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1112-2058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1112-205802
論文名稱
Title
張曉風文學的基督書寫
The Christian Writing in Chang Show Foong's Literary Work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12-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1-11
關鍵字
Keywords
張曉風、基督教、基督教文學、福音、基督
Gospel, Jesus Christ, Christianity Literature, Christianity, Chang Show-Foo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5 次,被下載 278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86 times.
中文摘要
張曉風文學的基督書寫
摘 要
19世紀以來,基督教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眾多中國文學家在作品中納入了基督教的詞彙與精神,成就了中國基督教文學的發展。
中國現代眾多的基督教文學作家中,張曉風文學作品的份量與深度最為突出,她的文字充滿基督教的信仰維度,企圖以文學呈顯基督教思想,她在漢語語境下書寫著耶穌基督,是她對基督教信仰的詮釋,更是她身為基督徒的親身經歷。本論文以張曉風的文學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她以中國文學闡釋基督教信仰的深度與廣度,並探究她充滿基督神性臨在的文藝創作所呈現的獨特性與開創性,挖掘出她文學中的啟示性與藝術性。本論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名詞釋義、方法、程序與基督教文學的神學前題。
第二章〈張曉風對基督人學之闡發〉:探究張曉風在漢語語境下對信、望、愛的詮釋;對人性與神性的解讀以及人對神的祈禱、悔改、順服、事奉。
第三章〈張曉風對《聖經》文本之運用〉:探究張曉風在《聖經》故事、詞彙上的吸收、運用,並探討張曉風對《聖經》書信體與祈禱文的依循與拓展。
第四章〈張曉風對基督美學的承襲〉:分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與藝術之美三部份探討。
第五章〈張曉風的實踐之路〉:探究張曉風傳揚基督福音的歷程。
第六章〈結論〉:綜合論述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從而確立張曉風在中國基督教文學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Abstract
The Christian Writing in Chang Show-Foong's Literary Works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century, Christian brings som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i subsumed the terms and spirit of Christianity in their works. They achiev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ristian literature.
Chang Show-Foong is on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riters, whose literature works are outstanding in weight and depth. Her text is full of Christian faith dimension, attempting to manifest the thought of Christia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r writings of Jesus Christ is 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t is her experience as a Christian in person. This thesis uses Chang Show-Foong's literature as a subject of study. Probing in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 expound and explore her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finds that her writings of Christ are unique and ground-breaking, digging out the apocalypse and artistry on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preface:To describe the motivation, purpose, scope, term definition, methods, procedures, and the theology premise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Chapter 2 Chang Show-Foong who elucidate Christ's ethics:To explore faith, hope and love that Chang Show-Foong interpret in Chinese situation on the exposition of humanity and divinity and the people to pray, repent, obey, serve to God.
Chapter 3 Chang Show-Foong of the " Bible " of the use of text:To explore the absorption, utilization on the" Bible "story、word by Chang Show-Foong and explore the Chang Show-Foong follow up and expansion of the epistolary and the prayer of the " Bible ".
Chapter 4 Chang Show-Foong inherited aesthetics of Christ: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natural、the beauty of human and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hapter 5 Chang Show-Foong's the way of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ourse of the Gospel of Christ which Chang Show-Foong resoundes.
Chapter 6 conclusion:A summariz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hang Show-Foong's 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 literature histor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張曉風文學的基督書寫
目 次
誌謝……………………………………………………………………………………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8
一、研究範圍……………………………………………………………………8
(一)張曉風作品………………………………………………………………8
(二)基督教相關作品…………………………………………………………9
(三)今人之相關研究…………………………………………………………10
二、名詞釋義……………………………………………………………………11
(一)基督………………………………………………………………………11
(二)基督教 …………………………………………………………………14
(三)基督教信仰………………………………………………………………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研究程序 …………………………………………………………………17

第四節 基督教文學的神學前題 …………………………………………………19
一、基督是神性的最好說明──基督形象之描述 ……………………………20
(一)上帝聖言創造萬有──造物主 …………………………………………20
(二)一片似錦的曙光──救贖者 ……………………………………………22
(三)上帝就是愛──天父 ……………………………………………………25
(四)絕對美善的存在──掌權者 ……………………………………………27
二、 絕對生命的自我啟示──基督啟示之論述………………………………31
(一)墮落失調的人性──原罪 ………………………………………………32
(二)神榮耀的光輝──「道成肉身」的基督 ………………………………34
(三)蒙恩的旅程──上帝的恩典、賞賜、同在與寬恕 ……………………37
(四)麥子死了,結出許多子粒──死亡與永生 ……………………………41

