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24118-1435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24118-143555
論文名稱
Title
論「詩言志」的濫觴與定型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Shih-yen-chi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1-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1-24
關鍵字
Keywords
兩漢詩歌、詩緣情、儒家詩教、抒情傳統、詩言志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Lyric Tradition, Confucian Poetic Teaching, Shih-yen-chih, Poems Endowed with Feeling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9 次,被下載 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 times.
中文摘要
「詩言志」的課題自陳世驤提出源流演變論,繼之以抒情傳統涵蓋中國詩學,就一直是廣大學者所津津樂道的研究題材,然而其中對於它的由來及發展卻是眾說紛紜,未有一詳備完整的脈絡。本論文以爬梳整理「詩言志」的最初,以及它的歸屬為目標,試圖釐清「詩言志」在龐大的抒情傳統中是如何佔有強烈影響力的一席之地。直到現代,詩「言志」的文學魅力依舊不減,究其根本,應該不只是詩歌抒情的必然性所致,更重要的是「詩何能言志」,又「所言何志」。因此,筆者試圖在詩言志的荊棘道路中一探究竟。
《詩經》始有「志」說,而後在儒家詩教中,《詩》的「言志」性質遂有其政教典範的意義。在詩歌發展成一種獨立文體後,它的內容也開始成長擴張,言說的題材也漸趨廣泛,詩人的思想不斷在進步,詩歌自然也不斷更新,本文最終以三個角度來關照此「志」。首先,志的最初是一種共感文學的聲音,它被賦予群眾的期待與渴望。其次,則是詩歌以更多的型態呈現時,詩的書寫意義有了更多層次,言志也因此成為抒情的一種方式,它不再是詩的唯一存在價值。其三,詩歌的題材已經變得相當廣泛,人們內心的情志,或者人生的志向所在,甚至是生命的志趣所歸,都可以是詩歌之言。因此,直至兩漢詩歌之末,詩緣情之由來,已然可以確定是從言志的道路開啟的。
Abstract
Since Shih-hsiang Chen propos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rce of ‘Shih-yen-chih’, followed by the lyrical tradition that covered Chinese poetics, the subject of ‘Shih-yen-chih’, has always been the topic by many schola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politics and religion values of ‘Yen Chih’ has also been in Confucian Poetic Teach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how ‘Shih-yen-chih’ exerts a strong influence in the lyrical tradition and to sort out the origin and crystallization. Untill the present time, Shih-yen-chih is still a charming topic among the scholar circl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ree issues of ‘Shih-yen-chih’ in this thesis. Firstly, ‘Chih’ is originally a voice of sympathetic literature. Secondly, the meaning of ‘Chih’ is deepened when presented in different poetic forms. Thirdly, the meaning of poetry is widened when people's inner feelings or aspirations are expressed. Hence, it’s fully clear that ‘Poems Endowed With Feeling’ is originated from ‘Shih-yen-chih’ until the end of the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5
第三節、文獻回顧 8
(一)、同意陳世驤並加以深論之 11
(二)、不完全認同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的說法 17
(三)、反對陳世驤過於寬泛的言論而舉證論述 20
第貳章、「詩言志」的來源、定義與詮釋 23
第一節、「詩言志」的情感源頭──《詩經》 23
第二節、《左傳》賦詩言志的詩用概念 27
第三節、《楚辭》屈賦在言志系統的脈絡與影響 31
第四節、儒家詩教論述體系中「詩言志」的概念變遷 36
(一)、孔子詩論影響了儒家強調詩言志的重要性 37
(二)、孟子將「詩人」之志放大檢視 40
(三)、「志」的規範意義在荀子的論述脈絡中更加明確 43
第五節、「《尚書》──《禮記.樂記》──〈詩大序〉」的連續解讀脈絡 46
第六節、小結 54
第參章、兩漢「詩言志」的發展與影響 56
第一節、四言詩「言志」的政教色彩 56
第二節、樂府詩的寫實意義以及其深刻的抒情表現 62
第三節、古詩十九首在不言志的詩歌中如何以情寓志 67
第四節、小結 74
第肆章、三曹與七子「言志」的價值與意義 78
第一節、三曹詩「言志」的現象 79
(一)、曹操 80
(二)、曹丕 81
(三)、曹植 83
第二節、建安七子詩「言志」的現象 85
(一)、陳琳 86
(二)、王粲 87
(三)、應瑒 88
(四)、劉楨 89
第三節、文學理論與印證 93
(一)、從曹丕〈典論論文〉觀看詩的「言志」價值 93
(二)、劉勰《文心雕龍》對「詩言志」的基本態度 96
第四節、小結 103
第伍章、結論 106
引用文獻 11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新華書店,1996年,頁1-47。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8-10。
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余國藩著,王德威主編:《重讀石頭記》,台北:麥田人文出版社,2004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周秉高:《楚辭探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徐達譯注,鍾嶸原著:《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3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孫明君:《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陸玉琳:《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十期】,博士論文。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傅錫壬:《經典。屈原 楚辭》,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楊玲:《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趙敏俐:《兩漢詩學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言志」與「詩緣情」〉,《中外文學》,11(9)。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選注:《歷代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蔡英俊:《中國文學的情感世界》,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蔡英俊:〈「知音」探源: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之一〉,《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魏文帝撰,孫馮翼輯:《典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6年。
[法]羅蘭巴特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伯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
二、期刊論文
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百年述評〉,《湖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87-92。
李百容:〈從「群體意識」與「個體意識」論文學史「詩言志」與「詩緣情」之對舉關係──以明代格調、性靈詩學分流起點為論證核心〉,《人文社會學報》(2009年2月),頁3-30。
林葉連:〈《詩經》中「君子」的事例及言行特質〉,《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97-120。
俞志慧:〈竹書〈孔子詩論〉的論詩特點及其詩學史地位〉,《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23-45。
張雙英:〈「言志道」與「悅情性」──論白居易的「詩觀」兼評台灣的「中國抒情傳統論」〉,《文與哲》(第27期,2015年12月),頁201-228。
鄭毓瑜著:〈「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113-142。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3年9月),頁1-32。
鄭淑玲:〈從漢初四言詩對傳統的繼承論其對漢魏四言詩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34。
蔡宗齊著,陳婧譯:〈「以意逆志」說與中國古代解釋論〉,《嶺南學報》,復刊號(第一、二輯合刊),頁145-167。
羅宗強:〈詩的實用與初期的詩歌理論〉,《文學遺產》(1983年4月),頁16-26。
龔鵬程:〈不存在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十期,2008年12月),頁39-52。
三、網路資料庫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