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4110-1740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4110-174043
論文名稱
Title
論戰國策之士
A study of shi (士) in“Zhan Guo Zo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12-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1-04
關鍵字
Keywords
謀士、戰國策、先秦、策士
mou shi, Zhan Guo Zong, Pre-Qin dynasty, tse sh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5 次,被下載 1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士是先秦時期非常活躍的社會階層,這批人有知識、有能力、自我實現的欲望非常強烈,普遍把功成名就當作個人價值實現的主要標準,所謂「學而優則仕」。但在春秋戰國時代,士做官是有特殊含義的,它絕非僅僅作為統治秩序的意義,有人是為了升官發財,或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和社會參與意識,對他們而言做官只是一種手段,只有成為王者的幕僚,才有可能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基於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國內政、外交、軍事上矛盾重重,在應付這種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實力固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力必須依賴於人的智慧。於是,人的智慧和才幹受到特殊的重視,智慧的競爭為士的活躍與發展提供了推動力和活動場所。從王廷到社會底層,從文到武,從神秘的外交到公開對壘廝殺的戰場,從豪傑到流氓,到處都可見到士的身影。他們想用自己的才能去謀求權利地位,即通過當辯士、謀士或帝王師,出將入相,建功立業。

士人在戰國時代享有特殊的榮譽和待遇,甚至能駕馭一國政策,左右君王的決定和掌控國家的未來去向。而這些為國君或其其主人謀畫獻策的策士們,其表現出來的動機與目的或殊途同歸或有所差異,本文將就戰國時期行遊說之實的士人們加以論述。第一章就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加以說明,並就士的意義、策士崛起的時代背景、策士的流變與分類來說明戰國策士的類型與產生的機緣。第二、三章將以策士的行為、論辯的方法、遊說的結果來分析其趨利避禍的行事動機。第四章將列舉出不與功利主義和光同塵的卓立之士,並分析他們超越其他策士的地方與不同之處。以及列舉在戰國時期行遊說之實卻不屬於策士一流的士人行徑,並加以說明遊說與策論有何相異。第五章總結,希望能透過本文的剖析表達筆者對《戰國策》之士的認識與看法。
Abstract
士/shi/, 謀士/mou shi/,策士(tse shi) ( scholar who provide good idea, plans or strategies to king or power politicians) is a highly influential social class in Pre-Qin dynasty, those people are intelligent, talented, and self-actualization, possess a very strong desire to fulfillment; Accomplish both success and fame is their philosophy, standard and values. It echoes the old saying, “Officialdom is the natural outlet for good schola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 is the special implication that a士/shi/ make an official, it is not only for power, fortune, and fame, or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caring. Be an official is just a method; the concept behind this is the there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ir political ideals by becoming the trusted subordinate of the King and other powerful politician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a, the conflict of the domestic, diplomacy, and military affairs are keep happing between each states. Diplomatic power is the important role to deal these complicated situations, however the person’s talent is the key to diplomatic power. Thus, person’s talent and intelligent are attract the special attention. Under this competitive circumstance, Many powerful politician tend to hire 士/shi/ to give them advises, provide stage for 士/shi/ and facilitate their popularities.
