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7115-0737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7115-073702
論文名稱
Title
蘇軾詩莊子用典之接受研究
A study of the Allusions to Chuang Tzu in the reception of Su Shi's Poe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7
關鍵字
Keywords
以詩為戲、接受、用典、莊子、蘇軾詩
Reception, Making poems as amusements, Allusions, Chuang Tzu, Poetry of Su Sh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44 次,被下載 70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05 times.
中文摘要
世界是一部書海,所有的創作均是立足於前人的成就基礎之上。蘇軾曾明言對莊子的傾慕,藉著探討蘇軾詩的莊子用典現象,可以明白蘇軾詩對於莊子的接受與創造性詮釋。用典自始與義理密切相關,表現在情感事義化的嚴肅層面,然而六朝以後用典重視趣味的發展,又呈現遊戲化的向度,蘇軾詩莊子用典嚴肅與遊戲二者並俱,具現風流儒雅無施不可的生命態度。學界早已研究發現莊子實為「以文為戲」的實踐者,蘇軾詩則一脈相承,具現「以詩為戲」,展現自由的藝術創作空間。莊子喜言化,蘇軾詩莊子用典的善化,呈現在語義型態的多樣風貌:或是向莊子借景、與莊子對話、形成意義的流動、和莊子唱反調,或是以詩為戲。蘇軾詩莊子用典的創造性轉化則具現於詼諧機智的演繹、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以故為新的展演、化俗為雅的筆法,以及常言寓奇典。學界曾提出莊子外、雜篇為人所忽略,乃肇因於蘇軾,本文則經由實際關注蘇軾詩,發現蘇軾詩不僅未忽略莊子外、雜篇,相反地重視程度絕不亞於內篇。學界曾提出蘇軾詩的用典現象多為成辭,本論文則提出例證,指出蘇軾詩的莊子用典不僅止於成辭,形象思維亦為一大特色。經由本論文對於蘇軾詩援用莊子典故現象的討論,可以觀察蘇軾詩對於莊子的接受與創造性詮釋、以故為新的具體實踐,以及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典。並進一步證實清代劉熙載所謂「東坡則出於莊者十之八九」的評語,以及了解劉師培所稱「子瞻之詩,清言霏屑,是為道家之詩」的具體內涵。
Abstract
The world is a sea of books; all creations are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Su Shi has stated clearly his admiration for Chuang Tzu; we can understand the poetry of Su Shi with his remembrance and tribute to Chuang Tzu by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allusions to Chuang Tzu in the poetry of Su Shi. Academic research has already found that Chuang Tzu is actually the practitioner of “making articles as amusement” and Su Shi is in the same vein with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making poems as amusement” to show the freedom of artistic creation spac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Outer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s of Chuang Tzu had been neglected by people was due to Su Shi. Through the practical concerns of the poetry of Su Shi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poetry of Su Shi did not ignore the outer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s of Chuang Tzu, on the contrary,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is no less than the Inner Chapters.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allusions in the poetry of Su Shi is mostly into words. In this paper, however, the author proposes with example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allusions to Chuang Tzu in the poetry of Su Shi are not only into words but also a major feature of imaginative thinking in imag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allusions to Chuang Tzu in the poetry of Su Shi in this paper,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acceptance and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uang Tzu in the poetry of Su Shi,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making the old things new, and the implicit beauty of the real meaning is implied. And further confirmed the comment of “Dongpo stems from Chuang Tzu is nine out of ten” stated by Liu Xizai in Qing, as well as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Peotry of Zizhan, with clear words in sleet and powder, are the poetry of Taoist” called by Liu Shipei.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7
一、莊子的研究現況 17
二、蘇軾的研究現況 20
三、蘇軾與莊子並論的研究現況 22
四、用典與接受美學的研究現況 22
五、研究缺口 36
第四節 問題的提出 39
第二章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語義型態分析 43
第一節 同義式的語義型態:向莊子借景 46
第二節 轉義式的語義型態:與莊子對話 81
第三節 衍義式的語義型態:意義的流動 92
第四節 反義式的語義型態:和莊子辯駁 110
第五節 別解式的語義型態:以詩為戲 123
第三章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創造性詮釋 133
第一節 詼諧機智的演繹 135
第二節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147
第三節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157
第四節 以故為新的展演 172
第五節 化俗為雅的筆法 183
第六節 常言寓奇典 195
第四章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審美效應 213
第一節 提升性的審美效應 213
一、形象鮮明 213
二、形象典型 218
三、形象典雅 225
第二節 曲折性的審美效應 232
一、委婉含蓄 232
二、隱晦朦朧 243
三、言簡意賅 252
第三節 反差性的審美效應 260
一、趣味性 260
二、幽默性 268
三、反諷性 275
第五章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意義 287
第一節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文化史意義 291
一、向外呈示文化理想 292
二、向內呈示生命意義的慧覺 295
第二節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文學史意義 300
一、讀者接受的文學發展 300
二、以文為戲的價值重估 302
第三節 蘇軾詩莊子用典的思想史意義 307
一、哲思與詩思的會通 307
二、莊子注我,我注莊子 309
第六章 結論 318
參考書目 328
附錄 374
附錄一 依莊子內外雜篇分類蘇軾詩的莊子用典舉隅次數 374
附錄二 蘇軾詩的莊子用典舉隅與出處 3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部分: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司馬遷:《史記》,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8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揚雄:《揚侍郎集》,[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劉向撰,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劉安撰,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魏]徐幹:《徐幹中論》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寫本,
