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9-1112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9-111254
論文名稱
Title
「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
A Study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Female Novels in the May Fourth Er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9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3
關鍵字
Keywords
性別主體性、五四、女作家、婚戀問題
Love and marriage issue, Gender subjectivity, May fourth, Female writ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31 次,被下載 351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3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17 times.
中文摘要
五四社會鼓勵女性「進步」卻又要求女性盡職扮演「賢妻良母」的矛盾期待,使得「婚戀問題」成為知識女性的重大考驗。中國五四婦女解放運動有著工具性意義大於主體性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五四女作家試圖在父家、夫家之間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
本文即以五四時期重視的「婚戀問題」為中心,試圖耙梳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七位五四女作家小說中所呈現的婚戀議題,期能更瞭解女作家們有關性別主體性的思考。
Abstract
May Fourth society encouraged the female writers to progress and requested them to play the role of "an understanding wife and loving mother". This conflicting expectation made "the love and marriage" a major trial for the educated female at that time. The May Fourth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had this characteristic: women were utilized as a tool rather than liberated human beings. Sharing a common background, the May Fourth female writers tried to find a family of ”her” own besides the father's family and the husband's family.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love and marriage issue” in the novels of the May Fourth female writers such as Chen Hengzhe(陳衡哲)、Lu Yin(廬隱)、Su Xue-Lin(蘇雪林)、Bing Xing(冰心)、Lin Shu-hua(凌叔華)、Feng Yuan-Jun(馮沅君)Shi Ping-Mei(石評梅).It is this author’s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understand more what these female writers thought on the issue of gender subjectiv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獻檢討……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 ……25
第五節 論文架構 ……33
第貳章 五四社會中的女性愛情處境 ……35
第一節 五四女性在教育與經濟方面所獲得的成長助力……37
第二節 五四社會對愛倫凱「自由戀愛」的追求與修正……47
第三節 從五四社會事件來看當時新舊女性的愛情處境……54
本章小結 ……68
五四女作家小說中的愛情論述(一):以爭取婚姻自由為主要議題……71
建立在國族論述上的愛情認同 ……72
第二節 困頓在母女關係中的角色衝突 ……81
第三節 暗伏在異性婚制下的女同心聲 ……100
本章小結 ……109
第肆章 五四女作家小說中的愛情論述(二):以探索性別主體為思想脈絡……113
第一節 質疑五四愛情神話的邊緣發聲……114
第二節 顛覆五四愛情神話的勇者形象……134
第三節 重建五四愛情論述的現實基礎……162
第四節 期許女性性別主體的自我實現……179
本章小結……199
第伍章 試評五四女作家小說愛情書寫……203
第一節 超越五四時期愛情論述的現代性想像……204
第二節 回應女性性別角色衝突的主體性建構……211
第三節 立足五四�女性文學史的歷史性價值……220
本章小結 ……228
第陸章 結論 ……229
引用書目……233

附錄
附錄一:「五四女作家」指涉對象整理 ……247
附錄二:五四女作家大事記 ………251
附錄三:女作家愛情文學學位論文研究概況 ……277

圖表
表一:「五四女作家」背景之比較……27
表二:「五四女作家小說」一覽表……32
表三:女學生人數及所佔比例表……42
表四:愛情四項定則回應表……52
表五:小說敘事結構之比較……17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書目
本書目概分「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其他」等四類,並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同一作者再依其出版時間排序。

一、 專書:
(一)中文書目
毛彥文:《往事》,臺北:永裕印刷廠,1999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女性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王 緋:《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白秀玲、柯淑敏等著:《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石評梅著,黃紅宇編:《石評梅小說——只有梅花知此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冰 心著,卓 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9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銀河:《中國女性的性與愛》,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慾的癲狂》,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年。