Form royal to rural, civil to military, mysterious diplomacy to gruesome battlefield, gangster to hero, 士/shi/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y use their talent to pursuit powerful position, those person building accomplish by becoming a counselor or criticizer. 士/shi/ enjoy the special glorious treatment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a, they even can control country’s policy, influence the King’s decision and dominat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country. Those who contribute their intelligent and talent to their Master or King, might ha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motivations. This research focus on the士/shi/ who provide their talents for King and other powerful politician, and discuss their philosophy and value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respectively the motivation, hypothesis and methodology. Those aspects focus on “the meaning of 士/shi/”,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r setting about the rise of士/shi/”, “The change and classification of士/shi/” to interpret warring period士/shi/’s category and the reason about their ris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defines the士/shi/’s behavior, method of debating, and the result of lobby to analyze their motivation to toward successful and avoid failure. The fourth chapter lists the standout士/shi/ who has the strict moral code and disdains to follow such utilitarianism. It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s to discover the reason they beyond other士/shi/. The fifth chapter list the scholar who did the lobby behavior but not belong謀士/mou shi/, and define the difference by comparison above-mentioned two character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each chapter; hope can express the different viewpoin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策士(tse shi).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1
一、前人研究成果 ┈┈┈┈┈┈┈┈┈┈┈┈┈┈┈┈┈┈┈┈3
二、研究範圍 ┈ ┈┈┈┈┈┈┈┈┈┈┈┈┈┈┈┈┈┈┈┈┈4
三、策士的定義與分類 ┈┈┈┈┈┈┈┈┈┈┈┈┈┈┈┈┈┈5
四、策士與縱橫家的異同 ┈┈┈┈┈┈┈┈┈┈┈┈┈┈┈36
五、策士的辯論之術 ┈┈┈┈┈┈┈┈┈┈┈┈┈┈┈┈┈┈┈40
六、小結 ┈┈┈┈┈┈┈┈┈┈┈┈┈┈┈┈┈┈┈┈┈┈┈┈┈┈┈44
第二章 以趨利為動機 ┈┈┈┈┈┈┈┈┈┈┈┈┈┈┈┈┈┈┈┈┈46
第一節 利國 ┈┈┈┈┈┈┈┈┈┈┈┈┈┈┈┈┈┈┈┈┈┈46
一、 擴張版圖 ┈┈┈┈┈┈┈┈┈┈┈┈┈┈┈┈┈┈┈┈47
二、富強國政 ┈┈┈┈┈┈┈┈┈┈┈┈┈┈┈┈┈┈┈┈┈62
三、小結 ┈┈┈┈┈┈┈┈┈┈┈┈┈┈┈┈┈┈┈┈┈┈┈┈┈┈72
第二節 利家 ┈┈┈┈┈┈┈┈┈┈┈┈┈┈┈┈┈┈┈┈73
一、沽名釣譽 ┈┈┈┈┈┈┈┈┈┈┈┈┈┈┈┈┈┈┈┈┈73
二、加強權勢 ┈┈┈┈┈┈┈┈┈┈┈┈┈┈┈┈┈┈┈┈┈74
三、小結 ┈┈┈┈┈┈┈┈┈┈┈┈┈┈┈┈┈┈┈┈┈┈┈80
第三節 利身 ┈┈┈┈┈┈┈┈┈┈┈┈┈┈┈┈┈┈81
一、自我進取 ┈┈┈┈┈┈┈┈┈┈┈┈┈┈┈┈┈┈┈┈┈81
二、借其他策士之力 ┈┈┈┈┈┈┈┈┈┈┈┈┈┈┈90
三、小結 ┈┈┈┈┈┈┈┈┈┈┈┈┈┈┈┈┈┈┈┈┈┈┈93
第三章 以避禍為生存法則 ┈┈┈┈┈┈┈┈┈┈┈┈┈┈┈┈ 95
第一節 避國之禍 ┈┈┈┈┈┈┈┈┈┈┈┈┈┈┈┈┈┈┈┈95
一、為國紓難 ┈┈┈┈┈┈┈┈┈┈┈┈┈┈┈┈┈┈┈┈┈95
二、避秦之禍 ┈┈┈┈┈┈┈┈┈┈┈┈┈┈┈┈┈┈┈┈┈115
三、強化君權 ┈┈┈┈┈┈┈┈┈┈┈┈┈┈┈┈┈┈┈┈┈129
四、小結┈┈┈┈┈┈┈┈┈┈┈┈┈┈┈┈┈┈┈┈┈┈┈┈┈┈130
第二節 避家之禍 ┈┈┈┈┈┈┈┈┈┈┈┈┈┈┈┈┈┈┈┈131
一、忌驕奢 ┈┈┈┈┈┈┈┈┈┈┈┈┈┈┈┈┈┈┈┈┈┈131
二、深謀遠慮 ┈┈┈┈┈┈┈┈┈┈┈┈┈┈┈┈┈┈┈┈133
三、小結 ┈┈┈┈┈┈┈┈┈┈┈┈┈┈┈┈┈┈┈┈┈┈┈136
第三節 避個人之禍 ┈┈┈┈┈┈┈┈┈┈┈┈┈┈┈┈┈┈┈137
一、避己之禍 ┈┈┈┈┈┈┈┈┈┈┈┈┈┈┈┈┈┈┈┈┈137
二、為他人避禍 ┈┈┈┈┈┈┈┈┈┈┈┈┈┈┈┈┈┈┈┈145
三、小結 ┈┈┈┈┈┈┈┈┈┈┈┈┈┈┈┈┈┈┈┈┈┈┈┈┈148
第四章 卓行之士與策論之士 ┈┈┈┈┈┈┈┈┈┈┈┈ ┈┈┈┈┈┈┈149
第一節 卓行之士 ┈┈┈┈┈┈┈┈┈┈┈┈┈┈┈┈┈┈┈┈┈149
一、豫讓 ┈┈┈┈┈┈┈┈┈┈┈┈┈┈┈┈┈┈┈┈┈┈┈┈149
二、荊軻 ┈┈┈┈┈┈┈┈┈┈┈┈┈┈┈┈┈┈┈┈┈┈┈151
三、聶政 ┈┈┈┈┈┈┈┈┈┈┈┈┈┈┈┈┈┈┈┈┈┈┈153
四、侯贏 ┈┈┈┈┈┈┈┈┈┈┈┈┈┈┈┈┈┈┈┈┈┈┈155
五、縮高 ┈┈┈┈┈┈┈┈┈┈┈┈┈┈┈ ┈┈┈┈┈┈┈┈158
六、小結 ┈┈┈┈┈┈┈┈┈┈┈┈┈┈┈┈┈ ┈┈┈┈┈┈159
第二節 高士 ┈┈┈┈┈┈┈┈┈┈┈┈┈┈┈┈┈┈┈161
一、顏斶 ┈┈┈┈┈┈┈┈┈┈┈┈┈┈┈┈┈┈┈┈┈┈┈161
二、張孟談 ┈┈┈┈┈┈┈┈┈┈┈ ┈┈┈┈┈┈┈┈┈┈┈162
三、魯仲連 ┈┈┈┈┈┈┈┈┈┈┈┈┈┈┈┈┈┈┈┈┈ ┈163
四、小結┈┈┈┈┈┈┈┈┈ ┈┈┈┈┈┈┈┈┈┈┈┈┈┈┈┈165