[魏]徐幹撰,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魏]曹丕撰,夏傳才、唐紹忠校注:《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魏]曹丕撰,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晉]王羲之:《王右軍集》,[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晉]杜預註:《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臺北:中華書局據相臺岳氏家塾本校刊,1981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莊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晉]陸機著,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版。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晉]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陳引馳、林曉光注釋:《新譯維摩詰經》,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後秦]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中、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版。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明]程榮校刻,洪浩培影印:《漢魏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新1版。
[南朝.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南朝.梁]陶宏景撰:《真誥》,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南朝.梁]蕭綱:《梁簡文帝集》,[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成玄英疏,嚴靈峯編輯:《南華真經注疏》,《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三)(四),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1973年。
[唐]李延壽:《南史》,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4版。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8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7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禹錫撰,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4版。
[宋]方勺撰,穆公校點:《泊宅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王安石著:《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臺景印初版。
[宋]王明清撰,穆公校點:《揮麈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王辟之撰,韓谷校點:《澠水燕談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全校本),(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司馬光撰:《司馬温公文集》第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臺一版。
[宋]朱弁撰,王根林校點:《曲洧舊聞》,《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註:《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冊1、冊2,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晁補之撰:《雞肋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39冊別集類,臺北:世界書局印行。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張方平:《樂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方平撰,鄭涵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張耒撰,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郭思編,楊柏編著:《林泉高致》,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陸游撰,高克勤校點:《老學庵筆記》,《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陸游撰,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校點:《獨醒雜志》,《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黃震撰:《黃氏日抄》,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欽定四庫全書第708冊:子部一四儒家類),1983年。
[宋]葉夢得撰,逯銘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宋]葉適著,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版。
[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上、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中、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66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錢易撰,尚成校點:《南部新書》,《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7版。
[宋]羅大經撰,穆公校點:《鶴林玉露》,《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蘇軾等撰:《廣成子解外三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台一版。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中、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蘇軾撰,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版。
[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蘇過詩文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蘇轍:《欒城後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36冊別集類,臺北:世界書局。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版。
[宋]龔明之撰,孫菊園校點:《中吳紀聞》,《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冊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李贄著:《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版。
[明]李贄撰,嚴靈峯編輯:《莊子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十八),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影印,1973年。
[明]胡應麟:《詩藪》,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冊3,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
[明]計成撰,胡天壽譯注:《園冶》,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上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明]陸時雍選評,任文京、趙東嵐點校:《詩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冊43,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冊44,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楊慎:《升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424冊。
[明]謝肇淛撰:《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明萬曆戊午年刻本,1971年。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釋德清撰,黃曙輝點校:《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王士禛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夫之撰,王敔增註,嚴靈峯編輯:《莊子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十九),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重刊本影印,1973年。
[清]何文煥[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全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李良年撰,朱麗霞整理:《秋錦山房集.秋錦山房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清]沈德潛著,潘務正、李言校點:《沈德潛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清]屈復撰,嚴靈峯編輯:《南華通》,《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二十一),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道光十五年李元春輯青照堂叢書本影印,1973年。
[清]林雲銘撰,張京華點校:《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林雲銘撰,嚴靈峯編輯:《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十八),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間刊本影印,1973年。
[清]俞樾撰:《諸子平議》三十五卷,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冊5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宣頴撰,曹礎基校點:《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宣頴撰,嚴靈峯編輯:《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三十二),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同治六年半畝園刊本影印,1973年。
