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9111-0007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9111-000743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的地緣戰略與政治秩序
Taiwan’s Geo-Strategy and Political Order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12-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1-09
關鍵字
Keywords
地緣政治、地緣戰略、政治秩序、臺灣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Geopolitics of Taiwan, Geo-strategy, Political Ord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0 次,被下載 220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04 times.
中文摘要
1602年以降,臺灣在諸強權的「大競賽」過程,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不斷演義著政權更迭的劇碼,而「戰略、政治秩序與歷史」正是理論主軸。法律、戰略與歷史,這是三個古老的概念。在這三個領域之間,個別領域內的事件,很容易對其他的領域產生重大或深遠的影響。
理解一國的地緣政治目標及其未來,則須將其過去置於地理脈絡中加以分析。地理上,臺灣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點,同時也是因為臺灣正位於「亞洲地中海」三角形廣袤水域的頂點,正是由於臺灣在東亞海域所處的地理位置,據此開啟東西方海權圍繞著臺灣而進行的海權競逐。國家對外行為必然會涉及國家利益,因此,國家制訂對外政策也必然會有一套既定的準則加以參照,地緣政治密碼就是一組準則;更精確的說法,地緣政治密碼決定國家的利益,並且確認對國家利益的威脅以及對這些威脅可能的反應本質。
本研究將分從臺灣(地方)、東亞(區域)與全球層次,分析並釐清臺灣地緣政治變遷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強權領臺、據臺與殖民臺灣時期法律與戰略之相互影響,進而從地緣戰略與政治秩序安排的視角,解明臺灣受地緣政治(經濟)制約的歷史。臺灣的地理位置、國際政治的空間以及強權競逐權力的賽局,界定臺灣的「基地」命運。臺灣的歸屬就在國際強權互動過程,在戰爭的階段定著,也因著國際政治權力的角逐,而不斷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
最終分析上,對外戰略的思考與規劃,影響並界定對內統治的政治秩序安排。一言以蔽之,地理形塑臺灣島嶼.海洋國家性格,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界定著臺灣四百年來被不同政權統治的歷史。
Abstract
Decades after 1602, Taiwan was an unique stage for continual showing of power struggles of various great powers. Three ancient concepts, including strategy, political order and history are precisely the main axles connecting these historical events. Each one of these domains would have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interweaved with others.
Geographically, Taiw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 out of the continent, it is also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is so call “Asiatic Mediterranean” triangl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aiwan thus unpreventable made it revolving in the struggles among international powers. The action of a state definitely will aim at its national interest. The foreign policy of a nation would be set according to a guided rule which included the geopolitical code. To be more precise, the geopolitical c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to identify national interest as well as adversary and to react against them.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ree geological levels, including local level of Taiwan, regional level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level to analyze the geopolitics of Taiwan and to examine various powers which had ruled Taiwan in the history.
In terms of the geography matters, the maritime power disposition, the geopolitics and the geo-economy are factors to shape up the destiny of Taiwan for some 400 years by different powers from the world.
In the final analysis, based on a principle that political order would be changed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stratagem, it shows that the consideration and planning of foreign strategy would have great impact in the domestic political order and administrative policy. In one word, the geological location of Taiwan put it in the cross road of the ocean while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factors confine Taiwan to be ruled by invasion powers for the last four hundred yea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30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概念界定................ 34
第貳章 荷蘭帝國統治時代(1624-1661)........ 41
第一節 爭逐東亞海域霸權................ 43
第二節 據臺時期地緣戰略................ 52
第三節 殖民臺灣之政治秩序............... 56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參章 鄭氏政權統治時代(1661-1683)........ 75
第一節 清、鄭和戰之政治意涵............... 76
第二節 明鄭時期的地緣戰略................ 88
第三節 「復明基地」的政治秩序.............. 93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肆章 清帝國統治時代(1684-1895)......... 105
第一節 東亞海域權力賽局................. 107
第二節 帝國論理與戰略.................. 112
第三節 帝國邊陲的政治秩序................ 120
第四節 小結....................... 131
第伍章 日本帝國統治時代(1895-1945)........ 133
第一節 東亞朝貢體系的崩解................ 134
第二節 「南進論」的地緣戰略............... 142
第三節 殖民臺灣之政治秩序................ 153
第四節 小結....................... 168
第陸章 中華民國統治時代(1945-2008)........ 171
第一節 東亞地緣政治變遷................. 173
第二節 地緣戰略的定著與漂流............... 184
第三節 軍政與憲政的政治秩序............... 193
第四節 小結....................... 205
第柒章 結論.................... 2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9
