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0111-1431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0111-143136
論文名稱
Title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功能任務研究
A Study of the Function and Mission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9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12-3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1-10
關鍵字
Keywords
新疆民族問題、屯墾戍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National problem in Xinjiang.,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Troops for opening up wasteland and guard the frontie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在中國歷史上對邊疆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治理策略,其與不同時空下的環境因素有關,歷代的屯田制度也是因應的一種策略。中共建政後,針對新疆的複雜環境、民族歷史背景以及新疆的穩定與開發都需要一個獨特的組織,因此中共治理新疆的政策以及當時的局勢提供了建立這個組織的條件。為了生產建設新疆以及完成屯墾戍邊任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部結構、成員構成和運轉方式,這種特殊任務產生的獨特體制,成為中共治理新疆的產物。也是隨著環境變化,至今仍繼續存在的組織。
兵團是一個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其特殊性為它在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社會等五個方面有獨特的職能。因此兵團特殊的功能,形成了兵團特殊的體制,這些特殊的組織結構在履行兵團功\能的同時,反成了兵團自身的矛盾,這些矛盾導致了兵團再發展的問題。兵團當前的一個課題,就是面對著這個組織與市場化機制不協調之處,兵團未來發展關鍵,是處理好特殊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關係。雖隨時代環境變遷,兵團重點任務有異,因此就當前新疆新局勢,可以推測的是兵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具有存在性。
本研究檢視兵團在扮演中共治裡新疆策略的一環中,探討兵團成立的內外環境、如何完成多功能任務以及對新疆局勢的影響;分析兵團與市場機能不協調之處,今後又如何因應;七五事件後中共新的治理策略中,兵團在中共鞏固核心利益策略所扮演的角色,將又是另一階段任務。
Abstract
Summary
Here are different Governing strategy to the border area in China's history, It relat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 under different space-time, The system of having garrison troops open up wasteland and grow food grain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is a kind of strategy that response too.
After China builds in 1949, replied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of Xinjiang, Nationality'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tability of Xinjiang both need a unique organization with development, So the China has managed the policy of Xinjiang and situation at that time and offered and set up this condition of organizatio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Xinjiang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f stationing troops for opening up wasteland and guarding the frontier,The formation is the special organization that Its particularity has unique functions in such five respects as economy, the militar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etc. So formation's special function, Have formed formation's special system, speci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s while fulfilling formation's function, Have become the formation's own contradiction instead, These contradictions have caused the question which the formation develops.
One present formation's subject, Just facing this incongruous place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based mechanism, Key to formation's future development,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pecial system and market mechanism well.
Up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era, Formation's key task is different, B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Xinjiang, Still there is space of development in the formation; So can expect, This unique organization of the formation is within some time of future, Still have a necessity of existence.
The Research twill look over formation in the China’s governing strategy toward Xinjiang , Probe in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the formation establishes, How to finish the multi-functional task and impact on situation of Xinjiang; Analyse the place that the formation and market function are incongruous, How to answer in the future; In the new governing strategy of the China after the incident of the Seventh- Five event, The formation consolidates the role that acted of strategy of key interests in the China, It will be another stage task.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本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相關理論探討............. 10
第三節 文獻評論................ 17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23
第五節 研究預期成果與章節安排.......... 34
第二章 新疆兵團的外在環境探討.......... 38
第一節 兵團與新疆戰略地位 ........... 40
第二節 新疆民族問題探析............ 46
第三節 新疆民族政策實踐情形........... 51
第四節 中共治理新疆策略............. 6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8
第三章 新疆兵團成立之因素分析........... 73
第一節 中國邊疆之定義................ 74
第二節 中國歷代邊疆政策............. 78
第三節 中國歷代屯田的演變與作用......... 82
第四節 兵團的成立的時代背景........... 88
第五節 歷來兵團政策之變遷 96
第六節 本章小結 103
第四章 新疆兵團功能任務探討分析.......... 106
第一節 兵團的體制. ............ 108
第二節 兵團組織運作........... 118
第三節、兵團功能任務........... 129
第四節、兵團角色特徵............ 142
第五節、兵團綜合作用.............. 150
第六節、本章小結................ 156
第五章 新疆兵團的挑戰與因應........... 158