吳趼人著,海 鳳編:《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
茅 盾著,茅盾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阿 英著,柯 靈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孟 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等:《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1984年。
周敘琪:《1910-192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徐仲佳:《性愛問題──一九二○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凌叔華著,陳學勇編:《凌叔華文存》,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年。
盛 英、喬以鋼等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年。
張李璽:《角色期望的錯位——婚姻衝突與兩性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 方:《失落與追尋——世紀之交中國女性價值觀的變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衡哲:《小雨點》,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許志杰:《陸侃如和馮沅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年。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硏究中心編:《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85年。
黃 中:《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馮沅君著,孫曉忠編:《馮沅君小說──春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文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念群編:《新史學(第一卷)——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廖冰凌:《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男性書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登山:《人間四月天──名人的愛情故事》,臺北:翰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人間花草太匆匆──卅年代女作家美麗的愛情故事》,臺北:?堣祚悝翩A2000年。
曹聚仁:《魯迅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盧 君:《廬隱新傳──驚世駭俗才女情》,臺北:新潮社,1996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廬 隱著,李杰編:《廬隱小說全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
���著,吳丹青編:《廬隱散文全集》,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6年。
蘇雪林:《棘心》(台中:中臺印刷廠,1957年)。
���:《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蘇雪林自傳》,淮陰: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嚴 明、樊 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二)外文翻譯書目
﹝美﹞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英﹞安東尼•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何春蕤校訂導讀:《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美﹞柏妮絲˙羅特(Bern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女性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美﹞裘伊•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英﹞奈傑•達德(Nigel Dodd)著、張君玫譯、陳巨擘校訂:《社會理論與現代性》,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美﹞張邦梅(Pang-Mei Natasha Chang)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英﹞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美﹞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美﹞蘇山A•巴索(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美﹞蘇姍•S•蘭瑟(Susan Sniader Lans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德﹞烏利西•貝克(Ulrich Beck)、伊利莎白•貝克-葛恩胥菡(Elisabeth Beck-Gernsheim)合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二、 學位論文:
何文玲:《「五四」女性小說中現代性愛的彰顯與缺失》,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宇娟:《從閨閣才女到救國女傑——晚清三部女作家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明秀:《邁向「自由」的艱難步履——論「五四」女作家筆下知識女性的情智衝突》,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慧文:《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喻蓉蓉:《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佳瑩:《凌叔華小說藝術手法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玫琪:《盧曼論愛情演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慧霞:《論「五四」女性文學的小說創作》,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藍承菊:《五四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三、 期刊論文:
