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墾丁國家公園人員解說對遊客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影響 The effect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Kenting National Park on visitor'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intention behavior.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90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吳忠宏 none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羅柳墀 non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5-07-06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5-09-12 |
關鍵字 Keywords |
環境態度、人員解說、環境知識、遊憩體驗 recreation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1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墾丁國家公園平均每天有上萬的遊客人次,遊客有意及無意的破壞行為給該地生態構成相當的壓力。紓減這壓力的方法之一,可能是給予遊客適當的解說。然而,雖有學者專家認為解說可以提升遊客的環境知識及態度,減少他們的破壞行為,但也有學者專家質疑解說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社頂自然公園為案例,探討墾丁國家公園的戶外解說能否改變遊客的環境認知(包括環境知識、環境關切和環境態度)、遊憩體驗及與環保有關的行為意向。方法是依據預約解說的有無及遊憩的前後,將社頂自然公園的遊客分為「未預約解說,遊憩前」、「未預約解說,遊憩後」、「未預約解說,遊憩前」、「未預約解說,遊憩後」四組,透過問卷調查來檢測解說和遊憩經驗對遊客的影響。根據各組62人,共248人的調查結果進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發現,聽過解說的遊客的環境知識高於已預約但尚未聽取解說的遊客。但在環境關切及行為意向上,這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而且聽過解說的遊客的遊憩體驗更顯著低於尚未聽取解說的遊客。研究結果也顯示,對沒預約解說(因此也沒有聽解說)的遊客而言,在社頂公園遊憩的經驗並不影響他們的環境認知、遊憩體驗及行為意向。 |
Abstract |
墾丁國家公園平均每天有上萬的遊客人次,遊客有意及無意的破壞行為給該地生態構成相當的壓力。紓減這壓力的方法之一,可能是給予遊客適當的解說。然而,雖有學者專家認為解說可以提升遊客的環境知識及態度,減少他們的破壞行為,但也有學者專家質疑解說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社頂自然公園為案例,探討墾丁國家公園的戶外解說能否改變遊客的環境認知(包括環境知識、環境關切和環境態度)、遊憩體驗及與環保有關的行為意向。方法是依據預約解說的有無及遊憩的前後,將社頂自然公園的遊客分為「未預約解說,遊憩前」、「未預約解說,遊憩後」、「未預約解說,遊憩前」、「未預約解說,遊憩後」四組,透過問卷調查來檢測解說和遊憩經驗對遊客的影響。根據各組62人,共248人的調查結果進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發現,聽過解說的遊客的環境知識高於已預約但尚未聽取解說的遊客。但在環境關切及行為意向上,這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而且聽過解說的遊客的遊憩體驗更顯著低於尚未聽取解說的遊客。研究結果也顯示,對沒預約解說(因此也沒有聽解說)的遊客而言,在社頂公園遊憩的經驗並不影響他們的環境認知、遊憩體驗及行為意向。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第1章 緒論..……………………………………………………1-1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1 1.2 研究目的………………………………………………………...1-4 1.3 文獻探討………………………………………………………...1-5 第2章 研究方法………………………………….……………2-1 2.1 研究設計…………………………………………………..........2-1 2.2 資料蒐集方法………………………………..………..............2-1 2.3 預試階段的問卷設計..………………………………………...2-2 2.4 預試結果………………………………………………………...2-3 2.5 正式問卷………………………………………………………...2-5 2.6 研究假設……………………………………………….............2-6 2.7 正式問卷的正式發放…………………………………………..2-7 2.8 統計分析方法……………………………………………………2-7 第3章 研究結果………………………………….……………3-1 3.1 問卷回收與基本資料……………………………………..…...3-1 3.2 信度分析……………………………………..….....................3-4 3.3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3-5 3.4 敘述統計………………………………………………………...3-8 第4章 討論與建議……………………………….……………4-1 4.1 研究假設成立與否及原因..……………….……………..…...4-1 4.2 變項的平均數所呈現的意義與討論…….……………..…….4-4 4.3 觀察心得與建議………….……………...……………………..4-6 4.4 研究限制與後續的研究建議………………………………….4-8 參考文獻………………………………………………………..R-1 附錄一 預試問卷…………………………………………….A-1 附錄二 正式問卷…………………………………………….A-9 附錄三 統計程式…………………………………………..A-22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期刊 吳忠宏(2001)。解說在自然保育上的應用。自然保育季刊,36,6-13。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4。 林朝欽、李英弘(2001)。遊憩體驗之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14(1),1-10。 林新沛、蔡英媛(1997)。環境觀念與環境行為。應用心理學報,6,1-22。 侯錦雄、郭彰仁(1998)。公園遊客之環境態度與不當行為管理策略認同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4),17-42。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43(1),27-45。 張樑治、宋秉明(2003)。為什麼遊客會破壞遊憩環境?統整五套不同理論後的觀點。犯罪學期刊,6(1),283-300。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3-75。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3),56-79。 黃茂容譯【原作者:Gramann, J. H., Vanderstoep, G. A.( 1987)】(1990)。利社會行為理論與自然資源保護:概念的整合【原文篇名: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natural resource protection: a conceptual synthesis.】。戶外遊憩,3(1),37-41。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 Bamberg, S. (2003).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lod ques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3, 21-32. Borden, R. & Schettino, A. (1979).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4), 35-39. Bright, A. D., Porter, R. (2001). Wildlife-related recreation, mean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6, 259-276. Burrus-Bammel, L. L. (1977). Information’s efforts on attitude: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3), 39-42. Civitarese, S.R., Legg, M. H., & Zuefle, D. M. (1997). More thought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acy, 8(6), 10-29. Cohen, M. R. (1973).