第一節 兵團的挑戰............. 159
第二節 兵團體制的檢討........... 161
第三節 兵團的改革........ 172
第四節 國家對兵團優惠政策的支持........ 178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80

第六章 新疆兵團在新世紀策略中之作用........ 185
第一節 中共新疆新世紀策略內涵......... 185
第二節 新疆分離主義源由........... 188
第三節 兵團佈署戰略意涵........... 206
第四節 兵團在新疆政局上之穩定作用 21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14
第七章 新疆治理策略轉折與兵團省思.......... 215
第一節 中共維穩政策的檢視........... 216
第二節 新疆策略轉機之背景........... 221
第三節 治疆新策略的展望與侷限.......... 225
第四節 兵團的省思---過去、現在與未來 23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41
第八章 結論.................... 24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44
第二節 研究心得. 250

參考文獻................. 251
圖表目錄
壹、表目錄
表1:新疆自治區的民族構成表........... 47
表2:中共重要民族政策節要表(1950-1987)..... 51
表3:上海組織歷次集會及成果表.......... 65
表4:中國歷代疆域之演變表........... 77
表5:清代北部與西北邊疆地區的屯墾表....... 85
表6: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階段相關文件表 103
表7: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階段表......... 104
表8:新疆兵團的民族構成表........... 114
表9: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能分工領導系統表新... 123
表10:疆兵團體制指揮系統........... 124
表11:新疆兵團功能體系表........... 133
表1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行業概況與發展策略表.. 135
表13: 新疆兵團與新疆自治區地方關係衝突認知統計表 166
表14:構成恐怖主義的基本特性表 190
表15:恐怖主義類型表 191
表16:當代恐怖主義的特點.......... 192
表17:新疆分離主義在新疆地區暴力活動事件表 193
表1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佈署政治、軍事戰略作用表 208
表19:新疆兵團反制疆獨之事件表 212
表20:新疆建設兵團功能評估表 237
貳、圖目錄
圖1:David Easton政治系統模式............ 10
圖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治系統架構圖......... 16
圖3:派森思(Talcott Parsons )系統結構四項功能圖....25
圖4:奧蒙(G.. Almond )政治系統特徵圖........ 26
圖5:研究架構圖................... 29
圖6:影響兵團組織功能的環境變數........... 38
圖7:新疆周邊國家概況圖............... 40
圖8:跨境民族示意圖................. 50
圖9:兵團屬性圖...................116
圖10:兵團組織圖 128
圖11:新疆兵團佈署圖........... 209
附件:新疆兵團歷史與現況圖片............... 2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方英楷編著,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
方英楷編著,中國歷代治理新疆國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丁偉志主編,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石河子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
王利中等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7)。
王小平等著,二十一世紀治理新疆的研究策略(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4)。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黨校編,新疆屯墾戍邊知識簡明讀本(烏魯木齊:新疆兵器,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訂,初級中學中國歷史教學大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研究室,新疆地方史(烏魯木齊:新疆大民出版社,1991)。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
王昭正、朱瑞淵等,參與觀察法。(台北:宏智文化,1999)。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3)。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1992)。
王運華主編(兵團日報),紀時專欖文章選粹-難忘兵團(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1996)。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台北:揚智文化,2000)。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屯墾思想研究會編,屯墾戍邊講談錄(第三集)(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5)。
宋嶺主編,二十一世紀新疆貧困地區發展論(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4)。
何炳濟,新疆農牧民社區田野調查(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7)。
吳雲貴、周燮藩,近現代伊斯蘭教思潮與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馬大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歷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7)。
馬大正等著,新疆史鑒(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馬大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初版社,2002)。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李再長編譯,組織理論與設計,原著Richard Daft (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出版,2006)。
李承訓,憲政體制中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3)。
李萬明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邊境農場戍邊使命與反貧困戰略協調(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朱監真,西部大開發論(北京:華文書局,2001)。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
吳定等,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
紐先鐘,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
陳伯璋,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0)。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1993)。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2002)。
楊仁壽等譯,組織理論與管理,Organizational Theory, Design, and Change 4E, Gareth R. Jones.(台北:雙葉書廊,2006)。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
楊政、童玉芬等,新疆人口省際遷移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邵宗海、蘇厚宇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
徐滇慶、李瑞等,中國大陸政府政策與經濟發展(台北:大屯出版社,1999)。
新疆建設兵團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孫建民,中國歷代治邊方略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新疆通志編輯委員會編,新疆通志(第37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00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年鑒編輯部編著,200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年鑒(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 2000)。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輯委員會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青團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 200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輯委員會編輯,2005新疆年鑒(烏魯木齊:新疆年鑒社出版,2005)。
