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4103-11275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4103-112751
論文名稱
Title
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12-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1-04
關鍵字
Keywords
工作倦怠、工作滿足、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工作壓力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0 次,被下載 474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741 times.
中文摘要
論 文 摘 要

論文名稱 : 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頁數: 149
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
院校系所: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第一屆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 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論文
研究生: 陳世志 指導教授: 吳濟華

論文提要內容 :
犯罪矯正工作是刑事司法體系最後一道防線,攸關社會治安甚鉅﹔而矯正機構是監禁隔離作奸犯科違法亂紀犯罪人的處所。我國自八十年代解嚴後,政經蓬勃發展,社會結構急遽變遷,人民爭取權益運動高漲,而這些多元價值觀及偏離行為亦隨著暴增犯罪人數帶入矯正機構,致使具高度危險性及壓力性的管理工作益發艱鉅。因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對矯正機構的發展與工作績效扮演重要角色,所謂「要有好的基層戒護管理人員,才有好的矯正機構」,所以,其處於如此工作環境中,身心遭受的影響值得重視,而有加以探討之必要。本研究以22所矯正機構的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實施問卷調查,以個人因素為自變項,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為中介變項,工作倦怠為應變項,探討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間的關係,將蒐集之資料,利用SPSS10.0版For Windows之統計套裝軟體,在個人電腦進行資料分析,分析方式有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主要發現如下:
1. 工作壓力的平均數高於中間值,顯示基層戒護管理人員有偏高的工作壓力﹔且婚姻狀況、年齡、年資、薪資、工作職位及職務性質皆會造成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已婚較未婚或其他者工作壓力為低﹔30歲以下者的大於51歲以上者﹔年資10年以上者小於4-10年與3年以下者﹔薪資3-4萬者比4-5萬及5萬以上者感受較高的工作壓力﹔委任管理員比科員及職代人員有較高工作壓力﹔服夜勤者比日勤者有較高工作壓力。
2. 工作滿意的平均數高於中間值,顯示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對工作尚頗為滿意﹔且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年資、薪資、工作職位及職務性質皆會造成工作滿意有顯著差異。工作滿意度,男性高於女性﹔已婚者高於未婚或其他者﹔51歲以上者大於其他區間年齡,有年齡愈大滿意度愈高現象﹔年資10年以上者滿意度最大,有年資愈久滿意度愈高現象﹔薪資4-5萬者高於3-4萬者﹔科員高於委任及僱用管理員﹔日勤者高於夜勤者。
3. 工作倦怠的平均數低於中間值,顯示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倦怠尚不高﹔且年齡、年資、工作職位及職務性質皆會造成工作倦怠有顯著差異。30歲以下者之工作倦怠高於30歲者以上者﹔年資4-10年者之工作倦怠高於年資10年以上者﹔委任管理員之工作倦怠高於職務代理者﹔夜勤者之工作倦怠高於日勤者。
4.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對工作倦怠皆有顯著影響,即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有正向影響,工作滿意則對工作倦怠有負向影響。由於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均會影響工作倦怠程度,因此,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在高工作壓力與高滿意的雙重影響下,工作倦怠程度並不高。
根據研究實証發現及分析結果,對矯正機構暨其監督主管機關、基層戒護管理人員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使基層戒護管理人員能夠認清矯正工作的性質,掌握個人健康,學習紓解壓力的方法,拓展個人其他支持網路,作好壓力管理,降低工作倦怠感﹔而矯正機構暨其監督主管機關也能藉強化教育訓練,確立管理制度及工作說明書,從新設計工作定期輪調而使工作內容豐富及擴大化,建立全方位公平的績效衡量標準,提供多元方案及進修學習機會,積極改善工作環境品質及升遷管道等,以消除引發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工作壓力的不利因素,提升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倦怠感。
關鍵詞: 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工作倦怠。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矯正機構現況課題與相關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矯正機構及基層管理人員的概況與意涵………. 9
第二節 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2
第三節 工作滿意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48
第四節 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調查……………………………..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8
第三節 研究變項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工具…………… 69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樣本特性分析………………… 75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82

第四章 實証結果分析與政策意涵…………………. 84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84
第二節 個人變項與研究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86
第三節 研究變項間之相關分析………………………. 108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迴歸分析…………………………. 111
第五節 假設之檢定…………………………………….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6