第二節 臺灣的地緣政治密碼................ 213
第三節 臺灣的未來.................... 215
參考書目...................... 219
附錄........................ 23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1993, 1600-1930台灣史。臺北:武陵,3月二版。
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著,王國璋譯,1999,地理大發現(1400-1600) 。臺北:麥田出版,5月初版。
山謬.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初版。
天下雜誌編著,1992,發現台灣(上冊)。臺北:天下雜誌,2月初版。
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金鋒等譯,1959,太平洋戰爭史(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1月第1版。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台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3月初版。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8月二版。
王家儉,1984,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2月初版。
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1981,中華百科全書(第一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3月首刊紀念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1月二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臺北:立緒出版,4月初版。
安東尼.紀登斯(Ant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2005,民族國家與暴力。臺北:左岸文化,12月初版。
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著,劉北成等譯,1990,韋伯:思想與學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月初版。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2006,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10月初版。
史塔夫理阿諾斯(L.S.Stavrianos)著,吳象嬰、梁赤民譯,2004,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9月初版18刷。
皮爾希.伊采兒、羅素.費爾德(Pearcy G.Etzel, Russell H. Fifield)等著,屈彥遠譯,1960,世界政治地理。臺北:教育部,12月初版。
白魯恂(Lucian Pye)著,饒祖康譯,1991,中共的商業談判作風─一個文化心理的剖析。臺北:風雲時代,3月初版。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5,台灣文化志(上卷)。臺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1月初版。
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郭方等譯,2000,近代世界體系,第二卷。臺北:桂冠,9月初版二刷。
伊藤潔著,江萬哲譯,1994,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 。臺北:新遠東出版社,12月初版。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炳輝編譯,1987,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5月第1版。
沈偉烈編,2004,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2月第1版。
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等校譯,2006,戰爭論。臺北:左岸文化,10月初版。
Klaus B.Jensen & Nicholas W.Jankowski著,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臺北:五南圖書,6月初版一刷。
阮銘,2006,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臺北:玉山社,2月初版。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2月五版。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出版,12月初版。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等譯,200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8月三版。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臺北:前衛出版社,8月初版。
吳正龍,2000,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臺北:文津,9月初版。
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臺北:聯經出版,5月初版。
吳密察,1991,台灣近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9月初版。
林文程,2000,中共談判的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8月初版。
林惠琇,2009,「六三問題」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菁英自治主張之研究。臺北:稻鄉,9月初版。
林熊祥,1977,臺灣史略。臺北:青文,第2版。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第四卷)。臺北:桂冠圖書,12月初版。
約翰.梅森(John Mason)著,何宏儒譯,2001,冷戰(The Cold war1945-1991)。臺北:麥田,3月初版。
家永三郎著,何欣泰譯,2006,太平洋戰爭。臺北:臺灣商務,11月初版。
豬口孝著,劉黎兒譯,1992,國家與社會。臺北:時報文化,4月初版一刷。
徐光明、林蘿嬪(Robyn Lim)合著,2004,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印,6月初版。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譯,2001,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臺北:遠流出版,10月初版。
宮崎正勝著,趙韻毅譯,2006,世界史圖解。臺北:商周出版,6月初版。
高賢治,1978,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圖書,3月初版。
連溫卿,2003,台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香出版社,11月再版。
麥可.哈德與安東尼奧.納格利(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著,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臺北:商周,7月初版。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月初版。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九五二─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治發展的影響 。臺北:正中書局,10月初版。
孫歌,2001,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出版,10月初版。
國玉奇、丘德諾夫合著,2007,地緣政治學與世界秩序。重慶:重慶出版社,1月第1版。
國史館編,2000,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臺北:國史館,初版。
陳孔立編,1996,台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1月初版。
陳在正,2003,台灣海疆史。臺北:揚智文化,3月初版。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6月二版一刷。
陳浩洋著,江秋玲譯,1992,台灣四百年庶民史。臺北:自立晚報,5月初版。
陳捷先,2001,不剃頭與兩國論。臺北:遠流,5月初版。
陳碧笙,1993,台灣人民歷史。臺北:人間出版社,9月初版。
郭弘斌,2001,荷據時期台灣史記。臺北:台原出版社,1月第一版。
曹永和,1954,「荷蘭與西班牙占據時期的台灣」,台灣文化論文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8月初版。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10月初版。