[清]胡文英著,李花蕾點校:《莊子獨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胡文英撰,嚴靈峯編輯:《莊子獨見》,《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二十一),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十六年三多齋刊本影印,1973年。
[清]馬其昶撰,嚴靈峯編輯:《莊子故》,《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三十五),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據清光緒三十一年集虛草堂刊本影印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陸樹芝撰,嚴靈峯編輯:《莊子雪》,《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三十四),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同治九年刊本影印,1973年。
[清]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98年革新一版。
[清]劉鳳苞撰,嚴靈峯編輯:《南華雪心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二十四、二十五),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影印,1973年。
[清]潘德輿著,朱德慈輯校:《養一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錢澄之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莊屈合詁》,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斟雉堂刻本),1995年。
[清]釋性通撰,嚴靈峯編輯:《南華發覆》,《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五),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影印,1973年。
丁福保箋注,一葦整理:《六祖壇經箋注》,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陳子龍文集》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吉甫撰,孫星衍校,張駒賢考證:《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3部,第1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施元之、顧景蕃注,鄭騫、嚴一萍編校:《增足本施顧註蘇施》,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台權版2刷。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全二十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中、下冊),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再版。
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韓廷傑釋譯:《中論》,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再版。
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中觀論頌》(日本大正大藏校注本),臺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2版。

二、今人專書部分:

[丹]克爾凱郭爾著,湯晨溪譯:《論反諷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等編譯:《論中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日]山本和義著,張劍譯:《詩人與造物:蘇軾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今道友信著,蔣寅等譯,林煥平校:《東方的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古田敬一著,李淼譯:《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新北:祺齡出版社,1994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慶、駱玉明等譯:《宋元明詩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駱玉明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版。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版。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岡村繁全集.第參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萩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陳淑女校訂:《詩的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修訂版3版。
[日]興膳宏著,戴燕選譯:《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加]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程煉譯:《本真性的倫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加]琳達.哈琴著,徐曉雯譯:《反諷之鋒芒:反諷的理論與政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加拿大]諾思洛普.弗萊著,王逢振、秦明利譯:《批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法]A.J.格雷馬斯著,吳泓緲、馮學俊譯:《論意義—符號學論文集》(上、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法]皮埃爾.馬舍雷著,張璐、張新木譯:《文學在思考什麼?:文學哲學的練習》,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法]朱利安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法]余蓮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新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法]孟德斯鳩著,婉玲譯:《羅馬盛衰原因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法]保羅.利科(Paul Ricoeur)著,孔明安、張劍、李西祥等譯:《詮釋學與人文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法]保羅.利科著,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法]保羅.利科爾(Paul Ricoeur)著,陶遠華、袁耀東、馮俊、郝祥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著,冷杉譯:《那地方恍如夢境:關於瞬間與永恆的藝術》,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波蘭]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波蘭]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臺灣初版。
[阿根廷]博爾赫斯(J.L. Borges)著,[加拿大]米海列司庫(C.-A. Mihailescu)編,陳重仁譯:《博爾赫斯談詩論藝》(This Craft of Vers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美]John D.Jump著,顏元叔主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第二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美]費希爾編,趙毅衡等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選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美]Rene,Wellek等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3版,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美]包洛斯(John Allen Paulos)著,古秀玲、蔡政宏、蔡偉鼎譯,陳瑞麟校訂:《我思,故我笑—哲學的幽默》(I think ,Therefore I Laugh:The Flip of Philosophy),臺北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小亮譯:《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世界的徵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美]成中英:《美的深處:本體美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劉鵬、潘玉濤譯,郭勉愈校:《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帕瑪著,嚴平譯,張文慧、林捷逸校閱:《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美]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誤讀圖示》(A Map of Misreadin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等著,王敖譯:《讀詩的藝術》(The Art of Reading Poetry),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黃燦然譯:《如何讀,為什麼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姜斐德:《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美]韋恩.C.布斯(W.,Booth)著,[美] 約斯特(Jost,W.)編;穆雷等譯:《修辭的復興:韋恩.布斯精粹》,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
