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29116-16263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29116-162634
論文名稱
Title
美國之音中文網上的中國-人權新聞分析
China in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 Rights Narratives on VOA Chines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12-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1-29
關鍵字
Keywords
美國之音、敘事分析、人權、國家形象、公共外交
human rights, narrative analysis, national branding, public diplomacy, Voice of America (VOA)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3 次,被下載 5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15 times.
中文摘要
全球化進程下,政府間傳統競爭模式已提升為資訊傳播和話語權之較量。國家形象作為各國無形資產,是掌握國際輿論的關鍵。冷戰時期,美國在與蘇聯的意識形態較量下脫穎而出,以美國之音為首的國家傳播媒體功不可沒。

隨著中國崛起,美國政府全力投入資源經營美國之音中文網,故此本文以美國之音中文網人權專欄為研究個案,以敘事分析為研究基底,進一步探討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茉莉花革命事件以及劉曉波事件的敘事報導如何呈現中國形象,希冀理解美國之音對中國人權形象形塑的差異與改變,並觀察敘事中的人物、說話、行動和場景,試圖說明美國之音如何定位自我與他者。

綜合研究發現,美國之音針對不同事件所形塑的中國形象是大同小異,將中國視為理所當然的殘暴者,透過刻意的印象操作,形塑出對中國一定程度的刻板形象。本文認為再現中國人權負面形象乃是美國之音強化美國主體意識的需要。
Abstract
Under globalization, the competition on social media and discourse between states have been increased. National image, as an intangible asset of country, is also crucial element for gaining the right of discourse. The Cold War was a war of ideas and ideologies, Voice of America (VO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US achievement on public diplo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Due to the rise of China, US increased the investment on VOA Chinese while reducing supports for other national broadcasting. Thus, this study explains China in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 rights narratives on VOA Chinese by examining the events on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2011 Chinese pro-democracy protests and Liu Xiaobo winning the Nobel peace prize and the ways of describing these events. It aims at observing th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a’s image as it has been portrayed by VOA and indicating how the VOA identified itself and the othe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ways of VOA shap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 these three events are almost the same, which means China’s image is typically portrayed as cruel.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China’s national image is often stereotyped and illustrated in rather negative ways by VOA.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presenting China as a country of low human rights standard is mandatory for strengthening American self-consciousn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中文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 22
第一節 公共外交的起源與概念 22
第二節 公共外交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27
第三節 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 31
第四節 美國公共外交與美國之音 37
第四節 小節 43
第三章 天安門事件 45
第一節 分析架構 45
第二節 分析文本取樣簡述 47
第三節 文本分析 49
第四節 小節 65
第四章 茉莉花革命事件 66
第一節 分析文本取樣簡述 66
第二節 文本分析 68
第三節 小節 89
第五章 劉曉波事件 90
第一節 分析文本取樣簡述 90
第二節 文本分析 92
第三節 小節 108
第六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分
Babb, McKenzie C.,2008,〈美國公共外交新領導談以理服人〉,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美國參考〉網頁,2008年6月9日,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08/06/20080610164353cmbbab0.5260431.html#ixzz2xia0Iz6o,檢閱日期:2014年1月26日。
Glassman, James K.,2008,〈公共外交的新時代〉,美國在臺協會,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08/09/20080912112648eaifas0.8478968.html#axzz2rgqlqwKB,檢閱日期:2014年1月26日。
丁銳、白入林,2012,〈從傳播學角度看公共外交的決定性因素:基於對美國公共外交歷史的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11):45-49。
卜正珉,2009,《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
于群,2007,〈特洛伊計劃:美國冷戰心理宣傳戰略探微〉,《東北師大學報》,(2):5-11。
王月露,2013,〈美國之音新聞廣播的態度評價特點分析〉,《長春教育學院學報》,(13):34-36。
王偉偉,2006,〈美國之音在美國外交戰略實施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島大學碩士論文。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
世界新聞網,2011,〈美國之音將停中文廣播〉,http://ny.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ynews/11418276/article-美國之音將停中文廣播 ,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甘險峰、楊博雅,2012, 〈BBC和VOA停播中文廣播原因淺析〉,《編輯之友》,(2):124-126。
田靈枝,2013,〈VOA新聞報道對中國偏見的語用分析〉,《貴州大學學報》,2013(7):143-148。
全球新聞,2010,〈希拉莉:用互聯網推美式民主〉,全球新聞網站,2010年2月21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usa/ussiliconvalley/sinacn/2010012 1/19281134546.html ,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宋穎,2012,《美國國際形象建構:美國之音新聞報導》,北京:世界知識。
李泰和,2013,〈德國公共外交的實踐:歌德學院與德國之聲〉,《歐洲國際評論》,(9):1-39。
李翔宙,2011,〈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35):53-80。
李陽譯,2006,《美國-品牌之母》,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何芳芳,2005,〈美國之音對華滲透的傳播策略〉,《軍事記者》,(9):32-33。
杜玲玉,2011,〈新情勢下推動公共外交與提升國家軟實力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 5(2):12-19。
肖博宇,2012,〈美國之音_對中國改善對外傳播策略的啟示〉,《新聞傳播》,(4):85。
周琪等譯,Huntington, Samuel原著,1999,《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
吳家恆、方祖芳譯,Nye, Jeseph S. Jr.原著,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伍嘉欣,2011,〈從美國之音退出中國事件看國際廣播的發展趨勢〉,《新聞天地》,(1):90-91。
美國之音中文網,〈關於我們〉,http://www.voachinese.com/info/abo ut_us/1595.html,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美國之音憲章,〈美國之音憲章〉,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chinese.com /info/the-voa-ch arter/4070.html,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胡耀亭,1995,〈漫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廣播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7):74-77。
胡耀亭,1996,〈美國無硝煙戰爭的新戰略-冷戰后美國之音的六大任務〉,《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0):79-80。
胡耀亭,1998,〈是傳播信息還是廣播滲透〉,《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2):47。
胡耀亭,2003,〈美國2002-2007年對外廣播戰略計劃說明了什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0):8-11。
崔保國、李希光,2001,〈媒介上的日本形象——1990—2000年中國報紙的日本報導分析〉,《第2屆中日傳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56-60。
張家琪,2012,〈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化冰,2012,〈美國的網路外交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理論視野》,2012年6月,32-34。
張水庸,2013,〈美國「公眾外交策略及變革」作為我國公眾外交的參考〉,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研究計畫,外交部公務出國報告。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升智文化。
張長智,1970,〈美國新聞總署之組織及其活動〉,《新聞學研究》,(5):220-234。
張冠文,2004,〈視聽傳媒中的西方文化霸權及抵禦對策〉,《編輯之友》,(1):4-5。
張家琪,2012,〈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衡志,2009,《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中柔性權力的運用:以美國新聞總署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華,2003,《影劇新聞敘事之女性呈現一以陳奕迅、徐濠縈事件為例》,200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2003年9月5-6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暨電訊傳播所。
程鑫,2007,《美之音關於中國新聞報導的意識形態分析》,吉林大學英文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華波,1991,《美國之音透視》,青島市:青島出版社。
黃澤藝,2000,〈美國之音利用宣傳心理學成果分析〉,《廣西大學學報》,(22):35-41。
楊建平、趙磊,2013,〈美國社會化媒體外交評析〉,http://www.ciis.org.cn/gyzz/2013-07/23/content_6145687.htm,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溫飈,1995,〈美國之音簡史〉,《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2):77-78。
葉至誠,葉立誠編著,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葉至誠,2004,《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臧國仁,1998,〈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趙玉霞,2007,《論中國公共外交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暨南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論文。
趙新,2013,〈勢能視野下的軟實力與公共外交模式〉,《當代傳播》,(2):92-94。
劉小燕,2002,〈關於傳媒塑造國家形象的思考〉,《國際新聞界》,(2):61。
樂藴,2011,〈美國之音擬停中文廣播的背後〉,新浪網,2011年2月27日,http://magazine.sina.com/bg/xinminweekly/201108/20110227/2240109241.html,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樊建新,2005,〈美國之音如何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中華魂》,(11):58-59。
錢程、吳曉輝譯,Nye, Jeseph S. Jr.原著,2005,《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
盧秀蓮,2010,《中國大陸與臺灣公眾外交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遲殿鳳,2008,《冷戰後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研究》,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碩士論文。
檀有志,2011,《美國對華公共外交戰略》,北京:時事。
鍾寶慧,2009,《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1/6084,檢閱日期:2014年2月2日。
韓召穎,2000,《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總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韓召穎,2001,〈公眾外交: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工具〉,《南開學報》,(6):89-95。
龐文真譯,羅勃佛特納(Robert S.Fortner)原著,1996,《國際傳播(lnteInation Communication)》,台北:五南。
關中,2005,《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台灣商務。


