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5115-07001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5115-070017
論文名稱
Title
鄭清時期臺灣漢詩文中母性意涵的文化詮釋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Maternal Meaning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and Prose during the Period of Koxinga and Qi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0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1-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5
關鍵字
Keywords
奉獻、犧牲、母性、孝、臺灣漢詩文
sacrifice, devotion, filial piety,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and prose, matern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6 次,被下載 150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06 times.
中文摘要
以鄭清時期的時代背景,透過臺灣文獻叢刊中文獻史料的記載,切入思索臺灣漢詩文所形塑的母性樣貌,並且釐清此時期臺灣女性與母性意涵的重要關係。
以母性意涵為中心,重新探索在父權社會結構中女性的地位,以鄭清時期的臺灣作為觀察對象,隨著漢人的移居,文人帶來了儒家思想,透過臺灣文人家族記憶的書寫,可以觀察到文人在家族中對於母親的孺慕之情,母親在家族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令人尊敬的身分,也就是傳統儒家思想對於「孝」的詮釋,從「孝」的角度觀看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不全是只有父權的社會結構,而是有著孺慕之情的眷戀,也就是簡單的「愛」的意涵。透過母性意涵的文化研究,重新釐清在儒家思想中的女性身分,成為母親的女性所擔負的不僅僅是養育與呵護,關於家族的生生不息,以及教育子女的責任,是落在母親身上,整個家族的重要核心守護者----母親。
臺灣漢詩、文對於女性的書寫,以著重在家族中的身分扮演為主,能夠成為母親身分的女性,以及無法成為母親的女性,生命的意涵截然不同。首先,成為母親身分的女性,其一生以奉獻家族成就個人生命價值;而無法成為母親的女性,其生命以自縊犧牲成就悲壯貞節。在論文中,奉獻與犧牲的母性意涵是主要探討的兩大命題,探討女性以家族生存凌駕個人意志的時代,所書寫的女性生命故事。
在論文中首先先釐清母性意涵的定義,接著在第三章節中,從外在的移民環境說起,整理漢人移民時跨越大海的恐懼,所眷戀的信仰是母神----媽祖的庇佑。第四章節談論母與子的關係,以孝來詮釋母性意涵的價值。第五章節以奉獻為主題,探討母親一生守護的韌性,及其崇高的象徵。第六章節以犧牲為主題,探討未竟母親的女性,其悲壯哀傷的生命樣貌。總結而言,母性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重要價值觀,透過母性意涵的探究,挖掘鄭清時期臺灣漢詩、文中女性與家族的生命連結。
Abstract
Abstract
Taking the Period of Koxinga and Qing Dynasty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aiwan Literature Series (Taiwan Wenxian Congkan), this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maternal imagery described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and prose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between women in Taiwan and the maternal meaning at that time.
Taking the maternal meaning as center, re-think female status under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patriarchy. Studying o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Koxinga and Qing Dynasty, as Han Chinese immigrated, the literati spread Confucianism. Through Taiwanese literati’s writing about family memory, that a child’s love and affection for a mother in a family could be easily observed. A mother has a high and respectful status in a family, which is also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ial piety to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other and her children, there would not be only patriarchal social structure. Instead, it shows the sentimental attachment of a child’s affection for a mother, which is simply the meaning of love. Through the cultural research of maternal meaning, again clarify female status in Confucianism. As a mother, the woman not only has to bring up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 children but also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the children and making the family grow and multiply without end. A mother is the important nuclear guardian of the family.
The writing about female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and prose focuses on the role which a woman plays in a family. Female who can be a mother has very different life meaning from female who cannot be a mother. First, a woman as a mother devotes her lifetime to the whole family, which values her personal life; while a woman who cannot be a mother values her life by tragically suiciding and sacrificing in order to defend chastity. In this research, devotion and sacrifice are the two main topics to study on maternal meaning.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female life stories written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existence of a family is prior to a woman’s personal will.
