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22114-21384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22114-213844
論文名稱
Title
《世說新語》飲食研究
The Research of Dietetic Writing from “Shih-Shuo Hsin-Y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1-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1-22
關鍵字
Keywords
《世說新語》、飲食、文化、養生
Shih-Shuo Hsin-Y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2 次,被下載 10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19 times.
中文摘要
《世說新語》是一部內容包含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學等各方面包羅萬象主題的筆記小說,雖名為小說,其寫作手法卻重於品評人物,因此頗為詳實的記錄下當代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面貌,成為我們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歷史非常重要的文獻。本篇論文聚焦在《世說新語》的飲食內涵上,試圖從一千多則敘事中拼湊出當魏晉南北朝人們的生活面貌。這些飲食內容在世代交替中不斷添加新的風貌,許多的傳承再革新、融合又傳承後,終於成為廣博飲食文化的基石與飲食文化精緻化前導時期,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首章闡述了研究動機與目的,再界定出研究範圍,接著回顧研究文獻並說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章為食物原料類別,將《世說新語》中的食物原料分為穀類主食、肉類與海鮮以及蔬果類共三節來做細部分析。第三章針對《世說新語》所出現的飲食中,其烹製料理與手法做介紹,分為三節闡述。第一節為主食烹製,第二節為菜餚烹製,分別探討了膾、炙、蒸、羹、脯、鮓這些在敘事條目中出現的烹飪法。第三節為飲料,包含了酒、茶和酪的研究。第四章書寫《世說新語》中的飲食文化特色,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就節慶飲食與待客禮儀做闡述,第二節在養生文化與醫療發展的探討中,也涵蓋了五石散的服用現象討論。第三節就《世說新語》中所出現的飲食權力現象來做分類探討,以飲食文化的價值呈現做回顧。第五章為結論,透過《世說新語》所隱含的資訊來評析魏晉南北朝的飲食內涵,開展《世說新語》的研究面貌與多元價值。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章節 3

第二章 《世說新語》食物原料類別 5
第一節 穀類主食 5
一、稻 5
二、粟 11
三、豆 13
第二節 肉類與海鮮 18
一、 豚、雞子 18
二、 牛、羊 23
三、 魚、蟹等海鮮 27
第三節 蔬果類 31
一、韭、薤、筍 33
二、李、梨 36
三、甘蔗、樝、橘、柚 39
四、棗、青梅、楊梅、桑椹 42

第三章 飲食烹製項目 46
第一節 主食烹製 46
一、飯 46
二、粥 52
三、餅 55
第二節 菜餚烹製 60
一、膾、炙 60
二、蒸、羹 66
三、脯、鮓 70
第三節 飲料 74
一、酒 74
二、茶 82
三、酪 86

第四章 飲食文化特色 89
第一節 節慶飲食與待客禮儀 89
一、節慶飲食 89
二、待客禮儀 95
第二節 養生文化與醫療 99
一、五石散養生 99
二、飲食養生與醫療 107
弟三節、飲食中的權力現象 113
一、特定事件的飲食角力 113
二、特權階級的飲食面貌 116


第五章 結論 122
參考文獻 126
一、古籍 126
二、近人專著 128
三、期刊論文 131
四、論文集 132
五、學位論文 132
六、資料庫 133

