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17118-1627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17118-162737
論文名稱
Title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認同分析
An Analysis of Hong Kong Identity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1-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1-30
關鍵字
Keywords
建構論、一國兩制、身份認同、解殖、本土論述、主體性
Subjectivity, Constructivism, Local Discourse, Decolonizati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dent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香港人為何產生強烈的主體性表達意願,基於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論述為何能引起社會的廣泛共鳴。香港主權交接20週年,社會的年輕世代力量開始進行初步輪換。近年來香港出現各種重大的政治紛爭與公民運動,要求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這些狀況與中英兩國當年所共同設立的保持香港長期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的目標有所落差。
本文認為一國兩制作為獨特的政治安排,在香港解殖環境中面臨著要落實保障香港人的權益,維持社會公平正義,防止出現社會危機與威脅,使香港人免於陷入對抗與焦慮的問題。
本文從一國兩制的誕生過程,分析香港人在回歸後的心理變化,論述影響香港人認同的因素以及產生的原因。包括從歷史、政治與經濟層面,探究香港社會在解殖過程中所顯現的內在矛盾。認為一國兩制在設計之初對香港社會問題未考慮周全。回歸過程中香港社會面臨之挑戰令香港人心理產生變化,進而引起身份定位的思考。本文用建構論的觀點來解釋香港人認同的變動,理解個人與制度互相影響的關係。認為香港人的認同是被塑造的,是面對現實與期待落差時的一種表達,同時也是内心一種寻求安全感的策略。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why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have such a strong desire for subjective self-expression, and why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ng Kong’s community resonates so broadly. Having just marked 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s sovereignty transfer, Hong Kong's younger generation that were born at around the period of sovereignty transfer are now becoming young adults and are coming into power.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major political disputes and civic movements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demanding for reforms in Hong Kong. These condition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goals mutually set by China and Britain in maintaining Hong Kong's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is a unique political arrangement, which leads to problems maintaining Hong Kong people's rights,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endangers Hong Kong's society and freedom through confrontation crises and anxiety.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of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Hong Kong’s people after their return to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causal factors that affect Hong Kong people's identity. This paper includes perspectives from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to investigate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that have manifested in Hong Kong socie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when initially designing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it did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ng Kong’s social problem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Hong Kong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their sovereignty back to China have psychologically changed the Hong Kong people, leading to a reflection on identity. This paper uses a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Hong Kong's people identity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ystem. It is considered that Hong Kong people's identity has been shaped an expression of the gulf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expectation, and as a strategic survival choi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ii
目錄 ………………………………………………………………………………vi