第二章 張曉風對基督人學之闡發…………………………………………45
第一節 亙古長存──信望愛的詮釋………………………………………………47
一、 上帝那裡的穩靠──「信」………………………………………………49
(一)尋索生命的源頭和意義──人生需要信仰……………………………50
(二)相信看不見的通訊系統──感知不到仍信……………………………54
(三)知道自己被信任,所以不存猜忌懷疑心──信任人…………………57
(四)爭戰得勝、平安喜樂──信仰的人生境界……………………………59
二、處境困難中實現善和理想──「望」……………………………………61
(一)守候天亮──光明的希望………………………………………………62
(二)透過此生看到永恆──永生的盼望……………………………………64
三、一切道理的總綱──「愛」………………………………………………68
(一)超越洋溢的宇宙情懷──「愛神」……………………………………71
(二)做在最小弟兄身上──「愛人」………………………………………73
(三)在每一吋中國土地上獻上馨香──「愛國」…………………………77
四、小結 ………………………………………………………………………80

第二節 以己心比擬天心──「人性與神性」……………………………………84
一、人的自由選擇──「自力」或「他力」…………………………………86
(一)成為自己的主人──「自力」…………………………………………87
(二)基督之外,別無拯救──「他力」……………………………………91
二、被神提得更高些──人性的提昇…………………………………………93
(一)心靈被肥油包裹了──人性的軟弱……………………………………94
(二)分享神性的生命──人性的超越………………………………………96
三、客旅人間與永恆天國……………………………………………………101
(一)在苦難中定睛上帝──「人間」 ……………………………………102
(二)絕對美善的處所──「天國」 ………………………………………107
四、小結………………………………………………………………………111

第三節 對上帝的誠實與開放──人對神的回應 ………………………………113
一、對上帝之愛的信賴──「祈禱」…………………………………………114
二、我是一個罪人──「悔改」………………………………………………120
三、憑天之旨,不必隨我之意──「順服」…………………………………125
四、因為愛,苦難化為甘甜──「事奉」……………………………………131
五、小結 ………………………………………………………………………137

第三章 張曉風對《聖經》文本之運用 …………………………………141
第一節《聖經》的權威性與文學性………………………………………………145
一、《聖經》的權威性 ………………………………………………………145
二、《聖經》的文學性 ………………………………………………………151
(一)以地上真理佐證天國的信息──《聖經》中的比喻法………………154
(二)上帝的道在人的生命中滋長──《聖經》中的擬人法………………156
三、小結 ………………………………………………………………………159

第二節 宣講生命之道──活用《聖經》故事……………………………………162
一、缺少靈魂的被造人──潘渡娜……………………………………………165
二、「人」是上帝本體的形像──周處的「浪子回頭」 ……………………169
三、誰是純潔無罪的──〈訴〉中的罪婦與〈嚴子與妻〉中的田氏………175
四、神聖的召喚──卞和的殉道精神…………………………………………180
五、小結 ………………………………………………………………………185

第三節 寶庫裡的詞彙──運用《聖經》語詞……………………………………187
一、屬靈的爭戰──靈與肉……………………………………………………188
二、隨時待命的人──我在……………………………………………………191
三、排山倒海的愛──五餅二魚………………………………………………195
四、聖潔如嬰孩──回轉………………………………………………………197
五、愛的座標圖──十字架……………………………………………………199
六、世人都虧缺了神的榮耀──虧負…………………………………………201
七、小結 ………………………………………………………………………204

第四節 張曉風對《聖經》書信體、祈禱文的依循與拓展 ……………………206
一、傳講上帝之道──《聖經》書信體的依循………………………………206
(一)闡釋上帝的真理────《給你,瑩瑩》 ……………………………210
(二)具體而真實的信仰詮釋──《黑紗》…………………………………213
(三)分享上帝的美好──《給你》…………………………………………216
二、敬虔的聲音──《聖經》祈禱文的承襲與拓展…………………………220
(一)靈性的翅膀──《聖經》祈禱文的承襲………………………………221
(二)《動物園中的祈禱室》──《聖經》祈禱文的拓展 …………………227
三、小結 ………………………………………………………………………232

