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0110-2007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0110-200757
論文名稱
Title
體驗行銷與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興隆毛巾觀光工廠為例
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Consumer Ethnocentrism on Purchase Intension-A Case of SHING-LONG Towel Tourism Facto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陳坤宏
Chen Kung-Hung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王文雄
Wang Wen-hsiung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30
關鍵字
Keywords
觀光工廠、體驗行銷、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購買意願、興隆毛巾
Consumer Ethnocentrism, Purchase Intension, SHING-LONG Towel, Tourism Factory, Experiential Market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在台灣以往製造為主的傳統產業,隨著產業結構改變、進口貿易開放以及勞動市場的轉移,傳統工廠漸漸移至海外設廠。有鑑於此,政府正積極推動無煙囪工業,強化觀光產業資源,並活化傳統夕陽產業,提出輔導成立觀光工廠之政策,並配合宣導MIT標章認證政策,鼓勵民眾購買台灣本土的產品,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希冀透過觀光工廠元素的導引,讓步入式微的傳統產業能夠創造新一波的榮景。
本研究以體驗行銷理論探討遊客到觀光工廠後的購買台灣製產品意願的關係;此外,在政府極力推動MIT產品認證下,更嘗試研究以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理論,試探遊客本身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傾向程度與體驗行銷、購買意願的影響關係,列出主要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體驗行銷與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之關聯性;二、探討體驗行銷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三、探討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對購買意願之影響。
本研究對象為參觀毛巾觀光工廠的現場遊客,共獲得有效樣本數386份,並運用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研究假說之檢定。研究發現:一、不同消費者屬性在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與體驗行銷上呈部分顯著差異,發現消費者屬性為已婚、年紀較高、學歷較低且居住南部者,其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傾向程度較高;二、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傾向程度對體驗行銷呈顯著正向影響;三、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傾向程度與體驗行銷整體及各構面均對購買意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以體驗行銷影響較大。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研究建議:一、加強觀光工廠體驗行銷策略。二、提升購買台灣製毛巾意願策略。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 - 5 -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
第一節 觀光工廠之概念 - 7 -
第二節 體驗行銷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 15 -
第三節 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 - 32 -
第四節 購買意願與相關研究 - 3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1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2 -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變數之操作性定義 - 44 -
第四節 預試問卷分析 - 49 -
第五節 抽樣方法設計與問卷回收情形 - 60 -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62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65 -
第二節 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 - 67 -
第三節 修正後研究架構 - 71 -
第四節 不同消費者屬性對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之差異分析 - 72 -
第五節 不同消費者屬性對體驗行銷之差異分析 - 76 -
第六節 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與體驗行銷之關聯性分析 - 77 -
第七節 消費者我族中心主義、體驗行銷與購買意願之關聯性分析 - 82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7 -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87 -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2 -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94 -
參考文獻 - 97 -
附錄一 前測問卷 i
附錄二 正式問卷 iv
附錄三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基本資料 vi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文獻
Ariely, D.(2008)。誰說人是理性的!:聰明消費者與行銷高手必讀的行為經濟學。(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8)
Carbone, L. P.(2005)。顧客經驗管理。(許梅芳譯)。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4)
Gilmore, J. H., & Pine, B. J., II.(2008)。體驗真實-滿足顧客的真正渴望。(邱如美譯)。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7)
Kotler, P.(2005)。這就是行銷-科特勒精要。(洪世民譯)。台北市:日月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Schmitt, B. H.(2000)。體驗行銷。(王育英、梁曉鶯譯)。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Schmitt, B. H.(2004)。顧客經驗管理:天衣無縫的整合式顧客經營。(顧淑馨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2003)
Travis, D.(2001)。體驗品牌:如何建立顧客忠誠度優勢。(朱璞瑄、子鳳譯)。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2000)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任維廉、胡凱傑、王鵬堯、林國銘(2008)。觀光遊客區遊客體驗與新奇追求對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2),1-21頁。
池文海、張書豪、吳文龍(2009)。觀光休閒旅館之消費者體驗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67,47-78。