圖次 ………………………………………………………………………………ix
表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途徑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理論回顧 ……………………………………………………………9
壹、主體性分析 …………………………………………………………9
貳、身份認同分析 ………………………………………………………1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4
壹、歷史、政治、商業發展對香港認同的建構 ………………………24
貳、解殖環境下一國兩制的實施與香港認同的關係 …………………34
第三章 中英雙方對香港政治前途的安排 ……………………………………43
第一節 中方對香港前途的設計 ……………………………………………43
壹、政策原型 ……………………………………………………………43
貳、形勢評估 ……………………………………………………………47
叁、立法思路 ……………………………………………………………52
第二節 英方對香港前途的設計 ……………………………………………55
壹、終結殖民 ……………………………………………………………55
貳、光榮撤退 ……………………………………………………………62
叁、平穩過渡 ……………………………………………………………69
第三節 本章小結 ……………………………………………………………87
第四章 一國兩制下政治環境對認同的影響 …………………………………94
第一節 治理方式 ……………………………………………………………94
壹、對行政長官之要求及規範 …………………………………………94
貳、公務體制中的法團主義 ……………………………………………98
第二節 政治團體 ……………………………………………………………103
壹、政黨發展帶動公民社會意識 ………………………………………103
貳、政治分歧與意識形態對抗 …………………………………………109
第三節 政制爭議 ……………………………………………………………112
壹、基本法增修與普選承諾 ……………………………………………112
貳、對人大釋法的理解 …………………………………………………11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4
第五章 一國兩制下經濟轉型對認同的影響 …………………………………126
第一節 戰略規劃 ……………………………………………………………126
壹、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126
貳、基建工程與都市更新 ………………………………………………131
第二節 區域互動 ……………………………………………………………137
壹、香港的角色定位 ……………………………………………………137
貳、中國大陸經濟勢力擴張 ……………………………………………143
第三節 社會分配 ……………………………………………………………148
壹、利益依附關係 ………………………………………………………148
貳、分享財富成果 ………………………………………………………15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3
附錄 ………………………………………………………………………………19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丁曉平,2011。《鄧小平和世界風雲人物》。臺北:五南圖書。
于越、白墨編著,1999。《鄧小平與外國首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2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柯,2015。《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
司徒華,2011。《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香港:牛津出版社。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11。《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臺北:漫遊者文化。
田飛龍,2015。《香港政改觀察:從民主與法治的視角》。香港:商務印書館。
西西,1989。《我城》。台北:允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汝鈞,2001。《胡塞爾現象學解析》。臺北:台灣商務。
呂大樂,2015。《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香港,中華書局。
李怡,2013。《香港思潮——本土意識的興起與爭議》。香港:升出版有限公司。
李後,1997。《百年屈辱史的終結——香港問題始末》。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李澎廣,2012。《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曉莊,1997。《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臺北縣:書華出版事業。
卓育至,2014。《香港的民主運動與面對中國——司徒華的視野與歷》。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周永新,2016。《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增訂版)。香港:中華書局。
周永新,2017。《創建公平和關愛社會——香港民生政策的得與失》。香港,中華書局。
林昱君、江怡慧,2013。《中國大陸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安排(CEPA):政策內涵與企業績效影響探討》。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社。
邱立本,2016。《誰讓港獨的子彈飛?》。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金堯如,1998。《中共香港政策秘聞實錄》。香港:田園書屋。
姜恩柱,2016。《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香港:中和出版。
段樵、伍鳳儀,2013。《中國引資與區域經濟成長—香港的角色及都會經濟發展》。香港:中華書局。
胡喬木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徐克恩,1995。《香港:獨特的政制架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承恩,2017。《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袁求實,2015。《香港回歸大事記1979-1997》。香港:三聯書店。
馬嶽,2012。《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馬嶽,2013。《港式法團主義 功能界別25年》。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馬嶽,2016。《民主十問》。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張明貴,2005。《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臺北:五南圖書。
張俊峰,2010。《反貪停不了—廉政公署啟示錄》。香港:三聯書店。