新疆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口•新疆卷(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張鳳豔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城鎮化發展道路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彭文賢,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96)。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1998)。
張振華等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9)。
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楊智勳,新疆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 2006)。
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1994)。
華力進,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
張旭凱主編,當代新疆風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曹文編著,石河子史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4)。
陳新文編著,軍墾之城-石河子(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童玉芬,中國新疆的人口與環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潘志平主編,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岀版社出版,2003)。
潘志平,東突的歷史與現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施生田等主編,蘇新等撰稿,走進新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孫英春等譯,原著: A. Doak Barnett,中國西部四十年(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姚偉等著,新疆少數民族社會心態與民族地區發展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
蔡文輝,社會學(臺北:三民,2000)。
農墾發展編集,農墾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傅仁坤,新疆維族議題對中亞情勢之影響,發現中亞(台北:三文印書館,2005)。
厲聲等著,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解放軍新疆軍區編,屯墾軍魂(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4)。
溫洽溢譯,原著Janathan D. Spence(史景遷),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臺北:時報文化,2001)。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魏艾等著,中國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2003)。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2003)。
嚴祥鸞,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蕭全政等譯,原著Nichoals Henry,行政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2001)。


二、論文
毛欣娟,「跨界民族問題與新疆社會穩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006年第2期,引自中國選舉網。(上網日期2009.10.22):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74809
兵團計委調研組,「兵團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分析和建議」,新疆農墾經濟(烏魯木齊),2003年。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08.3.1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nkjj200303008.aspx
王小平,「新疆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貢獻」,新疆兵團黨校學報(烏魯木齊),2004年第五期。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10.3.2):
http://www.bt.chinanews.com/Lilun/jingji/201003/3658.html
王晶、于翔,「新疆兵團工業發展對策探析」,商場現代化(北京),514期(2007.09)。引自學術資料庫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scholar.ilib.cn/A-QCode~scxdh200725186.html
王東嶽等,「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新世紀美俄對中亞的戰略爭奪」,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濟南),(2004 3)。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nydxxb-shkxb200401018.aspx
王珊珊,「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憲法對民族問題的反映」,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雲南昆明),5卷2期(2004.3)。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nswdxxb200402031.aspx
王增偉,「兵團與地方關係問題研究」,兵團屯墾戍邊理論研討會理論文集(烏魯木齊)。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10.6):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85
阿布都熱依木譯,「東突厥斯坦是中國領土嗎?」,流亡團體刊物「東突厥斯坦之聲」。(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內部印行),第3輯(1993),頁25-27。
岳廷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新疆軍區隸屬關係考」,石河子大學學報,(新疆石河子市)卷21期(2007)。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08.11.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zdxxb-zsb200702011.aspx
吳啟訥,「新疆現代史研究述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6l期(2010年3月),頁149-184。
孫柯,「後兵團時代的軍墾困境」,新西部(重慶),(2004)。引自百度網(上網日期2008.11.30)
http://hi.baidu.com/phoenix296/blog/item/0bee9bcfab0aae0b93457e77.html/ cmtid/3f11ca44c3427c3187947388
李僚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律地位研究」,新疆農墾經濟(烏魯木齊),(1997)。引自知網論文網(上網日期2008.11.3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7-NONG702.012.htm
侍建宇,「從新疆7.5事件探討中共對新疆少數民族的政策」,發表於新疆7.5維漢衝突事件之發展與影響學術研討會,(中壢:清雲科技大學歐亞研究中心,2009)。引自(上網日期2010.5.1):http://w3.cyu.edu.tw/centralasia/chinese/newsdata/kgcoup2.doc
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西域研究(烏魯木齊),第4期(2002),頁1-15。
孫壯志,「中亞五國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台北),第四期(2000),頁61-67。
李玉珍,「中共對中亞關係發展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卷第七期(1997),頁18-30。
李曉林,「興邊富民:藍圖早日變現實」,中國民族(北京),第06期(2006)。引自八一軍人網(上網日期2009.11.1):
http://www.81jr.org/wz/article/content/magazine-71625.html
李永山、梁金貴,「對兵團文化的探究」,社會科學論壇(北京),2008卷3B期(2008.03)。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lt200806030.aspx
