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20117-0143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20117-014321
論文名稱
Title
明代《禮記》學之重要著作與核心議題研究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8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1-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1-20
關鍵字
Keywords
郝敬《禮記通解》、楊慎《檀弓叢訓》、去鄭玄化、漢宋學、《禮記》、明代、王夫之《禮記章句》、陳澔《禮記集說》、〈學〉〈庸〉回歸
Hao Jing’s Li Ji Tong Jie, Wang Fu Zhi’s Li Ji Zhang Ju, the Elimination of Zheng Xuan, Han Song Study, the Book of Rites, Ming Dynasty, Yang Shen’s Tan Gong Cong Xun, Chen Hao’s Li Ji Ji Shuo, the Regress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1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1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對明代《禮記》著作之分析,揭示其所關涉之學術議題,藉以形塑明代《禮記》學發展之脈絡,並重新界定其於《禮記》學史之地位。研究進行之程序,由明人對陳澔《禮記集說》暨《禮記集說大全》之接受起論,觀察明代《禮記》學中之宋、元影響及其所映示之明人禮學觀。次就楊慎《檀弓叢訓》引導而興發之〈檀弓〉著述風氣,凸顯明代《禮記》學有別於前朝之特殊研究質性;並藉書中之引用表現分析,旁證明代《禮記》學之發展路線。再則透過闡抉郝敬《禮記通解》關注之核心議題及其展現之漢、宋立場,勾勒明代後期《禮記》學發展之大較。續就王夫之《禮記章句》對明代《禮記》學議題之移轉及方法之變革,揭示其蘊含之明、清禮學轉型問題。最後釐整明代《禮記》學之發展表現及實質成就,廓清其與宋、元經學之異同,及與清代禮學之關聯,確定明代《禮記》學於《禮記》學史中應有之地位。
  研究結果以為明代《禮記》學之發展,自始即確立了「尊朱崇宋、貶鄭抑漢」之立場基調。合「注經」、「評文」於一之〈檀弓〉著述模式,體現明人殊異之經學觀,重新啟示了「經-文」鉤通之雙向路線。至於楊慎在《檀弓叢訓》中對宋人經說之大量引用,則又顯示明代《禮記》學未受中葉後「漢學復興」風氣之影響,始終保持「從宋」之質性。一路發展至晚明郝敬時,《禮記通解》更將明代《禮記》學中「去鄭玄化」之核心理念推向極端;並自《四書》取還〈學〉、〈庸〉,同時藉〈大學〉「古本」之回歸,修正明代《禮記》學中之「尊朱」進向。企圖從「禮是鄭學」與「官方朱學」之雙重制約中,走出漢、宋學以外之「明學」道路。王夫之《禮記章句》做為明代《禮記》學之餘響,雖延續郝敬之「回歸」主張,卻選擇以朱子〈大學〉改本替換鄭注《禮記》古本,重新回到「尊朱」的路線,同時貫徹「抑鄭」的理念。
  要之,明代《禮記》學之發展,蓋以「去鄭玄化」為核心標幟,而成其《禮記》研究之朝代特色;晚明出現之「〈學〉、〈庸〉回歸」論述,則又使其脫離宋、元經學之藩籬,藉意識到《禮記》文本的主體性,獨立於三朝之《禮記》學史中。甚而清代乾、嘉「經典詮釋學」觀念完整建構前,亦不能全免於明代《禮記》學之影響,如對鄭《注》之質疑乃至移次經文之解經方法,要皆明、清《禮記》學正值轉型當下之具體表徵。以往由於缺少對明代《禮記》學之足夠認識,長期接受《日知錄》、《經義考》及《四庫全書總目》等清代經學權威著述之負面評價,認定其止為元代禮學之附庸而更次於宋代經學,不具專屬一朝之學術價值。藉由本文之研究提醒,不僅有助於了解明代《禮記》學之發展特色,亦可提供學界入手之研究路逕,以及值得關注之學術議題,並使經學及相關研究者意識到對明代《禮記》學之重新評價,此或即本文之學術貢獻及價值所在。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unveil the related issues on the Book of Rites by analyzing the literary works about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The study started with the discussion of Chen Hao’s position in Li Ji Ji Shuo and Li Ji Ji Shuo Da Quan. Secondly, by investigating Yang Shen’s view of Tan Gong Cong Xun, the research argued that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differed much from Song dynasty. Thrid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Hao Jing’s Li Ji Tong Jie outl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that Wang Fu Zhi had adopted in Li Ji Zhang Ju, concluding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Wang had made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In short, the paper concluded the contributions that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had made to the academic field of the Book of Rit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was to promote Zhu’s interpretation and eliminate Zheng’s perspective on the Book of Rites.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pret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classic that “Tan Gong” had adopted reinterpreted the interaction of “Jing” and “Wen”. Besides, Yang Shen quoted many interpretations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Song dynasty, which implied that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e of “the revival of Han stud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o Jing’s Li Ji Tong Jie pushed the concept of “the elimination of Zheng Xuan” to the extreme, which attempted to form a new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an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on studying the Book of Rites. Last but not least, Wang Fu Zhi’s Li Ji Zhang Ju followed Hao’s idea but adopted Zh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us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the elimination of Zheng Xuan”.