附錄:問卷………………………………………………… 143


表 目 錄

表 2-1-1 監獄員額表……………………………………………………………. 12
表 2-1-2 看守所員額表…………………………………………………………. 13
表 2-1-3 矯正機搆基層管理人員與一般公務人員上班時數比較表…………. 16
表 2-1-4 矯正機搆基層管理人員與一般公務人員薪資比較表………………. 18
表 2-2-1 各學者有關壓力的定義觀點…………………………………………. 23
表 2-2-2 各學者工作壓力的定義………………………………………………. 24
表 2-3-1 工作滿意的定義彙整表………………………………………………. 48
表 2-3-2 Herzberg 的雙因子理論模式………………………………………… 52
表 2-3-3 公平理論……………………………………………………………… 56
表 2-4-1 工作倦怠定義彙整表………………………………………………… 62
表 3-3-1 工作壓力量表之信度係數…………………………………………… 72
表 3-3-2 工作滿意量表之信度係數…………………………………………… 73
表 3-3-3 工作倦怠量表之信度係數…………………………………………… 74
表 3-4-1 問卷之回收情況統計表……………………………………………… 76
表 3-4-2 研究之各矯正機構特性彙整統計…………………………………… 76
表 3-4-3 樣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表…………………………………………… 81
表 4-1-1 研究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 85
表 4-2-1 性別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86
表 4-2-2 性別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87
表 4-2-3 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88
表 4-2-4 婚姻狀況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89
表 4-2-5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婚姻為分組依據…... 89
表 4-2-6 年齡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91
表 4-2-7 年齡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92
表 4-2-8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年齡為分組依據…... 92
表 4-2-9 年資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94
表 4-2-10 年資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95
表 4-2-11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年資為分組依據…... 95
表 4-2-12 學歷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97
表 4-2-13 學歷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97
表 4-2-14 薪資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98
表 4-2-15 薪資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99
表 4-2-16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薪資為分組依據…... 99
表 4-2-17 服務地區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101
表 4-2-18 服務地區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101
表 4-2-19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服務地區為分組依據 102
表 4-2-20 工作職位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103
表 4-2-21 工作職位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104
表 4-2-22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及工作倦怠差異分析-以工作職位為分組依據 104
表 4-2-23 職務性質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之差異分析…………………….. 106
表 4-2-24 職務性質與工作倦怠之差異分析………………………………….. 107
表 4-3-1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分析………………………………….. 108
表 4-3-2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 109
表 4-3-3 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 110
表 4-4-1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多元迴歸分析……………….. 111
表 4-5-1 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個人變項對工作壓力顯著性分析結果……….. 112
表 4-5-2 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個人變項對工作滿意顯著性分析結果……….. 112
表 4-5-3 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個人變項對工作倦怠顯著性分析結果……….. 113
表 4-5-4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分析結果…………………………….. 113
表 4-5-5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結果…………………………….. 114
表 4-5-6 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結果…………………………….. 114
表 4-5-7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115










