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2107-1800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2107-180008
論文名稱
Title
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n Yan Geling's First Narrator Fic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12-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1-02
關鍵字
Keywords
聚焦、第三人稱、嚴歌苓、第一人稱、後設、敘事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9 次,被下載 325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55 times.
中文摘要
至2006年6月為止,嚴歌苓7本長篇小說中有2本為第一人稱,1本為一三人稱交錯,2本為採後設小說的敘事手法,除《草鞋權貴》與《太平洋探戈》外,其他均採第一人稱手法,約佔71%;8篇中篇小說中有3篇第一人稱,1篇一三人稱交錯,比例上仍佔50%;50篇短篇小說中有19篇為第一人稱,佔全部數量38%。由此可知,第一人稱的視角運用在她作品中佔了很大的比例。
一般而言,第一人稱包括四種敘述手法:主要人物自敘、次要人物側敘、局外人旁述、多種人稱敘述。而這些寫法在嚴歌苓的作品中都可發現。本文擬自「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述者交錯運用」、「第一人稱敘述者以後設技巧呈現」、「第一人稱敘述者為主要聚焦對象」,以及「第一人稱敘述者為非主要聚焦對象」等四大範圍進行討論。
在這些第一人稱的文本中,嚴歌苓不僅透過故事文本而呈現她對中國歷史或西方世界的觀察,更展現著她多變且深具才情的藝術技巧。在這些創作裡,嚴歌苓充分地表現了第一人稱的敘事效果:對敘述者而言,可更直接地呈現內心感受;對讀者而言,不僅敘述者與讀者的距離拉進,更與讀者完成對話,使讀者轉化自己為受述者而完成對文本的感悟。
敘事人稱與視角的選擇是作者與文本的心靈結合方式,是作者把他體驗到的世界轉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更是讀者進入此語言敘事世界,打開作者心靈密碼的鎖匙。故從敘事技巧探索嚴歌苓的作品,在對層層敘事技巧的解碼與探討下,我們看到的,正是一個情感豐富、心思細膩而創作技巧多變的藝術家。她運用著不同的敘事技巧,展現著對社會、對歷史不同向度的觀察,同時也引領著讀者,順著她的眼光而一起感受著她敏銳而細緻的心靈世界,也一同感受著「嚴歌苓式」的奇特生活體驗。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敘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目的 ……………………………..7

第二章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述者交錯運用 ….17
第一節 《一個女兵的悄悄話》… ………………...17
一、由點而面的擴展主題 …………………………….17
第二節 〈倒淌河〉……………………..…………...23
一、一三人稱交錯形成的戲劇張力 ………………….23
二、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 ………………………….26
第三節 〈白蛇〉 ………………………..…………….30
一、第三人稱敘述下呈現的社會價值觀 …………….30
二、一三人稱下徐群珊�徐群山與孫麗坤的困境 ……33
第四節 《穗子物語》………………………..……...36
一、「經驗我」與「敘事我」的藝術張力 ……… ...36
二、預示敘述 ………………………………………….40
三、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文本的交互作用…………….42
第五節 小結 ……………………………… ………….44

第三章 第一人稱敘述者以後設技巧呈現 ……….47
第一節 《雌性的草地》 ………………………...…49
一、誘使讀者參與作家思維,重建「真實」………….47
二、打破時間框架,具體呈現人物形象,透視理想的虛假……53
第二節 《扶桑》 …………………………………...56
一、對歷史的懷疑與重建 …………………………….56
(一)歷史描述≠真實 …… ……………….…………56
(二)歷史是權力的延展,而非事實的唯一樣貌 ……59
(三)真實歷史永遠無法重現 …………………61
二、對自我的「再度」省視與探索 ……………………63
第三節 〈廆旦〉 …………………………………...67
一、歷史脈絡的觀察 ……………………………………67
二、歷史亦有杜撰成分……….…………………………69
第四節 小結 …………………………………….71
一、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71
二、從質疑到預見,由弱勢至平起 … ……...………71
三、強調弱勢民族的歷史重建 …………………………72