All in all,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elimination of Zheng Xuan”, which made it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In addition, the approach of “the regress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had the Ming dynasty school stand out from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Even “the classical hermeneutics” in Qing dynasty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Compared with Yuan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had long been considered valueless. The study served to help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in Ming dynasty and reevaluate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in Ming dynas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明代《禮記》學之研究脈絡 ………………………… 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的說明 …………………………………………… 001
 第二節 研究議題的擬定 …………………………………………… 009
 第三節 研究現況的述評 …………………………………………… 0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的運用 …………………………………………… 022
第貳章 明代《禮記》學溯源與批判之研究──
    陳澔《禮記集說》與《禮記集說大全》相關問題討論 … 027
 第一節 《禮記集說》與《禮記集說大全》 …………………………… 027
 第二節 明人討論《禮記集說》之方式及其論述要點 ……………… 034
  一、註文繁簡 ………………………………………………………… 034
  二、抑揚鄭孔 ………………………………………………………… 038
 第三節 明人對《禮記集說》暨《禮記集說大全》之批評:
     戴冠《禮記集說辨疑》析論 ………………………………… 041
  一、糾正陳澔自作註 ………………………………………………… 042
  二、辨正陳澔所引註 ………………………………………………… 046
  三、明攻陳澔,實訐鄭孔 ……………………………………………… 057
  四、辨正經註,朱子是依 ……………………………………………… 070
 第四節 明人「題請陳澔從祀孔廟」議 ……………………………… 076
 第五節 小結 ………………………………………………………… 084
第參章 明代《禮記》學融經入文之擴散研究──
楊慎《檀弓叢訓》與明代〈檀弓〉學習關係探論 ……… 087
 第一節 《檀弓叢訓》與〈檀弓〉的單行 ……………………………… 087
 第二節 張志淳與「謝批〈檀弓〉」的問世 …………………………… 091
 第三節 張含與《檀弓叢訓》的催生 ………………………………… 098
 第四節 〈檀弓〉學習與《叢訓》流行 ………………………………… 105
  一、〈檀弓〉學習溯源 ………………………………………………… 105
  二、「簡古」文風與〈檀弓〉學習 …………………………………… 108
  三、復古、宗經與《叢訓》流行 ……………………………………… 113
 第五節 小結 ………………………………………………………… 118
 第六節 餘論:《檀弓叢訓》之引用表現分析 ……………………… 120
第肆章 明代《禮記》學核心議題研究──
郝敬《禮記通解》及其《禮》學觀探論 …………………… 131
 第一節 郝敬禮學視野下的「九經」觀 ……………………………… 131
 第二節 郝敬的《禮》學觀 ……………………………………………… 137
  一、反訓詁而宗《論語》……………………………………………… 137
  二、切日用而緣人情 ………………………………………………… 142
 第三節 《禮記通解》中對於鄭玄的駁難 …………………………… 146
 第四節 郝敬的「〈學〉、〈庸〉回歸論」……………………………… 151
  一、「闢佛」主張下的〈中庸〉回歸論 ………………………………… 151
  二、「科舉」視角下的回歸論述 ……………………………………… 154
  三、「古本」邏輯下的〈大學〉回歸論 ………………………………… 160
 第五節 小結 ………………………………………………………… 168
第伍章 明代《禮記》學發展轉型研究──
王夫之《禮記章句》及其蘊含議題探論 …………………… 173
 第一節 「郝敬議題」的延續 ………………………………………… 176
 第二節 王夫之的「〈學〉、〈庸〉回歸論」………………………………… 180
 第三節 〈禮運〉錯簡說 ……………………………………………… 186
  一、「錯簡說」的提出 ………………………………………………… 186
  二、「錯簡說」的內涵 ………………………………………………… 188
  三、「錯簡說」的影響 ………………………………………………… 192
 第四節 〈坊記〉、〈表記〉、〈緇衣〉章句脈絡說 ……………………… 195
 第五節 「尊孔」立場下的《禮記》學觀 …………………………… 203
 第六節 小結 ………………………………………………………… 208
第陸章 結論:明代《禮記》學之成就與其涉及之漢、宋問題 … 211
〔徵引文獻〕 …………………………………………………………… 221
附錄一:《禮記集說》與明代四家經說對照表 …………………… 251
附錄二:《檀弓叢訓》之引用與版本校考 …………………………… 299
附錄三:明代《禮記》著述序錄 ……………………………………… 4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徵引文獻
一、《禮記》類古籍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17-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題〔清〕納蘭成德編:《通志堂經解》第1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縮印清刊本。
題〔宋〕謝枋得批點,〔明〕楊慎附註:《檀孟批點》,《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明萬曆趙標輯刊三代遺書本。
題〔宋〕謝枋得撰:《檀弓批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四川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
〔元〕吳澄撰:《禮記纂言》,〔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元〕陳澔撰:《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6版5刷。
〔明〕胡廣等奉敕撰:《禮記大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胡廣等奉敕撰:《禮記集說大全》,明內府刊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姚安府刻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姚安府刊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函海》第5函,《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37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清乾隆李調元輯刊道光李朝夔重修補刊本。