張家輝,2012。《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張順洪,1997。《大英帝國的瓦解—英國的非殖民化與香港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讚國,2016。《民主、民意與民粹—中港台觀察與批判》。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強世功,2008。《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曹旭東,2016。《香港政黨與良性政治—憲制與法律的視角》。香港:三聯書店。
許家屯,1993。《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郭佳佳,2008。《離散者的中國民族主義—華裔學者趙穗生,鄭永年面對中國的身份策略》。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陳佐洱,2012。《交接香港:親歷中英談判最後1208天》。湖南:文藝出版社。
陳秀珍,2011。《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陳冠中,2005。《我這一代香港人》(增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冠中,2008。《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冠中,2012。《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出版社。
陳奕廷,2015。《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臺北:水牛文化。
陳敦德,2009。《香港問題談判始末》。香港:中華書局。
傅思明,2010。《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主導政治體制》。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程長志,1999。《中共如何談判》。臺北:時英出版社。
馮邦彥,1996。《香港英資財團一八四一年至一九九六年》。香港:三聯書店。
黃文放,1997。《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決策歷程與執行》。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
黃洪,2015。《「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增訂版)。香港:中華書局。
楊緒盟、何少華,2013。《我們為什麼要統戰》。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永佳、葉仲茵、李鏗,2016。《躁動青春:香港新世代處境觀察》。香港:中華書局。
趙毅衡、胡易容,2014。《符號學:傳媒學辭典》。臺北:新銳文創。
劉兆佳,2014。《香港的獨特民主路》。香港:商務印書館。
歐陽達初、黃和平,2017。《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批判的導論》。香港:中華書局。
潘慧嫻,2011。《地產霸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論香港問題》。香港:三聯書店。
鄭仰恩,1999。《歷史與信仰:從基督教觀點看臺灣與世界》。臺南:人光出版社。
鄭得良,1993。《香港奇跡——經濟成就的文化動力》。臺北:商務印書館。
閰小駿,2015。《香港治與亂》。香港:三聯書店。
閰小駿,2016。《當代政治學十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蕭金松,1996。《清代駐藏大臣》。臺北:唐山出版社。
薑恩柱,2016。《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香港:中和出版。
鄺健銘,2015。《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术》。香港:天窗出版。
羅金義,鄭宇碩,2009。《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與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譚衛兒、江迅,2015。《香港--傘裏傘外博奕》。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鐘士元,2001。《香港回歸歷程——鐘士元回憶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鐵竹偉,1997。《廖承志傳》。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二) 專書譯著
Anthony Giddens著,李康、李猛譯,2016。《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步》(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
Chris Patten著,蔡維先、杜默譯,1998。《東方與西方:彭定康治港經驗》(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Asia)。臺北:時報出版。
Jean Paul Sartre著,林惠敏譯,2016。《何謂主體性?沙特談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Qu’est-ce que la subjectivite?)。臺北:遠流出版。
John Stuart Mill著,程崇華譯,1959。《論自由》(On Liberty)。北京:商務印書館。
Karl Jaspers著,王德峰譯,1997。《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上海:譯文出版社。
Lollard Higham編,1992。〈英國殖民部檔案CO537/3702〉,《英國關於帝國終結的文獻》(British Documents on the End of the Empire),第1輯,第2卷,《黨工政府與帝國的終結1845-1941》(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and the End of Empire 1845-1941)。倫敦:皇家文書局。第164號文件。
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國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人民出版社。
Michael Sandel著,蔡惠伃、林詠心譯,2014。《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Public Philosophy: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台北:麥田。
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上海:人民出版社。
Samuel P. Huntington著,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2010。《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北京:新華出版社。