(一)中文書目
Y. D:〈戀愛自由與自由戀愛──讀了鳳子女士的答客問〉,《婦女雜誌》第9卷第2期(1922年2月),頁42。
史 偉:〈「妹妹找哥哥淚花流」——「五四」女性文學中的愛情書寫〉,《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149-150。
王 政:〈「女性意識」、「社會性別意識」辨異〉,《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1期,頁15-16;又收入杜芳琴、王向賢編:《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80-82。
王 爽:〈五四女作家筆下的情愛世界〉,《呼蘭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1999年4月),頁46-49。
王志萍:〈女兒•妻子•母親——從陳衡哲小說析「五四」女性角色定位的困境〉,《昌吉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9月),頁5-6。
���:〈馮沅君愛情敘事的解構之力〉,《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2004年3月),頁77-79。
王彩萍:〈愛情、婚姻與事業——凌叔華作品中的女性問題〉,《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2月),頁32-34。
王鳳仙:〈五四女性寫作主體意識的反思〉,《洛陽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3月),頁 44-47。
���:〈世紀兩極——五四女性寫作與晚生代女性寫作〉,《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7期(2003年7月),頁 115-117。
朱 晶:〈論凌叔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2001年6月),頁47。
李 玲:〈直面封建父權、夫權時的勇敢與怯懼——馮沅君小說論〉,《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頁172-177。
李有亮:〈從渴望到失望——「五四」時期女性小說中愛情主題的變奏〉,《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頁28-33。
李志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女性愛慾及其性別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年7月),頁29-53。
李洪源、蔣 理:〈純粹之愛——試論廬隱小說的愛情觀念及其成因〉,《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5期(2006年9月),頁97-101。
沙 菲:〈婚姻不是女學生的急務〉,《婦女雜誌》第11卷6期(1925年6月),頁929-930。
沈衛威:〈《洛綺思的問題》的作者告白——關於陳衡哲致胡適的三封信〉,《河南大學學報》第39卷第2期(1999年3月),頁22-26。
吳振漢:〈吳宓與毛彥文──鉅變下的兩性關係〉,《人文學報》第23期(2001年6月),頁235-267。
明 星:〈評一個離婚者〉,《婦女雜誌》第8卷4期(1922年4月),頁152。
金垠希:〈試探凌叔華的小說創作〉,《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76。
范國英:〈「五四」女作家對兩性關係的審視〉,《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72-74。
胡 芳:〈愛的雛聲•性的缺席——陳衡哲作品新議〉,《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54-57。
胡赤兵:〈母愛與情愛的衝突——馮沅君《卷葹》談片〉,《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頁39-44。
高 山:〈今日女子教育的缺陷〉,《婦女雜誌》第9卷第6期(1924年6月),頁2-4。
晏 始:〈男女的隔離與同性愛〉,《婦女雜誌》第9卷第5期(1923年5月),頁14-15
徐 岱:〈民國往事——論五四女性小說四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5 期(2001 年9 月),頁1-8。
唐旭君:〈女性意識的沉睡與覺醒——五四女作家婚戀小說中的女性世界之一〉,《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3月),頁17-20。
���:〈婚姻戀愛與個性解放、人格獨立——五四女作家婚戀小說中的女性世界之二〉,《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6月),頁1-7。
���:〈永遠的精神流浪——五四女作家婚戀小說中的女性世界之三〉,《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0年9月),頁12-17。
眭海霞:〈狹縫間的兩扇門——對「五四」女作家情愛小說的另一種透視〉,《名作欣賞》2006年第11期(2006年11月),頁19-21。
馬美愛:〈論「五四」女作家的家庭守望——以冰心、陳衡哲為例〉,《廣西社會11科學》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118-119。
���:〈驚濤駭浪裡的自救之舟——論廬隱和石評梅及其筆下女性的戀愛觀〉,《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102-104。
唐寧麗:〈試談五四女性文學的雙重文本〉,《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87-92。
栗慶冬:〈論五四時期女性小說的愛情描寫〉,《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年第3期(1999年3月),頁40-43。
郭懷玉:〈女作家期待的理想丈夫形象——凌叔華《酒後》現代解讀〉,《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2004年11月),頁7。
常立霓、吳小美:〈廬隱的情愛世界——兼與郁達夫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178-188。
常 彬:〈「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學綜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頁12-22。
崔 濤:〈傳統與現代之間女性的情愛鏡像——凌叔華小說物體意象解讀〉,《宿州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4年6月),頁65-66、96。
陸文采、馬殿超:〈論丁玲創作的性愛描寫特色及其女性觀〉,《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年第3期(1997年3月),頁43-47。