江存仁、張瑞玲(2006)。體驗行銷之策略管理研究:以誠品書店為焦點。績效與策略研究,3(2),175-193頁。
江義平、李怡璇、江亦瑄(2008)。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60,67-104頁。
余朝權(2006)。大台北都會消費者本國中心傾向與對外國服務品牌態度之研究:以國際航空客運業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2,151-174頁
何駿偉(2005)。由個人資本、世界主義、居住地區和性別探討消費者我族主義之影響。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肇展(2007)。休閒農場體驗行銷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顧客滿意為中介變項。第八屆管理學域研討會論文集(87-102頁)。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吳燕瑛(2010)。體驗行銷對網路社群消費者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以Fashion Guide網站會員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玉娟(2006)。體察顧客心聲促動服務躍升。能力雜誌,600,98-102頁。
呂國禎(2009)。非懂不可ECFA。商業周刊,1138。
杜光玉、張宗昌(2005)。鐵道旅遊之體驗行銷策略與方案探討-以宜蘭線鐵道為例。人文社會學報,4(Dec),235-245頁。
李君如、陳俞伶(2009a)。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白蘭氏觀光工廠為例。顧客滿意學刊,5(1),93-120頁。
李君如、陳俞伶(2009b)。觀光工廠遊客滿意度模式之實證研究-以改館前後的白蘭氏健康博物館為例。健康管理學刊,7(1),21-43頁。
李君如、陳瑩盈(2007)。遊客對於觀光工廠解說服務之評估研究。2007海峽兩岸金廈觀光旅遊交流暨學術研討會,65-83頁。
李秉璋(2010)。日本農業政策全盤革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3(3),83-90頁。
李美枝(2003)。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學研究,20,39-71頁。
李宸邦(2006)。創意生活產業體驗行銷遊客體驗與遊客滿意、購買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周中理、陳正(2007)。體驗行銷策略、顧客關係管理與行銷績效關係模式研究-台灣旅館業之驗證。行銷評論,4(3),339-364頁。
林妙玲(2006)。毛巾案只是開端,傳產業者等著出招。遠見雜誌,238頁。
林宏達(2008)。把毛巾變流行商品 闖出上億業績。商業周刊,1070。
林冠群(2008)。「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現代大學生應有的素養。止善,4,3-21頁
林威逸(2005)。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產業觀光發展與空間生產。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甫(2009年2月6日)。「買美國貨」條款行不得,參院讓步。聯合報,AA1版。
林建煌(2007)。消費者行為。台北市:華泰。
林庭瑤(2009年2月10日)。商務部: 不限用陸貨。經濟日報,A9版。
林陽助、林秀貞、李宜致(2007)。體驗行銷、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連鎖咖啡店為例。顧客滿意學刊,3(2),57-94頁。
林慧娟(2009)。傳統產業轉型觀光工廠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大黑松小倆口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融聖(2008)。閒置資產再利用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觀光工廠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國瑞(2008)。體驗行銷與消費者價格敏感度之關係-以產品來源國為干擾變項。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註重、林美玲(2008)。尋找現代化的樣子-1980年代MIT(Made In Taiwan)運動與國家形象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3(19),91-124頁。
高儀芳(2008)。製造來源國形象、流行認知與本國中心主義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手機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正錩(2005)。我國傳統製造業轉型觀光工廠之經營策略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孝銘、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57-69頁。
張理如(2009)。觀光工廠意象與品牌知名度、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大黑松小倆口牛軋糖博物館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正男、李奇勳、徐揚、黃淑卿(2003)。消費者國族感、僵固性思考及對國產品的態度和購買意願間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59,31-54頁。
陳炔如(2009)。體驗行銷與消費意向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著名音樂祭「野台開唱」為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宇良(2006)。日本產業觀光與造鎮計畫結合對台灣觀光發展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4(1),23-40頁。
甯筱媖(2008)。體驗行銷、品牌形象、企業識別系統與購買意願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佑安(2004)。消費者我族主義、消費者仇視與產品購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國大陸與日本產品為例。管理評論,23(2),117-141頁。
黃慶源、黃永全、蘇芳儀(2007)。體驗行銷、服務品質、觀眾滿意度與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青春氧樂園-無菸,少年行特展」為例。科技博物,11(4),71-91頁
溫珮妤(2002)。體驗行銷的秘密。Cheers雜誌,22,146-149頁。
經濟部工業局(2008a)。地方群聚產業輔導計畫:工廠觀光化產業輔導之申請輔導作業手冊。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08b)。觀光工廠新玩味。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
葉春淵、黃琮琪、羅炳和、李家銘(2007)。消費者國族中心主義對農產品購買行為之研究-新鮮蘋果為例。中華農學會報,8(6),571-584頁。
鄒筱涵、于卓民(2007)。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3),1-22頁。
劉維公(2009)。體驗經濟與設計之必要。載於中衛發展中心(主編),體驗經濟的關鍵報告:創意生活產業輔導案例集(13-17頁)。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潘季珍(2008)。遊客對產業觀光認知與遊憩體驗偏好關係之研究-以金良興磚雕文化觀光工廠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文雄(2009)。消費者我族傾向、產品知覺價值、產品知識與購買進口貨意願間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羅英彰(2009)。體驗行銷、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與顧客重複購買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藤敬(1995)。感覺行銷。(李秀敏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3)
