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030116-1808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030116-180856
論文名稱
Title
《聊齋志異》士人故事主題研究
The research of scholar subjects in "Liao-Zai-Zhi-Y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1-0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2-01
關鍵字
Keywords
科舉、聊齋志異、補償、焦慮、蒲松齡、士人
Song-Lin Pu, Liao-Zai-Zhi-Yi, Scholar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xiety, Compens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6 次,被下載 9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5 times.
中文摘要
《聊齋志異》是清朝文言小說,內容反映作者蒲松齡面對貧窮家境、科舉考試時的龐大壓力。他在現實中既無法解決問題,突破困境,也沒有其他能夠紓解壓力的管道,唯有透過創作小說故事,藉由筆下士人及其周遭人物的活動來排除這股焦慮感。
小說中有反映出現實的反省,分別是對「科舉弊病」、「悍妒婦女」、「士人轉業」三個主題的創作。透過個人理想擴及至家庭問題、社會回饋,以直觀的方式省察自我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連結問題。小說中亦有他以迂迴的方式,透過創作「公案」、「知己」、「婚戀」、「超現實空間」共四種主題,分別在人生目標、尋求共鳴、情感交流三方面繪製其理想世界的圖像,並使士人進入超現實空間遊歷,在返回之後心有所得,使他的理想世界更加圓滿無礙。
總而言之,蒲松齡在面對現實中產生出的龐大壓力,在其筆墨下透過反映現實來紓解焦慮感,並透過描繪理想世界來自我實現。
Abstract
"Liao-Zai-Zhi-Yi" is a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Qing dynasty. The content reflects the great pressure of writer Song-Lin Pu in facing of the poor environment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fail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al world, he created imaginary stories and described the activities of scholars in his generation in order to release his anxiety.
In this novel, it reveals the inspection of the reality through raising the topics about 'flaw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 jealous powerful women' and 'professional change of scholars'. By expanding self-prospect to family issues and social feedback, this novel directly perceives the linkage problems among self, others and society. Furthermore, via creating four topics, 'public issues', 'friendships', 'loves and marriages' and 'imaginary area', writer indirectly demonstrates his ideal world in regarding to his personal goal, search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allowing his characters travelling in the imaginary world, he finally can complete his entire Utopia.
In conclusion, Song-Lin Pu release his anxiety by generating stories in response to the pressure from real world and in the end to accomplish himself through drawing his own Utopia in the nove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7
第二章 蒲松齡生平及創作背景 11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2
第二節 生平際遇 24
第三章 反映現實的觀察反省 39
第一節 科舉弊病的控訴 39
第二節 悍妒婦女的懲治 56
第三節 士人轉業的抉擇 70
第四章 理想世界的自我實現 85
第一節 為官之道的公義 85
第二節 知己友朋的肯定 97
第三節 理想婚戀的渴慕 108
第四節 異境旅程的求索 123
第五章 結論 141
參考書目 15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古籍(按時代排序)
[漢]毛亨著,[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司馬遷著,[明]凌稚隆輯校,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蘭台書局,1968年。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漢]班固著,[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0年。
[漢]劉向編,[東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漢]劉熙著,任繼昉匯校:《釋名匯校》,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
[漢]戴德著,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五代]王定保著,江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3年。
[南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
[元]王實甫著,[明]金聖嘆批註:《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作者不明,黃彰健校勘:《崇禎實錄》,收入《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陳確:《陳確集》,臺北:漢京文化,1984年。
[明]馮夢龍編:《喻世明言》,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明]韓邦奇:《苑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作者不明:《聖祖仁皇帝實錄》,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士禛:《帶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贈芳、王鎮修,[清]成瓘、冷烜纂:《道光濟南府志》,南京:鳳凰,2004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張鳴鐸修,[清]張廷寀等纂:《乾隆淄川縣志》,南京:鳳凰,2004年。
[清]煙水散人編:《女才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貳、近人著作
一、外文譯作(按作者英文姓氏字母排序)
[美]包德甫(Butterfield, Fox)著,續伯雄譯:《苦海餘生》,臺北:臺報出版社,1982年。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美]尼爾‧史美舍(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等譯:《社會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二、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任孚先:《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1993年。
朱一玄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1987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汪志勇:《談俗說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星出版,1966年。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1990年。
徐華龍主編:《中國鬼文化大辭典》,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振芳主編:《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
馬瑞芳:《蒲松齡》,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張景樵:《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郭玉雯:《聊齋志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香:《聊齋志異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痴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陸又新:《聊齋志異中的愛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黃霖等:《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書店,2009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葉惠齡:《聊齋志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出版社,1996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參、期刊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序)
董挽華:〈聊齋志異裡考生與考官的對立關係和科舉內幕〉,《幼獅月刊》40卷第3期,1974年9月。
張春樹、駱雪倫著,馮明惠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思想境界〉,《幼獅月刊》第44卷第2期,1976年4月。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第12期,1982年6月。
王志民:〈蒲松齡屢試不第原因新探〉,《蒲松齡研究》1986年第1期。
胡萬川:〈士之未達,其困何如──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未達之秀才〉,《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
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21卷第6期。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收錄於《胡適作品集》第17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道教之關係〉,收入《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苗懷明:〈幽冥之錄,孤憤之書──從《聊齋志異》中的公案描寫看蒲松齡的法律思想〉,《聊齋志異研究》,1997年02期。
皋于厚:〈《聊齋》公案小說探微〉,《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3期。
宋山龍:〈《聊齋志異》對封建吏治和科舉的憤懣與無奈〉,《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6卷第2期。
辜美高:〈小說創作與社會的『變』與『常』─《聊齋》前期作品對明末社會的反應初探〉,收入《聊齋學研究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王麗娜:〈世界文庫之瑰寶《聊齋志異》在國外〉,收入張永政、盛偉主編:《聊齋學研究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常昭、常青:〈「士為知己者死」辨〉,《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11卷第4期。
王曉鈞:〈嫉妒與人格的關係〉,《心理學報》2002年第2期。
韓干校:〈窮而幻富:《聊齋志異》的士魂商才觀〉,《西安工業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5卷第3期。
孫洛中:〈《聊齋志異》涉商類小說研究〉,《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
胡曉真:〈酗酒、瘋癲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
陳英仕:〈從當代犯罪心理學與偵察學理論觀《聊齋志異》公案故事之破案技巧與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06年10月。
王潞:〈談《聊齋志異》中的公案小說〉,《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6期。
陳葆文:〈《聊齋志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12月。
陳英仕:〈《聊齋志異》之公案故事探源──兼論其創作技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7期,2008年10月。
黃光國:〈中國人的人情關係〉,收入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屈小玲:〈異史與史實:《聊齋志異》反映戰亂歷史的鬼魂故事初探〉,《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12月。
周先慎:〈超越生死的知己之愛──說《聊齋‧連城》〉,《文史知識》2014年12期。
肆、學位論文(按論文通過時間排序)
周正娟:《《聊齋志異》婦女形象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997年。
蔡怡君:《搜「人」記──《聊齋志異》的「文人」探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97年。
林岱瑩:《唐代異類婚戀小說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陳萍:《《聊齋志異》婚戀故事的士子形象》,臺北:臺北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許妙瑜:《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品雁:《聊齋志異婚戀故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梁錦麗:《《聊齋志異》書生形象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岳上鏵:《聊齋志異中「知己」內涵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王東亮:《清代文言小說中書生形象研究》,江蘇: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潘虹伶:《《聊齋志異》中的書生故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