第四章 張曉風對基督美學之承襲 ………………………………………235
第一節 造物的氣派──自然之美 ………………………………………………241
一、自然之美是上帝的創造與顯現…………………………………………243
二、在自然中體悟上帝的美…………………………………………………247
三、小結………………………………………………………………………255

第二節 彰顯基督的光輝──人文之美 …………………………………………257
一、聖靈所結的果子──人的德性之美………………………………………258
二、被祝福的身體──人的創作之美…………………………………………266
(一)藝術創作是上帝的恩賜 ………………………………………………267
(二)美的藝術品源自美的心靈 ……………………………………………269
三、小結 ………………………………………………………………………274

第三節 呈顯上帝的榮耀──藝術之美 …………………………………………277
一、藝術作品彰顯上帝之美 …………………………………………………278
二、觀照藝術作品體悟上帝之美 ……………………………………………285
三、小結 ………………………………………………………………………291

第五章 張曉風的實踐之路…………………………………………………293
第一節 恢復女性主權──張曉風的女性形象 …………………………………294
一、傳統女性之自我形象……………………………………………………296
(一)中國傳統女性之自我形象……………………………………………296
(二)西方傳統女性之自我形象……………………………………………299
(三)糾正以男性觀點建構女性形象之謬誤………………………………302
二、從婦女神學觀點檢視張曉風的女性形象………………………………304
(一)勇於發聲、展現自我…………………………………………………308
1、儒家的擔當、基督的悲憫、藝術的純真──文學創作………………309
2、一棟歷史的教材──搶救桃園神社……………………………………314
3、放進一整個中國──興建國學講壇……………………………………316
4、引一代文學為己任──搶救中國文學…………………………………317
5、一個女性的「逃城」──「盹谷」……………………………………320
(二)女性參與事奉──與男性同工的夥伴關係 …………………………322
1、中美斷交,組團赴歐、美、菲律賓 …………………………………323
2、接辦《宇宙光》雜誌,送炭到泰北……………………………………325
3、與林治平共組和樂家庭…………………………………………………327
(三)生命共存的願景──生態關懷…………………………………………329
1、捍衛202兵工廠沼澤綠地………………………………………………330
2、搶救阿塱壹古道…………………………………………………………333
3、為「赫氏角鷹」請命 …………………………………………………335
4、救活十二棵樹 …………………………………………………………338
三、小結 ………………………………………………………………………339

第二節 撰寫當代聖徒面貌及戲劇宣教…………………………………………342
一、耶和華的見證人──當代聖徒面貌 ……………………………………344
(一)埋頭做事的「老喪先生」……………………………………………346
(二)傳遞神愛的「李曼瑰教授」…………………………………………347
(三)創辦宇宙光雜誌的「林治平教授」…………………………………350
(四)爭戰得勝的「黃以功導演」…………………………………………353
(五)為主而活的「溫梅桂宣教士」………………………………………355
(六)創辦蘭恩幼稚園的「林茂安」………………………………………357
二、傳揚真理的管道──戲劇宣教 …………………………………………359
(一)戲劇宣教的重要性……………………………………………………361
(二)詮釋《聖經》──劇本中的宣教意涵 ………………………………364
1、〈第五牆〉──從虛幻現世看到上帝的美善 …………………………365
2、〈武陵人〉──在磨難裡渴想著天國 …………………………………366
3、〈自烹〉──人的罪性與神的救贖 ……………………………………368
4、〈和氏璧〉──宣揚真理不畏犧牲 ……………………………………370
5、〈第三害〉與〈嚴子與妻〉──原罪與論斷 …………………………372
(三)長夜的秉燭人──宗教戲劇的演出 …………………………………374
三、小結………………………………………………………………………380