〔明〕楊慎撰,劉繼華點校:《檀弓叢訓》,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注:《楊升庵叢書》第1冊,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明〕戴冠撰:《禮記集說辯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華察刻本。
〔明〕戴冠撰:《禮記集說辨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嘉靖華察刻本。
〔明〕徐師曾撰:《禮記集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孫鑛撰:《孫月峰先生批評禮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5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藏明末天益山刻本。
〔明〕黃乾行撰:《禮記日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鍾一元刻本。
〔明〕徐養相撰:《禮記輯覽》,《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自刻本。
〔明〕金淛撰:《讀禮日知》,《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馮氏刻本。
〔明〕戈九疇刊:《杭郡新刊禮記要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年杭州書林後墅吳山刻本。
〔明〕馬時敏撰:《禮記中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一年侯于趙刻本。
〔明〕湯三才、〔明〕湯道衡撰:《禮記新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黃道周撰:《月令明義》,〔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表記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坊記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緇衣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儒行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姚舜牧撰:《重訂禮記疑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五經疑問》本。
〔明〕陳與郊撰:《檀弓輯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明〕林兆珂撰:《檀弓述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郝敬撰:《禮記通解》,《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禮記通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經解》本。
〔明〕馮應京輯,〔明〕戴任增釋:《月令廣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
〔明〕陳有元輯:《禮經約述》,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1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黃立極刻朱藍套印本。
〔明〕童維巖撰:《禮記會解新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姚應仁撰:《檀弓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
〔明〕王安舜刪定,〔明〕李衷純、〔明〕蔣紹煃參閱:《禮記旁訓》,明天啟元年刊本。
〔明〕湯道衡撰:《禮記纂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陳鴻恩撰:《禮記手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唐振吾廣慶堂刻本。
〔明〕徐昭慶撰:《檀弓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檀弓通》、《考工通》合刻本。
〔明〕朱泰禎(撰:《禮記意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楊師孔刻本。
〔明〕許兆金撰:《說禮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郎九齡等刻本。
〔明〕趙僎撰:《禮記思》,《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白門書林王荊岑等刻本。
〔明〕楊鼎熙撰:《禮記敬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楊鼎熙撰:《禮記敬業》,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庚午刊本。
〔明〕牛斗星撰:《檀弓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明〕朱元弼撰:《禮記通註》,《叢書集成新編》第17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鹽邑志林本。
〔明〕汪禔撰:《投壺儀節》,《叢書集成新編》第5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夷門廣牘本。
〔清〕王夫之撰:《禮記章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4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毛奇齡撰:《檀弓訂誤》,《叢書集成新編》第3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學海類編本。
〔清〕姜兆錫撰:《禮記章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0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寅青樓刻本。
〔清〕姜兆錫撰:《禮記章義》,《續修四庫全書》第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寅清樓刻本。
〔清〕方苞撰:《禮記析疑》,〔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汪有光撰:《批檀弓》,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清〕汪紱撰:《禮記章句》,《續修四庫全書》第1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清〕杭世駿撰:《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影印清光緒甲辰浙江書局刻本。
〔清〕孫濩孫撰:《檀弓論文》,《四庫全書叢目存書》經部第1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刻本。
〔清〕程穆衡撰:《考定檀弓》,《叢書集成新編》第3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借月山房彙鈔本。
〔清〕高宗敕撰:《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4-1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邵泰衢撰:《檀弓疑問》,〔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文1版。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3刷。
〔清〕夏炘撰:《檀弓辨誣》,《續修四庫全書》第1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咸豐刻本。
〔清〕邵懿辰撰:《禮經通論》,《續經解三禮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初版。