Stalin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1956。《論列寧主義基礎》(The Foundation of Leninism)。北京:人民出版社。
Stephen Vines著,霍達文譯,2000。《香港新貴現形記》(Hong Kong: China's New Colony)。臺北:時報文化。
Tu Elsie著,隋麗君譯,2005。《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Colonia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臺北:人間出版社。
伊藤潔著,遊禮毅譯,1997。《香港的困擾——夾在經濟繁榮與民主主義之間》(香港ジレンマ:經濟繁榮と民主主義のはざまで)。臺北:本土文化。
李楠明,2005。《價值主體性——主體性研究的新視域》(Value subjectivity——new perspectives of subjectivity studie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永生著,李家真譯,2015。《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三) 專書論文
Charles Taylor著,董之林、陳燕谷譯,1997。〈承認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陳清僑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3-46。
呂大樂,1997。〈香港故事─「香港意識」的歷史發展〉,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16。
洪清田,1997。〈搖擺於歷史仇恨與現代奇跡之間的中國對港政策——在哲學文化層面想像香港文明回歸中國文明的處境〉,鄭宇碩、盧兆興編,《九七過渡:香港的挑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頁117-172。
楊開雲、劉子琦,1997。〈不確定中的鉅變?——香港社會制度的轉型與斷裂〉,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臺北:聯經。頁61-
114。
雷競旋,1989。〈香港的中央政制及其特質〉,鄭宇碩編,《過渡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頁19-37。
劉維新,1997。〈不平等的機會之島——香港大型企業集團的社會經濟意義〉,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臺北:聯經。頁147-
191。

(四) 期刊論文
王旭峰,2012。〈後殖民研究與激進傳統的再形成〉,《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頁63-73。
以撒克‧阿復,2008。〈紀念作為文化抵抗─大港口事件作為「危險記憶」的解放意涵〉,《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3期,頁197-206。
田飛龍,2015。〈認同的憲法難題:對「愛國愛港」的基本法解釋〉,《法學評論》,第3期,頁98-106。
申義懷,2002。〈歐洲最後一塊殖民地——直布羅陀〉,《國際資料信息》,頁33-36。
朱世海,2014。〈試論香港行政主導制的實施路徑創新〉,《一國兩制研究》,第3期,頁74-93。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26期,頁63-78。
呂劍虹、王則蒿,2001。〈後回歸香港:文化裂痕、文化認同與彌合〉,《五邑大學學報》,第3卷,第3期,頁53-57。
李包庚,2014。〈馬克思「人民主體性」思想解讀哲學與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第10期,頁103-111。
沈慶利,2016。〈香港歷史變遷與身份認同建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頁28-35。
林克歡,2013。〈身份認同與文化包容—香港的「九七劇」與「後九七」劇場〉,《藝術百家》,第4期,頁46-50。
姜閃閃,2013。〈從身份認同看港陸之爭〉,《社會科學論壇》,第1期,頁214-
221。
唐梅馥,2013。〈普選特首的前提條件〉,《廣角鏡》,第487期,頁42-46。
徐勇,2006。〈「回歸國家」與現代國家的建構〉,《東南學術》,第4期,頁18-
27。
徐曉迪,2016。〈香港青年身份認同的路徑研究〉,《青年探索》,第5期,頁
98-105。
浦忠勇,2011/12。〈鄒族戰祭的意義與詮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0期,頁95-113。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145-176。
張曬,2014。〈歷史制度主義:從「制度回歸」到「路徑依賴」——兼論在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適用性〉,《法政探索》,第03期,頁112-116。
張定淮,2015。〈香港政改的歷史與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國法律評論》,第3期,頁34-38。
張萌萌,2012。〈香港政治傳播中的認同構建〉,《探索與爭鳴》,第6期,頁78-80。
張綱綱,2013。〈英西直布羅陀爭端之鑒 中國與世界〉,《南風窗雙週刊》,第24期,頁76-77。
強世功,2010。〈國家認同與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變遷與價值認同變遷〉,《文化縱橫》,第6期,頁110-112。
曹海濤、葉日崧、林惠玲,2012。〈中資企業對香港直接投資之研究〉,《東亞研究》,第6期,頁1-57。
閆偉傑,2008。〈當代西方民族主義研究範式論述〉,《民族研究》,第4期,頁99-106。
曾平輝,2008。〈香港政黨政治的發展態勢及影響〉,《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頁78-81。
董建輝、林宏傑,2008。〈工具主義考量與民族身份的界定〉,《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頁27-31。
趙靈敏,2007。〈香港這10年〉,《南風窗》半月刊,第13期,頁35-37。
劉月悅,2011.〈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問題〉,《蘭州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頁43-46。
劉芳彬,2010。〈論香港的文化認同〉,《中國校外教育》,第18期,頁10-11。
蔣小波,2007。〈語言、族群、意識形態〉,《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頁1-6。
鄭宏泰、黃紹倫,2002。〈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頁71-80。
鄭宏泰、黃紹倫,2008。《身份認同:台、港、澳的比較》,《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127-141。
魏磊傑,2017。〈香港管治困境的癥結與出路〉,《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66-92。
羅永生,1998。〈如何解除殖民主義〉,《讀書期刊》,頁79-85。
羅永生,2014。〈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思想》,第26期,頁113-151。