曹永和,2006,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0月初版十刷。
曹永和,2006,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月初版。
梅孜主編,1997,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1949.11-1996.4)。北京:時事出版社,第1版。
梁伯華,1991,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1月初版。
陸俊元,2005,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12月第1版。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臺灣文獻館,12月初版。
湯錦台,200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臺北:貓頭鷹,12月初版。
許雪姬,1993,洋務運動與建省─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臺北:自立晚報,3月初版。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9月初版。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9月初版。
張文奎編,1991,政治地理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月第1版。
張炎憲,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月初版。
張勝彥,1996,台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月初版。
張錫模,2002,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臺北:玉山社,7月初版。
張錫模,2003,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世界政治首部曲(610A.D.-1914A.D.)。臺北:玉山社,2月初版。
張錫模,2006,全球反恐戰爭。臺北:東觀國際文化,11月初版。
張錫模,2006,臺灣史講義。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
張錫模,2007,地緣政治學講義。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
黃文雄著,李明宗譯,2001,中國與近代東亞。臺北:草根,1月初版。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臺北:五南,2月初版。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2002,台灣總督府。臺北:前衛,5月修訂一版。
黃靜嘉,1960,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臺北:自刊,5月初版。
黃靜嘉,2002,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5月初版二刷。
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著,劉北成譯,1998,國家與社會革命。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月初版。
楊彥傑,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聯經,10月初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5月13版。
趙國輝,2010,國際法與近代中日台灣事件外交。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月初版。
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出版社,2月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2004,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12月一版六刷。
劉必榮,1989,談判。臺北:時報文化,6月初版。
劉妮玲,1983,「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9)。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蔡東傑,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1月初版。
歐文.拉提摩爾(Owen Lattimore)著,唐曉峰譯,2005,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1月第1版。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臺北:遠流,2月一版。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臺北:前衛出版社,2月初版。
戴寶村,2006,台灣政治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1月初版。
簡後聰,2003,台灣史。臺北:五南,2月初版。
蕭宗煌、呂理政,2006,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導覽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7月初版。
魏鏞,1993,社會科學的性質與發展趨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月二版。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8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X,2002年4月,「台灣:亞洲的阿奇里斯之腱」,Taiwan News總合週刊,第24期,頁34-37。
王傳照,2004年4月,「二次大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地緣政治戰略」,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頁33-42。
余家哲、李政鴻,2008年夏季號,「台灣的地緣戰略」,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2期,頁149-181。
李強,1998年5月,「傳統中國社會政治與現代資本主義-韋伯的制度主義解釋」,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36-52。
林文程、林正義,2006年12月,「臺灣修憲與台美中三角關係」,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25-164。
吳昆財,2005年3月,「1949年的台灣:以《美國外交檔》(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為論述主軸」,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頁10-38。
胡月涵(Johannes Huber)原著,林偉盛譯,2002年9月,「中國移民對抗東印度公司: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第53卷3期,頁95-123。
莊松林,1959年12月,「荷蘭之台灣統治」,台灣文獻,10卷4期,頁1-26。
徐國章,1999年6月,「台灣總督府組織初探:一八九七年十月台灣總督府官制制定前之組織變遷」,台灣文獻,50卷2期,頁15-51。
許介鱗,2003年5月,「福澤諭吉的文明觀與脫亞論」,歷史月刊,第184期,頁34-43。
陳清泉,2010年6月,「明鄭時期的地緣政治密碼析論」,東亞論壇季刊,第468期,頁103-114。
陳清泉,2010年9月,「荷蘭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戰略、政治秩序與歷史」,東亞論壇季刊,第469期,頁117-130。
陳逸雄譯解,1991年3月,「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一)」,臺灣風物,41卷1期,頁87-102。
黃一農,2007年10月,「大航海時代中的十字架」,世界漢學,第4期,頁98-113。
張錫模,2005年6月,「西伯利亞鐵道的臺灣軌跡」,當代,第214 期,頁58-69。
張錫模,2005年6月,「地理的威權-日俄戰爭的地緣政治」,當代,第214期,頁12-23。
鄒川雄,2000年11月,「紀登斯(A. Giddens)對現代性的省察」,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5期,頁6-11。
蕭全政,1991年3月,「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2期,頁71-92。
鍾淑敏,2004年12月,「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頁149-194。
蘇浩,2004年10月,「地緣重心與世界政治的支點」,現代國際關係,第174期,頁54-61。

