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10-07-27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10-07-27
論文名稱 Title |
大學生攜帶手帕習慣與促進攜帶策略之研究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73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高明瑞 Ming-rea Kao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洪瑞兒 Zuway-R Hong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9-06-22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9-07-27 |
關鍵字 Keywords |
手帕、環境行為、焦點團體訪談法、社會行銷 Handkerchie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Focus group, Social marketing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6 次,被下載 2326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26 times. |
中文摘要 |
近年來,「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等成為國際間高度重視的議題,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於2007年所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是造成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位於南北緯10度之間的熱帶雨林,對於減緩暖化有很好的效果,然而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森林資源嚴重受到破壞,導致原有調節氣候的功效降低,加快溫室效應的速度。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民國97年訂定的「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中,提及鼓勵民眾能夠自備手帕,減少面紙或衛生紙等一次性產品的使用,可減少樹木的砍伐,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然而對多數人而言,在過了中、小學階段以後可能即沒有帶手帕的習慣。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影響大學學生攜帶手帕行為的相關因素與觀念與探討可能促進學生攜帶手帕行為的策略。 本研究以中山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問卷調查的方式,試圖找出最有可能促進學生攜帶手帕的策略。經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提出的幾項策略建議,可作為學校行政單位或社團於校園推動攜帶手帕行為之參考,其內容分述如下: (1)使用手帕並非要取代面紙的所有功能;(2)夏天為適合的推廣時間;(3)可與校園內商店或書店合作;(4)贈送符合學生需求的手帕;(5)應多增加相關的推廣訊息;(6)以禮儀課程作為推廣管道。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2章 文獻探討 6 2.1 環境行為的意義 6 2.2 推動環境行為的步驟 6 2.3 過去推動環境行為的介入策略 8 2.4 社會行銷 12 2.5 焦點團體訪談法 15 第3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 19 3.1 第一階段:焦點團體訪談法 19 3.2 焦點團體訪談結果 22 3.3 第二階段:問卷調查 41 3.4 問卷調查結果 43 第4章 討論與建議 49 4.1 研究結論 49 4.2 校園推廣攜帶手帕行為之建議 51 4.3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53 參考文獻 55 附錄ㄧ 正式問卷 59 附錄二 統計程式 62 附錄三 論文口試審查意見回覆表 65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Vanghn, S., Schum, J., & Sinagub, J.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市:五南。 危芷芬(譯)(1995)。McAndrew, F. T. 著。環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何定照(2008年5月12日)。慈濟愛帕,另類不殺生,樹會謝謝你。聯合報,B07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6)。國情統計通報。2008年5月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6111316514771.pdf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節能減碳無悔十大宣言。2008年8月3日,取自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default.aspx 李盈穎(2005)。蔡明忠為了一張紙大發脾氣:富邦「大董」雷厲風行做環保。商業周刊,910,106。 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上祚、陳怡慈、王莫昀(2008)。台灣帳單用紙需年砍百萬棵樹。中時電子報。2009年7月21日,取自http://blog.udn.com/tpa285/1800690。 周鴻騰(2002)。社會行銷於政策決策過程中之應用-以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博詮(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Krueger, R., & Casey, M.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 洪德生(2008)。編者的話:IPCC報告 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能源報導,97年二月號,1。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2007)。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教育部地理學科電子報,24。2008年5月12日,取自http://gis.tcgs.tc.edu.tw/news/200702/#d18 陳俞如(2008)。高雄都會區大專院校教職員參與共乘之影響因素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 雜誌,53,2,67-72。 黃鈴晃(2007)。以社會行銷概念探討毒品減害計畫之推展。國立中山大學 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彭慧明(2008年5月12日)。企業界愛帕,味全、統一老闆愛舊帕。聯合報,B07版。 蕭崑杉、俞玫妏(譯)(2005)。Kotler, P., Roberto, N., & Lee, N.著。社會行銷。台北市:五南。 蕭富元(2007)。全球暖化,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天下雜誌,369。 賴鵬智(2007)。請帶手帕出遊。行遍天下,193,22。 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2003)。環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Bachman, W., & Katzev, R(1982). The effects of non-contingent fee bus tickets and personal commitment on urban bus ridership.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6A, 103-108. Bell, P. A., G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2001).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5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Cone, J. D., & Hayes, S. C.(1984). Environmental Problems/Behavioral Sol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Gardner, G. T., & Stern, P. C.(2002).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uman behavior. Boston, MA: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Bechtel, R. B., & Churchman, A. (Eds.),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 Hines, J. M., Hungerford, H.R., & Tomera, A. N.(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outen, R. V., & Nau, P. A.(1981). A comparison of posted feedback and increased police surveillance on highway speed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4, 261-271. Katzev, R., & Mishima, H. R.(1992). The use of posted feedback to promote recycl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71, 259-264. Luyben, P. D.(1980a). Effects of informational prompts on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ollege classroo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3, 611-617. Marler, L.(1971). A Study of Anti-messag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52-53. Oskamp, S., Zelezny, L., Schultz, P. W., Hurin, S., & Burkhardt, R. (1996). Commingled versus separated curbside recycling: Does sorting matte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 73-91. Pardini, A. & Katzev, R.(1983). The effect of strength of commitment on newspaper recycl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13, 245-254. Stern, P. C., & Gardner, G. T.(1981).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energy poli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 329-342. Stern, P. C.(2000). Psychology and the science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23-530. Stern, P. C.(2000).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 407-424.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9).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ess.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10-07-27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10-07-27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