嚴春友,2000。〈主體性批判〉,《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頁25-29。

(五) 學位論文
莊雅涵,2007。《如何正常,怎樣國家?-走進石原慎太郎的國族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葉國豪,2005。《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香港解殖後的轉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 研討會論文
許寶強,2006/12/10。〈「本土」、「主體」、「解殖」、「文化研究/新社會運動」〉,「文化.政治.香港的未來」研討會。香港:嶺南大學。<http://www.ln.edu.hk/mcsln/our_future_sp5.html>。
陳文鴻,2003。〈香港與大陸經濟的關係及產業空洞化〉,「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Hong Kong Under “One Country,Two Systems”)。臺北:群策會。頁306-312。
葉錫安,1992。〈香港的經濟、政治自由與人權〉,「香港之未來」倫敦研討會(Proceeding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Seminar)。臺北:中華港澳之友協會。頁20。
劉阿榮,2007。〈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1/2.pdf>。

(七) 官方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1992/10/7。〈立法局會議1996-97年度會議記錄〉,<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general/yr9697.htm>。
香港立法局,〈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記錄〉。<http://www.legco.gov.hk/yr92-93/chinese/lc_sitg/hansard/h921007.pdf>。
香港立法會,2015/5/22。〈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蓮塘/香園圍口岸與相關工程-工地平整及基礎建設工程〉,<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fc/fc/papers/f15-11c.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2016/10。〈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選舉條例〉,<http://www.gld.gov.hk/egazette/pdf/20010529/cs12001052921-1.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https://www.povertyrelief.gov.hk/pdf/poverty_report_2015_c.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6/6。〈香港統計月刊——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貿易〉。<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71606FC2016XXXXB0100.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2015/11/4。〈立法會五題: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11/04/P201511040495.htm>。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2016/12/7。〈立法會二題: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工程財務安排〉,<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612/07/P2016120700413.htm>。
策略發展委員會、行政委員會,2007/1/26。〈有關引進內地及外地優秀人才的政策及計劃〉。<http://www.cpu.gov.hk/doc/sc/commission_strategic_development/csd_ec_2_2007c.pdf>。

(八) 報紙
岳淼、楊冰新,〈香港的焦慮——兩地消費文化衝突背後,是香港對其「只是另一個大陸城市」的身份認同憂慮〉,《環球企業家》,2012,頁41。
郭觀,〈北京專家:港應加強熱錢監管〉,《紫荊雜誌》,2009。頁38。
葉劍英,〈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人民日報》,1981/10/1,第一版。

(九) 網際網路
BBC中文網,2017/4/3。〈西班牙指責英國就直布羅陀問題「不淡定」〉,<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480495>。
BBC中文網,2015/9/16。〈香港特首梁振英:特首地位「確實是超然」〉,<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9/150916_hongkong_zhang_xiaoming_responses>。
BBC中文網,2014/12/2。〈香港觀察:香港要實行什麼樣的資本主義?〉,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4/12/141202_hkreview_capitallism>,
BBC中文網,2017/6/27。《香港主權移交20年:廿載前預言多少成真?》,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0413895>。
人民網,〈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
人民網,2004/9/20。〈李瑞環的演講故事〉,<http://www.people.com.cn/BIG5/wenhua/1088/2795170.html>。
入境事務處,〈二零一五年年報〉,<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2015/tc/ch1.html#c9>。
中共銅陵市委統戰部,〈「十七條協議」的由來〉,<http://www.tuanjiebao.com/ft/ddhz/2015-09/28/content_30769.htm>。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84/6/22。〈一個國家兩種制度〉,<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6/4949928.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84/10/3。〈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6/4949934.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89/12/6。〈香港必須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期〉,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180137/10818682.html>。