In this thesis, it first clarify the definition of maternal meaning. In chapter three, it starts from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of immigrating, and makes clear Han Chinese immigrants’ fear of getting across the sea and thus sentimentally attaching to the belief in the maternal goddess, Matsu. In chapter fou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interpreting the value of maternal meaning with filial piety. In chapter five, taking devotion as the topic, it discusses the toughness and the noble symbols of mothers’ guard for all their lives. In chapter six, take sacrifice as the topic to discuss the solemn and stirring lives of those women who could not be mothers. In conclusion part, it describes that maternity is the important value for human to grow and multiply without end.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aternal meaning, it dig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lives and family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and prose during the period of Koxinga and Qing dynas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審定書---------------------------------------------------------------------------------i
誌謝(中文)----------------------------------------------------------------------------------------- ii
誌謝(日文)----------------------------------------------------------------------------------------- iii
中文摘要----------------------------------------------------------------------------------iv
Abstract----------------------------------------------------------------------------------------------------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1
壹、臺灣漢詩文的母性詮釋--------------------------------------------------------------1
貳、臺灣漢人世界觀的詮釋--------------------------------------------------------------2
參、家族為核心的文化詮釋--------------------------------------------------------------4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文本------------------------------------------------------------------------6
壹、研究背景:鄭清時期-----------------------------------------------------------------6
貳、研究文本:臺灣文獻叢刊----------------------------------------------------------9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壹、文化研究--------------------------------------------------------------------------------13
一、建構自我主體-------------------------------------------------------------------13
二、他者的歷史:敘事研究------------------------------------------------------14
貳、原型研究--------------------------------------------------------------------------------16
參、詮釋研究--------------------------------------------------------------------------------18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延伸----------------------------------------------------------------------19
壹、臺灣漢詩、文女性研究探討------------------------------------------------------19
貳、母性研究的多元延伸----------------------------------------------------------------21

第二章 「母性」意涵的詮釋----------------------------------------------------27
第一節 母性(Mother Nature)本能說-------------------------------------------------------27
壹、生物本能--------------------------------------------------------------------------------27
貳、生存本能--------------------------------------------------------------------------------29
參、生生不息--------------------------------------------------------------------------------32
第二節 母親自主的靈魂母性----------------------------------------------------------------35
壹、和諧共存--------------------------------------------------------------------------------35
貳、無聲守護--------------------------------------------------------------------------------36
第三節漢文化圈的母性意涵-------------------------------------------------------------------38
壹、家族共融:以《詩經》為詩文源頭--------------------------------------------39
貳、依存思想:「母」、「子」一體與孝----------------------------------------------46
參、「母」與「父」二元連結與對立-------------------------------------------------53
肆、「母」與「女」的緊密相融-------------------------------------------------------56
小結---------------------------------------------------------------------------------------------------58

第三章 母神護佑與女性低階的鄭清時期----------------------------------60
第一節 母神的護佑想像---------------------------------------------------------------------60
壹、遷徙移民,尋求契機---------------------------------------------------------------61
貳、媽祖信仰,討海依靠---------------------------------------------------------------69
第二節 漢人儒家思想下的女性地位-----------------------------------------------------76
壹、儒家教育、書院林立---------------------------------------------------------------77
貳、女性教育與社會地位---------------------------------------------------------------76