(三)學位論文

余家哲,2010,近代東亞體系:模式、變遷與動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博士論文。
宋貴龍,2008,鄭氏王朝及其對台灣的統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燿光,2008,西太平洋海洋秩序。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美音,2005,中國國民黨政綱之變遷:1949-200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生,2009,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基隆: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所碩士論文。
蔡裕明,2006,中國南方邊界與邊疆變動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博士論文。
蕭曼茹,2008,台語歌曲與國家統治,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白永瑞,2006.4.27,「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政治學與文化研究第二十九次會議。
吳志中,2003.7.5,「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陳宥樺,2007.6.28,「被揮動的武士刀」,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95學年度社會科學院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蘇軍瑋,2006.5.19,「清朝與明鄭談判對兩岸關係的啟示」,臺北縣: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主辦,2006全球�在地趨勢與變遷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五)明清史料

江日昇,1987,臺灣外記。臺北:大通書局。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
沈起元,1966,「條陳臺灣事宜狀」,收錄於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29種。
沈葆楨,1959,「請移駐巡撫摺」,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 種。
施琅,1958,「恭陳臺灣棄留疏」,收錄於施琅,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楊英,從征實錄,1984,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120,臺北:大通。
夏琳,海紀輯要,1984,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117,臺北:大通。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清聖祖實錄選輯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5種,康熙二十二年冬十月丁未條。
臺灣銀行研究室編,1964,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3種。

(六)媒體、網路資料

1.媒體

「未重申四不,不改變現狀,扁終止國統會及綱領」,中國時報,2006年2月28日,A1版。
李筱峰、劉峰松合譯,「台灣歷史閱覽(七)」,自立晚報,1994年5月24日,第7版。
周恩來,「關於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的聲明」,新華社,1950年6月28日。
施正鋒,「被擊敗民族的自我追尋」,台灣時報,1995年8月17日,第3版。
張茂森,「田中奏摺,中國承認是假的」,自由時報,2006年3月3日,A1版。
單厚之、楊舒媚、鄭閔聲,「戰神狂飆不罷休,終結萬年國會」,中國時報,2010年11月11日,A6版。
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系集團董事長瓦斯蓋茲(Mario Vázquez Raña)專訪,總統府新聞稿,2008年9月3日。