中國評論通訊社,2012/10/15。〈英前外交官:查理斯曾是港督「頂頭大熱」〉,<http://hk.crntt.com/doc/1022/6/8/3/10226830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268302>。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7/7。〈香港政改是怎麼回事〉,<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30&docid=101374711&page=3>。
中國新聞網,2017/4/2。〈英脫歐之際表態 拒絕西班牙對直布羅陀領土要求〉,<http://www.chinanews.com/gj/2017/04-02/818990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17/4/28。〈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全文及相關檔〉,
<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4/6/10。〈「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全文),<http://www.scio.gov.cn/zxbd/tt/document/1372801/1372801_4.htm>。
文匯網,2015/7/7。〈英國選民根本不在乎香港〉,<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73601>。
文匯網,〈魯平怒斥末代港督是港千古罪人的中共高官〉,<http://news.wenweipo.com/2015/05/06/IN1505060024.htm>。
方靖之,2017/4/1。〈從另一角度看功能組別〉,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hk/finance/text/2017/0401/71201.html>。
王磊,〈香港政治體制應當表述為「行政長官制」〉,中國憲政網,<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1879>。
立場新聞,2016/5/25。〈中大馬嶽發表研究:功能組別千秋萬世 港府為換忠誠「積極干預」界別發展〉,<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法團主義-中大馬嶽發表研究-功能組別千秋萬世-港府為換忠誠-積極干預-界別發展/>。
余秋婷,2016/12/18。〈皇后倒下 燃起民主規劃抗戰路〉,港聞, <https://www.hk01.com/港聞/60668/-天星十年-皇后倒下-燃起民主規劃抗戰路>。
何潔泓,2016/6/9日。〈回望菜園村,我看見推土機前的柔韌力量〉,瑞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9-hongkong-choiyuenvillage/>。
吳偉光,2013。〈反思香港的文化身份理論〉,《文化研究@嶺南》,第35期, <http://commons.ln.edu.hk/mcsln/vol35/iss1/3/>。
吳康民,〈龍七公:李光耀論香港多真知灼見〉,<http://hk.on.cc/hk/bkn/cnt/commentary/20150430/bkn-20150430000218587-0430_00832_001.html>。
李後,〈柴契爾夫人訪華和中英高峰會議〉,黨的文獻,<http://www.hprc.org.cn/pdf/DANG703013.pdf>。
周南,2007/5/26。〈見證中英香港問題談判〉,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5/26/content_6149572.htm>。
明報,2016/11/17。〈觀點與角度:輸入人才 利益誰屬?〉,<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161117/HK-gfk1_er_r.htm>。
明報,2017/11/22。〈內地港珠澳主橋超支 百億人幣三地同分攤〉,<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122/s00002/1511288040417>。
林泉忠,〈香港人?中國人?「一國」與「兩制」拉鋸中的身份認同〉,明報月刊,2007/8/1,<http://mingpaomonthly.com/香港人?中國人? -「一國」與「兩制」拉鋸中的/>。
信報,2014/3/11。〈施家潤︰港人負面看待自由行的主因〉,<https://forum.hkej.com/node/110978>。
信報,2010/12/22。〈另建金融城市,前海取代香港?〉, <https://forum.hkej.com/node/60537>。
信報,2017/6/5。《香港GDP佔中國降至不足3%》,<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1578554/【回歸20周年】香港GDP 佔中國降至不足3+>。
施家祺,2007/8/6。〈「發展與保育」:皇后碼頭事件的一點省思〉,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51174>。
香港特別行政區水務署,〈香港的主要水源〉,<http://www.wsd.gov.hk/tc/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pr-publications/the-facts/index.html >。
香港貿發局,2017/10/26。〈香港經貿概況〉,
<http://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
夏引業,2016/3/29。〈憲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適用〉,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ww.cssn.cn/fx/fx_xfx/201603/t20160329_2943482.shtml>
徐承恩,2015/8/30。〈香港人千年史(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https://gushi.tw/hongkong-history-3/>。
徐海波,2017/6/14。〈培育港人身份認同土壤〉,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7-06/14/content_1052482.html>。
徐海波、馮慶想,2015/4/14。〈香港群體意識形態的形成與形態特徵初探〉,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http://cbl.szu.edu.cn/detail?id=529&c=00010005>。
時代論壇,2009/9/28。〈積極啟動香港的政治人才「孵化機」〉,<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Cid=308&Pid=21&Version=0&Charset=big5_hkscs&Nid=20723>。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6/12。〈大陸購物客改變香港新界商業環境〉,<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40612/c12border/zh-hant/>。