參、異人視域:同情女性---------------------------------------------------------------80
小結---------------------------------------------------------------------------------------------------86

第四章 家族母子依存:孝的實踐--------------------------------------------88
第一節 孝的具體實踐-------------------------------------------------------------------------89
壹、祝壽歡宴中的母性形象------------------------------------------------------------89
貳、母壽之宴如人間瑤池---------------------------------------------------------------90
參、麻姑祝壽的喜樂----------------------------------------------------------------------96
肆、家族富貴母親守護------------------------------------------------------------------100
小結:文化傳承意涵----------------------------------------------------------------------------109
第二節 庭訓示子:家族的生命共相------------------------------------------------------110
壹、家族的凝聚---------------------------------------------------------------------------111
貳、生生不息的喜樂---------------------------------------------------------------------113
參、生命感懷:勗勉之愛---------------------------------------------------------------118
小結:包容共融-----------------------------------------------------------------------------------123

第五章 奉獻:崇高母性的生命力-------------------------------------------126
第一節 關於敘事與崇高美學--------------------------------------------------------------126
第二節 母性的奉獻崇高書寫--------------------------------------------------------------131
壹、漢詩書寫:柏舟明志、一生懸命----------------------------------------------131
貳、漢文書寫:傳承命脈、奉獻意念----------------------------------------------137
第三節 牌坊節孝、追念母親--------------------------------------------------------------158
壹、牌坊彰顯,母性典範--------------------------------------------------------------158
貳、牌坊詩作,以節為重--------------------------------------------------------------162
參、崇高建坊,奉旨旌表--------------------------------------------------------------164
第四節 傳承:廟宇信仰,穩固典範----------------------------------------------------165
壹、萬福庵處、阮夫人齋--------------------------------------------------------------165
貳、臨水夫人、生育扶嬰--------------------------------------------------------------168
第五節 原漢轉移、隱藏母性--------------------------------------------------------------173
壹、在地文化域:母性社會-----------------------------------------------------------174
貳、漢人文化域:父權結構-----------------------------------------------------------180
小結:愛與隸屬的母性------------------------------------------------------------------------183

第六章 犧牲:悲慟母性的生命淚-------------------------------------------190
第一節 文人對五妃集體自縊的情感投射----------------------------------------------191
壹、故事原型:古籍記載--------------------------------------------------------------191
貳、地域位置:貞殉地標--------------------------------------------------------------192
參、犧牲的美讚:文人的五妃詩作-------------------------------------------------194
第二節 母性犧牲意涵的傳承--------------------------------------------------------------217
壹、貞節的轉變與深化-----------------------------------------------------------------218
貳、列女的文化意涵--------------------------------------------------------------------223
參、漢文中女性犧牲意象的書寫----------------------------------------------------228
第三節 詩人感懷,母性犧牲--------------------------------------------------------------243
壹、節烈意象------------------------------------------------------------------------------243
貳、貞節意象-------------------------------------------------------------------------------249

第七章 結論------------------------------------------------------------------------261

參考文獻------------------------------------------------------------------------------26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臺灣相關研究文獻(以台灣文獻叢刊冊次為編列順序)
孫元衡著:《赤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劉家謀:〈海音詩〉,收入《台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年。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年。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年。
陳朝龍、鄭鵬雲著:《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8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
高拱乾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天妃顯聖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6年。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年。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年。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台北:大通書局,1995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鍾瑄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文獻叢刊第1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撰:《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35
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章甫:《半崧集簡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0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年。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1966年。
