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8108-1528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8108-152848
論文名稱
Title
公共化對無線商業電視台營運之衝擊-以公共廣播集團之中華電視公司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吳濟華
Chihua Wu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黃振聰
Chenchun Huang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8
關鍵字
Keywords
公共化、華視
ct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公共化政策對無線商業電視公司營運發展之衝擊,以公廣集團中華電視公司為例」。「公共化」是政府既定傳播政策,華視之所以成為公共化,乃因其本身資本結構,官股佔多數,而雀屏中選。但一家商業電視台必須捨棄一般商業操作,符合公共價值,對於慣以一般商業電視台操作手法經營華視的經營,到底是多大的挑戰?

政府既定的傳播政策中,落實黨政軍退出媒體,公共廣播集團TBS在2006年七月成立,商業電視台中華電視公司股份公有化,成為公共廣播集團旗下公司之一。

公共電視是財團法人,而中華電視公司為商業電視公司,不過在整併成為公廣集團後,華視必須在內容和經營上,符合公廣集團的要求。原本政府挹注、商業廣告主的置入性行銷,華視陸陸續續在期限到後不再承接。另外,許多廣告商常以買廣告送新聞的方式和華視長期合作,如今也因為華視新聞無法含有置入性行銷,廣告商乾脆連廣告預算也抽掉。為了因應公共化,華視本身已經針對員工年資進行結算,在2006年底發放,花費七億多元。
公廣集團要求不得承接置入性廣告,不得承接商業性廣告,造成沒有公部門資源,自尋財源的華視在經營上困難,華視營運情形處於穩定虧損狀態下。

因此本文將以公廣集團備忘錄、公廣集團的演進,企業購併的運作原理,及華視爭取附負擔計畫,採取「個案研究法」為主軸,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來探討,華視在公廣價值的要求,又得自負盈虧的兩難下所遭遇的經營矛盾。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5
第二節 研究動機-----------------------------------------7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個案研究----------------------------------------11
第二節 深度訪談----------------------------------------13
第三章 公廣集團暨中華電視公司介紹
第一節 公廣集團成立始末--------------------------------19
第二節 中華電視公司簡介--------------------------------25
第四章 美英日本商業和公共電視發展分析
第一節 美英日公共媒體產業結構--------------------------38
第二節 美英日商業媒體產業結構--------------------------40
第三節 先進國家公共廣電集團頻道內容整理----------------44
第五章 相關理論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衝突理論----------------------------------------50
第二節 企業併購理論------------------------------------52
第六章 華視加入公廣集團後的衝擊
第一節 商業電視台和公共電視台差異比較------------------63
第二節 公廣集團華視是什麼 ?----------------------------65
第三節 合併的第一步-公廣新聞平台-衝突的開始------------66
第四節 華視公共化後的收視變化--------------------------67
第五節 華視公共化後自律造成之業務影響------------------70
第六節 華視公共化後守法造成之業務影響------------------73
第七章 逆勢中求生存
第一節 華視的經營現況:逆勢中成長--------------------------79
第二節 公廣媒體政府補助各國皆有先例------------------------85
第八章 華視爭取附負擔計畫
第一節、製作優質多元節目、培植本土影視人才-----------------91
第二節、扶助教育弱勢、推動終身學習-------------------------100
第三節、公共化後業務轉型之必要協助-------------------------103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華視並未完全公共化---------------------------------115
第二節 華視爭取附負擔捐贈必要性---------------------------1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陳世敏、關尚仁(民8 1 )。公共電視定位與節目規劃研究報
告。台北: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P 1 。
2 彭芸(民8 3 年1 1 月)。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 廣播
電視事業發展基金。P 3 1 。
3 國立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民8 6 )。廣播電視法
修正草案評估研究報告。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4 聯合報, 2 2 版, 民國8 4 年9 月2 0 日。
5 瞿海源(民8 9 年7 月1 1 日)。新政府應堅持改造傳媒理
念。中國時報, 1 5 版。
6 聯合報, 2 3 版, 8 9 年8 月2 0 日。
7 蕭蘋( 民8 8 年8 月3 0 日)。媒介監督組織應如何監督?
監督什麼? - 以國媒介督組織FAIR 和Media Watch 為例。
8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電子網站,http://tvdemocracy.nccu.edu.tw
9 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 民8 9 )。無線電視總體政策及構改
造結案報告。P 9 。
10 同註9。
第三章 參考文獻黃湘玲、林炳宏、陳炳宏(2002)。「媒體集團建構新聞平台之初探性研究」
楊佳璋,張子(2001) 商業週刊「媒體經營爭霸戰」
陳錦堂 沈仰斌(2000) 併購動機之理論與實務:以美國與亞洲之併購史為例
洪平峰(1999) 電視事業經營管理概論
彭芸、關尚仁(2003) 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
程宗明(2003) 批判台灣的電視政,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馮建三、黃耀輝、吳惠林(2002) 傳播媒體應否公共化 經濟前瞻 頁18-32
彭芸、關尚仁(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華視策發部(2005)。年度營運計畫