〔清〕郭嵩燾撰:《禮記質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刻本。
〔韓〕權近撰:《禮記淺見錄》,朝鮮太宗十八年刊本。
二、四部古籍
(一)經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再版。
〔宋〕岳珂撰:《九經三傳沿革例》,〔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慎撰,劉繼華點校:《升庵經說》,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注:《楊升庵叢書》第1冊,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明〕朱睦㮮撰:《五經稽疑》,〔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郝敬撰:《周禮完解》,《續修四庫全書》第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儀禮節解》,《續修四庫全書》第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談經》,《續修四庫全書》第1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明崇禎郝洪範刻《山草堂集》增修本。
〔明〕郝敬撰,〔明〕郝洪範錄,〔明〕田必成、〔明〕彭大翮校:《四書攝提》,日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藏崇禎元年本。
〔清〕黃宗炎撰:《周易尋門餘論》,《叢書集成續編》第28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排印昭代叢書本。
〔清〕王夫之撰:《四書箋解》,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畢沅撰:《釋名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第1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四年畢氏靈巖山館刻經訓堂叢書本。
〔清〕皮錫瑞撰:《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9刷。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註:《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初版4刷。
(二)史部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影印點校本。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版8刷。
〔明〕夏元吉等撰:《明太祖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楊士奇等撰:《明太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李東陽等撰:《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鄭曉撰:《今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
〔明〕朱睦㮮撰:《萬卷堂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觀古堂書目叢刊本。
〔明〕李贄撰:《續藏書》,《續修四庫全書》第3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儼刻本。
〔明〕黃訓編:《名臣經濟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4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徐學聚撰:《國朝典彙》,《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徐與參刻本。
〔明〕涂山輯:《新刻明政統宗》,《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清〕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1刷。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思舊錄》,《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清〕鄒漪撰:《啓禎野乘.一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朱彝尊撰:《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縮印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本。
〔清〕黃虞稷撰:《千頃堂書目》,《叢書集成續編》第4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臺1版。
〔清〕沈佳撰:《明儒言行錄.續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4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版7刷。
〔清〕金鉷等監修,〔清〕錢元昌等編纂:《廣西通志》,〔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5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曾王孫等修,〔清〕徐孟深等纂:《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7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康熙三十三年補刊本。
〔清〕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5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嵇璜、〔清〕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6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嵇璜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考》,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明史藝文志.補編.附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1版1刷。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影印武英殿本。
〔清〕周中孚撰,黃曙輝、印曉峰標校:《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月,1版1刷。
〔清〕狄學耕等修,〔清〕黃昌蕃等纂:《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7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清〕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錢塘丁氏刻本。
〔清〕丁丙藏,丁仁撰:《八千卷樓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第9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清〕沈星標修,〔清〕曾憲德、〔清〕秦有鍠纂:《光緒京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4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光緒八年刻本。
〔清〕孫詒讓撰:《溫州經籍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年浙江公立圖書館刻本。