劉獻廷:《廣陽雜記選》,臺灣文獻叢刊第2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年.
錢儀吉彙纂:《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續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3種,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洪棄生:《寄鶴齋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年。

古籍資料(依編者譯者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干寶:《搜神記》,台灣: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著:《四書》,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3月初版。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臺灣: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初版。
羊春秋注譯:《新譯孔子家語》,台灣:三民書局,2008年3月。
李宗侗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灣:三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重刊
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刊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9年。
袁珂譯注:《山海經》,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許慎撰:《說文解字注》,台灣:黎明文化出版社,1974年出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現代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Chris Jenks:《文化》,臺灣:巨流出版公司,1998年7月一版。
David Fontana著 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臺灣: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3年。
FRYE NORTHROP:《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中國:百
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Joseph Campbell著 朱侃如譯:《神話》,臺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Joseph Campbell著 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上、下》,台灣:立緒文化出版社,
1990年初版。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
臺灣:群學出版社,2003年。
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新手父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灣:書林出版社,1933。
Ziauddin Sardar著、陳贻寶譯:《文化研究》,臺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
卡西勒著 甘陽譯:《人論》,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卡爾•榮格主編 龔卓軍義:《人及其象徵》,臺灣:立緒出版社,1999年初版。
卡羅.雪佛(Carol Schaefer)著,李美燕譯:《原住民祖母給世界的忠告:女性長者提供給人類的遠見》,麥田出版社,2008年初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灣研究叢刊,臺灣:聯經出版社,1989年12月
初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主題史研究》,中國:學林出版社,1999年。
白尚德 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南天書局,2004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臺灣:東大出版社,1984年初版。
石岱(Stephane Ferrero )著,帥仕婷譯:《石岱當Jean遇上福爾摩沙:一名法國小兵的手札(1884~1885)》,玉山社,2003年。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著, 林弘宣譯:《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前衛出版社,2009年。
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PIONEERING IN FORMOSA--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Wreckers, and Head-hunting Savages,前衛出版社,2010年。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著,林弘宣、許雅琦、陳佩馨譯:《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Sketches From Formosa,前衛出版社,2009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臺灣,漢京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灣:漢京出版社,1984年初版。
朱光潛:《詩與畫的界限》,臺灣: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初版。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灣: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詩社與活動》,臺灣:文津出版公司 1999年6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灣,谷風出版社,1986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灣:眾文出版社,2000年1月再版。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初版。
吳福助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貝紐夫斯基(Benyovszky Móric )著,莊宏哲譯:《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台灣》,前衛出版社,2014年。
祁志祥:《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發行,1996年初版。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五)、(六),臺灣:稻田出版社,1996
年5月第一版。
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臺灣: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東海中文系編:《臺彎古典文學與文獻》,臺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周婉窈著:《台灣歷史圖說》,臺灣:聯經出版社,2000年二版。
周慶華:《中國符號學》,臺灣: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臺灣:自立晚報社,1993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灣:洪範出版社,1911年初版。
洪淑苓等:《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灣:里仁出版社,1997年9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灣,開明出版社,1992年五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灣:臺灣開明書局,1968年初版。
施懿琳:《古典文學第十二集》〈日據時期台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
統〉,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臺灣:春暉出版社,
2000年6月。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灣:前衛出版社,2000年。
