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2104-0854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2104-085408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推動專業者參與社區環境規劃之實證研究-以社區遊廊規劃成果為例
The Real-life Case Study of Professional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nvironment Planning Advocated by the City of Kaohsiung- Citing the result of Community Veranda Planning as an exampl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8-22
關鍵字
Keywords
社區環境規劃、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民眾參與
Community Environment Plan, Citizen Particip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高雄市「社區規劃師」(Community planners)及「社區建築師」(Community Architects)雙軌制度由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於民國九十一創立並負責推動,至今將屆滿二年,由現任工務局林欽榮局長以社區總體營造之「由下而上」(Bottom-up)、「社區自主」之基本精神,由民眾參與環境規劃改造工作,鼓勵在地的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的角色,進行空間問題診斷和實質空間改造計畫的制度。
本研究以高雄市推動社區遊廊(Community Veranda)計畫為例,規劃結果於九十一年評選出五個行政區代表作品、於九十二年九月份陸續施工完成,堪稱高雄市「社區規劃師」及「社區建築師」制度元年代表成果,以此操作的模式,就參與的社區規劃師及社區建築師本身之其工作態度及對制度的滿意程度,包含參與動機、角色認知、奉獻頻率、制度建構、互動關係、困境及未來發展等主要問題加以探討外,另對於當地環境需求及制度的瞭解、專業者的角色定位及工作範疇加以區別、專業道德作自我檢討反省、專業者彼此間互動、公部門間互動整合等問題,透過文獻回顧、個案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式,進而發掘其中的問題以及檢討改進方向,以作為制度未來發展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參與規劃後意願明顯降低,其動機多半因個人的利益之現實考量,且因建築業有回春,進而轉向民間發展。制度對專業者的角色期待與一般專業者的認知相同性極高,兩種制度應該有區別及分工,專業者對社區的奉獻方式大多相同,但次數尚嫌不足,專業者普遍認為目前無法做到由下而上及社區自主,制度有許多困境迄待解決,此外,培訓不足、駐點機制流於形式、專業者與公部門互動應加強及公部門無主導單位進行整合等因素,亦是造成制度運作不佳及窒礙難行的問題。
Abstract
The Dual-Ladders system of Community Planners and Community Architects was established and propelled by the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of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in 2002; it has been almost 2 years.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ottom-up” and “Community Independence” created by the whole community and driven by the current head of the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Mr. Chin-Rong Lin, with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reworks, it encourages the involvement of local community planners/community architects to proceed with the system of space problems diagnose and material space reworks plans.
This study is to cite the Community Veranda plan pushed by the City of Kaohsiung as an example. In 2002, this plan produced five pieces of work representing the fiv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Starting from September of 2003, these pieces completed one after another. These pieces were the signature pieces of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Community Planners /Community Architects system in Kaohsiung. Based on this operation model and the working attitudes and the levels of satisfact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community planners and community architects toward this system,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major issues, such as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s, role identifications, volunteer frequency, system establishment, interaction,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In addition, for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pecial needs of local environments,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 system, the role defini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job responsibilities, the self-exa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professionals, and the interaction/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agencies, use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 reviews, cas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further discover the problems within,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s and to guid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levels of involvements of the community planners/community architects dropped after their initial participation. The reasons are mostly the practical concerns of personal interests. Besid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ows signs of recovery, therefore the demands for these professionals increase. There is a lot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ystem and the rol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average professionals.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tiation and cooperation for the two systems. Most professionals have the same way of volunteering, but it is not frequent enough. Overall, the professionals think that “Bottom-up” and “Community Independence” are beyond reach at this moment and there are many issues of the system need to be addressed. On top of that, lack of trainings, the mere formality of checkpoint mechanism, much neede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s and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o leading agency for integration are also the causes for the poor operations and many obstacles of the syste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4.1研究範圍 4
1.4.2研究限制 4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1.5.1研究方法 4