李豫新,「新疆兵團體制創新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北京),18卷12期(2007.12)。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cjjykj200712027.aspx
李哲逸,「中共改革開放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統治與經濟發展方面的角色與影響之初探」。2007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制度、治理與秩序學術研討會;高雄,義守大學(2007.09.29-30)。引自(上網日期2010.10.31):http://www.cefc.com.hk/uf/file/CEFC%20Taipei%20htm/conference_by_year/2007/conference1947.htm
石之瑜,「中國大陸維吾爾民族意識考察-湖南常德地區田野調查」,遠景季刊(台北),1卷3期(2000.07),頁35-49。
地力木拉提,「獨立後的中亞國家對民族理論的新探索」,新疆社會科學(烏魯木齊),2004年第3期,引自萬方數據網(上網時間:2009.11.12):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shkx200403010.aspx
徐仁輝,「新制度經濟學與公共行政」,世新學報(台北),第五期(2007),頁1-19。
沈旭暉,「如何合理定義恐怖主義」,亞洲週刊(香港),23卷31期 (2008.08.09)。引自香港雜評網(上網日期:2008.4.15):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1840.html
尚紅娟,「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存在的合理性”思考」,理論界(北京),第7期(2007)。引自(上網日期:2009.1.6):http://www.lnskl.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0728134622193.doc
曾復生譯,「中共的戰略性趨勢」,原發行於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於1998年6月出版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專書。引自(上網日期:2010.11.5):
http://www.tnu.edu.tw/mt/EDUS/NATION/nat%2012.htm
董盛萍、馬蘇勇,「兵團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烏魯木齊) ,第4期(2001 11)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10.3.3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tjyxyxb200104003.aspx
張燕軍,「論冷戰後泛突厥主義的復蘇及其未來走向」,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貴州貴陽)(社會科學版)(2000 8)。引自萬方數據論文網(上網日期:2008.4.15):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sfdxxb-shkx200504014.aspx
唐仁俊,「中共中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探討」,遠景(台北),第四卷第三期(2006),頁 105-143。
耿 署 ,「三線建設的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大陸問題研究(台北),四十四卷第十二期(2001.12),頁1-20。
畢英賢,「中共與中亞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9期(1994.9),頁5-14。
陳文政,「中共的安全觀及戰略趨勢」,曾章瑞主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臺北:國防大學,2003),頁167-176。
陳淳斌,「中國大陸鄉鎭企業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回顧學界對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44卷7期(2001.07),頁83-103。
陳耀明,「APEC有關反恐議題之探討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台北)(2010.3),頁49-58。
趙哲一,「中共國家安全觀演進之歷史分析」,發表於空軍官校八十三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2007.6.1),頁153-171。
楊開煌,「中共發表新疆白皮書之解析」,中國邊政(台北),157期(2004.03),頁1-12。
耿曙,「“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台北),44卷12期(2001.12),頁1-12。
黃淑清,「以方法論的觀點來看深度訪談研究法」,輔導季刊(台北)(1998),頁39-44。
劉唯玉,「質性研究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台南),第4期(1991),頁295-316。
劉家定等,「冷戰後美國中亞政策的嬗變及影響」,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重慶),第2期(2002),頁35-38。
寇健文,「新疆七五事件與少數民族政策」,中國大陸政治情勢發展評估報告(台北)(2009)。引自大陸資訊及研究(上網日期:2010.11.20):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342&ctNode=5803&mp=4#004


三、學位論文
王慧敏,「新中國建立以來新疆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蘭州大學民族學博士論文(2009)。
林承平,「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經濟發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碩士論文(1993)。
林玲怜,「中共在上海合作組織中戰略意涵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社會科學及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7)。
吳啟訥,「新疆:民族認同、國際競爭與中國革命,1944-1962」,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張蜀誠,「新世紀中共海軍戰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
萬仁政,「中共中央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夏義明,「新疆境內分離主義之研究 維吾爾族分離運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武雄,「中共西部大開發之戰略分析 地緣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錦彬,「中蘇邊界糾紛之研究 新疆地區之戰略對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黃雅徽,「改革開放後中共軍隊建設思想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素蘭,「東突議題對中亞情勢影響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唐仁俊,「中共空權:過去、現在與未來」,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蔡裕明,「中國南方邊界與邊疆變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羅聯芳,「中共移民新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蔣麗蘊 ,「體制與運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和現狀」,北京大學 博士論文(1998)。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克強,「西藏分離主義運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蕭劍霞,「論生產建設兵團在新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劉峰齊,「從軍事單位到地方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棉花購銷案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報紙、網路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產建設兵團設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決定」(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引自人民網(上網日期:2009.3.18):
http://chinaborderland.cass.cn/index.asp
中新網,「中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須解決六大問題」引自(上網日期:2010.08.30):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Oct/419518.htm