第六章 結論 ………………………………………………………………… 383
一、文字宣教的熱情…………………………………………………………383
二、血脈賁張的愛國情操……………………………………………………387
三、濡染中國文化的基督論述………………………………………………390
四、在漢語語境中對《聖經》的詮釋………………………………………395
五、正視人性之軟弱,彰顯基督之救恩……………………………………397
六、承襲基督美學之書寫……………………………………………………399
七、傳揚基督徒的美好形象…………………………………………………402

參考文獻…………………………………………………………………………40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書目(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戰國)韓非著,賴炎元、傅武光注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先秦)左丘明著,王天恨譯釋,韓慕廬重訂:《春秋左傳句解》,《民國時期經學叢書》,台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國學要籍叢刊》之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10月。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七種,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2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6月。
(明)胡廣等撰:《論語集註大全》下冊,《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儒家子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臺北:中華書局,1996年。
楊勇:《陶淵明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76年。

二、張曉風相關著作
(一)張曉風著作(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張曉風:《送你一個字》,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9月。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6月。
張曉風:《曉風戲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1月。
張曉風:《我在》,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臺北:大地出版社,2003年7月。
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5月。
張曉風:《你的側影好美!》,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1月。
張曉風:《給你》,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7年2月。
張曉風:《安全感》,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7年2月。
張曉風:《我與情情、詩詩》,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7年2月。
張曉風:《動物園中的祈禱室》,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7年2月。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9月。
張曉風:《我知道你是誰》,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
張曉風:《玉想》,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7月。
張曉風:《曉風吹起》,臺北:文經出版社,1989年11月。
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7月。
張曉風:《哭牆》,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5月。
張曉風:《桑科有話要說》,臺北:時報出版社,1984年5月。
可叵(張曉風):《通菜與通婚》,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7月。
張曉風:《心繫》,臺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5月。
可叵(張曉風):《幽默五十三號》,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1月。
張曉風:《再生緣》,臺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5月。
張曉風:《曉風小說集》,臺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3月。
張曉風:《我在》,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9月。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
張曉風:《曉風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6月。
張曉風:《血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
張曉風:《黑紗》,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5年10月。
張曉風:《畫愛》,臺北:校園出版社,1971年10月。
張曉風:《愁鄉石》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2月。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臺北:大林出版社,1970年。
張曉風:《給你 瑩瑩》,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8年7月。

(二)與他人合著、他人選錄及張曉風編輯之作品
張曉風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張曉風編:《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4月。
潘亞暾等編:《台灣八大家散文精品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張曉風編:《小說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9月。
張曉風等著:《驢背上的歌者》,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9月。
張曉風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編輯委員會:《800字小語5》,臺北: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1月。
張曉風等著:《鄉音千里》,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84年6月。
張曉風編:《第一篇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1月。
張曉風•席慕蓉•愛亞:《三弦》,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7月。
張曉風編:《大地之歌》,臺北:大地出版社,1982年3月。
張曉風編:《錦繡天地好文章》,臺北:婦女雜誌出版,1981年。
張曉風編撰:《看古人扮戲──戲曲故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1月。
張曉風編:《有情天地》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月。
張曉風編:《有情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月。
張曉風編:《蜜蜜》,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9月。
張曉風編:《親親》,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9月。
曉風、林治平:《如果你有一首歌》,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7月。

