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08-1638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08-163842
論文名稱
Title
地方政府參與傳統民俗節慶活動之夥伴關係研究-以台南七夕十六歲藝術節為例
The Partnership Study of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te i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 Activity – A Case of The Tainan International Chihsi Art Festival The Coming-of-Age Celebr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陳坤宏
none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鄭博文
non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25
關鍵字
Keywords
台南府城七夕十六歲藝術節、夥伴關係、民俗節慶活動
The Tainan International Chihsi Art Festival The Coming-of-Age Celebration, folklore festival activity, partnershi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5 次,被下載 37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19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的地方節慶活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動下,已逐漸成為全台新興的觀光產業。但值得注意的是節慶活動的舉辦,除了地方政府的參與,企業的贊助外,各地民間團體等非營利組織,也成為活動的重要角色之一。故本研究將探討地方政府參與地方節慶活動時,與民間單位之間的夥伴關係,且在互動的過程中,所面臨到影響合作的因素與困境,最後提出夥伴關係模式上的調整。
本研究將以「台南七夕十六歲藝術節」作為個案分析探討。在經由文獻探討民俗節慶活動與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後,於活動當天進行現象觀察,並針對參與執行規劃台南市政府與相關民間團體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瞭解受訪者對於雙方在合作上的概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台南市政府與社團組織是屬於契約模式,且受到「共同目標」、「協商」、「信任」等三項因素,對於活動造成了影響,而雙方合作困境主要為:一、活動無法帶動當地經濟成效;二、活動無法強化廣度與交流目的;三、行政業務程序繁雜。另外,台南市政府與各廟宇為互補模式,且受到「溝通(頻率)」與「協商」兩項因素,對於活動造成了影響,而雙方合作困境主要為:一、傳統科儀與展演藝術未能有效地區隔;二、缺乏廟宇傳統文化的推廣。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給予建議為:一、向私人企業募款以減輕政府財源支出;二、藉由文化創意商品提升商業發展;三、增加公部門與各社團組織、廟宇之間的溝通協商管道;四、由社團組織來帶動社區民眾的參與;五、強化公部門對於各廟宇傳統科儀的推廣。除了上述建議,應強化各社團組織及廟宇之間的連結,以有效整合各社團組織的「創新」與各廟宇的「傳統」活動,而台南市政府則以配合性的角色來提供相關功能性協助,以提升公私夥伴間效能。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預期貢獻................................................................3
第四節 研究名詞定義.......................................................................................5
第五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傳統民俗節慶活動相關文獻...............................................................7
第二節 地方政府參與節慶活動模式.............................................................18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節慶案例.........................................................................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7
第一節 台南「府城七夕十六歲藝術節」案例介紹........................................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41
第三節 研究方法.............................................................................................45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49
第一節 七夕十六歲藝術節公私夥伴關係現況分析.....................................49
第二節 影響公私夥伴關係之因素探討.........................................................60
第三節 七夕十六歲藝術節公私夥伴關係之困境及未來發展模式.............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90
參考文獻..............................................................................................................95
附錄....................................................................................................................10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王俊豪、康景翔(2006)。觀光節慶公私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環境教育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
王俊豪、康景翔(2006)。觀光節慶組織營運模式之比較—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1,p135-150。
王秋桂(1994)。民族與民俗。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筱玲(2000)。舞踊迷人京都三大祭典。網路e世界,4,p84-88。
王瑤琴(2006)。在京都?不在京都?「原味」京都。探索人文地理雜誌,1,90-107。
江佳鍬(2005)。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顏損非營利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江韶瑩(1997)。台灣歷史文化園區民俗文物館研究規劃設計報告書。財團法人福祿文教基金會。
江韶瑩(1999)。台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陸作業系統研究。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建儀(2006)。城市節慶與文化觀光結合之探討:以鄭成功文化節為例。王城氣度,2,p7-9。
吳英明(199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6(45),p2-6。
吳淑鈴(2002)。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208,p1-15。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1,p143-187。
李如偉(2006)。王爺一出風浪平:東港王船祭。新活水,5,p39-44。
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李青松、康智勝(2005)。節慶活動外部參與因素對節慶觀光經營的影響初探—以宜蘭國際童玩節為例。2005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28-34。
李雅文(2006)。「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縣。
阮昌銳(1988)。如何讓傳統節慶與現代生活結合。民俗周刊第二號,稻鄉出版社。
卓伯源(2007)。為傳統民俗節慶—灌注全新時代意義。彰化藝文,37,p1。
林秋雄(2001)。清水變雞湯:南瀛產業文化節慶與在地資源營造。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
林淑馨(2005)。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夥伴關係之析探:以日本為例。公共事務評論,6(1),p25-49。
孫樹根、劉乃瑋(2007)。臺灣鄉村地區「造節運動」現象之研究-農產品銷售事件為例。農業推廣學報,22,p1-20。
馬元容(2003)。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的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張世賢、汪家源(2006)。公私合作提供可持續觀光服務之研究—2005年台北縣鶯歌陶瓷嘉年華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7(1),p99-115。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p18-29。
莊松林(2005)。臺南的七夕。文史薈刊,復刊7,p82。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陳恆鈞、張國偉(2005)。協力運作模型之初探。法政學報,19,p41-80。
陳柏州、簡如邠(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縣新店市:遠足。
陳家苓(2001)。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陳惠雯(2001)。民俗與觀光。傳統藝術,12,p47-52。
陳進成(1999)。迎王.平安.王船祭。歷史月刊,135,p15-22。