中時電子報,「新疆兵團軍墾城市轉型 穩疆興疆並重」,引自(上網日期:2010.1.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30/4/2c10n.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歷史與發展,政府白皮書2003年。第八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80417_402474824.htm
中國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今昔」。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VOL/2090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新疆自治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80417_402474824.htm
方浦成等,「中國新建集團組建及運作研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所,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09.7.22):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60
王樂泉,「在兵團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北屯線上網:
http://www.btzx.cn/Article/dzsw/ldjh/200602/7550.html
安曉平,「古代西域和當代新疆屯墾的歷史文化差異」,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4.15):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67
田潔,「”三大關係”與團場黨委的執政能力」,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8.13): 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72
何成鋼,「農七師國有工業發展問題研究」,中國農墾資訊網:
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68
何清漣,「剖析新疆的維漢民族矛盾」,看雜誌雙周刊 2009年7月30日第42期。引自(上網日期:2010.10.6):http://www.watchinese.com/%E7%9C%8B%E5%B0%88%E9%A1%8C/2009/1461
台北國軍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museum.mnd.gov.tw/
李開全,「屯墾戍邊理論發展的歷史意義及啟示」,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
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73
王玉春,「處理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新探索網—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新疆兵團工作講話的體會」,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
http://www.btnews.com.cn/thesis/List.asp?SelectID=23419&ClassID=121
王力雄,「新疆追記」(2001a ,5):兵團老戰士。引自(上網日期:2009.10.6):多維週刊: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56/Feature/4282.html
王力雄,「新疆追記(2001b,6):兵團是否違法」,引自(上網日期:2009.10.6):多維週刊,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56/Feature/4295.html
王慧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探索特殊體制與市場經濟接軌新機制煥發生機」,引自石河子電臺網(上網日期:2009.5.19):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1662381
西域軍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迎來50華誕 三任司令說兵團」,(2009.10.20)新華網:
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1222097
兵團戰友,「兵團史料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網:http://www.bingtuan.com/xjbt.htm
兵團網,「新疆建設兵團部門別」。http://www.xjbt.gov.cn/c_ggfw1.asp?p_site=66&p_index=C0B0
安曉平 ,「古代西域和當代新疆屯墾的歷史文化差異」,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10.11):
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67
曾濤,「我的願望是構築中國邊疆學」馬大正訪談錄, 2007年10月08日來源:北京日報。引自(上網日期:2010.1.15):http://wh.crtvu.edu.cn/Detail.7.c5a3b5c3-888a-4901-8261-833211ca37bd.html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網站:http://www.xjbt.gov.cn/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日報網站:http://bt.xinhuanet.com/btrb.htm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局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gate/big5/bingtuan.mofcom.gov.cn/index.shtml
新疆自治區網站:http://www.xinjiang.gov.cn/
新疆兵團改革情況(2001),中國農墾資訊網:
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589
馮全忠,「兵團特殊管理體制如何適應市場機制關係的研究」,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8.220):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84 
強始學,「對兵團經濟市場化的思考」,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8.20):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69
顧培林,「中央三代領導集體的屯墾戍邊戰略思想在兵團的成功實踐」,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 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169
蔣建華等,「建設兵團特殊管理體制與市場機制關係的思考」,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81
張英寶,「兵團與國家安全關係研究」,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70 
陳文生,「兵團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問題研究」,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0):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83
姜紅琳,「從中央”三個”放到看兵團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76
錢廣周,「構建和諧兵團須正確處理屯墾與戍邊關係」,引自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7.28):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477
蔣兆勇,「民族與外交交織的新疆問題」,引自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上網日期:2009.7.28):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61438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1)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
www.chinafarm.com.cn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2)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
www.chinafarm.com.cn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3)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
www.chinafarm.com.cn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4)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
www.chinafarm.com.cn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5)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
www.chinafarm.com.cn