(三)子部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宋〕費袞撰,金圓校點:《梁谿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宋〕陳善撰:《捫蝨新話》,《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儒學警悟本。
〔宋〕葉適撰:《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版2刷。
〔宋〕黃震撰:《黃氏日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6刷。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叢書集成三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1997年,影印丘文莊公叢書本。
〔明〕戴冠撰:《濯纓亭筆記》,《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華察刻本。
〔明〕張志淳撰:《南園漫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唐順之編:《荊川稗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953-9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起元撰:《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佘永寧刻本。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974-9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郝敬撰:《知言》,〔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明〕郝敬撰:《時習新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崇禎間郝洪範刻《山草堂集》增修本。
〔明〕黃道周撰:《榕壇問業》,〔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7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顧炎武撰,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清〕王夫之撰:《俟解》,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王士禎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3刷。
〔清〕李光地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版1刷,與《榕村續語錄》合刊本。
〔清〕陳澧撰,鍾旭元、魏達純點校:《東塾讀書記》,黃國聲主編:《陳澧集》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四)集部
〔宋〕張載撰:《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初版。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986-99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借嘉興沈氏藏宋乹道刊本。
〔宋〕晁補之撰:《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1023-103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詩瘦閣仿宋刊本。
〔宋〕晁說之撰:《嵩山文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續編》第380-38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影印舊鈔本。
〔宋〕陳騤撰,〔明〕沈元熙、〔明〕沈德先校:《陳眉公訂正文則》,《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寶顏堂秘笈本。
〔宋〕王正德撰:《餘師錄》,《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墨海金壺本。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1289-133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舊鈔本。
〔宋〕謝枋得編:《文章軌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3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胡奎撰:《斗南老人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方孝孺撰:《遜志齋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守陳1425-1489撰:《楊文懿公文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明弘治十二年楊茂仁刻本。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5刷。
〔明〕李夢陽撰:《空同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孫緒撰:《沙溪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崔銑撰:《洹詞》,〔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張含撰:《張愈光詩文選》,《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影印雲南叢書本。
〔明〕楊慎撰:《升菴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影印乾隆乙卯新都周參元重刊萬曆陳大科本。
〔明〕李元陽撰:《中谿家傳彙稿》,《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影印雲南叢書本。
〔明〕陳束撰:《陳后岡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林可成刻本。
〔明〕王樵撰:《方麓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王世貞撰,魏連科點校:《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1刷。
〔明〕黃洪憲撰:《碧山學士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姚舜牧撰:《來恩堂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郝敬撰:《小山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刻本。
〔明〕祁承㸁撰:《澹生堂藏書約》,《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明〕許學夷撰:《詩源辯體》,《續修四庫全書》第1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嘉靖二十二年張國鎮刻本。
〔明〕顧大韶撰:《炳燭齋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年鈔本。
〔明〕艾南英撰,〔清〕張符驤評點:《天傭子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明〕李應昇撰:《落落齋遺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清〕錢謙益撰,〔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清〕陳確撰:《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版1刷。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版1刷。