2.網路資料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國政基金會網站,國安﹝析﹞090-001 號,90.09.06,http://old.npf.org.tw/monograph/books/book-002-ns.pdf,2010年10月5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1_5.htm,2010年8月26日。
「日本統治殖民地過程的透視」,《日本帝國主義之台灣》,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da0100cu6n.html,2010年3月25日。
玉山週報第68期,2010/09/27,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729&f_ART_ID=273074,2010年10月5日。
「反攻大陸政策」,臺灣歷史學習網,https://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1868,2010年9月25日。
佚名,「臺建省和劉銘傳對臺建設的規劃」,華夏經緯網http://hk.huaxia.com/ah-tw/2005/00359991.html, 2008年9月28日。
余杰,「大東亞之夢」,http://www.epochtimes.com/b5/4/9/6/n652343.htm,2010年9月12日。
林呈蓉,「從東亞國際情勢的觀點談牡丹社事件」,台灣歷史學會網站,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611.htm,2010年4月6日。
林呈蓉,「台灣歷史上的民變」,台灣歷史學會網站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326.htm,2008年9月28日。
吳東林,「巨變中的台灣軍事戰略」,http://defence.hgsh.hc.edu.tw/board/html/96_8.php,2010年11月12日。
「馬英九為未來兩岸關係定調 不統不獨不武」,國際日報,2008年1月16日,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39404,2010年10月5日。
郭弘斌,「台灣人的台灣史」,台灣海外網,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31.htm,2010年3月22日。
許介鱗,「大東亞共榮圈:以台灣為中心」,http://blog.nownews.com/japanresearch/textview.php?file=152192 , 2008年8月28日。
陳世嶽,「鄭清間的政治談判(1653-1683)」,中國歷史上的分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之五,www.general.nsysu.edu.tw/plan/plan5.htm,2010年3月10日。
陳清泉,「和平不是廉價品」,http://tw.myblog.yahoo.com/jw!ejhL12maAhbdhrQXCZYqEQ--/article?mid=611,2010年3月12日。
張炎憲,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http://www.228.org.tw/ResponsibilityReport/jap/10.htm,2010年9月15日。
張君卓,「從周邊看中國:古代中國與東亞世界」,南方都市報,2009年7月, http://nf.nfdaily.cn/nanfangdaily/yd/200907290224.asp,2010年10月16日。
張靜宜,「日治末期台灣經濟之發展」,www.kyu.edu.tw/93/epaperv6/93-259.pdf,2010年3月20日。
臺灣大百科全書,《自由中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01#,2010年10月6日。
蔡成祖,「鄭成功用兵方法研究」,http://www.huaxia.com/zt/jl/2004-53/797126.html,2010年3月25日。
鄭宇欽、葉紘麟,「鳩山東亞共同體,掀起大東亞共榮圈記憶」,玉山周報,第25期(2009年11月26日),http://www.formosamedia.com.tw/?p=3474,2010年9月5日。
Mann Michael,Taiwan in the Web of Empires: Chinese, American and Capitalism,2004年12月18日,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國際研討會, http://cfcc.nthu.edu.tw/~newsletters/series/6/taiwan_in_the_web_of_empires.htm,2010年10月16日。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lt, James E. and K. Alec Chrystal, 1983, Political Economic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ron, Ramond, 1966. Peace and War: A Theo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Binnendijk Hans & Ronald N. Montaperto eds., 1998.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Washington, D.C.: INS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Bullock Alan and Oliver Stallybras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London: Fontana Press, 1977), pp.409-411; David Roberstso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Politics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 Ltd., 1985), pp. 154-155.
Busha Charles and Stephen Harter, 1980. 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ianship: Techniques and Interpreta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uzen Barry and Richard Little, 2000.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 Remar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r, E.H. 1963. What is Histor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Clark, Andrew H. 1954.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Preston E. James & Clarence F. Jones, eds.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 Prospect.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pp.70-71.
Colin S. Gray, Geoffrey Sloan, 1999. 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 London and Portland, Oregon: Frank Cass.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 (Original Edition in 1903), p.171.
Doyle Michael, 1986. Empir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addis, John L. 1982.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ntony, 1985.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yorgy, Andrew, 1944. Geo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John A., “State and Societies: 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ean Baechler et al ed., 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pp. 20-21
Lawrence Jam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Abacus, 1997), pp.122-35.
Lim, Robyn. 2003. The Geopolitics of East Asia: The Search for Equilibrium. New York: Routledge, 1st edition.
Liska George, Quest for Equilibrium: A meric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on Land and Sea.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p.4.
Lorwin Lewis L.,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1),p.150.
Mahan, Alfred T., 1890.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nn, Michael,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Ⅱ: 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st ed.
Mann, Michael, 1988.State,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Y: Basil Blackwell Inc. Press.1st ed.
Manthorpe, Jonathan, 2005. Forbidden Nation: A History of Taiwa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Nijman, Jan, 1994. "Geopolitical Codes", in John O'Loughlin ed. Dictionary of Geopolitics.
Parker, Geoffrey,1998.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Pinter.
Parker , Geoffrey, 1988. The Geopolitics of Domination. London: Routledge, 1st ed.
Pearson Frederic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 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4th edition.
Peter J. Taylor, 1989. Political Geography: World-Economy, Nation-State and Locality. London: Longman.
Philip, Bobbitt, 2002. The Shield of Achilles: War, Peac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Polelle, Mark.1999. Raising Cartographic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and Foreign Policy Vision of Geo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Ross, Robert. 2004. “Bipolarity and Balancing in East Asia,” in T. V. Paul and et al., eds.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08-283.
Snyder Glenn H. and Paul Diesing, 1977. Conflict Among Nations: 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pykman, Nicholas J., 1942. Ameri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Spykman, Nicholas J., 1944.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Thomas Herzog, 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ers Inc.
Tilly, C.,1985. “War Making &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ed.),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 James A. Jr, 1985. Negot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Glenview, Ⅱ: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eight Martin, 1977. Systems of State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Zbigniew Brzezinski, 1986. Game Plan: A Geo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Conduct of the U.S.–Soviet Contest. Boston: The Atlantic Monthly Press.

(二)期刊論文

Darby, H.C. 1953. “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o.19.
Gray, Colin S., 1991, “Geography and Grand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Vo1.10, pp.311-329.
Hudson, Brain J. 1982, “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of Arnold Bennett”,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7, No.3.
Lattimore Owen , “Origin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 Frontier Concep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27, No.4(1937), pp.545-546.
Message to Congress, June 6, 1949.
Message to Congress, March 12,1947.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Vol.99 (September/1984), pp. 481-499.
Young, Baroness J. 1987. “ Geography and Politics”,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12, No.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