農墾基本情況統計表(2006)引自:
www.chinafarm.com.cn2002-05-15文章來源:中國農墾資訊網
農業部政法處 ,「美國、日本農場管理體制考察報告」,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10.2.1):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717
過常徽,「兵團農業和農牧團場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引自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10.2.1):
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67
賀新錄、蘇英,「伊犁墾區經濟結構調整研究」,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10.2.1):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62
范芝、周國勝等,「德國農業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考察報告--農業部農墾局赴德學習培訓團」,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10.2.1):
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76
胡軍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對策研究」,中國農墾資訊網(上網日期:2010.2.1):_http://www.chinafarm.com.cn/ShowArticles.php?id=8663
「遺失的軍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網(上網日期:2010.2.1):
http://bbs.tiexue.net/post_1438102_1.html
陳銘,「淺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戰略作用」,引自(上網日期:2009.10.6):
http://9-joy.com/?14/action_viewspace_itemid_12498.html
維基百科全書編輯,「東土耳其斯坦解放組織」,維基百科全書網路版。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7%96%86%E7%8B%AC%E7%AB%8B%E8%BF%90%E5%8A%A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常務會議(2009.11),「要繼續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快發展」,兵團網: http://bbs.tiexue.net
強始學,「對兵團經濟市場化的思考」,兵團網(上網日期:2009.10.6):
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69
張慶黎,「只要還有敵對勢力和分裂分子,兵團就會存在下去」,中國網:http://www.cchere.net/article/947616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始末」,兵團網:http://big5.ce.cn/gate/big5/bt.ce.cn/Btll.asp
郭為桂,「中央與地方關係50年略考:體制變遷的視角」,引自(上網日期:2009.9.5):http://bbs2.xilubbs.com/cgi-bin/bbs/view?forum=mpa&message=112
焦明啟 丁頌國等,「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求是雜誌(北京),引自(上網日期:2009.9.5):
http://www.qsjournal.com.cn/qs/20061116/GB/qs%5E443%5E0%5E23.htm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慶祝成立50周年」,新華網:
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1223559
維吾爾在線中文社區,http://www.uighurbiz.net/bbs/index.php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587.htm
高永久、徐亞清等,「論中亞的民族主義問題」,引自(上網日期:2010.9.20):
http://www.uighuronline.cn/ZY/QT/200612/2634.html
葉宣,「中國在中亞尋求合作與平衡」,來源:德國之聲網(上網日期:2010.9.20) http://www.uighuronline.cn/ZY/zygk/200708/3326.html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兵團調查總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23_402393870.htm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兵團調查總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80403_402472134.htm
姚勇,新中國開發新疆的特殊道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中國現代史》2008年2003第3期。引自人文與社會網(上網日期:2010.01.23):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218


貳、西文文獻
一、書籍
Barnett A Doak, China's Far West: Four Decades of Change(Boulder.CO: Westview Pr ,1994).
Dru Gladney ,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Easton Davi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 Wiley, 1965).
Gardner Bovingdon,Autonomy in Xinjiang: Han Nationalist Imperatives and Uyghur Discontent.(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4).
Harry Harding., Organizing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y: 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Kenneth Lieberthal,&Lampton .David,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rking in the Post Mao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Millward James A,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7)
Millward, James A, Violent Separatism in Xinjiang: A Critical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4).
Millward, James A. ,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Millward, James A, Violent Separatism in Xinjiang: A Critical Assessmen(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4).
Merton Robert K, On Theoretical Sociology(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Rossabi Morris , Governing China’s multiethnic frontier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4).
Shambaugh David,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on New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and national security(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Shambaugh David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Theory and practice(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94).
Thompson James D ,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Social Bases Administrative Theory(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Turner, J. H ,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Homewood, Ill.: The Dorsey Press, 1986).

二、論文
Greenwood Royston , “Understand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Bringing together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New York),vol.21(1996),No.4.