第四章 第一人稱敘述者為主要聚焦對象………...…74
第一節 《少女小漁》、《海那邊》、《風箏歌》….79
一、直接突顯身處異鄉的「孤寂」 …………………..79
二、直接表明「我」的特殊情感困境………………….82
三、現代文明人精神困境的陳述 …………………….85
四、與弱勢族裔的同病相憐情感 ………………………89
五、表現初戀的苦澀 ……………………………………91
第二節 《人寰》 ………………………………………94
一、內在心靈的挖掘:父親形象的質疑與轉移 ………96
二、打破時間框架的獨白 ……… …………………..104
三、強調讀者的參與度 ………….…………………..107
第三節 《無出路咖啡館》……………………………112
一、以「引號」(「」)運用表明「我」對所謂「主流價值」的反抗 …………… 113
二、敘事越位的運用……… ………………………….117
三、以「我」來見證人類共同的生存難題…………..120
(一)從「我」對「里昂、海青、王阿花」的觀察..122
(二)從「我」對安德列.戴維斯的觀察 …….……125
(三)從「我」對米莉的觀察 ……………………...127
第四節 〈也是亞當,也是夏娃〉………………...129
一、弱勢民族的悲鳴--在《扶桑》之後 ….......129
二、對西方「科學信仰」的質疑 ………….…..132
三、對「代理孕母」的觀察與省思 .…………..135
第五節 小結 ………………………………...…139
一、女性移民對西方社會的觀察 ……………...……140
二、由敵對而共存,由「女性」至「人性」的觀察探討 ….142

第五章 第一人稱敘述者為非主要聚焦對象……….145
第一節 〈拉斯維加斯的謎語〉:次要人物側敘海外見聞 147
一、人物性格由淺而深的擴展 …………….148
二、從「我」眼中建立「異質」老薛 .…..150
第二節 〈白蝶標本〉:次要人物側敘文革經歷 …152
一、以純樸童心反映文革悲劇 .…………..152
二、複調的藝術美感 ……………………...154
第三節 〈士兵與狗〉:次要人物側敘軍旅見聞 ..157
一、從獒犬經歷中驗證無常 ……………….158
二、對獒犬的擬人化敘述手法 …………..159
第四節 〈洞房〉、〈小珊阿姨〉:局外人旁敘的異質人性..161
一、「洞房」後的荒謬世界 ………...……162
二、小珊阿姨「堅持」的質變 .…………..163
第五節 〈饞ㄚ頭小嬋〉〈老囚〉:局外人旁敘的不可變親
情 . …………..…….166
一、老囚的無奈人生 ……………………...166
二、小嬋的真情選擇 ….…………………..167
第六節 〈賣紅蘋果的盲女子〉、〈蹉跎姻緣〉、〈灰舞鞋〉:局外人旁敘軍中見聞 …170
一、特殊的青藏從軍經驗.………………….170
二、特殊軍旅生涯情感歷練 ………...……172
第七節 小節 ………………………………………….175

第六章 結論 …...…………………………………..177
參考書目 …… ………………………………………..18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依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排列:

一、譯著: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W .C布斯(Wayne C.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Xushihuayu Xinxushihuayu)(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以〕施洛米施.雷蒙-凱南(Shlomith Ri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福建省: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蘇珊.宋坦(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英〕戴維.洛奇(David John Lodge)編,葛林等譯:《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美﹞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美﹞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美﹞伏拉地米爾.納波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黃建人譯:《洛麗塔》,台北:林鬱文化,1993年。
﹝美﹞Andrew Kimbrell原著,新新聞編譯中心編譯:《器官量販店》,1997年。
﹝美﹞G.薩頓(George Sarton)著,陳中人譯:《科學的生命》,台北:結構群發行,1990年。
﹝法﹞薩特(Jean –Paul Sartre)著,沈志明等譯:《薩特戲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8年。


二、論著: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市:笙易出版社,2000年。
李公昭:《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斯編著:《垮掉的一代》,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6年。
林樹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虹影編:《鏡與水--大陸女作家女性之愛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卷5,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張京瑗:《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張春興《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心理學名人傳》,台北:東華書局,2000年。
張春興、林青山著《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張寅德編選:《敘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陳炳良:《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奎憙:《教育社學會導論》,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書局,2000年。
單德興、何文敬主編:《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4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辜振豐著:《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出版社,200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趙憲章主編:《二十世紀外國美學文藝學精義》,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原著,鄧守信策劃:《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
鄧元忠:《反省史學:兼論西洋後現代文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羅鋼:《敘事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饒芃子等:《中西小說比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著作者不詳,敘言署名為漱石生:《晚清小說全集》,台北:博遠出版社,1987。


