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08-1035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08-103535
論文名稱
Title
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規劃研究
Study for Local Journalists Career Planni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21
關鍵字
Keywords
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規劃、生涯轉換
local journalists, career planning, career transi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1987年台灣宣布解除戒嚴,提供了媒體開放的空間,不過,卻也讓媒體產業在自由市場機制下震盪起伏,有無數青年學子爭相投入電視圈,「管理雜誌」整理1992至2001年理想企業排行,就發現TVBS三度進入前十名;但1111人力銀行,在2006年調查時,卻發現電視記者想轉職的高達九成一。
過去針對台灣電視記者的研究,雖然也有鎖定在生涯規劃上的探討,但多著眼於工作滿意度、離職意願及行為的關聯性研究,對於「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及轉業之研究較為不足,本研究為歸納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規畫歷程及創業模式,以立意抽樣法,深度訪談十位離職及現職記者,從他們生涯轉換故事中,試圖描繪擁有記者背景在其他職場上的優劣勢。
十位受訪者踏入記者圈多屬「興趣」,不過生涯轉換的動機,興趣成分減弱,相對取代的是「生活穩定」、「家庭因素」、及「對大環境不滿」。在工作轉換時,受訪者當中有六位是利用「人脈」關係取得轉職後的工作,轉職後的工作在「人脈」、「記者工作經驗」、以及「認真、關懷社會、使命必達等之特質」讓他們在工作轉換後與其他同事有不一樣的表現。不過,受訪者當中已有三位重回新聞圈,一位積極尋找回新聞圈的機會,一方面說明媒體圈外的大環境不如他們預期,另一方面也又重新再一次生涯轉換的過程。
此外,本研究也發現,以Krumboltz之個人生涯決定歷程因素中的第三個結果-工作取向之技能(task approach skills)來看,記者一職接觸的人事物廣大之特性,面對生涯轉換評估自身能力時、以致推論世界觀時,難免過於樂觀而失去客觀性。另,本研究整理之南部新聞大事紀及離職記者調查,可為後續研究參考。
Abstract
1987, Taiwan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After that, it provides the open space for media industry with free market mechanism. Therefore, it was a popular job working in medium for fresh man. "Management magazine" finishing 1992-2001 ideal corporate ranks, TVBS found on the top 10 three times, but they found that journalists intended to have a career transition was up to 90% in the 2006 survey by "1111 Manpower Bank".
These studies were aimed at local journalist career planning process and business model. It has tried to depict a background of journalist in other workplace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depth interviews with ten journalists about their career transition.
Ten interviewees indicat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em to be journalists is due to personal interests.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motive for career transition, "interests" is considered less important and "life stability", "family"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wider social contexts" are instead highlighted. Six of the above interviewees took advantage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to seek for new jobs. Three factors make their working performanc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new colleagues, namely, "interpersonal network",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s as journalist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insistence on fulfilling tasks". However, three of the interviewees had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occupation and one is actively seeking for such a chance. Reasons for that are that working as non-journalists was not as good as they had expected or they simply started again another circle of career transi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journalists may be less objective and over-optimistic when evaluating the adequacy of personal capacity for a career transition. This also happens when they need to infer or express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 world. All abov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being a journalist is constantly involved with all sorts of people, occurrences and circumstances. This statement can be supported by Krumboltz's third determina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possession of "task approach skills". Furthermore,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with respect to summaries of news in southern Taiwan as well as reasons why journalists resign may be of use for future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架構概述………………………………………………………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地方新聞及電視地方記者…………………………………………9
第二節 生涯轉換及生涯規劃………………………………………………17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42
第二節 訪談對象及研究主題………………………………………………44

第四章 個案故事
第一節 自行創業之生涯轉換故事…………………………………………50
第二節 轉換成教職、公務員之生涯轉換故事……………………………69
第三節 從事公益之生涯轉換故事…………………………………………84
第四節 堅守新聞崗位記者的故事…………………………………………95

第五章 分析與結論
第一節 電視台地方記者的工作價值………………………………………103
第二節 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轉換之動機因素……………………………108
第三節 電視台地方記者生涯轉換之適應與困境…………………………113
第四節 記者職場歷練對生涯轉換之影響…………………………………118
第五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121

附錄A 各電視台南部中心轉職記者統計表……………………………………131
附錄B 各電視台南部中心大事紀………………………………………………134
附錄C 訪談大綱…………………………………………………………………137
參考文獻……………………………………………………………………………139

