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2110-0801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2110-080107
論文名稱
Title
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
A Study of Su Shi's Travel Literature in Huangzho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1-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1-12
關鍵字
Keywords
蘇軾、黃州、遊記、記遊文學、黃州空間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3 次,被下載 1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貶謫黃州是蘇軾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次大挫折,是儒釋道這幾種精神力量在他內心最糾結的時期,也是他整個人生創作的轉捩點。黃州的記遊文學創作,與其它時期的作品相較,所表現出來的心靈世界的多層次性和生命存在狀態的多元性更為突出、鮮明。
期間,蘇軾藉由一次次的出遊經歷,讓身體意象無法適應的身體困境得以突破,從不適應到求適應、從求適應到適應的心境轉換,黃州的仕紳鄉親、黃州的自然景物、黃州的風俗人文……再再撫慰著失意政客的創傷與孤憤。從拘羈到自在,蘇軾在一篇篇記遊作品中,忘掉了得失利害,不再是「幽人」、「狂夫」的自稱,而是以「醉眠芳草」的姿態去親近自然,體現「閑」的真義。這是黃州空間所賦予蘇軾的感知,讓謫人尋獲一股安定的力量。
黃州時期的記遊作品內容,注重抒情與敘事、寫景、說理的融合,尤其小品文的信手拈來、行文的自然天成,不但對後世的記遊文學寫作有著領導性的影響,更具有說不盡的文學魅力。書寫體式上對前人有繼承也有所創新,或駢文散化、或駢散結合,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驚喜感受。
人生的不幸往往造就文人的大幸。蘇軾在黃州力圖從憂患中超脫出來,以期衝破榮辱苦樂的羈絆,以求得到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平衡。或矛盾痛苦、或曠然飄逸、或瀟灑自如,多種力量的牽扯,使得黃州的記遊作品更富深意、更多姿多彩。
關鍵詞:蘇軾、黃州、遊記、記遊文學、黃州空間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進路 5
第三節 研究概況 13
第四節 記遊文學義界 17
第二章 蘇軾黃州遊蹤與遊伴 28
第一節 黃州遊蹤 28
第二節 黃州遊伴 47
第三節 小結 63
第三章 蘇軾與黃州空間的相互關係 64
第一節 與黃州居所的相互關係 65
一、定惠院 67
二、臨皐亭.70
三、雪堂.72
第二節 與黃州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76
一、身體空間得以超脫──以赤壁為例.77
二、身體空間得以勞動──以東坡為例.80
第三節 與黃州佛寺道觀的相互關係.84
一、安國寺.86
二、天慶觀.89
三、乾明寺.90
四、承天寺.91
第四節 小結.94
第四章 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特質96
第一節 精緻小品.100
一、意味深遠.100
二、意境幽美.102
三、清新真切.103
第二節 寄興說理.105
一、表現生命的韌性.105
二、表現「閑」的真義.106
三、表現積極入世的心態.108
第三節 文體融合.109
一、主客對答.111
二、駢散結合.113
第四節 選材獨到115
一、觸處皆景.115
二、飲食風味.117
第五節 歐公精神119
第六節 考辯名物.129
一、考辯精神的展現.129
二、考辯精神之由來.134
第七節 小結.135
第五章 結論137
第一節 與謫黃之前記遊文學的比較.145
第二節 對謫黃之後記遊文學的影響.151
第三節 對明清記遊文學的影響160
第四節 黃州記遊文學的地位.165
【附表】蘇軾黃州記遊文學創作年表173
【附錄】繫年問題考辯182
一、〈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182
二、〈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184
三、〈南鄉子.晚景落瓊杯〉.185
四、〈南鄉子.霜降水痕收〉.186
五、〈黃泥坂詞〉.188
六、〈定風波.雨洗娟娟嫩葉光〉.189
七、〈臨江仙.夜歸臨皐〉.190
參考書目1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1、古籍部分,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
2、今人專書與單篇論文部分,以作者姓名筆畫或字母順序排列。
3、學位論文部分,按發表或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一、 古籍及相關注本
﹝宋﹞朱熹集傳,文幸福導讀:《詩經》(臺北:金風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宋﹞蘇軾撰:《東坡易傳》,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脩分段標點:《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漢﹞司馬遷撰,楊鍾賢、郝志達主編:《文白對照全譯史記》(北京:新華書局,1992年6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屈原撰,﹝漢﹞劉向編輯、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增訂七版)
﹝晉﹞陶淵明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南朝宋﹞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梁﹞鍾嶸撰,楊祖聿校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月)
﹝唐﹞柳宗元撰,高文、屈光選注:《柳宗元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1刷)
﹝唐﹞柳宗元著,曹明綱標點:《柳宗元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唐﹞白居易撰:《白香山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王維著,鄧安生、劉暢、楊永明譯注:《王維詩》(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2年3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7月30日)
﹝唐﹞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臺北:維新書局,1977年)
﹝宋﹞歐陽脩撰:《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脩撰,蔡茂雄校注:《六一詞校注》(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5月)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蘇軾撰,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東坡全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版)
﹝宋﹞蘇軾著,郎曄選註:《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6月)
﹝宋﹞蘇軾著:《東坡題跋(六卷)》(臺北:新文豐,1985年)
﹝宋﹞費袞撰,駱守中注:《梁谿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宋﹞王安石撰,周錫馥選注:《王安石詩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88年7月)
﹝宋﹞王安石撰:《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叢刊正編,1979年11月)
﹝宋﹞蘇轍撰:《欒城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從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鄭景望著:《蒙齋筆談》,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9月)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冊863。