三、基督教相關著作
(一)外文翻譯著作(依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加)羅納斯(A. G. Reynolds)著,魯繼曾譯:《基督教與羅馬天主教信仰之區別》,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6年1月。
(意)聖多瑪斯•阿奎那(St. Aqinas,Thomas)著,高旭東、陳家華譯:《神學大全》第一冊:《論天主一體三位》,臺南:碧岳學社,高雄:中華道明會,2008年8月。
(意)聖多瑪斯•阿奎那(St. Aqinas,Thomas)著,劉俊餘譯:《神學大全》第四冊:《論人的道德行為與情》,臺南:碧岳學社,高雄:中華道明會,2008年8月。
(意)聖多瑪斯•阿奎那(St. Aqinas,Thomas)著,胡安德譯:《神學大全》第七冊:《論信德與望德》,臺南:碧岳學社,高雄:中華道明會,2008年8月。
(意)聖多瑪斯•阿奎那(St. Aqinas,Thomas)著,胡安德譯:《神學大全》第八冊:《論愛德》,臺南:碧岳學社,高雄:中華道明會,2008年8月。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周偉馳譯:《論原罪與恩典──駁佩拉糾派》,香港:道風書社,2005年。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王曉朝譯:《上帝之城》上冊,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王曉朝譯:《上帝之城》中冊,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王曉朝譯:《上帝之城》下冊,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石敏敏譯:《論靈魂及其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徐玉芹譯:《懺悔錄》,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古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e)著,湯清、楊懋春、湯毅仁譯:《奧古斯丁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2年。
(瑞)巴爾塔薩(Balthasar,Hans Urs Von)著,刁承俊、曹衛東譯:《神學美學導論》,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包洛斯(Boros,Ladislaus)著,孫振青譯:《基督信仰的人學》,臺中:光啟出版社,1978年4月。
(德)馬丁•布伯(Buber,Martin)著,陳維剛譯:《我與你》,臺北:久大文化、桂冠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
(德)布爾特曼(Bultmann,Rudolf)等著,李哲匯、朱雁冰等譯:《生存神學與末世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12月。
羅博•柯斯利(Crossley,Robert)著,黃小石譯:《三位一體》,臺北:中華基督翻譯中心,1981年11月。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Eliade,Mircea)著,晏可佳、吳曉群、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6月。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Eliade,Mircea)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依莉撒白•薛絲麗-費蘭札(Fiorenza,Elisabeth Schussler)著,葉寶貴主編,蘇美珍、林貞文、林秀娟、陳美玲譯:《聖經詮釋之舞》,臺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愛迪安•吉爾松(Gilson,Etienne)著,陳俊輝譯:《神與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加)謝大衛(Jeffrey,David Lyle)著,李毅譯:《聖書的子民:基督教的特質與文化傳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漢思•昆(Küng,Hans)著,包利民譯:《基督教大思想家》,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英)駱其雅(Lockyer,Herbert)著,任炎林譯:《聖經中所有的王與后》,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部,1996年4月。
(英)駱其雅(Lockyer,Herbert)著,賈廣濟譯:《聖經中所有的婦女》,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部,1992年6月。
(英)駱其雅(Lockyer,Herbert)著,詹正義、周天麒譯:《聖經中所有的比喻》,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部,1987年3月。
(德)馬丁路德(Luther,Martin)著,和士謙、陳建勛譯:《基督徒的自由》,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10月。
魯珍晞(Lutz,Jessie G.)編,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2000年。
(英)麥格拉思(McGrath,Alister E.)編,蘇欲曉等譯:《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英)麥格拉思(McGrath,Alister E.)編,蘇欲曉等譯:《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英)麥格拉思(McGrath,Alister E.)著,馬樹林、孫毅譯:《基督教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英)麥葛福(McGrath, Alister E.)著,楊長慧譯:《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年11月。
(英)麥葛福(McGrath ,Alister E.)著,徐中緒譯:《我思故我信一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3年10月。
摩爾登(茂頓)(Moulton,Richard G.)著,賈立言、馮雪冰、朱德周、陳麗娟譯:《聖經之文學研究》,臺北:光美印刷有限公司,1996年2月。
(美)帕利坎(Pelikan,Jaroslav)著,楊德友譯:《歷代耶穌形象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潘傑德(Pentecost,J. Dwight)著,汪洵譯:《耶穌基督的言與行》,臺北:天恩出版社,2006年3月。
康爾伯(Prof,Gustav Carlberg)著,王敬軒譯:《路德脫離天主教前後》,香港:信義宗聯合出版部,1951年10月。
歐帕瑪•羅伯森(Robertson,O. Palmer)著,何詠霓譯:《創世記的情與愛──從聖經第一卷書看兩性關係》,臺北:友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3月。
路易斯•羅賓遜(Robinson Lewis Stewart)著,傅光明、梁剛譯:《兩刃之劍: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臺北:中業強出版社,1992年11月。
(美)蘿特(Ruether,Rosemary Radford)著,楊克勤、梁淑貞譯:《性別主義與言說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
(美)里蘭得•來肯(Ryken,Leland)著,李一為譯:《認識《聖經》文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美)勒蘭得•萊肯(Ryken,Leland)著,徐鍾、劉振江、楊平譯:《聖經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
(德)馬克斯•謝勒( Scheler,Max)著,孫周興譯:《死、永生、上帝》,香港:道風書社,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斯托得(Stott,John R.W.)著,劉良淑、臧玉芝合譯:《認識聖經》,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76年12月。
(美)格弗•湯姆士(Thomas,W.H.Griffith)著,廖元成譯:《聖經的由來》,腓利門出版社,1996年5月。
Vardey,Lucinda主編,高志仁、曾文儀、魏德驥譯:《一條簡單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質樸之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2月。
E.M.薀德爾(Wendel,Elisabeth Moltmann)著,刁承俊譯:《女性主義神學景觀》,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12月。
韋廉士(Williams,Daniel D.)著,周天和譯:《近代神學思潮》,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7年1月。
(加)潘蜜拉•狄其•楊(Young,Pamela Dickey)著,陳美玲、朱麗娟譯:《基督教婦女神學──方法論探索》,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1997年9月。