馬嶽,2017/9/10。〈周日話題﹕沒有民主,法治仍然可能嗎?〉,明報新聞網,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910/s00005/1504979481762>。
強世功,2014/6/13。〈香港白皮書——被誤讀的「全面管治權」〉,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6/140613_qiangshigong_hk_white_paper>。
曹旭東,2016/4/25。〈香港政黨體系的現狀、可能及塑造〉,儒家網,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8002/>。
郭湛,2007/5/17。〈論個人、群體和人類的主體性〉,哲學論文, <http://big.hi138.com/zhexue/zhexuexiangguan/200705/48908.asp#.WClWQfl97b0>。
陳弘毅,2016/11/8。〈大律師公會批有替港立法之嫌〉,明報, <http://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161108/HK-gab1_r.htm>。
陳智傑,2016/2/9。〈當愛國變為一種「搵食」工具〉,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60209/s00022/1455016379702>。
陳璟茵,〈解殖與本土意識〉,PLURK PASTE,
<https://paste.plurk.com/show/ADgqO7NlKnXpmmasfmxn>。
陳麗君,2016/2/23。〈香港政黨政治的現狀和未來走向〉,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http://ygafz.sysu.edu.cn/Item/98.html>。
麥高登,2017/5/31。〈由代表香港「非中國」一面的重慶大廈說起〉,立場新聞,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hongkongers-看廿載變化-1-麥高登-由代表香港-非中國-一面的重慶大廈說起/>。
壹讀網,2015/10/8。〈梁振英回應特首居三權之上:說的是制度非個人〉,<https://read01.com/0D5kEz.html#.Wawe7cgjHb0>。
曾仲榮,2012/4/2。〈新特首爆路綫之爭 權力之戰〉,香港經濟日報, <http://paper.hket.com/article/777559/新特首爆路綫之爭 權力之戰>。
曾鈺成,2007/6/14。〈中央授權與行政主導〉,《星島日報》,<https://tsangyoksing.hk/2007/06/14/中央授權與行政主導/>。
馮巧欣、林璐菁、梁卓怡,2016/4/19。〈建制堡壘-難攻破嗎〉,<https://www.hk01.com/立法會選舉/17083/-立會選舉-圖解功能組別議席挑戰難度-建制堡壘-難攻破嗎>。
新加坡文獻館,2007/10/19,〈海峽殖民地的歷史〉,<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55>。
新加坡旅遊局,2018。〈關於新加坡〉,
<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travel-guide-tips/about-singapore.html>。
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2016/11/7。〈聯合其他重建區的記招新聞稿〉,<https://ngatsinwaitsuen.wordpress.com/>。
當代藝術中心,2001/12/12。〈何謂主體性〉,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http://203.71.53.40/cac/bbsview.asp?id=379&topA=337&parent=379&pages=17>。
夢白,〈香港回歸談判中的鄧小平〉,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8742/106364/106365/8730653.html>。
網易新聞,2012/4/16。〈新鴻基案身後:類似家族資本與政府勾結並不少見〉,<http://news.163.com/12/0416/20/7V84TLMB00014AEE.html>。
劉惠明,2011年。〈「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415>。
蔡建誠,2002/4。〈關於香港政府的財政政策與社會發展的探索性研究〉,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所, <http://www.franklenchoi.org/monograph/fiscalfinal.html>
鄭煒、袁瑋熙,2014/11/29。〈後雨傘運動:告別政治冷感的年代〉,明報,<https://news.mingpao.com/pns/後雨傘運動:告別政治冷感的年代-作者﹕鄭煒、袁瑋熙/web_tc/article/20141129/s00012/1417197542046>。
聯合財經網,2017/6/30。〈香港一國兩制20年 中國認同反而弱化〉,<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2555539>。
蘋果日報,2015/9/17。〈梁:特首權力來自中央 地位確超然〉,<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917/19298505>。
蘋果日報,2014/12/4。〈華向英傳達《聯合聲明》失效〉,<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204/18957316>。

二、外文部分
(一) 專書
E. Kay Gillis, 2005. Singapore Civil Society and British Power, Singapore:Talisman,.
George Herbert Mead,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Hughes Richard, 1976.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Hong Kong And Its Many Faces”,London: Deutsch.
James Fearon, David Laitin, 2000. Ordinary language and external validity: Specifying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thnicit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hn Darwin, 1997. “Hong Kong in British Decolonization”, Hong Kong’s Transitions, 1842-1997, London: Macmillan.
John Darwin, 2012. Unfinished Empire: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London:Allen Lane.
Manuel Castells, 2011.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Wiley-Blackwell.