表 次
表2-1 各電視新聞台南部中心記者年齡統計表…………………………………17
表2-2 Super生涯發展階段發展重點 ……………………………………………20
表2-3 依年紀劃分之生涯階段……………………………………………………23
表2-4 生涯規劃方法………………………………………………………………33
表3-1 質性與量化方向的目的……………………………………………………41
表3-2 本研究訪問對象一覽表……………………………………………………45
表3-3 訪談時間表…………………………………………………………………49

圖 次
圖1-1 本論文架構圖 ………………………………………………………………8
圖2-1 Hopson中年生涯轉換模式…………………………………………………29
圖2-2 生涯規劃三要素……………………………………………………………35
圖2-3 生涯規劃的基本要素圖……………………………………………………36
圖3-1 研究流程圖…………………………………………………………………4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06)。〈記者心酸指數大調查〉http://www.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477
中央社(2007)。〈台視公股解釋出 145人選擇離職 占員工幾24%〉,《中央社》2007年10月06日。
中央社(2007)。〈傳大裁員 東森電視︰部分外移與新陳代謝〉,《中央社》2007年11月29日。
王天濱(1990)。《台灣地方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
王培瑾(1997)。《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2006)。〈江霞︰華視完了 台視︰盼快接頭〉,《自由時報》2006年1月4日。
自由時報(2007)。〈建商找黑道 毆記者險瞎〉,《自由時報》2007年4月5日。
朱秉恆(2005)。《衛星電視新聞頻道地方記者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湘吉(2004)。《生涯規劃與發展》,初版五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換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期,頁41-66。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美燕(1995)。《台灣地區大學圖書館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卿(1997)。《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曉菁(2006)。《孤軍打陣仗-電視台駐地記者的美麗與哀愁》。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光慧(2005)。《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滄海(1987)。《台灣的地方新聞》。台北︰瑞泰。
吳鄉泉(1998)。《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其策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1997)。《認識大眾傳播媒介-認識電視》。台北:台灣書店。
林上玉 ( 2002 )。《科技報導文學》。http://cslin.auto.fcu.edu.tw/plan4/c1-new1-1-4.htm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1990)。〈從生涯規劃談經社變遷中就業服務工作的走向〉。《就業與訓練雙月刊》,第8卷6期,1990年11月1日,頁8。
林芳玫(1996)。〈地方新聞與社區參與〉,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林注強(1999)。〈三合一的電視台地方記者 孤軍打陣仗辛苦啥人知?〉,《目擊者雜誌》,第10期,頁73-74。
林信昌(1998)。《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美蓉(1999)。《中年婦女的生涯轉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照真(2007)。《把理想從袋子裡拿出來》。卓越新聞網。 http://www.e-journalism.org.tw/modules/articles1/article.php?id=3
林麗雲(2007)。〈解除報禁後,報業大事紀〉。《報禁解除20年部落格》。上網日期:2008年3月1日,取自:http://ban-lift20.blogspot.com/2007/11/20.html
邱文仁(2003)。〈尋找你的「金飯碗」〉,《104魅力上班族》第84期。台北:104人力銀行。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胡幼偉(1998)。《傳播訊息的第三者效果-理論探源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姜苑文(2003)。《電視新聞記者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曼瑩(1997)。《生涯規劃》。台北:華杏。
孫福應等(2007)。《門裡門外—當記者走出媒體圈》。高雄:高雄傳播學院。
陳世敏(1996)。〈瞭解我們的社區〉,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陳申青(1994)。〈淡水河以外的土地-漫談台灣的地方新聞〉,《高雄傳播學院季刊》第二集,頁17-20。
陳如山(1997)。〈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成人教育雙月刊》第40期,頁10-18。
陳如山(2003)。〈工作與退休〉,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成人發展與適應》,2003修訂再版。台北:空大。
陳科佃(1995)。《新聞從業人員離職傾向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龍(2000)。《電視媒介與台灣的民主化:民間全民電視台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軒(2005)。《從新聞工作者轉型試析名聲勞動之商品經濟特性》。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儀珊(2003)。《地方記者組織內部溝通媒介運用之研究-以桃竹苗區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高秀蓉(1999)。《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龍(2007)。《志願役軍人轉業安置制度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天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松山(2003)。《外在環境變遷認知、職涯導向與工作轉換傾向關聯性研究-以大專院校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珍虹(2007)。《未婚女性生涯轉換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嘉肇(2006)。《我國軍事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知識分享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芸、關尚仁、吳翠珍(1997)。《我國媒體人才供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傳播研究中心。
彭家發(1986)。《小型報刊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陸瑩華(1998)。《生涯規劃》。台北:泰宇。
習賢德(1996)。〈台灣地方新聞的另一種體驗:試析兩報三台地方記者的人力結構及新聞品質〉,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2006)。〈試論新聞傳播教育學術正當性的建立:記者養成與媒體素質教育〉,《教育與研究雙月刊》第69期,頁181-198。
黃俊翔(2003)。《全職就業者工作轉換動機的形成與初步實踐》。東吳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6)。〈廣播地方新聞與文化認同:以都會地區中學生為例〉,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曾耀漳(2006)。《職涯心理特質認知程度對生涯決策滿意度之綜合模式分析—以中部五縣市職業類科學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楊朝祥(1990)。《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詹雅雯(2007)。《探討影響工作輪調效益之因素研究-以銀行從業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怡、陳嘉彰、彭彥倫(2006)。《台灣有線電視研究論文內容分析》。國立師範大學、鼎森國際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管理雜誌(2001)。〈E世代大專畢業生就業調查〉,《管理雜誌》第23期,頁46-82。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第45期,頁39-55。
鄭韻玫(2001)。《中年職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錦清(1998)。《報業管理與報業競爭之關連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醇(1985)。《實用新聞採訪學》。台北:華欣文化中心。
聯合報(2007)。〈多位主播談薪中 東森否認裁員〉,《聯合報》2007年9月14日。
聯合報(2007)。〈中時大幅減張裁員 發行人請辭〉,《聯合報》2008年6月19日。
聯合報(2007)。〈時報記者:過度投資拖垮報社〉,《聯合報》2008年6月19日。
臧月欣(2003)。《電子工程師生涯前期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秋(1989)。〈生計決策理論與實證研究之分析〉,《台南師院學報輔導通訊》,54期,頁16-19。
顏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導向》。台北:瑞泰。
盧聖芬(2006)。《電視記者工作滿足程度與離職意願及行為的關聯性分析》。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戴華山(1998)。《新聞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曠文琪(2007)。〈順境學轉舵〉,《商業週刊》第1016期。
羅文輝(1996)。〈台灣地方新聞從業人員研究〉,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羅紹和(1992)。《我國中央政府官員對新聞記者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1996)。〈地方新聞解析: 談理論及實務研究整合的途徑〉,蘇蘅主編《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蘋果日報(2007)。〈TVBS傳裁百人〉,《蘋果日報》2007年11月9日。 http://nccwatch.org.tw/news/20071113/5719