三、期刊論文:
王腊寶:〈怪誕、奇想和短篇小說〉,《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第1期。
王文興:〈羅麗塔的真面目-評〈Lolita〉〉,《美國研究》,1971年第3期。
王瑞:〈第十九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展映新片點評(下)〉,《當代電影》,1995年第5期。
王宜青:〈兒童視角的敘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內涵〉,《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申丹:〈從一個生活片段看不同敘事視角的不同功能〉,《山東外語教學》,1996年3月。
朱國昌:〈標誌移民身分的女性精神辨識--嚴歌苓小說論〉,《開放時代》,2003年第6期。
朱立立:〈邊緣人生和歷史癥結-簡評嚴歌苓《海那邊》和《人寰》〉,《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1994年第6期。
宋瑜:〈特別的聲音——對海外大陸女作家的文本透析〉,《小說評論》,1997年第6期。
李仕芬:〈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讀嚴歌苓的〈倒淌河〉〉,《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4期。
吳秀明:〈轉形期文學敘事現代性的遞嬗演進及特徵〉,《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吳其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兒童形象〉,《溫州師範人文學院》,2003年第3期。
奉仁英:〈廬隱的書信體和日記體小說的敘事分析〉,《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高文君:〈打開一個新的窗口-小說視點初探〉,《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第1期。
孫鳳儀:〈淺談代理孕母工具化暨其解決〉,《應用倫理通訊研究》,1999年第7期。
張法:〈傷痕文學: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江漢論壇》,1998年9期。
陳瑞琳:〈冷靜的憂傷--從嚴歌苓的創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學的特質〉,《華文文學》,2003年第5期。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1994年第6期。
連晨草:〈嚴歌苓小說的現代性〉,《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舒晉瑜:〈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作家〉,《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第10期。
曾進:〈美國嘻皮的歷史〉,《華盛頓觀察週刊》,2004年第37期。
楊東、吳曉蓉:〈疏離感研究的進展及理論構建〉,《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第1期。。
趙炎秋:〈論第一人稱敘事者的邊緣化〉,《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趙耀鳴、黃靜:〈讓心裡的永遠屬於心裡〉,《江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蔡秀美、陳彰惠:〈從母育護理談代理孕母合法化〉,《護理雜誌》,第45卷第3期。
劉立吾:〈論英語中第一人稱複數的指示意義〉,《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錢倉水:〈第一人稱小說的敘事越位現象〉,《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戴錦華:〈鏡像迴廊中的民族身分〉,《第二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1998年5月。
釋惠敏:〈佛教之生命倫理觀(Bioethics)-以「複製人」(Human Cloning)與「胚胎幹細胞」(Embryo stem cell)為例-〉,《中華佛學學報》, 2002年第15期。
金斯利(Craig Howard Kingsley)、藍伯特(Kelly G. Lambert)著,潘鎮澤譯:〈當了媽媽,你會更聰明〉,《科學人雜誌》,2006年2月。


四、學位論文:
王英馨:《以「網路途徑」探討代理孕母政策》,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葉如芳:《嚴歌苓的移民女性書寫》,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慧雯:《人工協助生產技術管制模式之法律政策分析—以代理孕母為管制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五、其他
舒欣:〈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旅美作家〉,《南方日報》,2002年2月1日。
蕭乾:〈一個值得正視的社會問題〉,《上海文匯報》,1995年7月4日。
嚴歌苓:〈母體的認可〉,《中國時報》,1998年3月30日。
鐘文宏:〈看代理孕母何不跳出傳統框框〉,《聯合報》,86年11月8日。


六、西文文獻
Appleby,Joyce, Lynn Hunt , and Margaret Jacob.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New York:W.W.Narton,1994.
Carr ,David. ”Narrative and the Real World :An Argument for Continuity” In History and Theory 25 ,1986.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Davidson.D. ”First Person Authority.” In Dialectica Vol.38,No2-3, 1984.
Gass,William H. 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0 .
Prince ,Gerald. A Dictionary of Nnarratolog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Sorrentino,Gilbert. Imaginative Qualities of Actual Thing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1.
Stanzel,F.K. translated by Charlott Goedsche, A Theory of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White,Hayden. Tropic of Discours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七、網頁資料
http://www.chinafilm.com.cn/(2004/05/23)。
http://www.filmsea.com.cn/(2004/05/23)。
http://sex.ncu.edu.tw(2004/08/28)
http://www.nchu.edu.tw/~chinese/chh10.1.htm1/(2004/07/28)
http://www.cosmiccare.org.(2005/12/17)
http://big5.xinhuanet/gate/big5/news.xinhuanet/book/ (2004/11/19)
http://life.fh1.net/Philosophy/bookclub/eastism.htm/(2005/3/01)。
http://www.etday.com/(2001/03/28)
http://www.ivftaiwan.com/sterile_insemination.asp/ (2006/05/12)。
http://www.wedar.com/index.htm/ (2005/05/20)
http://www.enliu.com.cn/articles/foreig/(2004/09/06)。
http://www.pts.org.tw/~prgweb5/life-drama/arch/mr.wei.htm/(2005/07/01)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document.cfm?documentid=734&charid=2/(2005/04/2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