(二)中文著作(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聖經和合本》,臺北:聖經資源中心,2005年11月。
《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2003年7月。
王武聰:《臺灣本土化談道的探討》,臺北:天恩出版社,1995年9月。
王曉朝、楊熙楠主編:《溝通中西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本朝:《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戲劇的悲劇意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王列耀:《基督教與中國現代文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石:《年輪》,基督教文學叢書(一),香港: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4年9月。
古敏、雲峰著:《聖經文學的故事》,臺北:晶石文化公司,2005年10月。
朱維之:《基督教與文學》,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0年1月。
江守道:〈基督的死〉,載江守道、藍培德、陳希曾講:《基督的死 基督的復活 基督的升天》,臺北:臺北市基督徒福音,2004年9月。
何世明:《融貫神學與儒家思想》,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
何世明:《基督教與中國命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
何世明:《基督教本色神學叢談》,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7年1月。
谷寒松:《天主論•上帝觀:天地人合一》,臺北:光啟文化事業,2002年3月。
吳主惠著,賴勝烈譯:《生與死》,臺南:人光出版社,1981年5月。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6月。
李秀玉著,林靜怡、洪主祐譯:《詩篇中的上帝與妳》,高雄:聖光神學院出版,2007年3月。
宋其正:《天人合一論》,臺中:臺中浸信會,1984年10月。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臺北:禮記出版社,1994年11月。
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3月。
林治平:《傻瓜一世:宇宙光義工生涯三十載》,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3年9月。
林子淳:《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對「漢語神學」的詮釋及漢語的「神學詮釋」》,香港:道風書社,2006年。
卓新平:〈神性論-基督教觀點〉,載何光滬、許志偉等:《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3年12月。
周曉青編著:《基督教詩學》,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8年5月。
周偉馳:《記憶與光照──奧古斯丁神哲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
周功和:《信望愛──聖經倫理學導論》,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1年11月。
胡志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0月。
姚新中著,趙豔霞譯:《儒教與基督教:仁與愛的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柯志明:《愛之義:婚姻與性愛倫理神學文集》,臺北:臺灣基督徒學會,2008年1月。
唐崇榮:《神的形象──人性的尊嚴與危機》,臺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唐逸:《西方文化與中世紀神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7月。
梁元生:《基督教與中國》,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梁壽華:《基督教信仰與中國前景》,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4年5月。
梁元生:《基督教與中國》,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7月。
梁工等著:《聖經視域中的東西方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梁工:《聖經敘事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梁工主編:《基督教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梁工主編:《聖經與歐美作家作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
梁工編著:《聖經文學導讀》,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許牧世等著:《基督教文學論叢》,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11月。
康來昌:《度金針:介紹古典文學與基督教》,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5年1月。
孫再生:《中國道統思想與基督真理》,臺北:弘智出版社,1975年1月。
張傳有:《幸福就要珍惜生命──奧古斯丁論宗教與人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張浩達:《基督教藝術與社會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彭彼得編著:《基督教思想史》,《民國叢書》第一編10冊,上海:上海書店。
曾慶豹編:《現象學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7年。
曾慶豹主編:《解構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7年。
邢福增:《衝突與融合: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楊慧林、羅秉祥主編:《審美的神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悅春:《從聖經觀點論孔子的天人關係》,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部,1985年5月。
楊劍龍:《曠野的呼聲──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莫運平:《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5月。
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之路》,臺北:雅歌出版社,1998年2月。
聖經神學辭典編譯委員會:《聖經神學辭典》,臺北:光啟出版社,1978年3月。
黃彼得:《基督教的末世論──末世論與釋經學》,臺北:印尼瑪琅東南亞聖道神學院,1988年12月。
黃伯和:《基督徒身分的塑造──福音與文化觀點的基督教教義發展史》,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1997年9月。
趙賓實:《天人一家》,臺北:恆毅月刊社,1977年10月。
趙賓實:《天主教與儒家天人合一比較觀》,臺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8月。