〔清〕陳瑚撰:《確庵文藁》,《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王夫之撰:《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版1刷。
〔清〕陳廷敬撰:《午亭文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3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納蘭成德撰,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清〕方苞撰,〔清〕戴鈞衡編:《望溪先生集外文》,《叢書集成三編》第55冊,臺北:新文豐,1997年,影印望溪先生全集本。
〔清〕余廷燦撰:《存吾文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4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咸豐五年雲香書屋刻本。
〔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版1刷。
三、近今人著作
王文才撰:《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1刷。
王孝魚撰:《船山學譜》,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修訂版8刷。
王鍔撰:《三禮研究論著提要(增訂本)》,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左東嶺撰:《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甘鵬雲撰:《經學源流考》,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影印甘氏家藏叢稿本。
吳信如撰:《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林慶彰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修訂再版。
林慶彰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侯外廬撰:《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7刷。
徐仁甫撰,徐湘霖編訂:《乾惕居論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版1刷。
耿素麗、胡月平選編:《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版1刷。
高明撰:《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4版。
張立文撰:《船山哲學》,臺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初版。
張西堂撰:《王船山學譜》,臺北:中國船山學會,1973年,與《船山遺書提要》合刊本。
張高評撰:《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初版。
張壽安撰:《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6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陳力祥撰:《王船山禮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版1刷。
陳垣撰:《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69年,1版1刷。
嵇文甫撰:《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未註版次。
曾昭旭撰:《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1996年,再版。
曾軍撰:《義理與考據──清中期《禮記》詮釋的兩種策略》,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1版1刷。
閔爾昌編:《碑傳集補》,《清碑傳合集》,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版1刷。
黃進興撰:《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版1刷。
楊晉龍撰:《治學方法》,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初版。
楊儒賓撰:《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初版。
萬久富整理:《禮記集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版1刷。
葉國良撰:《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葉國良撰:《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初版。
董玲撰:《郝敬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版1刷。
虞萬里撰:《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版1刷。
劉永青撰:《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版1刷。
劉咸炘撰:《《禮記》溫知錄》,《推十書(增補全本).乙輯》第2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版。
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8冊,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未註版次。
錢穆撰:《經學大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未註版次。
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未註版次。
簡錦松撰:《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成化、嘉靖中期篇(1465-154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初版。
〔日〕岡田武彥撰,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Patricia Buckley Ebrey,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楊晉龍撰:《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以仁、吳宏一教授指導,1997年。
陳恆嵩撰:《《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劉兆祐教授指導,1998年。
陳章錫撰:《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昭旭教授指導,2000年。
侯美珍撰:《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2004年。
郭素紅撰:《明代經學的發展》,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鄭杰文教授指導,2008年。
王鐿容撰:《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2014年。
李君撰:《王船山學術思想研究──以學術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為視角》,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史博士論文,張豈之教授指導,2014年。
(二)碩士論文