[美]埃德蒙.伯格勒著,馬門俊杰(勞馬、王豪等)譯:《笑與幽默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桑塔耶那著,杜若洲譯:《美感》,臺北:晨鐘出版社,1973年3版。
[美]高友工,[美]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美]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 [美]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刑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修訂版(Theory of Literature),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理查德.E.帕爾默著,潘德榮譯:《詮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美]理查德.羅蒂著,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美]畢嘉珍(Maggie Bickford)著,陸敏珍譯:《墨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愛德華.W.薩依德(Edward W. Said)作,朱生堅譯,胡桑校:《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作,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著,許晉福譯:《創意的生成》(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臺北市:經濟新潮社,2009年。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葉維廉:《中國詩學》增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臺北新店:立緒文化事業限公司,2008年。
[美]羅賓斯(Vernon K.Robbins)著,霍成舉譯,花威校:《探索文本的紋理—社會-修辭解釋法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蘇珊.朗格著,高艷萍譯:《感受與形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英]E.H.貢布里希著,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貢布里希文集: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英]托.斯.艾略特著,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2版。
[英]托馬斯.卡萊爾著,周祖達譯,張自謀校:《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英]艾.阿.瑞恰慈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2版。
[英]拉曼.塞爾登等著,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英]埃德蒙.伯克著,郭飛譯:《關於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英]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增訂2版。
[英]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
[英]特里.伊格爾頓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特雷.伊格爾頓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英]詹姆斯.薩利著,蕭聿譯:《笑的研究:笑的形式、起因、發展和價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英]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著,[芬]馮.賴特、海基.尼曼編,許志強譯:《維特根斯坦筆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荷]杜威.德拉埃斯馬著,喬修峰譯:《記憶的隱喻:心靈的觀念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
[荷蘭]J.胡伊青佳(Johan Huizinga)著,成窮譯,王作虹、陳維政校:《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Homo Ludens),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2版。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何道寛譯:《游戲的人:文化中游戲成分的研究》(Homo Ludens: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傅存良譯:《游戲的人:文化的游戲要素研究》(Homo Ludens: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奧]弗洛伊德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臺北:胡桃木文化出版社,2007年。
[奧]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閰廣林、張增武譯:《機智與無意識的關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
[義]安貝托.艾柯等著,[英]斯特凡.柯里尼編,王寧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2版。
[德]卜松山著,向開譯:《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到現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德]尤瑟夫.皮柏著,劉森堯譯:《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臺北新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二版。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I、II: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威廉.狄爾泰(W.,Dilthey)著,安延明譯:《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安延明、李河編:《狄爾泰文集》第3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德]威廉.狄爾泰(W.,Dilthey)著,艾彥譯:《歷史中的意義》(Meaning in History),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德]威廉.狄爾泰(W.,Dilthey)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萊辛.歌德.諾瓦利斯.荷爾德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德]威爾曼(A,Wellmann)著,陳虹嫣譯:《散步—一種詩意的逗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德]席勒著,張玉能譯:《審美教育書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再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德]愛克曼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H.,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I、II: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韓]金甫暻:《蘇軾「和陶詩」考論—兼及韓國「和陶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刁生虎:《莊子文學新探: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公木、鄧漢明:《道家哲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
孔凡禮:《孔凡禮古典文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尤雅姿:《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東美著,王月清、李鍾梅編:《東方詩哲方東美論著輯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方東美著,李溪編:《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勇,陸永品撰:《莊子詮評》(上、下冊),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增訂新版。
方勇:《莊子十日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方勇:《莊子學史》(一、二、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方勇:《莊子纂要》(全八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方勇:《莊學史略》,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方勇主編:《莊子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木齋(王洪):《蘇東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友勝:《唐宋詩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友勝:《蘇詩研究史稿》(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水照:《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王水照卷》,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慕廬論學集》(一),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定璋:《學海蠡測—文史思辨錄》,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杰泓:《《莊子》卷:得意忘言》(李建中主編:《國古代文論範疇發生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金山、王青山:《文學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建元:《文學文化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王洪:《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