二、 英文部分
Malek, Abbas. 1996. News Media and Foreign Relations: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Westport: Greenwood.
Anholt, Simon and Jeremy Hildreth. Brand America-The Mother of all Breads. London: Cyanbooks.
Browne, Donald R. 1976. “The Voice of America: Policies and Problems. Journalism Monograph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43):1-64.
Snow, Crocker Jr. 2005. “About the Center.” The Edward R. Murrow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About (accessed 26 Feb. 2014).
Gilboa, Eytan. 2008. “Searching for a Theory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16(1):55-77.
Wood, James. 2000.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Vol. 2. London: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ye, Jeseph S. Jr. 2008.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16:94-109.
Price, Monroe E., Susan Haas and Drew Margolin. 2008. “New Technologies and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Reflections on Adapt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al Pape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eib, Philip. 2009. Toward a New Public Diplomac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c Diplomacy Alumni Association. “About U.S. Public Diplomacy.” http://pdaa.publicdiplomacy.org/?page_id=6 (accessed 26 Feb. 2014).
Ungar, Sanford J. 2005. “Pitch Imperfect: The Trouble at the Voice of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8(3):7-13.
State Department’s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2008. “Murrow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rom Press Affairs to Public Diplomacy.” State Department’s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http://iipdigital.ait.org.tw/st/english/publication/2008/06/20080601113033eaifas0.5135767.html#axzz2rgqlqwKB (accessed 26 Feb. 2014).
Herman, Steven. 2012. The Role of the Voice of America in 21st Century Public Diplomacy: Challenges and Contrasts Amid a Rising China. Beckley: Mountain State University.
Lipien, Ted. 2011. “Interweaving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U.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 American Diplomacy. http://www.unc.edu/depts/diplomat/item/2012/0106/ca/lipien_interweaving.html (accessed 26 Feb. 2014).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2012 Annual Report.” http://www.bbg.gov/about-the-agency/research-rep orts/annual/ (accessed 26 Feb. 2014).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History.” http://www.bbg.gov/about-t he-agency/history/ (accessed 26 Feb. 2014).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1999-2012. “Annual Reports.” http://www.bbg.gov/about-the-agen cy/research-reports/annual/ (accessed 26 Feb. 2014).
The 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2006. “Review of the Voice of America and the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Bureau.” http://www.technewslit.com/USIAAA/BAH_Vol_1.pdf (accessed 26 Feb. 2014).
Voice of America. “Editorials. ” http://editorials.voa.gov/ (accessed 26 Feb. 201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