第三節 策論之士 ┈┈┈┈┈┈┈┈┈┈┈┈┈┈┈┈┈┈┈┈167
一、以義不殺人之墨翟為例 ┈┈┈┈┈┈┈┈┈┈┈┈┈┈┈┈167
二、以孟子說梁惠王為例 ┈┈┈┈┈┈┈┈┈┈┈┈┈┈┈┈┈┈173
三、以變法改革之吳起與商鞅為例 ┈┈┈┈┈┈┈┈┈┈182
四、以建立帝王政治之韓非為例 ┈┈┈┈┈┈┈┈┈┈┈┈190
五、小結 ┈┈┈┈┈┈┈┈┈┈┈┈┈┈┈┈┈┈┈┈┈┈┈┈┈┈┈┈┈┈┈195
第五章 結語 ┈┈┈┈┈┈┈┈┈┈┈┈┈┈┈┈┈┈┈┈┈┈┈┈┈┈┈┈198
參考書目┈┈┈┈┈┈┈┈┈┈┈┈┈┈┈┈┈┈┈┈┈┈┈┈┈┈┈┈┈┈┈┈20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主要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
一、古籍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清)王先謙:《增捕荀子集解》,台北,蘭台書局,1983。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海,中華出版社,1959。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台北,世界書局,1988。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鼎文書局,197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中華書局,1996。
(漢)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宋)朱 熹:《四書集注》,台南,大孚書局,198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明)李 贄;《續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83。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明)淩汝亨:《管子集評》,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漢)鄭 玄:《周禮鄭氏註》,山東,友誼書社,1992。
(漢)劉 向:《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9。
(清)劉寶楠、劉恭冕:《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81。
(宋)蘇東坡:《東坡志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二、專書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
王明信 可永雪:《史記研究集成第七卷─史記人物與事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王初慶等:《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2002.3。
王式之、李碩之:《吳子淺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王 淮:《老子探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台北,立青文教,1999。
池 楨:《靜靜的思想之河─戰國時期國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7。
宋孟樵:《滑稽群像》,台北,國家出版社,1991.5。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吳宏一:《史傳散文》,台北,桂冠圖書,1988.9.30。
吳禮權:《言辯的智慧》,台北,鴻世村文庫,199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上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邢兆良:《墨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1。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李羅力、唐惠建、南兆旭、崔雪、李碩:《中華歷史通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
李學勤:《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沈長雲:《中國歷史─先秦史》,北京,中國青年,1998。
房中立:《縱橫家全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6。
尚秉和:《周易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
倉修良:《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4。
孫望編:《唐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0。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9。
許倬雲:《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國風出版社,1967.1。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許仁圖:《帛書戰國策》,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5。
張其昀:《中國五千年史─戰國史》,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9。
張慧良:《策謀學─戰國策:人性本質的掌握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張彥修:《縱橫家書─戰國策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8。
張 新:《中國名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11。
張志和 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1。
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韓非子的辯論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郭 丹:《左傳國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8。
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郭慶藩:《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台北,中華書局。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陳雙景:《危機談判》,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陳 山:《中國武俠史》,三聯書店,1992.12。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賀 濤:《賀先生文集》、台北,博遠出版社,1990。