圖 目 錄

圖 1-3-1 研究流程……………………………………………………………… 6
圖 2-1-1 法務部矯正機構組織架構………………………………………….. 11
圖 2-2-1 GAS過程模式………………………………………………………. 28
圖 2-2-2 工作壓力之ISR模式………………………………………………. 29
圖 2-2-3 壓力處理和調適過程反應模式……………………………………. 30
圖 2-2-4 職業壓力指標OSI模式……………………………………………. 31
圖 2-2-5 個人健康之壓力與因應平衡分析圖………………………………. 43
圖 2-3-1 Maslow 需求層次模式……………………………………………... 51
圖 2-3-2 需求滿足理論之模式圖……………………………………………. 53
圖 2-3-3 工作滿意的工具性理論之模式圖…………………………………. 54
圖 3-1-1 研究架構……………………………………………………………. 6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王秉鈞(1995) 管理學。台北市:華泰。
王保進(1999) 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敏齡、許靜媛(1993) 壓力管理- -舒解工作壓力者的實用指南。台北:超越企業。
王秀文(1984) 台北地區民營企業女性主管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寶淦(1998) 政府經濟行政人員對現行考績制度滿意度之研究--以經濟部暨所屬行政機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樸(1991) 企業界員工工作滿意、工作投入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英培(1988) 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琲Z(1988) 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疲乏與其背景因素差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黃麗莉(1990) 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茂興、余伯泉(1995) 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巨流。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1995) 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
李美燕(1995) 台灣地區大學圖書館館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清華(1991) 女性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高雄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勝瑛(1985) 工作壓力的實証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八期:P157-190。
余德成(1992) 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女性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喜瑞(2001) 服務業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支持、工作滿足與顧客導向間關係之研究--銀行業之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幸台(1986) 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第九期:P205-238。
林茂榮、楊士隆(1993) 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傑斌/劉明德(2001) 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市:文魁資訊。
林建陽、楊士隆、許國顯(1997) 管理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犯罪矯正特刊,P18-36。
林建陽(1997) 台灣地區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實証研究。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四期:P163-187。
林志鴻(1998) 資訊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昌(1998)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坤(2000) 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証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P341-372。
林欽榮(2000) 企業心理學。台北市:楊智文化。
吳學燕(1994) 警察的壓力與管理。第二屆警察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40-46。
吳濟華、陳協勝(2001) 員工滿足及離職傾向之關聯因素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為例。公營事業評論,第三卷第三期:P91-114。
邱信憲(1994) 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國鉻(2000) 銀行行員的壓力源、工作倦怠與工作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惠玲(1989) 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清香(1979) 工作特性對教育行政人員工作滿足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貞仰(1994)譯 Ernest J. Mecormick/Daniel Ilgen原著。工業組織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段秀玲(1994) 壓力管理。台北:天馬文化。
徐木蘭(1984) 見樹又見林。台北:經濟與生活。
梁文嘉(1998) 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候望倫(1984) 工作壓力的實証研究--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爾忠(1983) 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5) 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三十五期:P13-56。
許國顯(1996) 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與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台生(1980) 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公務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台生、黃新福、張世杰(1994) 工作倦怠的文獻探討。銓敘與公保月刊第四卷第三期:P12-23。
黃英忠(1991) 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
黃三吉(1992) 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華(1996) 大學職員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紋(2000) 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P99-124。
陳明傳(1981) 我國警察機關激勵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甦彰(1981) 組織戰員工作壓迫感之個案實証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芳(1983) 社會工作員的工作疲乏、工作滿足、工作意願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村河(2000) 國營事業民營化留用員工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肥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娟(2000) 情緒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娟瓏(1998) 國內航空公司官服員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人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玉生(1987) 國中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第二十期:P37-54。
郭盈卿(1999) 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榮霖(1994) 國中教職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永泰(1997) 遠洋漁業台籍船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順天(1999) 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富華(1980) 工作滿足理論之研究--台北電話局的調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碧娟(1978)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滿足感之研究:激勵--保健兩個因素理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春(1983) 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第21期:p1-p2。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家振(1994) 銀行從業人員之人口統計特徵及人格特質對工作滿足感之影響--公營銀行與民營銀行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琰(1999)譯 Barbara J. Braham原著。正面管理壓力。美商:格羅.希爾。
張銘聰(2001) 大高雄地區醫學中心醫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1989) 商業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翁萃芳(2002) 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三十二卷第五期:P33-59。
彭剛力(1981) 人格特質、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來意(2000) 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觀富(1996) 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趙必孝(1990)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機構人員離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金融機構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貴鋒(1986) 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敏志(1993) 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第53期:P23-28。
潘正德(1995)譯 Jerrold S. Greenberg原著。壓力管理。台北市:心理。
榮泰生(1991) 管理學。台北市:五南。
樂以媛(1991) 解除壓力。台北市:聯經。
劉嘉發(1987) 警察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十七卷第四期。
劉淑惠(1987) 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惠(1991) 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煥然(1991) 影響女性員工工作滿足感及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佳鑫(1996) 員工滿意度之追蹤調查。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暑期專案研究論文。
劉一夫(1999)譯 Kate Keenan原著。駕馭壓力。香港:三聯。
蔡萬助(1999) 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國軍基層組織幹部為例。台北:黎明文化。
蔡淑娟(1986) 企管碩士個人變數、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崑源(1998) 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娟(1997) 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P206-208。
藍釆風(2000) 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出版社。
藍釆風、廖榮利(1994) 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三民。
鍾燕宜(1986) 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文(1987) 都市與鄉村基層警察人員勤務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玊雲(1989) 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守謙(2000) 資訊人員職業焦崩與離職決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法務部組織法。
監所矯正法規。
公務人員請假規則。
法務人員待遇一覽表。
監所管理人員服勤應行注意事項。
監所戒護管理問題之檢討專案調查報告彙編,民89,監察院司法及獄政委員會。
各項勤務說明書(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休假改進措施。
行政院暨所屬各級行政機關績效獎實施計劃。
法務部指定各監獄收容受刑人標準表。
法務部所屬各監獄暨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所屬各看守所九十一年度預算員額編制表