黃亞中:〈戀愛的悲劇〉,《婦女雜誌》第9卷12期(1923年12月),頁37-41。
黃嫣梨:〈中國近代史上的革新婦女——陳衡哲的女性意識〉,《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3。
陳 寧、喬以鋼:〈論五四女性情愛主題寫作中的邊緣文本和隱形文本〉,《學術交流》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152-156。
陳 慧:〈蹣跚的第一步——從婚戀家庭視角透視五四運動後女性意識的嬗變〉,《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頁13-14。
���:〈從五四後新女性離婚態度的改變透視女性意識的嬗變〉,《滄桑》2008年第4期(2008年4月),頁27-28。
陳明秀:〈「五四」女作家筆下知識女性的情智衝突〉,《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92-96。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份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60。
慨 士:〈同性愛和婚姻問題〉,《婦女雜誌》第11卷第5期(1925年5月),頁727-729
樂 鑠:〈博愛•母愛•情愛——「五四」女作家主題的演變與「五四」批判理性〉,《中國文化研究》第21期(1998年3月),頁96-100。
瑟 廬:〈近代思想家的性慾觀與戀愛觀〉,《婦女雜誌》第6卷第10期(1920年10月),頁6-8。
彭彩雲:〈女性意識的表層覺醒——論20世紀初的女性文學〉,《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45-48。
雲菁女士:〈男女同學中的女同學之二〉,《婦女雜誌》第11卷6期(1925年6月),頁978。
馮曉青:〈廬隱筆下女性情感命運的困惑與衝突〉,《現代文學》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53-55。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 年 8 月),頁125-187。
楊 斌:〈從婚姻悲劇中誕生的美的文學——從婚戀角度解讀蘇雪林的《綠天》、《棘心》〉,《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頁198-199。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聯合文學》第1卷第5期(1985年3月),頁6-19。
鳳 子:〈關於離婚的事實及其批評〉,《婦女雜誌》第8卷4期(1922年4月),頁143-145。
廖冰凌:〈民主化的情慾認知與實踐——從男性形象論五四女性文學中的兩性關係〉,《政大中文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頁155-182。
劉 剛:〈試論《花之寺》中的女性形象〉,《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5年5月),頁59。
劉湘香:〈五四——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現代性想像〉,《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 卷 第3 期(2006 年3 月),頁61-63。
劉維公:〈愛情與現代性──評Ulrich Beck與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之完全正常混亂》〉,《東吳社會學報》第10期(2001年5月),頁299-311。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五期(1999年3月),頁1-30。
劉慧霞:〈「五四」女作家關于母愛與情愛的抒寫〉,《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2期(2008年3月),頁9-10。
樊青美:〈覺醒與困惑——論「五四」女性文學中的愛情抒寫〉,《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2月),頁21-24、28。
���:〈凌叔華小說的藝術特色〉,《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10月),頁79。
鄭振壎:〈我自己的婚姻史〉,《婦女雜誌》第9卷第2期(1923年2月),頁7-8。
鍾華麗:〈尋夢者的悲音——論凌叔華二十年代小說創作中的尋夢情結〉,《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98-100。
盧松芳:〈蘇雪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堅守〉,《江漢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4年4月),頁52。
韓 儀:〈浮出歷史地表之後——凌叔華女性觀發展軌跡探尋〉,《北方論壇》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頁98-101。
謝海平:〈「五四」女性文學中「愛」的話語〉,《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頁46-49。
蘇 娟:〈淡雅幽麗•悠然意遠——論繪畫對凌叔華小說風格的影響〉,《語文學刊》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24-27。
蘇曉芳:〈女兒國的烏托邦與「男性化抗議」——試論廬隱、凌叔華兩篇同性戀小說之異同〉,《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2004年4月),頁69-71。

(二)外文翻譯書目
﹝瑞典﹞愛倫凱(Ellen Key)著,四珍譯:〈愛情與結婚〉,《婦女雜誌》第6卷第3期(1920年3月),頁1-12。
���著,董香白譯:〈愛倫凱的婦人道德〉,《婦女雜誌》第8卷第7期(1922年7月),頁16-21。
���著,董香白譯:〈愛倫凱的婦人道德(續)〉,《婦女雜誌》第8卷第8期(1922年8月),頁20-25。
﹝日﹞古屋登代子著,薇生譯:〈同性愛在女子教育上的新意義〉,《婦女雜誌》第11卷第6期(1925年6月),頁1064-1069。


四、 其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數位資料庫之《婦女雜誌》下載網址:http://www.mh.sinina.edu.tw/fnzz/index.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2008年9月臺灣學術網路試用版,連結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hau/h11.htm。
孫中興教授教學網站及2006年秋季「愛情社會學」上課講義下載網址:http://catsun.social.ntu.edu.tw/menu.htm。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孫中興:〈閱讀愛情〉,《中央日報》,2000年10月30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