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劉小楓主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七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劉小楓主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八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劉鋒:《《聖經》的文學性詮釋與希伯來精神的探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劉麗霞:《中國基督教文學的歷史存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8月。
劉耘華:《詮釋的圓環──明末清初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及其本土回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葉舒憲:《解讀上帝的留言──77則聖經比喻》,臺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葉寶貴:《混亂中尋寧靜──新女性神學與靈修入門》,臺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9月。
閻國忠:《基督教與美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歐煌坤編著:《中國•勿需懼怕基督福音》,教會公報岀版社,2007年1月。
陳幸雄:《從基督教人觀對孟荀人性論的數點質疑》,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部,1985年8月。
陳偉華:《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新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文珊:《惟願以此女兒之身》,臺北:永望文化事業,2008年5月。
陳文珊:《非非反叛──本土婦女與神學的對話》,臺北:永望文化事業,2005年3月。
陳耀南:《從自力到祂力》,香港:天地圖書館有限公司,2006年8月。
郭秀娟:《認識聖經文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1年3月。
郭清香:《耶儒倫理比較研究──民國時期基督教與儒教倫理思想的衝突與融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謝扶雅譯:《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6年12月。
蔡維民:《永恆與心靈的對話》,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1年。
蔡仁厚、周聯華、梁燕城著:《會通與轉化──基督教與新儒家的對話》,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85年2月。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78年11月。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聖經通識手冊》,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年1月。
蕭若瑟:《天主教傳行中國考》,《民國叢書》第一編11冊,上海:上海書局。
蕭安平:《互愛不儘是友誼:馬丁•路德論宗教與人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鐘鳴旦:《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臺北:光啟出版社,1993年10月。
龔天民:《佛教、基佛比較與天主教》,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6年6月。

四、哲學、美學、文學相關著作
(一)外文翻譯著作(依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法)笛卡兒(Descartes Rene)著,黎惟東譯:《沈思錄》,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
(加)諾思羅普•弗萊(Frye,Northrop)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德)黑格爾(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著,朱夢實譯:《美學(一)》,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
(美)史考特•派克(Peck,M. Scott)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美)史考特•派克(Peck,M. Scott)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德)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Friedrich von)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Tatarkiewicz,Wtadystaw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美)韋勒克(Wellek,Rene),(美)沃倫(Warren,Austin)著:《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二)中文著作(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一川:《修辭論美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朱光潛:《西方美學的源頭》,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7月。
朱立元:《宏偉輝煌的美學大廈──黑格爾《美學》導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成復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國文化精神的再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岀版社,2004年10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文化岀版社,1992年4月。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5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
李皇良:《李曼瑰》,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7月。
李明輝、林維杰:《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12月。
林治平:《鐵血柔情與愛:生命伙伴的速寫素描》,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3年9月。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金明瑋:《張曉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12月。
周啟超主編:《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1月。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 月。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思想比較研究集》,臺北:正中書局,1947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
張明高、范群編:《周作人散文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11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5月。
張岩冰:《女性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曾祖蔭編:《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傅謹:《感性美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
劉述先、林月惠:《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12月。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羅光:《中國哲學的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1月。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