范勝雄:《三伍風華造府城》,臺灣: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5年。
范勝雄:《府城之禁忌譴送與俚諺》,臺灣: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
年12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詩的魅力》,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前衛出版社,2007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初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初版。
夏邵碩:《古典詩詞學藝術探幽》,臺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初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學
生書局,1999年9月。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徐國衡譯:《文學論》,臺灣:志文出版社,2000年
初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灣 :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灣: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出版。
連橫:《台灣詩乘》,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
連橫:《台灣詩薈》,臺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心理分析學》,臺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
年11月,初版。
彭邦楨:《詩的鑑賞》,臺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初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灣,淑馨出版社,1998年初版。
張晧:《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灣:麥田出版社,1995年出版。
陳從周,《美學與藝術》,臺灣:木鐸出版社,1985年初版。
陳偉:《崇高論:對一種美學範疇和美學型態的歷史考察》,臺灣:學林出版社,
1992年初版。
陳漢光編:《台灣詩錄》,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初版。
黃永武:《詩與美》,臺灣:洪範出版社,1984年初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灣:洪範出版社,1986年四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灣:中華出版社,1992年初版。
黑格爾:《美學》第二冊,臺灣,商務出版社,1979年。
楊雅惠:《現代性詩意啟蒙:日治時期台灣新詩的文化詮釋》,臺灣:國立中山大
學出版,2007年。
楊俊峰:《圖騰崇拜文化》,中國: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0年初版。
楊鴻烈:《中國詩學大綱》,臺灣: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初版。
葉秀山:《美的哲學》,臺灣:五南出版社,1993年初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 》,臺灣:文學界雜誌社,1999年再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灣: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灣:丹青出版社,1987年初版。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灣:文史哲出社,1999年3月。
詹翹:《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臺灣: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10年
初版。
趙天儀,《美學與語言》,臺灣:三民出版社,1978年初版。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世界》,臺灣:聯經文化事業公司,1982
年,初版。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意象的流變》,臺灣,聯經出版社,1982年。
蔡培慧、陳怡慧、陳伯州:《臺灣的舊地名》,臺灣:遠足出版社,2004年。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Maritime Taiwan:
Historical Encounters with the East and the West》,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11
年。
劉阿蘇、盧謀南主修:《台南市志卷一˙土地志》,臺灣:臺南市政府編印,1965
年8月出版。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灣:幼獅出版社,1977年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灣:聯經出版社,1981年初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灣:聯經出版社,1986年初版。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中國: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1年6月。
蕭馳:《中國抒情詩傳統》,臺灣:允晨文化,1999年1月。
盧嘉興著、呂興昌編校:《台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臺灣:臺南市立藝術中心,
2000年11月。
賴建銘等纂修:《台南市志卷六˙學藝志文學篇》,臺灣:台南市政府,1985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初版。
鄭永常編:《海港.海難.海盜:海洋文化論集》,臺灣:里仁書局,2012年。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The fabrication of Formosa: Images of Formosa in European antique books,如果出版社,2006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臺灣:晨星出版社,2003年。
戴書訓等纂修:《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第一冊、第二冊,臺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灣:玉山社,2011年。
韓民青:《當代哲學人類學》,中國: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臺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灣:女書文化出版社,2000年再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灣: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龔顯宗:《台南縣文學史》,臺灣:臺南縣政府出版,1996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初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初版。

期刊論文參考資料
王溪清:〈光復前府城附近的民間傳說與迷信〉《台南文化》新第二十五期,台南
市政府出版。1988年6月。
王建國:〈政治書寫與歷史衍異--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析〉,
《漢學研究》,31卷3期總號74,2013年9月,頁103--136。
尹章義:〈清代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歷史月刊》第26期,1990年3月。
江甯:〈詩經欣賞選例--柏舟〉《中國語文》47卷4期總號280,1980年10月,
頁45-47。
江甯:〈詩經欣賞選例--柏舟〉《中國語文》64卷4期總號382,1989年4月,頁
79-83。
百木:〈談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雄獅美術》1977年3月,頁68-71。
李嘉瑜:〈風殉國殉夫淚有痕一一臺灣古典詩對殉節五妃的詮釋〉《成大中文學報》
2006年6月,頁171-210。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探論--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
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10期,2002年10月,頁149-165。
吳儀鳳:〈「故事研究」與「主題學研究」之比較〉《輔仁國文學報》14期,1999
年3月,頁171-192。