附錄一 134
附錄二 13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 (按作者年代、姓氏排序)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此為中研院學術資源資料庫。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市:鼎文書局,1981。
(漢)張機撰,(晉)王叔和集,(宋)林億等詮次:《新編金匱要略方論三卷》,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漢)崔寔撰:《四民月令》,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59。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漢)蔡邕撰:《獨斷》,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0。
(漢)王充撰;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台北市:鼎文書局,民94年初版。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1版1刷。
(漢)吳普等述,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6。
(魏)武帝撰:《魏武帝集》,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魏)鍾會撰:《鍾司徒集》,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1版1刷。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1版2刷。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臺北巿: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
(梁)宗懍撰;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1年初版二刷。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蕭統編;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昭明文選》,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年初版一刷。
(北齊)魏收撰:《魏書》,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民60年初版。
(後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臺北市:中華書局,民59。
(後魏)賈思勰撰;繆啟愉校譯:《齊民要術校譯》,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5年1月初版。
(北魏)楊衒之撰;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第1版第3刷。
(隋)巢元方撰:《諸病源侯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梁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唐)李延壽撰:《北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孫思邈撰:《千金翼方》,台北縣:中國醫藥研究所,民69年三版。
(唐)陸羽撰:《茶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0年再版。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市:新興書局,民62年7月版。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書店,1985。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市:大化書局,民66年5月初版。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宋)談鑰撰:《嘉泰吳興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民72年一版。
(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臺北市:台灣商務,民72。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台北市:新興書局,民57年新一版。
陳建初、胡世文、徐朝紅注譯:《新譯爾雅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初版一刷。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民68年6月五版。
(清)陳夢雷、蔣廷錫等奉敕撰:《古今圖書集成》,台北市:鼎文書局,1977。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市:臺灣開明,1991。
(清)陳壽祺撰,(清)陳喬樅述、撰敘錄:《韓詩遺說考十八卷,敘錄一卷,韓詩外傳附錄一卷,韓詩內外傳補逸一卷》,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10年。
(清)臧庸撰,《韓詩遺說》,台北市:新文豐,民73。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

二、 近人專著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永淮編撰:《中國茶文化故事》,臺北縣:漢欣文化,民88。
王熹,李永匡撰:《中國節令史》,臺北市:文津,民84年初版一刷。
王仁湘撰:《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市:中華書局,1990。
王仁湘撰:《飲食之旅》,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
王岫林撰:《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王岫林撰:《魏晉士人之身體觀》,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王明德、王子輝撰:《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市:博遠,1989。
方碧玉撰:《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方碧玉撰:《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毛漢光撰:《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5年初版。
朴美齡撰:《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市:文津,民79。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魏晉南北朝》,臺北市:地球出版社,民81年第一版。
何宗旺撰:《中華煉丹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4年初版一刷。
李修建撰:《風尚 : 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版。
李國榮撰:《帝王與煉丹》,臺北市:黑皮出版社,1996年初版一刷。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民80。
李劍農撰:《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市:華世出版社,民70。
周一良撰:《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第1版。
金正耀撰:《道教與煉丹術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版1刷。
林志國撰:《為帝王上菜:歷代宮廷御醫傳奇》,新北市:遠足文化,2011年1版1刷。
林朝成撰:《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屈萬里撰:《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胡阿祥撰:《六朝政區》,南京市:南京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容志毅撰:《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版1刷。
郝潤華撰:《六朝史籍與史學》,北京市:北京未來科學技術研究所,2005年1版1刷。
許抗生撰:《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1992年初版。
梅家玲撰:《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市:里仁,民93年初版。
張登本撰:《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刷。
張蓓蓓撰:《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市:大安,2001年一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晉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
陳慧玲撰:《由《世說新語》探討:魏晉清談與雋語之關係》,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9。
郭興文、韓養民撰:《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市:博遠,1989。
馮友蘭、李澤厚等撰:《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市:華夏,2009年1版1刷。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年二版一刷。
張覺人撰:《中國古代煉丹術─中醫丹藥研究》,臺北市:明文書局,民74年初版一刷。
游修齡、曾雄生撰:《中國稻作文化史》,上海市:上海人民,2010。
黃清連撰:《酒與中國文化》,臺北市:文建會,1999年增訂一版。
喬繼堂撰:《中國人生禮俗》,台北市:百觀出版,民82。
逯耀東撰:《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市:東大,民90。
逯耀東撰:《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市:東大,民89年初版。
楊一凡主編:《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民92。
萬繩楠撰:《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1994年初版。
趙匡華撰:《中國古代化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年初版。
廖芮茵撰:《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初版一刷。
蒙紹榮、張興強撰:《歷史上的煉丹術》,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版1刷。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1版1刷
劉鋒,臧知非撰:《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市:文津,1997年初版。
韓廷傑,韓建斌撰:《道教與養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一刷。
蘇啟明撰:《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民95。
蘇紹興撰:《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市:聯經,民76年初版。
徐光澤:《中國道家養生之道》,河北省: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初版。
姚偉鈞:《中華養生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4年初版。
姚偉鈞:《宮廷飲食:玉盤珍饈值萬錢》,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6年初版。
汪茂和等編撰:《歷代養生養性論選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侯又白、丁青艾:《古代名家養生法》,臺北市:薪傳出版社,民90年初版。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初版一刷。
陳可冀:《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年初版二刷。
劉松來:《養生與中國文化》,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版1刷。
克里斯多福‧納哈特(Christoph Neidhart)撰:《麵:全球麵文化現場報導》,臺北市:博雅書屋,2011年初版一刷。
布瑞(Francesca Bray)撰,陳立夫主譯,李學勇譯:《中國農業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初版。
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撰,葉舒憲、戶曉輝譯:《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臺北市:書林,2010再版初刷。
約翰生(Obed Simon Johnson)撰,黃素封譯:《中國煉丹術考》,上海文藝,1992。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撰,楊雅婷譯:《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台北市:行人,2010年初版二刷。