賀凌虛:《商君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程翔章 王耀輝:《縱橫家智謀》,嘉義,千津出版社,2001。
焦 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彭永捷:《中國縱橫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2。
馮成榮:《墨子行教事蹟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5。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76。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1。
黃 暉:《論衡校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 寬:《戰國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1990。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
溫洪隆:《新譯戰國策》,台北,三民書局,2008。
葉玉麟:《三蘇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9。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古代篇》,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9。
趙善詒:《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四川,重慶出版社,1998.4。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彙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鄭杰文:《戰國策文新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0。
鄭杰文:《能言善辯─中國古代縱橫家論縱橫家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10。
鄭良樹:《中國哲學叢刊─商鞅及其學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8。
劉子清:《中國歷代故事評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8.4。
劉雲柏:《中國兵家管理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
劉文典:《新編諸子集成─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錢宗范等:《中國歷代史話》,北京出版社,1992.8。
錢 穆:《民族與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蕭登福:《鬼谷子研究》,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
鍾 文:《春秋穀粱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譚戒甫:《墨經分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三、論文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論文,2004。
周鳳五:《六韜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78。
馬慧蘭:《戰國策論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黃海華:《戰國寓言研究》,輔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76。
黃信彰:《韓非子君德思想研究》,文大中文系碩士論文。
雷志華:《先秦縱橫家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歐小蓉:《史記中的策士形象研究》,重慶師大碩士論文,2004。
劉雅惠:《戰國策士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0。
蔣聞靜:《戰國策寓言探析》,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
簡永宗:《戰國寓言研究》,玄葬大學碩士論文,2001。
四、期刊
王 健:《縱橫戰爭與楚懷王擒縱張儀原因辨析》,中國史研究,1998。
王 牧:《重評蘇秦》,史學月刊,1992。
白豔秋:《戰國時代人才走向態勢分析》,世紀橋學報,2009。
李 瑄《試論戰國策士的人生理想》,重慶師專學報,2000。
李 琳:《論戰國策中士的價值取向及其成因》,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
李 琛《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入世精神》,咸寧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
杜軍龍:《春秋戰國時期民之地位的升降變遷》,晉中學院學報,2008。
苗潤蓮:《論戰國縱橫家的地域分佈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2006。
高 文:《朝秦暮楚與不擇手段─蘇秦與于連之比較》,株州工學院學報,2002。
高超群:《謀士的心思》,領導文萃,2003.10。
陳榮慶、龔豔芳:《試論戰國士人的俸祿變化與戰國學術興盛》,北方論叢,2007。
張彥修:《戰國策主題思想試探》,管子學刊,1999。
裴默農:《張儀弱楚的欺詐外交》,外交學院學報,1991。
蔡歡歡:《論縱橫家的人生價值觀》,法治與社會,2009。
翟江月:《從戰國策看戰國時期社會風氣與思想傾向》,管子學刊,2008。
劉 蓉:《春秋時代的私徒屬》,史學集刊,2004.10。
盤劍波:《論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崛起及其貢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盧卿忠:《謀士階層的典型代表─蘇秦形象評析》,甘肅理論學刊,1999。
魏秀豔:《戰國策對蘇秦形象的成功描寫》,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9。
羅家坤:《兩類策士兩種策術》,天中學刊,1997.8。
蘇 雲:《談戰國策中的士》,昌吉師專學報,200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70.20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70.20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