徐麗霞:〈寧靖王與五妃〉《中國語文》92卷5期,2003年5月,頁104-114;
92卷6期,2003年6月,頁101-114;93卷1期,2003年7月’,頁102-114。林媽利:〈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自由時報2007年8月11日。
林美容:〈臺灣漢人家庭傳統的兒童社會化〉《臺灣風物》四十卷一期,1990年3
月,頁259。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中研院台史田野研究通訊》23期,1992
年6月。
柯靜芬:〈臺灣史研範圍中有關台灣婦女史研究之概況〉《近代史學會通訊》第6
期,1997年10月,頁80--92。
連景初:〈五妃廟〉《臺南文化》3卷2期,1953年9月,頁24-27。
陳鵬祥,黃碧端:〈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中外文學》12卷2期總號134,1983
年7月,頁:66-89。
陳漢光:〈明寧靖王暨五妃文獻〉《臺灣文獻》20卷3期,1969年9月,頁45-64。
梅祖麟、高友工著 黃宣範譯:〈唐詩的語義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第
四卷第七、八、九期,1976年2月。
梅祖麟˙高友工 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第四卷
第七、八、九期,1976年2月。
黃典權:〈明寧靖王五妃考證〉《臺灣風物》20卷1期,1970年2月,頁9-21。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
曾賢熙:〈由移民社會的觀點探討清代臺灣的女性角色〉,明新科技大學「人文藝
術研研討會----女性思維與文化呈現」學術研討會,2008年4月。頁91-106。
黃漢宗:〈詩經柏舟與困卦辭之比較〉《中華易學》12期,1981年2月。頁56-60。
黃得時:〈歸骨於田橫之島﹣﹣傅斯年與臺大不被世人所知的幾項往事〉《海外學
人》173期,1986年12月,頁46-49。
黃宣範:〈從語義學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一期,1975年6月。
葉維廉:〈中西美感意識的形成〉《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七期,1974年12月。
潘英:〈台南市的拓殖與其族系及姓氏〉《台南文化》新三十二期,1991年12月。
潘麗珠:〈試論古典詩歌中的對稱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卷第八期。
盧嘉興:〈明鄭滅亡貞烈殉死的五妃〉《臺灣研究彙集》19期,1979年7月,頁
84-91。
鍾宇翡:〈詠柏詩之思想內涵與藝術表現--從「詩經.柏舟」談起〉《中國語文》
91卷2期總號542,2002年8月。頁41-53。
藍若天:〈「詩經•柏舟」篇鑑賞〉《國文天地》10卷12期總號120,1995年5
月。頁85-91。
蘇千芳:〈清治時期台南的歷史〉《台南文化》新十三期,1982年六月。頁136。
譚錦家:〈《詩經.邶風.柏舟》鑑賞〉《中國語文》111卷1期總號661,2012
年7月。頁30-36。

學位論文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向麗頻:《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95學年度。
李美幸:《漢代銅鏡研究-以西王母畫像的類型與風格為中心》,南華大學美學與
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宛玲:《母性、女性主體與創造性:《覺醒》與《女侍的故事》中的母性論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吳桂枝:《政治與倫理--英美學院派女性主義者對克莉絲蒂娃母性論述的接受研
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吳璧如:《司馬遷《史記》生死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吳佳盈:《女性主義科幻小說中的母性:論《她鄉》,《時間邊緣的女人》和《他,
她,和它》》,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呂美慧:《凱特 蕭邦的《覺醒》中之認同危機與母性與女性主體的衝突》,國立
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官怡嫺:《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
姜淑葳:《遠藤周作文學之「母性意識」》,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原野由理子:《遠藤周作論“母なるもの”の考察 ――『沈黙』を中心に――》,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
象》,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淑美:《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2006
年。
陳怜縈:《探討譚恩美的《喜福會》和《接骨師的女兒》中雙重文化的處境》,國
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怡秀:《帝女神話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康逸嵐:《金子みすゞ研究―母性研究について―》,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3年。
黃才容:《西王母神話仙話演變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張崇旂:《母性愛爾蘭:二十世紀愛爾蘭文學女性認同與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張淑粉:《湯妮摩里森小說中原型母性角色》,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4年。
溫素苓:《西王母與媽祖神性暨形象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2011年。
楊雅琲:《捧桃將獻誰?日本桃山、江戶時期西王母圖像研究─以狩野派、圓山
應舉為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
士在職專班,2011年。
閔秋英:《石中英及其《芸香閣儷玉吟草》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2年。
蔡麗玲:《漢代畫象石之西王母神話圖像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年。
蔡宜芸:《《山海經》所見的陰性角色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劉丹宴:《母性意象-構築孕育的形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
士論文,2002年。
談宣霞:《就母性價值觀論陽明思想之特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年。
魏光霞:《西王母信仰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蕭嫣嫣:《母愛:尤里西斯中的母性論述》,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9年。
賴孟君:《性別、族裔、母性再現:第三世界母親藝術家的跨藝術/跨文化研究》,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簡東源:《臺灣西王母信仰之研究─以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考察中心》,花蓮
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顏育潔:《石中英,呂伯雄其人其詩探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1年1月。
羅立雯:《論電影《安東尼亞之家》之母性的流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網路資料(依網站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全台詩資料庫網站: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BINet http://nbinet.ncl.edu.tw
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網站:http://www.literaturetaiwan.idv.tw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詩話典籍資料庫(暨南大學) http://www.cll.ncnu.edu.tw/hpoet/pindex.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NCL WWW http://www.ncl.edu.tw/c_ncl.htm
整合式圖書目錄查詢系統(雲林科技大學) http://www.lib.yuntech.edu.tw/quer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