三、 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子輝撰:〈中國米食文化源流淺釋〉,《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6年8月第2卷第3期。
王子輝撰:〈中國點心的由來與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2年5月第8卷第2期。
王子輝撰:〈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本之道〉,《歷史月刊》,1996年2月。
王仁湘撰:〈考古所見中國古代廚師形象〉,《歷史月刊》,1996年2月。
王波撰:〈兩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歷史月刊》,1996年2月。
尤雅姿撰:〈世說新語呈現之生活層面〉,《興大中文學報》,1988年5月第1期。
沈麗莉撰:〈湯餅及其古代飲食文化〉,《語文學刊》,2009年第6期。
林素娟撰:〈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8年3月第32期。
馬健鷹撰:〈中國古代御膳歷史發展源流〉,《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7年2月第13卷第1期。
陳美慧撰:〈中國古代的飯類與粥品製備〉,《民俗曲藝》,民79年1月第63期。
楊秀萍撰:〈中國的食烹器具〉,《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5年2月第11卷第1期。
萬偉成撰:〈魏晉文人飲酒的自覺意識--魏晉文人與酒新論〉,《哲學與文化》,2006年5月第33卷第5期。
董躍進撰:〈古代魚膾的原料和吃法〉,《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9年第26卷第1期,總期第93期。
廖芮茵撰:〈六朝練形養生觀與服食植礦物藥餌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3期。
黎虎撰:〈略論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研究〉,《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年第25卷第3期,總期第91期。
劉東撰:〈中國飲酒文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8月第12期。
劉樸兵撰:〈中國古代的肉醬〉,《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5年5月第11卷第2期。
賴亮吟:〈中國食譜的淵源傳統與發展〉,《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民97年7月第4期。
賴亮吟:〈統治階層對魏晉南北朝飲食文化的影響〉,《新北大史學》,民93年10月第2期。
蕭璠撰:〈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89年6月第71本第2分。

四、 論文集 (按篇名或書名筆畫排序)
〈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王岫林撰,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
〈魏晉士人之身體觀〉王岫林撰,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五、 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冠中撰:〈魏晉南北朝外來文化之輸入及其對時人生活的影響〉,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朴美鈴撰:〈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余玥貞撰:〈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菁菁撰:〈《齊民要術》之寫作特色與思想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侯月嬌撰:〈宋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凃宗呈撰:〈中國中古的素食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名郁撰:〈魏晉南北朝貨幣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金明撰:〈六朝歲時節日之研究—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秀敏撰:〈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宜蓁撰:〈中國古代食蟹文化硏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 資料庫 (按網站筆畫先後順序排列)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