林碧玲撰:《王船山之禮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昭旭教授指導,1986年。
曾軍撰:《清前期《禮記》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張三夕教授指導,2005年。
劉千惠撰:《陳澔《禮記集說》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恆嵩教授指導,2008年。
鄭伊庭撰:《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礽乾教授指導,2010年。
陳幼文撰:《天理與人情的衝突與平衡──明代大禮議的禮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英教授指導,2011年。
戴雅萍撰:《陳澔《禮記集說》平議》,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王鍔教授指導,2012年。
張琪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王鍔教授指導,2014年。
五、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徐仁甫撰:〈《禮運》 “大同” “小康” 錯簡補正〉,《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7年3月11日。
李翊灼撰:〈禮運大同小康章文並無錯簡議〉,《禮樂半月刊》第20期,1947年12月,頁1-2。
李才棟撰:〈對《宋元學案》中陳澔傳略的一些訂正〉,《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頁99-100。
林慶彰撰:〈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書目季刊》第18卷第3期,1984年12月,頁3-40。
林慶彰撰:〈楊慎之經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8卷第2期,1985年12月,頁189-210。
林慶彰撰:〈明代的漢宋學問題〉,《東吳文史學報》第5期,1986年8月,頁133-150。
黃進興撰:〈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4分,1989年12月,頁889-916。
黃進興撰:〈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4分,1990年12月,頁917-941
林慶彰撰:〈《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頁361-383。
黃進興撰:〈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卷2期,1994年6月,頁1-82。
侯美珍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2期,1995年6月,頁100-115。
永良撰:〈《禮記.禮運》首段錯簡應當糾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S6期「漢語言文學研究專輯」,頁72-73。
蔣秋華撰:〈郝敬的詩經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253-294。
楊天宇撰:〈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00年9月,頁31-36。
楊天宇撰:〈略論 “禮是鄭學” 〉,《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頁90-95。
張曉生撰:〈郝楚望生平考述〉,《書目季刊》第36卷第3期,2002年12月,頁43-70。
吳承學、李光摩撰:〈八股四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頁27-36。
黃忠慎撰:〈王夫之《詩經》學新探〉,《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299-322。
張學智撰:〈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以《禮記.樂記》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4期,頁35-40。
龔延明、高明揚撰:〈清代科舉八股文的衡文標準〉,《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176-192。
李勤合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63-168。
胡楚生撰:〈邵懿辰〈論禮運首段有錯簡〉說駁議〉,《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頁1-22。
劉柏宏撰:〈林慶彰先生〈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一文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33-143。
楊晉龍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簡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45-151。
林慶彰撰:〈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3-157。
胡露、周錄祥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春秋類存目補正〉,《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10期,頁78-80、63。
張學智撰:〈王夫之對禮的本質的闡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9-45、56。
葉國良撰:〈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25-50。
張學智撰:〈明代三禮學概述〉,《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頁12-20。
姜曉霞撰:〈情深意篤,亦師亦友──楊慎與張含的交游及其影響〉,《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28-31。
曾軍撰:〈從民間著述到官方教材──從元陳澔《禮記集說》看經典詮釋的獨特現象及其思想史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4期,2007年7月,頁96-100。
黃羽璿撰:〈《禮記.禮運》的成篇與思想研究〉,《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313-327。
戴景賢撰:〈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455-528。
侯美珍撰:〈明清八股取士與經書評點的興起〉,《經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9年4月,頁137-162。
郭素紅撰:〈論明中期經學對宋學的反動──以楊慎對經學的闡釋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頁145-150。
鄧國光撰:〈明史論明文:明、清公私史乘敘論明代詩文、八股及文學復古歧議研究〉,《東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40。
劉文起撰:〈宋濂之文論〉,《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2011年11月,頁205-226。
張海亮、周青玲、李旭宗撰:〈江西都昌陳澔考證〉,《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42、57。
孫麗麗撰:〈張含年譜新編〉,《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67-77。
盧靜撰:〈從古代評點看《檀弓》的文學闡釋〉,《求索》2012年第6期,頁83-85、114。