1.5.2研究流程 6
第二章文獻回顧 7
2.1社區環境規劃與專業者 7
2.1.1社區總體營造 7
2.1.2社區專業者 8
2.1.3社區環境規劃的參與者 10
2.2 社區建築、社區設計 12
2.2.1社區建築 12
2.2.2社區設計 15
2.3落實民眾參與 16
2.3.1民眾參與的意涵 16
2.3.2社區民眾參與的功能 17
2.3.3民眾參與環境規劃方式 19
2.4社區規劃師及社區建築師的工作態度 20
2.4.1態度的定義 20
2.4.2建築師及規劃師參與動機 22
2.4.3社區規劃師及社區建築師的角色定位 23
2.4.4社區規劃師及社區建築師的奉獻頻率 24
2.4.5專業者的職業道德反省 25
2.5對制度的認同 29
2.5.1認同的定義及程度 29
2.5.2社區規劃師制度建構 30
2.5.3與公部門互動 30
2.5.4困境及未來發展方向 33
2.6國內外環境規劃案例 34
第三章 制度運作與個案介紹 37
3.1制度運作 37
3.1.1推動歷程 37
3.1.2 制度執行現況 42
3.1.3培訓狀況(高雄市建築師公會,2002) 45
3.2公部門執行現況 46
3.3「社區遊廊」規劃實例 49
3.3.1計畫緣由 49
3.3.2甄選及成果展現 49
3.4角色定位與工作範疇 54
第四章研究方法 57
4.1質性研究 57
4.2研究設計 58
4.2.1採用質性研究原因 58
4.2.2訪談設計 60
4.3研究架構 62
4.4研究過程 68
4.5本研究的信度及效度 69
第五章 訪談結果分析 72
5.1受訪對象基本資料簡介 72
5.2訪談內容整理分析與討論 7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1
6.1研究結論 91
6.2制度未來發展策略研擬 95
6.3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01
參考書目 103
附錄 111
附錄一 2001-2004年高雄市城鄉風貌示範計畫項目彙整表 111
附錄二91年「社區規劃師」暨「社區建築師」駐點輔導制度執行計畫 114
附錄三 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工作室成立及駐地服務職掌圖 124
附錄四 研究訪談問卷 125
附錄五 訪談記錄 130


表目錄
表2-1社區建築與傳統建築之比較表 14
表2-2社區設計機制運作的特性一覽表 16
表3-1高雄市榮譽社區規劃師名冊表 37
表3-2高雄市兼職社區規劃師名冊表 38
表3-3高雄市榮譽社區規劃師名冊表 38
表3-4各行政區工作室揭牌授證地點表 40
表3-5九十一年度各行政區社區建築師名單表 40
表3-5九十一年度各行政區社區建築師名單(續) 41
表3-6九十二年度各行政區社區建築師名單表 41
表3-7高雄市九十二年度社區風貌造計畫摘要表 48
表3-8「高雄社區遊廊」參選提案資料表 51
表3-9高雄市入選社區遊廊使用資料表 53
表4-1量化與質性研究預設取向對照表 57
表4-2專業者個人背景屬性變項表 64
表4-3專業者工作態度變項表 66
表4-4專業者對制度認同程度變項表 67
表5-1受訪專業者資料表 72
表5-2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基本資料表 73
表5-2對社區奉獻頻率受訪結果彙整表 79
表5-2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訪談結果分析表 88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6
圖2-1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圖 8
圖2-2空間決策模式以參與者權力、義務關係架構圖 11
圖2-3 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規劃師概念關係圖 12
圖2-4民眾參與社區營造流程圖 20
圖2-5社區居民意見反應作業流程 32
圖3-1高雄市空間營造架構圖 42
圖3-2高雄市社區遊廊營造工程流程圖 54
圖4-1研究架構圖 62
圖4-2專業者基本背景屬性測度架構圖 64
圖4-3專業者態度測度架構圖 65
圖4-4工作態度的測度架構圖 65
圖4-5專業者認同程度測度架構圖 66
圖6-1公、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在社區營造工程之運作機制圖 97
圖6-2社區營造計畫執行團隊圖 10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丁育群,(2002)挑戰2008國發計畫中社區規劃師角色與政策任務,社區規劃、社區建築全國論壇論文集。
2.丁育群(2002),城鄉風貌鄉關政策發展與社區規劃師之角色任務, 2002高雄社區規劃、社區建築-全國論壇論文集。
3.王惠君(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初版,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天津市成人教育網,職業道德緒論
http://www.adultedu.tj.tw/
5.台北市社區規劃師網站
http://www.communitypianner.taipei.gov.tw/
6.台北市建築師公會(1996),社區總體營造手冊。
7.史季生(2003),社區建築師的角色與專業要求-從台北建築師擔任松山社區規劃服務中新的經驗談起,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8.朱瓊芬(1997),安龍里居民對參與台中市梅岸河川空間規劃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9.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公司。李得全(2003)台南府城之社區規劃, 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0.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3 卷第2 期,頁1~17。
11.李永展(1994),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驗證,台北,胡氏圖書。
12.李永展、馬立文(1996),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53-61。
13.李隆盛(1993),加強學生的道德觀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期,頁7~9。
14.李得全(2003),台南府城之社區規劃,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5.宋念謙,1997,都市民眾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國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16.余敏雄(2002),社區規劃師動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
17.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18.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19.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31期,頁1-31。
20.林欽榮(2002),「社區設計」發展之困境與出路:從地方實踐經驗探討其為常規性制度建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
21.林欽榮(2003),台灣社區社計發展之趨勢:台北、新竹、高雄之地方實踐經驗與意義,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2.吳芝儀、李奉儀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3.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24.吳英明(1994),都市發展與市民參與-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5.吳英明(2000),市民社會與地球村,台北宏文圖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6.吳銘達(2001),廿一世紀技職學生應有的企業倫理觀,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4 期,頁18~20。
27.周光宙(2001),專業者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制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縣)推動社區建築師制度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8.周光宙,高雄市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築師雙元年回顧與展望(2002),社區規劃、社區建築全國論壇論文集。
29.邱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巨流出版社。
30.柯瓊芳(1998),歐體十二國生活滿意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期,頁1-23。
31.席嘉勳(1998),高雄市勞工居住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3.徐昊杲(1993),高職學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之實施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 期,頁16~20。
34.馬起華(1981),社會政治學,台北:正中書局。
35.高雄市社區規劃師網站(2002)
http://pwb.kcg.gov.tw/pwba/mis/data/work/layout/02/02_all.htm
36.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2),高雄市社區規劃師暨社區建築師制度之培育與研究
37.高雄市建築師公會(2002),高雄市社區建築師元年工作成果彙編。
38.高雄市建築師公會(2003),高雄市社區建築師工作成果彙編。
39.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03),我家的第一月台-高雄社區遊廊到站了!
