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4111-2043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4111-204342
論文名稱
Title
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政治脈絡--夏志清、李歐梵與王德威之間的傳承與變遷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s: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oship between Hsia. C. T, Leo Ou-Fan Lee and David Der-Wei Wa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1-04
關鍵字
Keywords
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離散、王德威、李歐梵、夏志清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Obsession with China, Diaspora, David Der-Wei Wang, Leo Ou-Fan Lee, Hsia.C.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從夏志清、李歐梵再到王德威前後相繼,可看成是海外現代文學研究三代華人學者之典範。其中以夏志清為首,他的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改變了現代文學經典作家的格局,並成為「重寫文學史」熱潮的推手。至90年代後則以新一代中堅人物李歐梵、王德威為代表,他們圍繞著「現代性」的核心觀念,對20世紀中國文學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和發掘。他們將中華文化傳統潛移默化於中西合併的複合學術理念中,同時以自身的學術創意延續此一傳統。
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之間大致有一個共同立場為「在五四敘事和左翼敘事之外,重構一種區別於左翼主流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脈絡」,這裡的重構並非指全盤否定或二元對立,而是站在一種重新思考與詮釋的角度來提出反思與質疑。但也因為這三位文學評論家分處於三個不同世代,受到不同時代背景的影響,使得他們提出的質疑立場與觀點勢必有所區隔。我們可由此看出夏志清、李歐梵和王德威三人之間存在一種類似的思想傳遞,但在這條類似的思想脈絡底下,他們卻是用全然不同方法來建構中國現代文學史。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問題意識 3
參、研究背景 6
肆、文獻探討 13
伍、研究方法 15
陸、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外在環境與文學思想的孕育 19
第一節 夏志清:超越成王敗寇 19
第二節 李歐梵:抗拒權力現實 25
第三節 王德威:擺脫民族國家 30
第四節 小結 35

第三章:內在選擇與文學思想的開展 39
第一節 夏志清:世界觀下的感時憂國 39
第二節 李歐梵:超越傳統的邊緣性 46
第三章 王德威:超越五四的眾聲喧嘩 53
第四節 小結 62

第四章:中國現代文學思想的政治性 65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脈絡中的政治性 65
第二節 夏志清、李歐梵和王德威獨特離散性下的感時憂國 71
第三節 小結 81

第五章:結論 85

參考文獻: 8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王德威,《小說中國──晩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 年。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 年。
王綱領,《中國現代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2002。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 年。
呂正惠、鄭遐秋,《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年。
胡曉眞,《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年。
王志宏,《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台北:三民,1994。
郭延禮《愛國主義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丁淼,《三十年代文藝總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國府遷台後的局勢與文藝發展〉,《二十世紀新中國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2003。
【英文書籍】:
Hsia, C. T.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99)
---- “On the ‘Scientific’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 Reply to Professor Prusek,” in Leo Lee (ed.)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0)
Leo Ou-Fan Lee.“On the Margins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Some Personal Thoughts o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Periphery,” in Daedalus, 120(20),1991, pp. 207-226.
【中文期刊】:
李歐梵,〈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鄭闖琦,〈從夏志清到李歐梵和王德威-一條八○年代以來影響深遠的文學史敘事線索〉,《文學理論與批評》,2004 年第1 期。
侯作珍,〈魯迅和張愛玲文學的現代性與虛無感〉,《文學新鑰》,2005 年第3 期。
魯太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現狀與未來走向〉,《文學理論與批評》,2006 年第6 期。
李楊,〈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兩種讀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 年第1 期。
欒梅健,〈「海外漢學」與學術自主創新〉,《文藝報》,2006 年第64 期。
季進,〈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管窺〉,《當代作家評論》,2007 年第4 期。
季進,〈華語文學:想像的共同體──王德威訪談錄〉,《渤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4 期。
彭松 唐金海,〈海外華人學者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傳統因素—以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為例〉,《文學評論》,2007 年第5 期。
周新順,〈現代性的迷思—李歐梵、王德威中國文學現代性研究述評〉,《文藝評論》,2007 年第4 期。
徐敏,〈“公正”而“客觀”的文學史?──由夏志清和曹聚仁的文學史書寫談起〉,《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 年第2 期。
劉麗娜、傅學敏,〈超歷史的風格史書寫──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批評風格的考察及其啟示〉,《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 年第7 期。
練暑生,〈中國現代文學、文化中的頹廢和城市──評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文藝研究》,2005 年第8 期。
妥建清,〈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空間體驗──兼與李歐梵先生商確〉,《汕頭大學學報》, 2009 年第25 卷第2 期
廖炳惠,〈李歐梵的浪漫與現代探索〉,《文訊月刊》,2002 年第204 期。
李鳳亮,〈民族話語的二元解讀──論李歐梵的文學現代性思想〉,《文藝研究 》,2006 年第6 期。
吳士余,〈現代意味的學術自述〉,載於《中華讀書報》,2002 年。
楊建兵,〈沒有五四,何來晚清──兼與王德威先生商確〉,《汕頭大學學報》,2008 年24 卷第5 期。
程光煒〈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 》,2009 年6 月第15 期。
【論文】:
李圭之,《近代日本的東洋概念──以中國與歐美為經緯》,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6。
江雅貞,《比較兩蔣時代一個中國政策之背景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2002。
張智誠,《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台戰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2001,第25頁。
蕭安凱,《小說中國.虛構華文.想像台灣──論王德威的文學敘事與史觀》,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蘇益芳,《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劉紹鈴《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書評】:
夏志清,〈阿圓回去了──《我們仨》〉,原載台灣《中國時報》,轉載《參考消息》,2003。
王德威,〈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再版,2001。
【報紙】:
王德威,〈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上)〉,《聯合報》,2006 年7 月8 號。
【參考網站】:
徐敏,〈美的文學與人的文學—重讀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2009。
原載於蘇州大學現代中外文化關係研究所http://www.zwwhgx. com/content.asp?id=2305。檢索日期2010 年3 月8 日。
劉峰杰,〈夏志清與新批評:在藉鑑中創造〉,2009。原載於蘇州大學現代中外文化關係研究所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id=2574。檢索日期2010 年3 月20 日。
朱崇科,〈重構與想像:上海的現代性──評李歐梵<上海摩登>〉,2009。
原載於蘇州大學現代中外文化關係研究所http://www. zwwhgx. com/content.asp?id=1831。檢索日期2010 年4 月19 日。
邢舟,〈文學行旅,世界想像〉,2008。原載http://www.yzzk.com/htm/bookfair2008/04i.html。檢索日期2009 年10 月25 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9.82.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9.82.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