Gooderham, Paul., Odd Nordhaug, & Kristen Ringdal., “Institutional and Rational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European Firm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New York).,Volume: 44. Issue: 3.(1999), pp.507-531.
Hirsch, P. M, “Sociology without Social Structure: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Meets Brave New Worl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Chicago), 102(6) (1997), pp.1702-1723.
John W. Meyer and Brian Rowan ,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published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Chicago),volume 83, no.2(1997), pp.340-363.
Kast F.E and J.E .Rosenzweing ,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s Approch”,(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0), pp.112-113.
Lynne G. Zucker,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Calif.), 13(1987), pp.443-464.
McMillen Donald H., “Xinjiang and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 Han Organization in a Non- Han Reg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Australian.).no9.(1981), pp.65-69.
Meyer, J. & B. Rowan,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Chicago), 83(1977): pp. 340-363.
Martin Ruef and W. Richard Scott,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 Hospital Survival in Chang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 published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Johnson Graduate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 volume, 43. no:4,(1998)pp.877-904.
Paul J. DiMaggio, Walter W. Powell,“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Parsons、Talcott,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New York), 16(1991): pp.145-179.
Peters Guy,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New York), Vol. 48(1983), pp.147-160.
Singh & Lumsden, “Theory &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Annu. Rew. of Sociol(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6 (1990): pp.161-95.
Suchman,Mark, “Management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New York), 20(1995): pp.257-610.
Wie Davis Elizabeth Van, “Uyghur Muslim Ethnic Separatism in Xinjiang, China”,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January(Hawai'i) 2008, pp1-15.
Westphal, James D., Ranjay Gulati, and Stephen M. Shortell,“Customization or conformity? An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QM adop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Johnson Graduate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42(1997): pp.366-394.
Young, R. C, “Is Population Ecology a useful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Chicago), 94 (1988): pp.1-24.

三、報紙、網路文獻
Abaara net, “What is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
http://info.abaara.com/pac/Xinjiang_Production_and_Construction_Corps
Alexa Olesen, “Chinese cotton farmers clash with police”,
(Chinapost.com October 6, 2007)http://www.chinapost.com.tw/china/2007/10/06/125511/Chinese-cotton.htm
Asia Times, Online, “Xinjiang and China's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 , Asia Times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D03Ad06.html
Encyclopedia.the freedictionary,“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Xinjiang+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Group
Enver Can(President of the East Turkestan National Congress),“The Desperate Situation in East Turkestan and the Emergence of EETNC”http://www.uygur.org/etnc/Can%20The%20Desperate%20Situation%20in%20East%20Turkestan%20and%20the%20Emergence%20of%20ETNC.htm
ICE Case Studies, “Ethnic Conflict and Natural Resources Xinjiang, China
”Number 183, May, 2006. http://www1.american.edu/ted/ice/xinjiang.htm
Owen Lattimore,“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p.135-136.Michael Clarkea ,“China, Xinjiang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Uyghur issue ” the Griffith Asia Institute.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content~content=a923087369~db=all~jumptype=rss
Michael Clarke, “XinJiang problem”, the Griffith Asia Institute. http://www.lowyinterpreter.org/post/2009/07/10/Chinas-Xinjiang-Problem-Part-1.aspx
NICHOLAS D. KRISTOF, “Is Xinjiang the Next Tibet? ”,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 2008.
Radio Free Asia ,“Workers Take on China's Power in Xinjiang”
Radio Free Asia net 2008.02.16
http://www.rfa.org/english/news/2008/02/16/china_bingtuan/ AFP
Starr, S. Frederick ed.,“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Armonk: M. E. Sharpe, 2004.“Why did Turkey intefere with Xinjiang issue? ”http://forum.globaltimes.cn/forum/showthread.php?t=2462
Taipei Time,“Uighurs a dying race under Chinese rule”,
Published on Taipei Times Wednesday, Oct 13, 1999, pp.9.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insight/archives/1999/10/13/6235
U.S. State Department, “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2000”,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Washington D.C., 2001.
Xinhuanet,“Role of Xinjiang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Corps important:white paper ”(2009.6.10)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3-05/26/content_887338.htm
YAHOO ANSWERS,“What is the issue of Xinjiang state ? If they want independence why dont china give them independence? ” http://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16204520AAhTe3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9.107.9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9.107.9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