二、英文部份
Albertson,L.M.,& Kagan,D.N.(1987).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ers.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1(1)69-75.
Angle,H.L., & Perry,J.L.(1987). Orgnizational Commitment: Individual and Orgnizational Influence. Work and Occupations,10:123-146.
Atkinson,J.M.(1988).Copying with Stress At Work Wellingborough: Thorsons Publishers Limited.
Beehr,T.A.,& J.E.Newman(1978).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nizational affectiveness: A fact analysis, mode and literature review,Personnel psychology,31:665-699.
Blau,G.(1981).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social support,survice length and job stra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mance,27,279-302.
Caplan,R.D.,& Jones,K.W.(1975).Effectts of workload,role ambiguity, and type A apersona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Journal of applled psychology,60,713-719.
Cheek,F.E.& Miller,M.D.(1983).“The Experience of Stress for Correction Officer”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c.11:105-120.
Cooper,C.L.(1983).Stress research.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
Cooper,C.L., & Sloan,S.J., and Williams,S.(1988)Occup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Windsor.NFER-Nelson.
Dunham,J.(1984).Stress in teaching,NY: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Fineman,S.(1979).A psycholocial model of str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nageial unemoloyment,Human Relations,32,323-345.
Frederick Herzberg.(1959).Bernard Mausner and Barbara Snyderman,The Motivation to Work,New York: John Wiley.
French,J.R.P.(1974).A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 In G.V.Coelho.,D.A.Hamburg, & J.E.Adans(Eds).Coping and adaptation,NY:Basica Books.
French,J.R.P., & Kahn,R.L.(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Joumal of Social Issues,18,1- 47.
Freudenberger,H.J.(1974).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0(1):159-165.
Greenberg,(1995)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 New York:Viking.
Gupta,N., & Beehr,T.A.(1979).Job stress and employee behavior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23,373-387.
Hackman,J.R. & Lawler E.E.(1971).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fics, Journal of Applieed Psychology,55(3):259-286.
Herzberg,F.,Mausner & B.Syndeman(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NY:Wiley.
Hoppock,R.(1935).Job Satisfaction.Harper & Row Inc.New York.
Ivancevich,(1975).Uptimeing human resources:A case for preventive health and stress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dynamics,Auturn,5-25.
Kaplan & Stein(1984).Stress,Health and School teachers: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ofessions, Cambriidge of joumal education.10(3),154-159.
Katz,D., & Kahn,R.L.(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Locke,E.A.(1976)“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D. D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
Lutton Tom A.(1988).A study of burnout,Stress,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Elemenetary principals.ED.D.diss,University of La Verne.Califomia.Ann Arbor:VMI>1988.8909377.
Margolis,B.K.,& W.H.Kroes(1974)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train,In A.McLean(Ed), Occupational stress,Springfield,Illinois:Thomas.
Martin,T.N.,&J.R.Jr.Schermerhorm(1983).Work and nonwork influence on health:a research agenda using un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bal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4),650-655.
Maslach,C. & Jackson,S.E.(1986).Burnou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In S. Oskamp(E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Applic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5:133-153.
Mcgrath,J.E.(1970).A Conceptual formulation for research on stress,InJ.E.McGrath(Ed),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tress,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Miller,H.E.,Katerberg,R., & Hulin,C.L.(1969).Evaluation of the Mobley, and Hollingsworth model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ed Psychology,64(5):509-517.
Parker,Donald F., and De Cotiis,Thomas A.(1983).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for handling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32,160-177.
Pines,A., & Aronson,E.(1981).Burnout: For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L.W., & Lawer,R.E.(1971). Orgnizational,Work, and Personal Pactors In Employee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80:151-176.
Selye,H(1956).The stress of life,N Y:McGraw-Hill.
Schneider,C.P. & Alderfer.(1973).“Three Studies of Measures of Need Satisfaction in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89-505.
Smith,P.C.,Kendall,L.J., & Hullin,C.L.(1969). The Measur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e:Rand Mcnally.
Stacey Adams(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s” in leonard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b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 vol.2,267-300.
V.H. Vroom.(1964).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 John Wile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