黃丁盛(2003)。台灣節慶。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黃莉雯、朱怡婷(2005)。七夕國際藝術節打響16歲。e代政府,14,p78-81。
黃惠穗(2006)。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夥伴關係理論之應用。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發展策略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p83-109。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楊嵐雅、王濟昌(1994)。台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1(3),p27-42。
趙珮伶(2006)。府城都市意象的文化再現與空間實踐: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劉大和(2001)。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劉正輝(2005)。從新的協力觀點展望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劃之後續推動與發展。第六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
蔡文婷(2005)。那一張漂亮的文化地圖—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專訪。光華,30(7),p17-19。
蔡文婷(2005)。嘉年華之島:節慶產業搶搶滾。光華,30(7),6-17。
蔡守浦(2003)。由內門宋江陣談民俗體育與社區觀光結合之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2(3),p32-38。
蔡依蓉(2004)。台灣節慶活動的發展與反思。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鄭怡世(1999)。台灣民間非營利社會福利機構參與社會服務探析。社區發展季刊,87,p312-326。
鄭健雄(2004)。民眾及非營利組織參與節慶觀光的整合機制。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靜宜大學,台中,p4.2.1-4.2.10。
鄭道聰(2000)。從日本京都祇園祭看臺南迓媽祖。臺南市文化資產,2,p1-3。
謝宗榮(1999)。在保存傳統與適應變遷之間的抉擇—側記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下-。臺灣文獻,50(3),p145-202。
謝宗榮(1999)。在保存傳統與適應變遷之間的抉擇—側記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上-。臺灣文獻,50(2),p329-373。
謝東寧(2001)。專業策展人!人在哪裡?—初探台灣表演藝術的策展望境。表演藝術,107,p34-39。
鍾介凡(2006)。成功慶典活動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鍾敬文(1996)。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
簡惠貞(2001)。觀光型廟宇公關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保安宮節慶活動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4,p537-561。
簡惠貞、王志湧(2002)。外籍旅客對台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以端午龍舟賽為例。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管理學術研討。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高雄,p435-444。
羅盛國(2006)。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嚴秀雯(2005)。政府夥伴關係相關理論探討。社教雙月刊,128,p38-44。
英文文獻
Allen, J., Bowdin, G., Mcdonnell, I. & O’Toole, W. (2003). Events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Bradford, C.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 A Case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49(3), p326-335.
Crompton, J.L. & Love, L.L. (1995). The predictive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quality of festiva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4(1), p11-25.
Cunningham, H. (1995). Event Marketing: State of the Industry and Agenda. Festival and Event Tourism, p123-127.
Frisby, W. & Getz, D. (1989). Festival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Summer, p7-11.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Elmsford,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etz, D. (2002). Why festival fail. Event management, 7, p209-219.
Gidron, Benjamin, Ralph M. Kramer, & Salamon, Lester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ress.
Gursoy, D., Kim, K. & Uysal, M. (2004). 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5, p171-181.
Hailey, J. (2000). NGO partner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C. M. (1996). Hallmark Tourism Events: Impacts,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London: Belhaven Press.
Hemmerling, M. (1997). What makes an event a success for a host city, sponsors and others? The Big Event New South Wales Tourism Conference, Wollongong, NSW.
Jackson, R. (1997). Marking special event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
Jones, R. (1993). Choosing Partnership: The Evolution of the Katalysis Model. Stockton, CA: North/South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Kerstetter, D., Confer, J. & Bricker, K. (1998). Industrial Heritage Attractions: Types and Tourist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7(2), p91-106.
Kooiman, Jan (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Langton, S.(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72, p256-261.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cDonnell, I., Allen, J. & O’Toole, W. (1999).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Milton: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McDonnell, I., Allen, J., O’Toole, W. & Harris, R. (2004).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32.
McGrath, J. E. (1964). Toward a ”theory of method ” for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s. In W. W. Cooper, H. L. Leavitt, & M. W. Shelly (Eds.), New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omerset, NJ: Wiley.
McQuaid, R. W. (1997). Local enterprise compani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3, p197-212.
Najam. Adil.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 - Government Relation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4), p375-396.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Salamon, L. M. (1999).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Schermerhorn, J. R. (1986). Management for Productivit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Stein, Kuhnle, & Per Selle. (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Great Britain: Atehnaeum Press.
Watt, D. C.(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08-07-25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09-07-25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