Margaret Thatcher, 1993.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ichael Hechter, 1998. Internal Colonialism: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Piscataway,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ing K. Chan, 1997. The Challenge of Hong Kong's Reintegration with China,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ercy Cradock, 1994. Experiences of China, London: John Murray.
Robin Harris, 2013. Not for Turning: The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London: Bantam Press.
Stuart Hall, 1992.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London:Lawrence & Wishart.

(二) 期刊論文
Chi-kwan Mark, 2015. “To ‘educate’ Deng Xiaoping in capitalism: Thatcher’s visit to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in 1982”, Cold War History, Vol.17, No.2, pp161-180.<http://dx.doi.org/10.1080/14682745.2015.1094058>.
David Dixon,1983. “Thatcher's People: The British Nationality Act 1981”,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10, No.2, Winter, pp.161-180, <http://www.jstor.org/stable/pdf/1410230.pdf>.

(三) 報紙
Halima Guterres, “A solid ‘Yes’ vote for Umelco 90pc of quizzed approv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Friday, May 25, 1984, Vol. XL No.143.
“Suddenly a Great Escape” Asia week, July 28, 1989, pp.26.

(四) 網際網路
Andrew Brick, 1989/10/18. Hong Kong; Now a Matter of U.S. Interest,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international-economies/report/hong-kong-now-matter-us-interest>.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Hong Kong Returns to China, Part I <http://adst.org/2016/06/hong-kong-returns-to-china-part-i/>.
CNN world news, 1997/6/23, Patten discusses Hong Kong's 'success story', <http://edition.cnn.com/WORLD/9706/23/hongkong.patten/index.html>.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Future of Hong Kong: record of the Prime Minister’s meeting with EXCO Unofficials on 6 April 1984”, Hong Kong: Howe PS letter to No.10,<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510 fco let PREM19-1265 f282.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Future of Hong Kong: remarks to the Press by Deng Xiaoping”,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telegram to FCO, <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525 hk gov tel PREM19-1265 f144.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Future of Hong Kong: Undertakings by HMG to Hong Kong”, Hong Kong: Howe minute to MT, <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903 howe min PREM19-1267 f312.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Hong Kong: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before 1997”, Hong Kong: Howe minute to MT, <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625 howe min PREM19-1265 f38.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Prime Minister’s meeting with Sir Y.K. Pao: 17 December”, Hong Kong: No.10 record of conversation, <http://7f11a30961219bd1a71e-b9527bc5dce0df4456f4c5548db2e5c2.r10.cf1.rackcdn.com/811218 no.10 cnv PREM19-0786 f12.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Subject: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MELCO letter to MT, <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509 sy chung let PREM19-1265 f298.pdf>.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UMELCO statement on future of Hong Kong”,Hong Kong: UMELCO letter to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No.10, <http://86e87754c1530cd7c4a7-873dc3788ab15d5cbb1e3fe45dbec9b4.r88.cf1.rackcdn.com/840526 sy chung let PREM19-1265 f141.pdf>.
Margaret Thatcher, Press Conference in Hong Kong, 1984 Dec 21
<http://www.margaretthatcher.org/document/105821>.
Oliver Hartwich, 2017/1. 13th Annual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The New Zealand Initiative, <http://www.demographia.com.au/MediaRelease2017.pdf>.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7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http://www.heritage.org/index/>.
The World Post, Chris Patten’s Last Tango in Hong Kong,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ditorial-board-guanchacn/chris-patten-hong-kong_b_5596525.html>.
Tim Shipman, 2012/1/24, Blair signed 'secret deal' to hand over Gibraltar to Spain and end UK's 300-year control, Mail online new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90845/Tony-Blair-signed-secret-deal-Gibraltar-Spain.html>,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Trends in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1990-2015,<http://hdr.undp.org/en/composite/trends>.
UPI NEWS, 1992/10/7. Hong Kong sets policies for final years of British rule, <http://www.upi.com/Archives/1992/10/07/Hong-Kong-sets-policies-for-final-years-of-British-rule/779471843040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89.17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89.17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