王紅霞:《宋代李白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王啟鵬:《蘇軾文藝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國維原著,徐洪興編選:《求善.求真.求美—王國維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王國維原著,聶振斌選編:《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王國維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王淮:《郭象之莊學—儒釋道之相與訾應》,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王凱:《逍遙游: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凱:《道與道術:莊子的生命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王焱:《得道的幸福:莊子審美體驗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順娣:《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王園:《唐詩與宋代詩學》,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年。
王新水:《維摩詰經思想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王毓紅:《言者我也:《文心雕龍》批評話語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王煥鑣著,朱宏達編:《先秦文學著述四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王鳳陽:《古辭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四百年民族心靈的展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古直:《層冰堂五種 層冰文略續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年。
史忠義、盧思社、葉舒憲主編:《風格研究 文本理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史忠義:《中西比較詩學新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田子馥:《中國詩學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田耕宇:《中唐至北宋文學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白本松、王利鎖:《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安蘊貞:《西方莊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朱心怡:《天之道與人之道:郭店楚簡儒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朱文熊撰,李花蕾點校:《莊子新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二十講》,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
朱立元主編,陸揚、張德興副主編:《西方美學思想史》(上、中、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增補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潛:《大美人生 朱光潛隨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土城: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朱光潛:《無言之美》,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
朱光潛:《詩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朱光潛原著,宛小平選編:《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朱光潛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光潛著,劉廣、王瀟琳編選:《温和的修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版。
朱志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朱志榮:《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2版(修訂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精裝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朱良志:《真水無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朱剛編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朱壽興:《文藝心理發生論:人文視野中的文藝心理學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曉鵬:《道家哲學精神及其價值境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汝信主編:《西方美學史》(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3年。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江弱水:《抽思織錦:詩學觀念與文體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江惜美:《蘇軾詩文藝美學研究》,桃園縣江惜美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總經銷,2009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衣若芬:《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衣若芬:《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佀同壯:《莊子的「古典新義」與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何敬群:《莊子義繹》,臺北:樂天出版社、正生書局,197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版。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冷成金:《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冷成金:《文學與文化的張力》,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2版(修訂本)。
吳功正:《宋代美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2版(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呂思勉論學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
宋丘龍:《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版。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臺北板橋:稻香出版社,2009年。
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修訂本),長沙:岳麓出版社,2005年2版。
李旭:《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勃洋:《東坡禪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李建中等:《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徵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炳海:《道家與道家文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振綱:《大生命視域下的莊子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李振綱:《生命的哲學—《莊子》文本的另一種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李祥俊:《道通于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源澄著,黃曙輝編校:《諸子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瑞卿:《中國古代文論修辭觀》,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李廣田:《李廣田全集》第四卷「文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廣田:《詩的藝術—中國新詩評論集》,香港:滙文閣書店,1972年。
李賡揚:《融通三教 師法自然:蘇軾自然觀》,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李霞:《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若鴻:《北宋詩歌與政治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汪涌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十五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谷曙光:《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阮國華:《悲愴的浪漫:中國古代文論、古代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再版。
