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7109-0027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7109-002715
論文名稱
Title
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類型之關係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rror Types in Word Recogni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1-07
關鍵字
Keywords
分散隨文、部首識字、部件識字、聲符歸類、識字錯誤、識字策略
phonetic compound strategy, distributed recognition strategy, error types, radical recognition strategy, word recogni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8 次,被下載 258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87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識字教學策略與其對應之識字錯誤類型。基於型態辨識的特徵比對理論,「聲符歸類教學策略」與「形聲字」、「部件部首教學策略」與「部件字」的識字錯誤應存在對應的關係。更明確而言,「聲符歸類教學策略」應有利於降低「形聲字」的識字錯誤率;相對地,「部件部首教學策略」應有利於減少「部件字」的識字錯誤率。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左營區文府國小四年級學生,以便利取樣選取實驗組二班與對照組一班共99位學生進行個別實驗教學,實驗組的學生分別接受「聲符歸類教學策略」或「部件部首教學策略」,對照組的學生則接受傳統的「分散隨文教學策略」,依變項為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字音錯誤率與字形錯誤率。研究結果指出接受「聲符歸類教學策略」的學生,在形聲字的字音和字形錯誤率均顯著低於接受部件部首教學策略的學生,接受「部件部首教學策略」的學生僅在「部件字」的字形錯誤率顯著低於接受傳統「分散隨文教學策略」的學生。此外,在同一教學策略內之字類與識字錯誤率的交互作用方面,接受「聲符歸類教學策略」的學生,僅在「形聲字」的字形錯誤率上顯著低於「部件字」的字音錯誤率。接受「部件部首教學策略」的學生,在「部件字」的字形和字音錯誤率均顯著低於「形聲字」的兩種識字錯誤率。不同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率的對應關係僅部份受到實徵資料的支持,這種對應關係不一致的情況,可能原因為字音比字形在中文識字方面具有較明顯的促進效果。文末並提出識字教學策略的啟發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tudents’ error types in word recognition would be contingent upon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feature-matching theory in pattern recognition, it was predicted that, the phonetic compound strategy would reduce the error rat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whereas the radical recognition strategy would lower the error rat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 A quasi-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hich ninety-nine 4th-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receiving phonetic compound strategy, radical recognition strategy, and distributed recognition strategy respectively. The dependent measures consisted of shape error rate and pronunciation error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os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phonetic compound strategy exhibited lower shape and pronunciation error rates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distributed recognition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radical recognition strategy exhibited lower shape error rate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distributed recognition strategy. Regarding the interaction of character types and error types within a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y, for thos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phonetic compound strategy, the shape error rate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was lower than the pronunciation error rate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 For thos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radical recognition strategy, both the shape and pronunciation error rates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The conting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rror types in word recognition were partially supported by empirical data. Possible reason would be that the pronunciation might produce a more prominent facilitation effect than that of the shape in Chinese word recognition.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word recogni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識字能力 3
第二節 從識字歷程探討識字錯誤的原因 4
第三節 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的關係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9
第二節 研究工具的發展與信、效度分析 10
第三節 實驗程序 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5
第一節 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在識字錯誤類型上的比較 15
第二節 單一識字教學策略在不同識字錯誤類型間的比較 17
第五章 討論 19
第一節 不同識字教學策略間的討論 19
第二節 不同識字錯誤類型間的討論 2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22
第四節 結論 23
參考文獻 24
一、中文部份 24
二、西文部份 26
附錄 28
附錄(一)「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使用同意書 28
附錄(二)實驗教學期程、課程設計與學習單 29
附錄(三)各週上課進度表 38
附錄(四)識字教學計劃 39
附錄(五)老師同意書 40
附錄(六)家長同意書 41
附錄(七)前測預試說明 42
附錄(八)前測修正後題目 44
附錄(九)後測預試說明 45
附錄(十)後測修正後題目(A卷、B卷) 4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丘慶鈴(2003)。避免小學生寫錯別字之教學策略。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慧娟(2004)。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視知覺上之比較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33-66。
江淑惠(1997)。對識字教學的幾點意見-兼「集中識字」法之檢討。台北師院語文集刊,2,1-15。
呂美娟(2000)。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07-235。
邱明秀(2004)。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 尹(2007)。文字學概說。台北市:正中。
林如美(2005)。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初穗、張淑慧、劉文英、吳佑佑、蔡育秀、郭邦彥、顏詩尹(2006)。比較學齡前自閉兒童與正常兒童是聽覺理解及識字能力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03-216。
吳宜貞、黃秀霜(2004)。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6(1),1-12。
邵慧綺(2002)。閱讀障礙者的視、聽知覺功\能對其識字學習之影響。屏師特殊教育,3,9-16。
邵慧綺(2003)。視知覺能力與聲韻能力對閱讀障礙者識字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87,27-33。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胡永崇(2005)。國小四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實驗教學後之學習表現與相關認知變項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1-40。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1。台北: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1986)。由兒童會錯意的字分析探討兒童認字方法。華文世界,39,25-32。
洪儷瑜(1997)。「漢字視知覺測驗」編製初步報告。師大學報,42,59-73。
洪儷瑜(2002)。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三年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6。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曾世杰(1996)。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3-0301-H-024-009;NSC-84-0301-H-024-001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市:遠流,539-582。
侯雅齡(2003)。語文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策略-語言經驗法及集中識字教學的應用實例。屏師特殊教育,7,24-31。
陳靜子(1996)。國語低成就兒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效果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秀芬(1999)。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25-251。
陳學志主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陳慶順(2001)。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15-237。
陳淑麗、曾世杰(1999)。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05-223。
秦麗花(2002)。從漢字的特性與學習談兒童識字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屏東特殊教育,3,1-8。
秦麗花、許家吉(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黃秀霜(1998)。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之編製及國語低成就兒童認字困難之診斷(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86-2413-H-024-009)。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高師大教育學刊,22,71-88。
葉素玲、林怡慧、李金鈴(2004)。中文字形結構在國小學生字形相似性判斷所扮演的角色。教育與心理研究,27(1),93-115。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高尚仁、楊中芳編,中國人-發展與教學篇,404-448,台北市:遠流。
盧家宜、孫淑柔(2006)。結合以詞帶字、視聽提示、重複練習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方案對中度智障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17-242。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0,39-43。
鄭昭明(2001)。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潘怡文(2005)。隨課文聲符歸類識字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孟蓉(2003)。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2006)。有趣的字族識字法。載於羅秋昭著,字族識字活用寶典。台北市,小魯。

二、西文部份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arch, 1992.
Conrad, R. (1972). Short-term Memory in the Deaf: Test for speech coding. Psychology, 63, 173-180.
Manis, F. R., Szeszulski, P. A., Holt, L. K., & Graves, K. (1990). Variation in component word recognition and spelling skills among dyslexic children and normal readers. In T. H. Carr & B. A. Levy (Eds.), Reading and its development : Component skills approaches.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Inc.
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1981). An inter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1. And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75-407.
Seigel, L. S. (1993). The cognitive basis of dysllexia. In M. Howe & R. Pasnak(Eds. ), Emerging them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