二、英文部分
Arthur, M. B., & Rousseau, D. M.(1996). The boundary less career: 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iley, R.B., (1989). Human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 N.J.,USA
Cook, Betsy B. & Banks, Steven R. (1993). Predictors of Job Burnout in Reporters and Copy Editor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70, No. 1:108-117
Deuze, M. (2004). What i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of journalists reconsidered. Working paper Amsterdam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Endres, Fredric F. (1988). Stress in the Newsroom at Ohio Daili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Vol. 10, No. 1:1-14.
Ginzberg, E., Ginsbe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ar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uld. R. L. (1979). Transformations: Growth and change in adult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Hirsch, P. M. (199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communication. In Hirsch, P. M., P. V. Miller and F. G.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rch. Beverly Hills and London: Sage, p.21
Kanchier, C., & Unruh, W. (1988).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2), pp.127-137.
Kaniss, Phyllis. (1991). Marking local new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inson, D. J., Danow, C. N., Klein, G. B., Levinson, M. H.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man`s life. NY: Knopf
Louis, M. (1980). Career transitions: varieties and commonal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s, 5(3), pp.329-340
Maslach, Christina. (1978). 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Jou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34, pp.111-124.
Morton, Linda P., & Warren, J. (1992). Proxmity: Localization vs. distanc. PR news release, 69(4) pp.1023-1028。
O`Neil, J. M., & Fishman, D. M. (1982). 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and gender-role themes. In H.D. Lea., & Z. Leibowitz (ed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Plenum.
Rhodes, S. R., & Doering, M. (1989). Change careers :A qualitative study.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 316-333.
Sarason, S. R. (1977). Working,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professionals and the one life-153 one career imperative. NY: Free Press.
Schein, H. E.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Schlossberg, N. K. (1984). 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New York: Springer.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 (16): pp.282-298
Tiedeman, D. V., & O`hara, 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djustment. New York: College Examination Board.
Willis and Willis. (1993).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Management . Newbury Park.
Wood, G. (1990). Career planning manua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Zunker, V. G. (1988). Using assessment results in career counseling. Monterey, CA: Brook/Col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44.221.81.21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44.221.81.21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