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versu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2), 5-8. Coppock, J. T. (1982).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3(4), 270-276.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10-19. Gramann, J. H., &Bonifield, R. L. (1995). Effect of personality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on intentions to obey rul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are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4), 326-343.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ll, R. B., Stweart, W. P., Yi, Y. K. (1992). Experience patterns: Captu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a recreation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rch, 24(3), 240-252.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2. Knapp, D.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acy, 8(3), 10-13. Olson, E. C., Bowman, M. L., & Roth, R. E. (1984). Interpretation and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4), 6-10. Ramsey, C. E., & Rickson, R. E. (1976).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2), 35-45. Stern, P. C., Dietz, T., & Guabnano, G. A. (1995). The no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social-psychological contex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 723-743. Swangan, J. S.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zoo visitors’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26-31. 學位論文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及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芝瑋(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寶(2003)。東勢林場賞螢活動解說員服務效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周義國(1997)。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晴(1988)。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中興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 胡怡慧(2004)。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之探究。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穎仁(2004)。台中縣休閒農場解說導覽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昭(1993)。由認知取向探討解說原則之研究─以塔塔加遊憩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東明(2002)。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立偉(2001)。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旻熹(2003)。遊客對古蹟解說需求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思怡(2000)。社頂、龍磐地區踐踏效應影響因子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孫于卿、林耀源、蕭清芬(1998)。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之現況。載於 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9-96)。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侯錦雄、林綺瑩(1997)。應用Fishbein行為傾向模式探討大學生至國家公園之遊憩意向。載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主編)。休閒遊憩行為: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頁19-34)。台北市:田園。 書籍 內政部(2002)。中華民國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市:編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2)。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編者。 吳忠宏(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原著作者Beck, L., & Cable, T)。台北市:品度。(原著出版年:1998)。 林瓊瑤(1996)。實例介紹篇─以公司、團體自強活動為例。國家公園解說手冊─解說經驗與心得。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張明洵、林玥秀(2002)。解說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長義(1985)。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研習會資料彙編。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楊正寬(1997)。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2nd)。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明賢(2000)。解說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Bitgood, S., Patterson, D., Benefield, A., & Landers, A. (1986). Understanding your visitors: t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Jacksonville, Alabama. Sharpre, G. W. (1982). Interpreting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 Mac Millan. Tilden, F. (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報紙 建立人與動物間的生態距離(2003年8月18日),民生報,第5版。 徐富癸(2003年5年31日)。保護海洋資源善用志工,聯合報,第2版。 網路資料 韋端(2001)。對於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研析。2005年6月21日,取自http://64.233.179.104/search?q=cache:GFl8gTLYY00J:www.kmt.org.tw/Content/files/13_2768_20.doc+%E7%B8%BD%E9%A0%90%E7%AE%97&hl=zh-TW&lr=lang_zh-TW。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01年12月)。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2005年6月21日,取自http://bc.zo.ntu.edu.tw/proj_200112_nsc/chap03.htm。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4.228.52.2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4.228.52.2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立即公開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