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09115-20475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09115-204750
論文名稱
Title
20世紀初年上海義務戲的發展(1905-1937)
The Process of Charity Performance Opera in Shanghai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1905-1937)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1-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2-10
關鍵字
Keywords
話劇、申報、上海幫會、票友、上海京劇、義務戲
modern drama, Shun Pao, Shanghai gang, amateur Chinese opera actor, charity performance, Peking opera in Shangha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4 次,被下載 81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12 times.
中文摘要
義務戲起初為梨園藝人救濟同行於年末所舉辦的會串演出活動,當次演出名角不收取包銀,所得皆歸貧苦伶人,好讓這些困苦的伶人得以過個好年。1877年《申報》社論中出現推動演劇助賑的文章,租界區又時有西洋人義演活動,輿論和仿效的推使下,上海鶴鳴戲園便就此舉辦一次山東賑災義務戲。然而這次的賑災義演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義務戲的發展直到民國時期才有顯著的變化。

清末洋務運動的失敗使部分知識分子發起啟迪民智的思潮,伶人演劇活動在這波「開民智」的潮流中被賦予傳播思潮的使命,部分伶人也逐漸開始關注社會活動。當時伶人對於參與社會活動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舉辦義演,對社會中各類貧弱所需伸以援手。民國初年上海最流行的劇種為京劇,舉辦義務戲的頻率也屬京劇最高,京劇伶人舉辦義務戲除了可以救助落難的同胞之外,也會獲得良善公義的形象,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

晚清民初的知識分子,除了希望藉由貼近民眾的傳統戲曲革新社會思想之外,還有另一批知識分子傾向捨棄舊社會文化,全然以新式西方演劇為傳播媒介。在新舊文化的抗衡之間,傳統戲曲代表京劇和西方演劇代表話劇,也成為新舊文化競爭的一部分。因此在義務戲越來越成熟發達之後,除了要面臨伶人和劇場之間的競爭,還要力抗新式演劇的衝擊。

義務戲是伶人建立形象的機會,更是票友登台獻藝的絕佳舞台,因此大量上海票友加入義務戲演出的行列,也使上海戲務義演出活動更加頻繁。之後更因上海幫會的勢力坐大,上海娛樂界幾乎掌控於幫會手中,義務戲的表演自然也由幫會所操控,久而久之義演初衷逐漸變調。
Abstract
At first, charity performance is held by the operatic circle in the end of the year for helping other operatic brothers. Helping some actors suffering in poverty be able to 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 happily, the performers won't take their payment but giving these payment to the actors in need. In 1877, an editorial in Shun Pao(申報) write about promoting charity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charity show were often held in the concession. These two reasons lead Shanghai crane sound opera troupe(上海鶴鳴戲園) to hold a charity performance for disaster relief of Shandong. However, there are no other followers until the early Mingou yea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performance had a remarkable change.

The failure of westernizing movement in the end of the Ching dynasty invoked some intelligentsia start to innovate the ideology of the public. Chinese opera plays a broadcast role in this innovation trend. Some actors start to concern social activitie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ttend social activity for actors are holding charity performance and help people in poverty. Beijing opera is the most popular opera in the early year of Minguo year, thus, it is also the type most often be performed in charity performance. Holding charity performance can not only help actors in poverty, but also can establish a charitable image and put himself to a higher posi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ntelligentsia want to innovate the ideology of the public. Some of them tend to make it thr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other group tend using the western drama instead. It caus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As the maturing of the charity performance, it not only face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actors and theaters, but also has to fight back the shock of western drama.

Charity show is not only a great chance to set up the image and fame for actors,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amateur actors to establish their stage image. As the result, lots of Shanghai opera amateur actors join to the charity performance and made performances were held more frequently. Later, Shanghai entertainment circle, charity performance included, was controled by Shanghai Green gang that its influence had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ime pass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harity performance was changed total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3
二、文獻回顧 4
三、研究方法 7
  (一)、資料蒐集和問題確定 7
  (二)、年代劃定 9
  (三)、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上海京劇伶人義演現象 14
 第一節 戲曲和伶人的重新評價 15
  一、戲曲為晚清傳播新思潮的媒介 15
  二、伶人對公共事務關切由義演體現 17
  三、知識分子對伶人投入社會的反應 20
 第二節 伶人劇團參與社會救助 23
  一、對大型社會事件的聲援 24
   (一)、上海義務戲發展從賑災開始 24
   (二)、投入時事運動:親上火線和募款支持 31
  二、對固定機構的長期援助 37
   (一)、伶界對辦學風氣的支持 37
   (二)、對民生機構的援助和推廣 39
  三、伶人劇場間義務戲的競演現象 41
   (一)、平津名角 42
   (二)、新編戲 44
   (三)、觀戲贈物 44
 第三節 「伶界會」主辦的大型會串義務戲 48
  一、大型會串為梨園經費募款 49
  二、盛大會串:伶界會義務戲的標誌 54
   (一)、報刊上大篇幅的廣告宣傳 54
   (二)、各劇場間名角匯集產生的競演現象 56
   (三)、常見表演內容:平津名角代表作與全武行 59
  三、伶界會與上海各劇場的義演差異 60

