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1114-0146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1114-014639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發展型福利體制的轉變:以國民年金為例
The Tra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al Welfare Regim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1-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2-11
關鍵字
Keywords
東亞福利體制、發展型國家、國家能力、民主化、國民年金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 Developmental state, State capacity, Democratization,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5 次,被下載 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6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檢視民主化對於台灣福利制度的影響,並說明由於民主轉型,導致了國家在領導國民年金的整合上呈現失能的狀態。在1980年代以前,威權國家具有強烈的領導經濟發展思維,有意識的將社會政策從屬於經濟發展,國家強力地領導了經濟生產和其他的社會政策,因此台灣具有文獻所稱的生產型福利體制的特色。1990年代之後,由於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的因素,國家能力日益受限,無法再強力地領導經濟發展,然而由於選舉競爭的關係,國家又必須通過社會政策以爭取民眾支持,遂有文獻所稱的發展型福利體制的轉向。2000年政黨輪替後,新上台的政府面對的是經濟自由化的後果、政治的角力,以及不同利益團體的挑戰,這些因素在在都使得國家既無法如同過去一般領導經濟發展,也無法持續發展型福利體制。本文以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國民年金整合失敗為例,論證由於民主化的因素,過去國家用福利發展主義來領導社會發展的情況在2000年到2008年的國民年金議題上已經呈現弱化的情況,強調國家領導能力的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在台灣已經發生改變。
Abstract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emocratization impact on Taiwanese welfare institution and argues that democratic transition results in the state disability on the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Before 1980s,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with strong capacity and will to lea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 It was thus explained as one typical case of so-called productivist welfare regime. After 1990s,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limited state capabilities to lea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electoral competition, the ruler must gain public support by social policy. Thus, Taiwan's welfare system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developmental welfare regime. After 2000, The new government faced the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political conflict, and the challenge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ll these factors constrained the state capacity to sustain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regime.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ail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after 2000. Due to democratization, state capacity for welfare developmentalism has been weakens during in 2000-2008. In conclusion,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al welfare regime has changed in the case of Taiwa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二、老年經濟安全制度的理念和功能 3
第二節 研究架構和方法 8
一、研究架構 8
二、研究方法 11
第貳章、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福利國家與福利體制 14
第二節 東亞福利體制 18
一、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的反思 18
二、台灣的東亞福利體制特性 23
第參章、2000年以前的政治、經濟與福利制度 28
第一節 1970年代末以前的政治、經濟與福利制度 28
一、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 28
二、威權時期的經濟發展 30
三、威權時期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 33
第二節 1980年代~1990年代的政治自由化與民主轉型 37
一、國家領導能力的挑戰和威權統治的鬆動 37
二、政黨競爭和選舉利益的競逐 40
第三節 從經濟奇蹟到結構轉型 46
一、經濟的快速成長 46
二、經濟的自由化和結構的轉型 49
第四節 政治經濟自由化下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 51
一、福利發展主義? 1990年代的福利擴張 52
二、福利政策作為選舉工具 53
三、小結:民主轉型下國家領導權的轉變 55
第肆章、2000年以後的政治、經濟與福利制度 57
第一節 首次政黨輪替 57
一、民進黨的執政和分歧 57
二、政治結構的遺緒和突破 59
三、公民社會的多元意見 62
第二節 全球經濟自由化的衝擊 64
一、經濟全球化與產業外移的趨勢 64
二、全球經濟對國家領導能力的削弱 67
第三節 選舉掛帥的福利政策與國民年金 73
一、津貼政策的後果 73
二、國民年金的討論與社福團體的倡議 80
三、內政部與經建會的規劃 83
四、政務委員的協調 90
第四節 2000年後國民年金延宕以及大整合失敗的因素 99
一、各部會的抗拒 100
二、津貼的發放和加碼 103
三、民進黨內部意見的分歧和行政首長更換頻仍 104
四、朝小野大及新政府無力改變制度的慣性 108
五、國家無法統合社福團體 110
第伍章、結論:國家失能與年金改革 112
第一節 國家能力在國民年金議題中弱化的原因與其後果 112
一、國家領導的消失 112
二、各社會保險及津貼的分立 113
第二節 台灣作為發展型福利體制的制度改變與延續 115
參考文獻 12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政府資料:
立法院法案審查系統,
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3?@0:0:1:/disk1/lg/lgmeet3@@0.06536680258877037。檢索日期:102.5.23。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檢索日期:102.5.23。
立法院議事系統,檢索日期:102.5.24。
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0:0:1:/disk1/lg/lgmeet@@0.4748646143213125。
立法院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
http://lci.ly.gov.tw/LyLCEW/lcivComm.action#pageName_searchResult=1。檢索日期:102.5.24。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檢索日期:102.1.7。
經濟部工業局,
http://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document.DocTitleView&id=21&t=0。檢索日期:103.1.17。

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ndapp/Index。檢索日期:102.8.17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檢索日期:102.8.17

中文: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1:6-8。
王振寰,2003,〈全球化與後進國家: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社會學
與台灣社會》,31:1-45。
古允文譯,Esping-Andersen原著, 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台灣勞工陣線,2009,《突圍宇創進-台灣勞工陣線25週年特刊》。台北:台灣
勞工陣線。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研院:303-334。
李明聰,1996,〈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1989,〈反對運動與社會抗議的互動〉。《中國論壇》28:11=335,29-40。
吳介民,2002,〈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臺
灣社會學》,4:159-198。
吳采旆,2003,〈台灣社會福利體制轉型-民主化與全球化的衝擊與挑戰〉。東
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易駿、古允文,2003,〈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台
灣社會學刊》。31:189-241。
呂建德,2004,〈經濟全球化、新興民主與社會正義契約的建立:後發展年代台
灣與南韓福利改革的比較〉。發表於臺灣社會福利學會 2004 年會暨國際研討會。
柯木興,1995。《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收錄於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87-152。
林佳龍,2000,〈臺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
灣政治學刊》,4:3-55。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臺
