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10114-10303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10114-103033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文學史的敘事與實踐──以陳少廷和朱雙一為例
The Narrative and Practice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The Case of Shao-Ting Chen and Shuang-Yi Zh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1-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1-10
關鍵字
Keywords
陳少廷、臺灣文學史、朱雙一、敘事、《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
Shuang-Yi Zh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5 次,被下載 27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1 times.
中文摘要
在此論文裡,筆者從對臺灣文學史研究的關懷出發,選擇了臺灣文學史中兩部在臺灣出版,具通史性質,且為個人撰述的文學史敘事做為討論焦點。第二章簡述了兩位「文學史家」的生平經歷和研究旨趣,並考察了其書寫此書的動機。第三、四章則分別審視並分析了《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和《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的涵蓋範圍、分期方式、文學史敘事和典律取捨,並從各方面探討其書之爭論與評價。第五章則進一步說明、分析兩部看似相同的中華民族認同,實則因雙方立場和動機的不同而呈現出相異或相同之處,而嘗試對二人之間存在的歧見或同感下一個註腳,並思索臺灣文學史未來可能的走向以總結全文。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reviews th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chooses two editions about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aiwan, with their individual perspectives, to be narrative texts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which will be analyze. The second chapter not only outlines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interests in their researches for these two "literary historians", but also describes their motivations to write these two writings about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the research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scopes, the narratives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s, and the canon selections of "A Brief History of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and "A Brief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ought-trend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the debates and evaluations of these two texts from many aspects. The fifth chapter further compares the two texts, which are seemingly identical. In reality,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parties and motivations shows their differences or similarit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conclud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sensuses between these two texts, and thinks about the possible future trend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o sum up this thesi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一、「臺灣文學」的認知………………………………………………………..…2
二、「書寫文學史」的方式…………………………………………………..……5
三、臺灣文學史書寫現況和研究範圍界定…………………………………..……6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8
一、探討史觀及其形成和演變………………………………………………..……8
二、文學史書寫的理論與架構分析………………………………………..………9
三、個別文類或議題的文學史論述之考察及批評…………………………….…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11
一、典律取捨與敘事的情節化………………………………………………….…12
二、考察「文學史概念」:史觀、文學觀和文學史觀……………………....…14
三、探究文學史敘事之「分期架構」………………………………………….…15
四、研究方法的限制…………………………………………………………….…17

第二章 陳少廷和朱雙一的著述背景………………………….............……….. 21
第一節 陳少廷個人經歷與成書背景………………………………………………21
一、個人經歷……………………………………………………………………….22
二、《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書寫背景……………………………………….…27
第二節 朱雙一個人經歷與成書背景………………………………………………36
一、個人經歷…………………………………………………………………….…36
二、《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書寫背景……………………………………….39

第三章 《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敘事評析…………………………............... 48
第一節 文學史範圍和分期架構………………………………………………..….48
第二節 文學史敘事評析………………………………………………………..….53
一、引言…………………………………………………………………………….54
二、臺灣新文學運動背景…………………………………………………….……55
三、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萌芽…………………………………………………….…58
四、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始…………………………………………………….…59
五、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成長…………………………………………………....…65
六、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高潮…………………………………………………….…69
七、戰爭時期的臺灣新文學…………………………………………………….…76
八、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意義…………………………………………….……82
第三節 爭議與評價……………………………………………………………...…87
一、爭議………………………………………………………………………….…87
二、評價………………………………………………………………………….…93

第四章 《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敘事評析…………………..............….… 97
第一節 文學史範圍和分期架構……………………………………………...……97
第二節 文學史敘事評析……………………………………………………....…..102
一、古代臺灣的鄉土描繪和抗敵抒寫……………………………………….......103
二、臺灣新文學的產生和發展………………………………………………….…111
三、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運動和創作主題…………………………………..…..…117
四、左翼文學的仆倒和「反共文學」的泛起……………………………….……123
五、「自由派」和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衰和特點……………………………....…130
六、回歸傳統和關切現實:鄉土文學再出發………………………………....…133
七、80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延續和演變…………………………………….……135
八、都市化與後現代語境下的臺灣文學…………………………………..…..…137
第三節 爭議與評價………………………………………………………………...139
一、形式安排與資料來源的問題………………………………………..……..…139
二、論證邏輯上的矛盾……………………………………………………….……140
三、「典律」代表性的問題…………………………………………………....…141
四、國族敘事下的文學分析問題……………………………………………....…142
五、「簡史」的特質…………………………………………………………....…144

第五章 結論…………………………………………………………...............… 146

參考文獻………………………………………………………………................ 15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以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年。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年。
朱雙一,《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5年。
朱雙一,《臺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福建,鷺江出版社,2008年。
朱雙一,《百年臺灣文學散點透視》,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9年。
朱雙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明集5,臺北,明潭出版,1979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6年。
林載爵,《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2000年。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70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冊,臺北,東華出版,2013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三民出版,1970年。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廣西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林瓊琚編,《啟蒙者──臺灣良知陳少廷先生紀念文集》,臺北,荻生文藝基金會出版,2012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陶東風,《文學史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1991年。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40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
黃朝琴,《我的回憶》,臺北,龍文出版,1989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1996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2010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
燕繼榮《政治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年。

