、李紅,「對中國居民儲蓄持續高增長的思考」,山西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1月,第13卷第1期,頁18-19。

吳典明,利率對台灣儲蓄之影響,民國65年,國立政治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87。

李誠與高希均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1993年9月,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李堅明,總體經濟學,民國87年3月,鼎茂出版社,頁42-81。

「我國人口與就業統計數據的調查與發布」,國家統計局人口社科司網站,2002年1月。

林武郎、李慶男、王文生、吳啟瑞,台灣儲蓄率下降原因之分析,民國87年4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畫處,頁247。

林大侯,消費者理論,民國72年5月,台北市臺灣銀行書局,頁344。

林鍾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1993年3月,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周蕭,「調整居民儲蓄動機與促進個人消費增長」,經濟問題探索,2000年,第1期,頁96-97。

邱秀錦,「中國大陸高儲蓄率之謎」,經濟前瞻,民國86年11月,頁70-73。

官湘玲,台灣儲蓄率之實證分析,民國86年,國立清華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

侯家駒,所得、儲蓄與消費者行為之理論,民國57年12月,台灣銀行,頁128。

徐長生,「日本、台灣省、韓國與中國經濟起飛時期儲蓄率、利息率與通帳率之間的經驗比較」,經濟研究資料(京),1996年2月,頁141-147。

孫克任,「中國居民儲蓄的S型曲線特徵分析」,經濟師,2002年,第10期,頁21-23。

孫震,「揭開台灣高儲蓄率之謎底」,天下雜誌,民國71年2月,頁72-74。

梁進發,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1996 11月初版,三民書局,頁567。

梁鴻,「儲蓄的生命週期現象與養老保險」,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年3月,第6卷,第2期,頁9-13。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民國90年,頁226-231。

陳信福,資本利得與家庭儲蓄行為之關係─台灣的實證研究(1968-1991),民國81年,東吳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64。

陳明郎,總體經濟學,2001年9月3刷初版,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陳蓓蕾,「論持續高儲蓄的原因及治理對策」,財經理論與實踐,第21卷,第107期,頁62-63。

陳懋鴻,開發中國家影響儲蓄之決定因素探討,民國66年,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139。

張迎春,「中國居民儲蓄的計量經濟研究」,江蘇統計,2002年3月,頁26-27。

張曉鶴、楊軍、譚躍雄,「存款利率下調而儲蓄連續上升原因的探討」,湖南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4卷,第2期,頁5-7。

郭樹清,「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的主要任務」,大公報,2002年9月3日。

黃瑜芬,台灣儲蓄率下降成因之探討,民國84年,國立中興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頁77。

曾永清,「租稅與個人儲蓄─台灣之實證分析」,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6年6月,第38卷,第2期,頁46-84。

楊彩林,「我國居民重儲蓄、輕消費的原因及對策」,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年5月,第21卷,第105期,頁41-42。

葉律言,台灣儲蓄函數再探討,民國79年,逢甲大學碩士論文,頁60。

董振海,「對我國目前消費和儲蓄的分析─生命週期理論的運用」,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6期,頁45-48。

劉鍾欽、陳馳、鍾曼,「農戶儲蓄行為理論探討」,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頁25-27。

樊蕭彥、高紅霞,「上海市居民儲蓄影響因素的實証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02年,第3期,頁56-58。

戴台馨,「國內儲蓄恆常所得與理性預期假設─台灣的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7年,第39卷,第3期,頁56-74。

謝登隆、徐繼達,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民國77年11月2刷,頁649。

謝德宗,「消費與儲蓄理論文獻的回顧─上」,台北銀行月刊,民國82年11月,第24卷,第11期,頁36-57。

謝德宗,「消費與儲蓄理論文獻的回顧─下」,台北銀行月刊,民國82年12月,第24卷,第12期,頁27-46。

蘇敏,「國內高額儲蓄與巨額外資流入並存狀況分析」,現代財經,2002年,第4期,第22卷,頁17-19,頁27。

英文文獻

Ando, A. and F. Modigliani,“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3, pp.55-84.

Adams, N. A.,“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1, Vol. 61, pp.472-475.

Collins, Susan M.,“Saving Behavior in T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Staff Papers, 1992, pp.39-71.

Duesenberry, J. S., Income ,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pp.37-128.

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Repl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82, pp.630-642.

Friedman, Milton,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7,pp132-226.

Gapinski, J.H., The Economics of Saving,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Genberg, Hans and K. S. Alexander,“Saving, Investment and the Current Account,”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Vol. 94,No. 2, pp.347-366.

Greene,William H., Econometric Analysi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0,pp.287-322.
Hall, Robert 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6, pp.971-987.

Kuznets,S., National Product Since 1969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46.

Kotlikoff, L. J.,“Test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 and Life Cycle Accumul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9, Vol. 69, pp. 369-410.

Kuehlwein, M.,“Life-Cycle and Altruistic Theories of Saving with Lifetime Uncertaint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3, Vol.75, No.1, pp.38-47.

Sun, Chen and Ming-yih Liang ,“Saving in Taiwan,1953- 1980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pp.295-312.

Wang, Yan, “Effects of the Price of Time on Household Saving a Life-Cycle Consistent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Micro-Date,”Ph.D.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98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3.114.14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3.114.14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