灣社會學》,5:1-71。
林萬億,1999,《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林萬億,2005,〈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
季刊》,109:12-35。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台北:五南。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徐仁輝,2001,〈預算編列首重可行性〉。《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
金會:091-296。
桂宏誠,2006,〈選舉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095:008。
唐文慧、葉書毓,2006。〈國民年金及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政體中心的觀點〉。《研究台灣》,1:59-107。
陳師孟等,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
立晚報。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琇惠,2004,〈游移不決.進退維谷-台灣國民年金制度建構政策過程之評析
(1993-2003)〉。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快樂兒童、活力老人、
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研討會。
張苾蕪譯,T. Gold、S Greenhalgh、E A. Wincker、E Barret等著,E A. Wincker、S
Greenhalgh編, 1994,《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辨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張瑋庭,2010,〈台灣國民年金為何分立? 民主轉型過程中官僚政治的轉變〉。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樹民、石佳英、廖立文譯,Karl Polanyi著, 1989,《鉅變:當代政治與經濟
的起源》,台北:遠流。
傅立葉,1993,〈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5:
39-64。
傅立葉,1995,〈社會福利的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刊》,70:116-129。
傅立葉,2000,〈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231-256。
曾中明、姚惠文、鄭貴華,2007,〈我國國民年金之規畫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16:11-27。
黃少淋,2009,〈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羽曼、施世駿,2011,〈政治民主化與社會政策:探索政治制度對台灣年金制度建構的影響〉。《臺大社工學刊》,23:47-92。
葉崇揚、陳盈方,2013,〈民主、資本主義與年金體系的發展:台灣經驗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5(1):45-86。
詹火生,1995,〈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的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政策》,10:1=37,
111-121。
楊靜利,2000,〈社會保險的意義與社會福利體系〉。《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157-176。
楊靜利、黃于珊,2009,〈台灣老年經濟保障制度簡介〉。《台灣老年學論壇》,3:1-12。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台北:人
間。
劉阿榮,1996,〈戰後臺灣政商關係之演變--理論架構與經驗意涵〉。《社會文化學報》,3:1-41。
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轉變之探究(1950-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7(2):343-391。
蔡宜縉,2008,〈理念、利益與制度:台灣年金規劃的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為元,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臺灣社會
研究》。34,1-68。
瞿宛文,2004,〈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3:29-59。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臺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臺灣社
會研究》,84:243-288。
鍾佩珍,1995,〈台灣老年年金制度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府作為之初探〉。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宜君,1995,〈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照欣,2004,〈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析:老年經濟安全政策
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煒翔,2008,〈台灣老農津貼政策歷程之研究﹝1995-2008﹞〉。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
Aspalter, C. 2001. Introduction. In C. Aspalter (Ed.),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 in East Asia. Lonton: Praeger.
Aspalter, C. 2006.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5(4): 290-301.
Evans, P. B.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n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u, Tsung-His, 2003. Modern social provision for older people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 vicissitudes of familization and de-familizatio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York。
Gough, I. 2000.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Towards The New Social
Policy Agenda In East Asia.
Gough, I. 2001.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 the East Asian Case.
Global Social Policy, 1(2):163-189.
Gough, I. 2004. East Asia: the Limits of Productivist Regimes. In I. Gough, W. Geof,
B. Armando, B. Philippa, D. Peter & R. Graham (Eds.), Insecurity and Welfare Regimes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Social Policy in Development Contexts (pp. 169-20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liday, I.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48: 706-723.
Holliday, I. 2005. East Asia Social Policy in the Wak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arewell to Productivism. Policy & Politics, 33(1): 145-162.
Haggard, S. & Kaufman, R. 2008. Development, Democracy, and Welfare States:
Latin America,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s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4):936-957.
Kwon, H.-j. 2007.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alWelfare State in East Asia.
DESA Work Paper No. 40.
Ku, Y.-w. 2003. Social Security. In I. Holliday & P.Wilding (Eds.), Welfare
Capitalism in East Asia:Social Policy in the Tiger Economies. Basingstoke: Palarave Macmillan
Kim, Y.-M. 2006. Beyond East Asian Welfare Productivism: The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 Presend at the 2006 Summe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Lectures on Social Policy.
Lee, Y.-J.& Ku, Y.-w. 2007. East AsianWelfare Regimes: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DevelopmentalWelfare State.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41(2):197-212.
Marshall, T. H.(1977) Class, Citizenship, Social Develop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gger, Shell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ong, J. 2004a.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4: 345-362.
Wong, J. 2004b.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J. Wong (Ed.), Healthy
Democracies- Welfare Politic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1994).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