公廣集團2006年大事紀
華視總經理室年度2006報告
華視業務部2006專案報告
華視節目部2006專案報告
華視新聞部2006專案報告
華視文化基金會2006年度報告
Nicholas Abercrombie 著(民89)。電視與社會( 陳芸芸譯)。
台北: 韋伯。
2 美國公共電視網站http://www.pbs.org。
3 孫青、翁寬、方乃侖、褚盧生(民81)。美國公共電視。
台北: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公共電視製播組。P7 。
4 同註3 ,p7。
5 劉梅加、莊正安。當前電視的新課題; 我國公共電視發展方
向之探討。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369 。
6 余思宙(民81) 。英國廣播協會BBC。台北: 廣播電視
事業發展基金公共電視製播組。P6。
7 鄭瑞成(民77) 。公共電視須「再步走」。載於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主編。媒介批評。台北: 臺灣商務。P230 。
8 王立信、宋穎鶯(民81)。日本公共電視NHK。台北: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公共電視製播組。P103。
9 同註8, P25 。
10 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民89)。無線電視總體政策改造專
案小組結案報告。行政院新聞局, 台北。
11 盧景海(民86)。我國公共電視經費來源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P96 。
12 陳世敏、關尚仁(民81)。公共電視定位與節目規劃研究報
告。台北: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P 34 。
13 同註1 。
14 Leland L. Johnson 著( 民86 )。有線電視的市場競爭( 陳淨兒
譯)。台北: 五南。
15 盧景海( 民86 )。我國公共電視經費來源之研究。世新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P 25。
16 熊杰( 民84 )。電子媒介基本法專題研究計劃報告。轉引自
Charles D. Feris & Frank W. Lloyd & Thomas J. Casey , Cable
Television Law, P2~~4, 1990。行政院新聞局, 台北。
17 熊杰( 民84)。電子媒介基本法專題研究計劃報告。轉引自
Horwitz, Robert Britt( 1989 )﹒ The Irony of Regulatory
Reform: The deregulation of American Telecommunications﹒
Chapter 2, P1-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彭芸( 民83)。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
第四章參考文獻
1. 王泰允,企業購併實用,源流出版社,民國80年。
2. 伍忠賢,國際購併,省屬行庫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民國80年。
3. 林炯垚,財務管理理論與實際,新陸書局,民國80年,頁518∼519。
4. 應國卿,我國企業國際併購之失敗因素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民國81年。
5. 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6
年。
6. Achtmeyer, W. F. and M. H. Daniell(1988), "Postmerger Integration: How
Advanced Planning Widens Acquisition Rewa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Vol.23, No.1, pp.37-42.
7. Aggarwal, R. and F. J. Narratil(1991), "Planning a Successful Acquisition Strategy:
Some Guidelines," Managerial Finance, Vol.17, No.1, pp.14-18.
8. Bradley, J. W. and D. H. Korn(1979), "Acquisition and Merger: A shifting route to
corporate growth," Management Review, Vol.68, No.3, pp.46-51.
9. Brealey, R. A. and S. C. Myers(1988 Business Week(1985), "Do Mergers Really
Work ?" Jun.3, pp.13-17.
10. Business Week(1990), "The Best and Worst Deals of the 80s," Jan.15, pp.40-45.
11. Cabrera, J. C.(1982), "Takeovers: The risk of the game and how to get around
them," Management Review, Vol.71, No.11, pp.44-50.
12. Dickie, R., Michel, A. and I. Shaked(1987), "The Winner's Curse in the Merger
Game,"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Vol.12, No.3, pp.32-51.
13. Dionne, J. L.(1988), "The Art of Acquisi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9,
No.6, pp.13-17.
14. Drucker, P. F.(1981),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Acquisi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15, pp.28.
15. Drucker, P. F.(1982), "Why Some Mergers Work and Many More Don't," Forbes,
Vol.129, No.2, pp.34-46.
16. Fray, L. L., Gaylin, D. H. and J. W. Down(1984), "Successful Acquisition
Plan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5, No.1, pp.46-55.
參考資料:
追求共好,公視文化基金會,陳春山,民國96 年
華視總經理室年度2006 報告
華視業務部2006 專案報告
華視節目部2006 專案報告
華視新聞部2006 專案報告
華視文化基金會2006 年度報告
公廣集團2006 年大事紀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8.111.13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8.111.13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