40.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網站(2004)
http://pwse.kcg.gov.tw/kcgvision/index.htm
41.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設計教學課程介紹(2003),社區建築。
http://www.arch.tku.edu.tw/web-99/graduate/instruction/index.htm
42.郭桓志(2000),新竹市生活環境品質滿意度調查分析,中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3.郭文雄(1981),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中國論壇,12(6):48-52。
44.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心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6。
45.陳宇進(1998),市民的城市,台北創新出版社有限公司。
46.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期,頁125-198。
47.陳其南(1998),造人的永續工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48.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回顧。
49.陳俊銘(2003),社區建築師在參與式規劃社區的角色定位, 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50.彭懷真譯(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51.黃俊英(1989),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
52.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台北市社區總體營造的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出版社。
53.黃斌(2000),921震災社區重現整合課題-以建築觀點探討之,台灣省政府。
54.黃斌;曾俊達,(2002),建築師專業責任之探討,建築學報39期,pp34-36。
55.張旭福(2003),社區規劃機制策略與操作案例-以高雄市社區規劃師團隊為例, 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56.張紫燕(1976),民眾參與和社區發展,社會導進,(3)2:63-68。
5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58.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59. Randolph T. Hester,張聖琳譯(1999),造坊有理:社區社計的夢想與實驗,台北,遠流出版社,頁P38
60.張丹(1981),社區計畫之民眾參與-柳鄉社區更新計畫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葉青修(2003),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施行經驗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
62.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國立東吳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63.詹中原(1998),河川整治與民眾參與-新公共管理的政策再造趨識、河川污染整治與民眾參與學術研討會。
64.楊欽富(2003),做個稱職的社區建築師, 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65.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第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66.蔡祈賢(1996),社區意勢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第124期,pp21-26。
67.劉可強、王楷鴻、黃麗鈴(2002),在市長選戰中找回民眾參與的議題,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68.營建署城鄉新風貌網站(2003)http://www.cpami.gov.tw/up/plan1/index.htm。
69.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居住類型與環境居住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0.謝慶達(1984),都市更新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1.謝慶達(1998),夥伴,創新出版社。
72.簡成熙譯(1996),Jacques Maritain 原著,十字路口的教育—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73.蕭新煌(1986),新環境範型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環境價值的初探,台大社會學刊,(18):81-133。
74.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75.龔天發(2003),社區民眾參與之實踐與省思-高雄都市景觀營造經驗,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76.龔寶善(1983),倫理為本談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二、英文部份
1.chavis D. M. and. A. Wandersman,1990,Sence of Community in the Urban Enbironment:A Catalyst for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8):55-81
2.Dooliate R. and D. Mmacdonald (1978),Communication and A Senc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n Neighborhood :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6:2-7
3.Jrnkind, Richard.(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ress. Hall, Stuart(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Eds.)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1-17.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4.Katz, D. & Stotland, E. (1959). A Model of Person 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 311-332.
Rajecki, D. W. (1982). Attitudes: Themes & Advances. Sunderland, MA: Sinauer。
5.Nick Wates﹐與Charles Knevitt著 (1988)謝慶達、林賢欽合譯,Community Architecture-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社區建築,台北創新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初版四刷,頁5-13,頁242-243。
6.Padgett D.K.引自王金永等譯(2000),Qual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出版有限公司。
7. Thomas&Healey﹐(1991)﹐Professionalism﹐power and planners﹐in Thomas﹐H&Healey﹐P﹐Dilemmas of Planning practice﹐Avebury Technical﹐Aldershot﹐PP34-50。
8.Unger D. G. and D. A. Wandersman,1985,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3:139-169
9.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Collins College, New York。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1.165.24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1.165.24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