釋堅融、羅盛吉、黃一農撰:〈清初詞學大家成德名諱新考〉,《文史》2013年第1輯,頁63-74。
王啟發撰:〈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上)〉,《國學學刊》2013年第1期,頁33-45、142。
王啟發撰:〈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下)〉,《國學學刊》2013年第2期,頁36-48、142。
詹康撰:〈從王守仁作《山東鄉試錄》談明代鄉會試錄的作者問題(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3年9月,頁54-68。
蒲彥光撰:〈守經、用經與背經──試論明代經義文如何解經〉,《興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3年12月,頁43-68。
趙克生撰:〈郝敬禮學初論〉,《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頁165-173。
周翔宇、周國林撰:〈明代書目中的五經新排序成因初探〉,《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頁95-100。
楊艷秋撰:〈明代三禮學論略〉,《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14年9月,頁54-61。
何威萱:〈張居正理學思想初探:兼論與其禁毀書院的關係〉,《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1月,頁105-136。
周思明撰:〈夏樹芳家世、生平考略〉,《城市地理》2014年第14期,頁176-178。
侯美珍撰:〈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89-138。
侯美珍撰:〈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文學報》第57期,2015年6月,頁145-178。
李姿嫻撰:〈夏樹芳生平及其著作考〉,《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0期,2015年6月,頁53-72。
侯美珍、彭醴璃撰:〈明代《禮記》科舉用書之刪經現象研究──以楊鼎熙《禮記敬業》為討論中心〉,《書目季刊》第49卷第2期,2015年9月,頁1-21。
何威萱撰:〈從「傳經」到「明道」──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2015年12月,頁35-86。
林素英撰:〈《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1-22。
〔日〕鶴成久章撰:〈《禮記》を選んだ人達の事情──明代科舉と禮學〉,《福岡教育大學紀要》第50卷1號,2001年2月,頁1-15。
〔日〕鶴成久章撰:〈明代餘姚の《禮記》學と王守仁──陽明學成立の一背景について〉,《東方學》111號,2006年1月,頁123-137。
(二)論文集論文
王啟發撰:〈略述明代官方禮學的存在和表現〉,田澍、王玉祥、杜常順主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頁754-761。
李威熊撰:〈明代經學發展的主流與旁支〉,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77-92。
沈乃文撰:〈《禮記集說》版本考〉,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289-302。
屈萬里撰:〈十三經註疏版刻述略〉,《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初版,頁215-235。
林平和撰:〈陸奎勳《戴禮緒言》評議鄭玄《禮記注》改讀之考辯續編〉,《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明清語言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2011年,未註版次,頁215-234。
林素英撰:〈 “中庸” “治國有九經” 思想探析──以 “坊記”、“表記”、“緇衣” 相印證〉,郭齊勇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3輯「禮學研究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版1刷,頁333-364。
林慶彰、賈順先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資料彙編.附錄》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初版,頁1019-1032。
林慶彰撰:〈導言〉,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1-14。
林慶彰撰:〈近二十年臺灣研究《三禮》成果之分析〉,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頁160-167。
林麗月撰:〈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年,初版,頁327-372。
陳致撰:〈晚明子學與制義考〉,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1刷,頁387-424。
陳韻撰:〈從黃奭所輯《三禮目錄》論 “禮是鄭學”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頁146-159。
楊朝明撰:〈〈禮運〉成篇與學派屬性等問題〉,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頁240-261。
萬揆一撰:〈「議大禮」與楊升庵〉,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冊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初版,頁68-71。
葉純芳撰:〈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對《禮記》經、傳的界定〉,葉純芳、喬秀岩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版1刷,頁91-114。
葉國良撰:〈韓儒權近《禮記淺見錄》評論〉,《中國經學》第6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版1刷,頁131-142。
趙克生撰:〈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8-123。
蔣秋華撰:〈郝敬著作考〉,《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初版,頁601-686。
蔣秋華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作者考〉,趙生群、方向東主編:《古文獻研究集刊》第5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版1刷,頁231-241。
魏慈德撰:〈元代之《禮記》學〉,彭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版1刷,頁237-252。
饒宗頤撰:〈明代經學的發展路向及其淵源〉,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15-22。
〔日〕小島毅撰,張文朝譯:〈明代禮學的特點〉,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393-410。
〔韓〕李俸珪撰:〈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學式經學〉,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初版,頁261-28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9.107.9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9.107.9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