二、期刊論文
田兵,〈臺灣文學的意義〉,《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第118期,1948年5月26日。
朱雙一,〈真假本土化之爭:一九九五年臺灣文壇的一場論戰〉,《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7年。
朱雙一,〈「鄭經是臺獨分子」說質疑──以《東壁樓集》為佐證〉,《廈門大學學報》第167期,2005年。
朱雙一,〈文學思潮變遷中的當代臺灣小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7年。
朱雙一,〈文化分析:臺灣文學分析的視野擴展和方法更增〉,《第三屆世界華文文學高峰論壇》特輯,2009年3月。
朱雙一,〈60年來兩岸文學關係及未來展望──兼議如何在臺灣弘揚中華文化〉,《臺灣研究‧兩岸關係》第5期,2010年。
朱雙一,〈「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申論〉,《臺灣研究‧文化教育》第5期,2011年。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9年。
呂正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7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的研究概況〉,《臺灣社會研究》第24期,1996年。
松永正義著、葉笛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的新階段〉,《新地文學》第1期,1990年。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臺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
胡俊媛,〈臺灣新文學的急先鋒──張我軍〉,《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3年。
翁佳音,〈簡介國內的「臺灣抗日史及其相關題目」研究狀況〉,《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1990年。
陳少廷,〈論民主觀念的力量〉,《大學雜誌》15期,1969年。
陳少廷,〈論知識分子底新角色〉,《大學雜誌》13期,1969年。
陳少廷,〈再論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大學雜誌》第49期,1972年。
陳少廷,〈「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與抗日運動」座談會──紀念臺灣光復第二十九週年〉,《大學雜誌》第79期,1974年。
陳少廷,〈對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史的幾點看法〉,《文學界》第24期,高雄,第一出版,1987年冬季號,頁51。
陳少廷,〈不堪回首話當年:我為什麼要編撰「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灣新文化》第18期,臺北,前衛出版,1988年3月。
陳芳明、彭瑞金,〈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臺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第24期,高雄,第一出版,1987年冬季號。
陳芳明,〈臺灣文學史的建立與歷史發展〉,《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2009年2月號。
陳室如,〈日治時期臺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大陸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1期,2007年。
陳美霞,〈意識形態‧文學史‧現代性——臺灣文學史書寫現狀與現代性突圍〉,《福建論壇》第11期,2008年。
陳遼,〈以「代」的新視角研究臺灣文學讀《近二十年臺灣文學流脈》〉,《華文文學》第3期,2001年。
鹿憶鹿,〈臺灣原住民與大陸南方民族的洪水神話比較〉,《東吳中文學報》第3期,1997年。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臺灣學誌》創刊號,2010年4月。
楊宗翰,〈傅柯與臺灣文學史編寫問題〉,《文化研究月報》第16期,2002年6月15日。
趙天儀,〈根植臺灣:話臺灣本土文學〉,《社教雜誌》第288期,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出版,2008年。
劉登翰,〈大陸臺灣文學研究十年〉,《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
劉登翰,〈走向學術語境──祖國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二十年〉,《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2000年。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中央研究院,1999年。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2年。
蕭阿勤,〈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創刊號,臺北,遠流出版,2005年9月。
錢歌川,〈如何建設臺灣的文運〉,《中華日報》「海風」副刊,1948年5月13日。
顧忠華,〈臺灣的現代性: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當代》第221期,2006年。

三、編著論文和研討會論文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王甫昌,〈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出版,1999年。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臺北,爾雅出版,1998年。
王學新,〈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與黑幫籍民之關係〉,《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06年。
朱雙一,〈2011年臺灣文壇的思想交鋒〉,收於《臺灣文學論爭》,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出版,2012年3月。
朱雙一,〈中國大陸對臺灣文學的研究〉,李瑞騰總編《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1997年。
周婉窈,〈「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代序)〉,《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實業出版,2003年。
林淇瀁,〈日治時期臺灣文化論述之意識型態分析──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的「同化主義」表意為例〉,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年。
林瑞明,〈兩種臺灣文學史──臺灣vs.中國〉,《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集,高雄,春暉出版,2008年。
林載爵,〈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邱貴芬,〈後殖民之外:尋找臺灣文學的「臺灣性」〉,《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集,高雄,春暉出版,2008年。
柯喬文,〈殖民視角的「漢文」移植與重構──支那文學史的觀察〉,發表於「浮世新繪──近代報刊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2007年5月5日。
莊永明,〈臺灣新文學的急先鋒〉,《臺灣百人傳1》,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
許俊雅,〈臺灣新文學史的分期與檢討〉,《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集,高雄,春暉出版,2008年。
陳少廷,〈五四與臺灣新文學運動〉,陳少廷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臺北,百傑出版社,1979年5月。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amp;mdash;第一輯》,南港,中央研究院三研所出版,1984年。
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1999年。
楊雲萍著、吳豪人譯、涂翠花校譯,〈漿糊、剪刀與(厚)臉皮──讀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4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葉石濤,〈簡介陳少廷的《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第14集‧評論卷二,高雄,春暉出版,2006年。
廖咸浩,〈不受小惠,始見大非:法農對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共生體的診斷〉收錄於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臺北,心靈工坊出版,2009年。
廖咸浩,〈斜眼觀天別有天:文學現代性在臺灣〉,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出版,2010年。
趙孝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史觀與方法之回顧省思〉,發表於輔仁大學與古典文學學會合辦之「文學史的建構與反思」學術討論會,2002年3月。
劉捷,〈光復前的文藝評論〉,《寶刀集:光復前臺灣作家作品集》,臺北,聯合報社出版,1981年。

四、學位論文
吳叔馨,〈陳虛谷及其文學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泰豪,〈《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1973年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竣達,〈政治主體的誕生:戰後臺灣政治論述及民主概念1970~1980〉,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5月。
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年代臺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黃立雄,〈賴和文學作品中的抗日意識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趙叢娜,〈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1979~2009)〉,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美俐,〈日治世代的臺灣文學史書寫〉,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柏暐,〈臺灣的報業傳承與政治社會運動──以臺灣民報社員人際網絡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簡明海,〈五四意識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藍建春,〈「臺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電子資料庫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研究人力論著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www3.nmtl.gov.tw/researcher/index.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