五、學位論文(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楊美雅:《張曉風散文理論與實踐──以美感為論述主軸》,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麗雯:《張曉風散文美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靜怡:《劉俠散文的生命教育價值──以國中生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貞禎:《臺灣福音劇團經營管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敏琪:《尋譯聖像──縷析隱匿的神聖靈光》,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藍培甄:《張曉風抒情散文研究(1966—2003)》,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謝雲青:《張曉風戲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劍龍:《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博士論文,1998年。
郭孟寬:《七零年代劇場開拓者: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何麗霞:《在女性主義脈絡中對當代女性神學的探討》,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劉永行:《耶穌基督的道德教育》,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六、期刊、報紙(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張曉風:〈阿塱壹古道之歌〉,臺北:聯合報「聯合副刊」,2011年7月26日
滕超:〈從你美麗的流域──張曉風散文的美學建構〉,載《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頁18-19。
張曉風:〈報告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下)〉,臺北:聯合報「聯合副刊」,2010年5月5日。
張曉風:〈報告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上)〉,臺北:聯合報「聯合副刊」,2010年5月4日。
曾慶導:〈聖多瑪斯論基督降生成人救世奧蹟〉,《哲學與文化》36卷3期(2009年3月),頁117-127。
朱利萍:〈柔情似水與俠氣凌雲──論張曉風散文的女性氣韻及其超越〉,載《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頁22-24。
朱利萍:〈古典意蘊與現代審美的圓融──論張曉風散文的詩性美〉,載《名作欣賞》,2008年24期,頁77-80。
李俠雲:〈像山一樣思考──從生態角度看張曉風的《常常,我想起那座山》〉,載《西安外事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9月),頁61-64。
朱利萍:〈傳統哲學與現代情懷的詩意整合──論傳統哲學對張曉風散文的影響〉,載《學術論壇》,2008年8期(2008年4月),頁172-176。
邢美芳:〈接受與創造──論張曉風小說《潘渡娜》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載《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8年4月),頁73-78。
黃超:〈書評:徐弢:《托馬斯•阿奎那的靈魂學說探究──從基督教哲學角度的一種解釋》〉,《哲學與文化》35卷4期(2008年4月),頁149-152。
杜貴斌:〈論張曉風散文雜糅的宗教情懷〉,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2期,頁25-28。
李祖軍、石煉軍:〈一花一草一世界──張曉風散文藝術論〉,載《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65-67。
穆宏志:〈基督,永恆的祭司:《希伯來書》描繪出的基督畫像〉,《神學論集》151期(2007春),頁27-42。
李琳:〈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論張曉風散文的審美風範〉,載《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4期,頁75-76。
薛忠文:〈祈禱與感恩──張曉風散文世界的一個維度〉,載《當代文壇》,2005年4期,頁87-89。
朱利萍:〈飛鳥戀故林──論傳統文學母題對張曉風散文的影響〉,載《常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年7月),頁60-62
涵柔:〈挖掘不如小心──專訪臺灣作家張曉風〉,載《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3年12期,頁62-65。
徐光萍:〈生命的箋注──張曉風詩性解釋散文解讀〉,載《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78-82。
廖世蘋、傅德岷:〈論張曉風散文的審美風範〉,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2003年9月)頁87-91。
姚建國:〈用精美比喻構築的藝術世界──論張曉風散文中的比喻〉,載《寫作》,2003年15期,頁18-20。
徐光萍:〈略論臺灣當代女性散文中的女性意識〉,載《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頁19-23。
張蘭閣:〈現代桃源尋夢者的武陵夢〉,載《讀書》,2003年3期,頁90-94。
王本朝:〈論張曉風散文的神性情懷〉,載《河北學刊》,第22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98-102。
方忠:〈當代海峽兩岸女性散文整合論〉,載《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總66期),頁79-84。
寧軍:〈張曉風:我屬於方塊字的世界〉,載《江蘇政協》,2002年01期,頁54-56。
方忠:〈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散文論〉,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1年9月),頁91-94。
鄧寒梅:〈張曉風散文的詩化特徵〉,載《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1999年10月),頁73-76。
徐學、周可:〈悲劇與救贖的神話──論張曉風戲劇〉,載《福建藝術》,1994年6期,頁38-42。
陳玲珍:〈生活在生活中──張曉風訪問記〉,《延展(雙月刊)》,臺北:文化大學, 1983年9月,頁8-18。
王藍:〈張曉風的創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講〉,《延展,
(雙月刊)》,臺北:文化大學,1983年9月,頁23-39。
隱地:〈柔美的強人〉,《延展(雙月刊)》,臺北:文化大學,1983年9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