周策縱:《周策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策縱:《棄園古今語言文字考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分有限公司,2006年。
周聖弘:《接受詩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周曉音:《淑世與超曠:蘇軾仕杭時期活動與創作評析》,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
孟憲浦:《詩意地築造:蘇軾詩學思想的生存論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年。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宗白華:《宗白華講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四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宗白華原著,王德勝選編:《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宗白華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尚永亮等著:《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上、下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尚學鋒、過常玉、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林秀香:《《莊》《列》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林明昌:《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林語堂著,范炎選編:《與塵世結不解緣—林語堂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爾布博士(Dr. P. Farb)著,龔淑芳譯:《語言遊戲》(Word Play),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祁志祥:《中國美學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金永兵等:《當代文學理論範疇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南懷瑾講述:《花雨滿天維摩說法》上下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南懷瑾講述:《莊子諵譁》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姚曼波:《莊子探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姜澄清:《中國畫學術語釋詁》,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年。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封思毅:《莊子詮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2版。
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洪漢鼎編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紀秀榮編:《林語堂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3版。
胡亞敏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與當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白話文學史》(上卷),《胡適全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海外讀書雜記》,《胡適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曉明:《詩與文化心靈》,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范子燁:《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郎擎宵:《莊子學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民國滬上初版書.復制版)
唐少蓮:《道家「道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臺二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全集初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全集初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2版。
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孫以楷、陸建華、劉慕方:《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孫克強,耿紀平主編:《莊子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版。
孫昌武:《道教文學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版。
孫秋克主編:《中國古代文論新體系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孫敏強:《律動與輝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生成背景與個案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孫敏強:《詩意.詩心—觀照中國古代詩人審美追求與心靈的歷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孫雪霞:《文學莊子探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雪霞:《比較視野中的《莊子》神話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中玉:《徐中玉文論自選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
徐中玉:《論蘇軾的創作經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建芳:《蘇軾與《周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徐梵澄:《老子臆解》,《徐梵澄文集》卷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五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著,劉桂榮編:《游心太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臺北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格非:《文學的邀約》,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浦江清:《生命無涯 浦江清隨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浦江清講述;浦漢明、彭書麟整理:《浦江清講宋元文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涂光社:《莊子心解》,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郝志達、王錫三主編:《東方詩魂》,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馬可.奧理略原著,梁文道導讀:《永遠謳歌思考 沈思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馬可.奧理略著,盛世教育翻譯:《沈思錄》,臺北: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馬奔騰:《禪境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馬強才:《中國古代詩歌用事觀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馬新國主編:《西方文論史》,(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高起學:《道家哲學與古代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尉天驄:《文學札記》,臺南:新風出版社,1971年。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崔際銀:《文化構建與宋代文士及文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張三夕:《詩歌與經驗—中國古典詩歌論稿》,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玉能、陸揚、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第五卷.十九世紀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安祖:《唐代文學散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張成秋:《莊子篇目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張亨:《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4年。
張利群:《莊子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松輝:《莊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張采民:《《莊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洪興:《莊子「三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海沙:《佛教五經與唐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海明:《經與緯的交結: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論要》,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海鷗:《北宋詩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海鷗:《兩宋雅韻》,北京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