第三章 上海票友義演現象 66
 第一節 票友對於義賑的參與方式 71
  一、票友的主要關注對象 71
   (一)、從民生需求推行公益慈善 72
   (二)、「久記社」和「雅歌集」兩大票房的義演競爭 74
  二、票界的合演情況 79
   (一)、客串伶人義務戲演出 79
   (二)、參與大型遊藝會的優勢 82
   (三)、仿效伶界合演的票友大會串 84
 第二節 幫會介入 87
  一、上海幫會的崛起 87
   (一)、青幫淵源與上海發跡 88
   (二)、幫會從劇場和演員逐步掌握娛樂界 89
   (三)、染黑的票界:幫會角頭的興趣與人脈 91
  二、幫會票房的義演現象 92
   (一)、討好幫會勢力:伶界會捨棄大會串 93
   (二)、政治力與戰爭:義演對象的改變 96
   (三)、義演的功能:幫會漂白形象 97
 第三節 變調的義務戲 99
  一、募款演出一手包辦:幫會於義演機制的權力擴張 100
  二、盛大的長期義演:幫會勢力人脈的展現 103
  三、政治力介入:為購機祝壽募款的風潮 104

第四章 新文化興起對京劇義演的衝擊 108
 第一節 新文化劇種的誕生 109
  一、早期話劇的發展和義演現象 110
  二、以劇作家為招牌的話劇演出 118
 第二節 著重影音效果的新式籌款方法 125
  一、電影對京劇市場的衝擊與義演的衰微 126
   (一)、早期進口短片在義演中僅是陪襯功用 128
   (二)、電影的助賑方式與籌款困境 130
  二、淪陷前夕廣播助賑的興起 136
 第三節 新舊文化的義演消長 141
  一、甲寅中興時期新劇對京劇的短暫取代 141
  二、新文化和舊文化對五卅事件的反應差異 143
  三、電影瓜分京劇市場造成義務戲的變調和式微 146

第五章 結論 150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63
  一、附表(一):京劇義務戲演出列表 163
  二、附表(二):《申報》話劇義演簡表 194
  三、附圖 20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報紙、期刊

上海申報館:《申報》,上海市:上海書店,2008。
《新聞報》(微捲),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民呼日報》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警鐘日報》,臺北市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大公報》,上海版,上海市:大公報社,1946。
《圖畫日報》見於《清末民初報刊圖書集成續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3
《半月戲劇》見於江亞沙、經莉、陳湛綺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戲劇月刊》見於江亞沙、經莉、陳湛綺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
《戲迷傳》見於江亞沙、經莉、陳湛綺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
《半月劇刊》見於江亞沙、經莉、陳湛綺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
《戲劇春秋》見於江亞沙、經莉、陳湛綺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