蘇錦夥、張淑華(2009)。從沖繩御菓子到台灣的創意生活事業。載於中衛發展中心(主編),體驗經濟的關鍵報告:創意生活產業輔導案例集(2-6頁)。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二、英文文獻
Biswas, A. (1992). The moderating role of brand familiarity in reference price advertis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5(3), 251-262.
Brunner, T. A., Stocklin, M., & Opwis, K. (2008). Satisfaction, image and loyalty: new versus experienced customer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42(9/10), 1095-1105.
Dodds, W. B., Monroe, K. B., and Grewal, D. (1991).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 307-319.
Durvasula, S., & Lysonski, S. (2006). Impedance to globalizati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threat and ethnocentrism.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19(3/4), 9-32.
Durvasula, S., Andrews, J. C., & Netemeyer, R. G. (1997).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onsumer ethnocent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9(4), 73-93.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Kollat, D. T. (1978). Consumer behavior(3rd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8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Forbes, H. D. (1985). Nationalism, ethnocentrism, and personal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bé, M. (2001). Emotional branding.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Holbrook, M. B. (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icromarketing, 20(2), 178-192.
Ishii, K. (2009). Nationalistic sentiments of Chinese consumers: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animosity and consumer ethnocentr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21 , 299-308.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Free Press.
Klein, J. G., Ettenson, R., & Morris, M. D. (1998). The animosity model of foreign preduct purchase: An empirical t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2(1), 89-100.
Kotler, P., & Armstrong, G. (1997).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Morwitz, V. G., & Schmittlein, D. (1992). Using segmentation to improve sales forecasts 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4), 391-405.
Netemeyer, R. G., Durvasula, S., & Lichtenstein, D. R. (1991).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ETSCALE. Journal of Marketing, 28(Aug), 320-327.
Pereira, A., Hsu, C. C., & Kundu, S. (2002).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ethnocentrism in China, India, and Taiw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5(1), 77-90.
Petkus, E. Jr. (2004). Enhancing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he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9(1), 49-56.
Pine, B. J., II.,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4), 97-105.
Pine, B. J., II.,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chiffman, L. G., & Kanuk, L.L. (2000), Consumer Behavior(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himp, T. A., & Sharma, S. (1987). Consumer Ethnocentrism: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CETSCA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4(Aug), 280-289.
Spears, N., & Singh, S. N. (2004). Measuring attitude toward the brand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6(2), 53-66.
Sumner, W. G. (1979). Folkways: 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 Manners, Customs, Mores, and Morals. New York: Arno Press Inc..
Wang, C.Y., & Lin, C. H. (2010).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V drama on relationships among tourist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experiential value and satisf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2(3), 107-123.
Yagci, M. I. (2001).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Country-of-Origin and Consumer Ethnocentrism: A case of a transplant produc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3(3), 63-85.
Yang, C. Y. (2009). The study of repurchase intentions i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ranchise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2(2), 245-26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8.111.13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8.111.13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