二、專書

丁秉鐩:《菊壇舊聞錄》,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丁亞平:《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市:文化藝術,民1992。
么書儀:《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臺北市:中國,1973。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于紅海:《廣播原理與製作》,台北市:三民,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8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0。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編:《戲曲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81年。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王恒偉:《中國祕密社會內幕》,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新華發行,1989。
王曉玉:《中國電影史綱》,上海市:上海古籍,2003。
王敏:《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 : 1843-1949》,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王立民:《上海租界法制史話》,上海市:上海教育,2001。
田本相:《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田本相:《中國話劇研究》,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朱滸:《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晚清義賑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臺北市:文建會,1988。
忻平:《城市化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李浮生:《春申梨園史話》,台北市:李浮生,1980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李天綱:《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臺北市:里仁,1982。
沈寂:《上海:1911:攻打製造局 》,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吳若、賈亦隸:《中國話劇史》,臺北市:文建會,1985。
吳貽弓:《上海電影志》,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1999。
吳新苗:《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南京市:鳳凰,2011。
汪優游:〈我的俳優生活〉,收於中國社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戲劇卷1919-1979》,北京:中國社科學,1981。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台北市:臺灣商務,1972。
周劍雲:《菊部叢刊》,臺北市:傳記文學,1984。
周慧玲:《表演中國》,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
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胡訓珉:《上海幫會簡史》,上海:上海人民,1991。
胡霽榮:《中國早期電影史1896-1937》,上海:上海人民,2010。
胡根喜:《四馬路:老上海》,上海:學林出版:新華經銷,2001。
姚旭峰:《梨園海上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徐幸捷、蔡世成主編:《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徐珂:《清類稗鈔》第十冊,台北巿:台灣商務,1983。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市:臺灣商務,民1983。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馬少坡等編著:《中國京劇發展史》,臺北市 : 商鼎出版 : 千華總經銷,1992。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市:聯合文學,2006。
唐振常、沈恒春编:《上海史》,上海市:上海人民,1989。
唐雪瑩:《民國初期上海戲曲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高小健:《中國戲曲電影史》,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2005。
梁啟超等撰:《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市:新文豐,1989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十,臺北市:臺灣中華,1983年。
梁淑安:《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戲劇卷1919-1949》,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88。
梁元生著,陳同譯:《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1843-1890》,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翁思再編:《京劇叢談百年錄》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翁思再:《京劇叢談百年錄》,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張伯駒:《紅毹紀夢詩注》,北京:寶文堂,1988。
張伯駒:《春遊記夢》,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張英進主編、蘇濤譯:《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3。
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台北市,傳記文學,1984。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市:團結,2005。
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89。
陳潔:《民國戲曲史年譜1912-1949》,北京市:文化藝術,2010。
陳祖恩:《老上海城記:西洋人與東洋人》,上海市:上海錦繡文章,2011。
陸弘石:《中國電影史1905-1949: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和記憶》,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新華書店經銷,1998。
許敏:《上海通史‧第十卷:民國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1999。
屠詩聘:《上海市大觀》,上海市:中國圖書編譯館,1948。
焦潤明、蘇曉宣:《晚清生活掠影》,瀋陽市:瀋陽出版社,2002。
黃文德:《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4
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市: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
傅湘源:《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外傳》,臺北市:新銳,1994。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楊建強:《中國往事:上海風雲》,北京市: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
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1999。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杭州市:浙江人民,1989。
蔡元培等著:《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1996。
蔡世成選编,上海市文化局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组,上海市文化系統地方志編輯委員會,《上海京剧志》编輯部主編:《《申报》京劇資料選編》,江蘇省:上海市文化局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等出版,1994。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都市的編年史》,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趙凱主编:《上海廣播電視志》,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
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臺北市:龍文,1990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第四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戲劇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新華發行,1984。
劉豁公、孫克雲編:《雅歌集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市:雅歌集,1969。
劉伯年:《三菴全集》,台北市:祥生出版,古亭書屋印行,1975。
劉惠吾:《上海近代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85。
劉詩兵:《中國電影表演百年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5。
劉徐州:《趣談中國戲樓》,天津市:百花文藝,2004。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上海市:文匯出版社,2008。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
蘇雪安:《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總經銷,1958。
蘇移:《京劇兩百年概觀》,北京:燕山,1995。
顧德曼(Bryna Goodman)著,宋鐵友譯:《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2004。
龔書鋒:《社會變革與文化趨向:中國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日)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澳)布賴恩‧馬丁(Brian G. Martin)著,周育民等譯:《上海青幫》,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2。
(日)波多野乾一:《京劇二百年歷史》,台北市:傳記文學,1984。
(美)詹姆斯.科爾曼(James S. Coleman)原著,鄧方譯︰《社會理論的基礎》,臺北市:五南,1992。

三、 論文

(一)單篇論文

吳億偉:《《民呼日報》「甘肅旱荒」新劇畫及其後續影響之研究》,《戲劇學刊》第3期,2006年1月。
李孝悌:〈中國近代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啟蒙—以改良戲曲為例〉,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李仲明:〈辛亥革命時期的「上海新舞台」〉《炎黃春秋》,2002年第11期。
孫玫:〈清末民初梨園行的賑災義演及其他〉《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
孫玫:〈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於傳統戲曲的複雜情結〉《九州學林》,2005年第3期。
徐劍雄:《近代上海的京劇票友、票房,1911-1949》《史林》,2006年第4期。
許黑珍:〈新舞台開門到落閂的一紙命單〉,《半月戲劇》第6卷第6期。
許敏:〈晚清上海的戲園與娛樂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
黃世智:〈洪深與中國現代戲劇導演制的建立〉,《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008卷第2期。
楊原:〈近代北京梨園的義務戲〉《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趙驥:〈民鳴社:上海文明戲的生力軍〉,《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鍾欣志:〈晚清新知識空間裏的學生演劇與中國現代劇場的緣起〉《戲劇研究》2001年第8期。
鄒越:〈傳統與摩登的融合——民國時期上海的票友和票社〉《文化遺產》,2008年第2期。
鄒越:〈民國都市業餘演劇活動的縮影—對申報中票友票社史料的鉤沉與解讀〉《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龔和德:〈京劇與上海〉,《中國京劇》2005年第3期。

(二)學位論文

王軼貝:《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京劇與青幫》,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07。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至189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洪珮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台,1908~1927》,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佳:《晚清上海報刊與京劇的傳播》,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曹官力:《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