﹝南宋﹞陸游撰:《入蜀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洪邁著:《容齋三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南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冊70。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清﹞姚鼐輯:《古文辭類纂》目,收錄於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丁輔之監造:《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清﹞徐增撰:《而庵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李成謀、丁義方、胡傳釗、方宗誠編撰,徐奠磐、劉文政校注:《石鐘山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9月)
﹝清﹞劉熙載撰:《藝概》(臺北:金風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5月)
二、 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12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水照、崔銘:《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5月再版)
王國維著,干春松、夢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靜芝、王初慶等:《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5月)
王蓉芷:《蓉子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
王文濡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8月)
朱德發:《中國現代紀遊文學史》(濟南:山東友誼書舍,1990年)
吳雪濤:《蘇文繫年考略》(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1日,再版)
呂思勉:《宋代文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7月,重排初版)
余秋雨:《秋雨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第8次印刷)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
李李:《袁小修小品文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8月)
周姬昌:《高級寫作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
林語堂:《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2004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1刷)
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臺北:廣文書局)
施蜇存:《詞集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范軍:《蘇東坡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1994年)
孫克強:《唐宋人詞話》(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徐吉軍等:《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徐復主編:《廣雅詁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1版3刷)
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許蘇民:《李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北京:師範學院出版,1992年)
郭杰、秋芙總主編:《中國文學史話》(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5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香:《蘇東坡別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1年1月)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
鄒同慶、王宗堂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梁啟超、張品興、楊鋼、王相宜:《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臺北:元尊文化企業,1997年12月10日)
喻大翔:《用生命擁抱文化──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化精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黃錦鋐:《莊子其及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9月,再版)
葛曉音:《唐宋散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6月,1版)
葛兆光:《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鄞昭祺:《元遺山論詩絕句箋注》(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2月,初版)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1年1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年5月)
錢伯城著:《古文觀止新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舉岱:〈《游記選》題記〉,《游記選》(桂林:桂林文化供應社,1942年)
《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饒學剛:《蘇東坡在黃州》(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5月)
﹝法﹞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08月,初版1刷,2008年05月,初版10刷)
﹝法﹞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1版3刷)
(二)學位論文
陳素真:《宋代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5月。
林玟玲:《東坡黃州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6月。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6月。
蔡秀玲:《東坡黃州經驗之探求》,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6月。
高顯瑩:《蘇軾記遊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5月。
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6月。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大中國文學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年7月。
紀懿珉:《蘇軾記遊文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黃蕙心:《蘇東坡和陶詩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王秀珊:《論東坡詞中的仕隱情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7月。
畢愛杰:《論蘇軾的遊記散文》,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
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7月。
許慈娟:《困境與超越──以東坡詞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 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莊國瑞:《宋代山水遊記新論》,內蒙古師範大學漢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4年1月。
謝迺西:《蘇軾山水詩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 月。
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7月。
蔡惠玲:《東坡黃州時期詩歌探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三)單篇論文
丁永淮:〈蘇東坡黃州活動年月表〉,《黃岡師專學報》,第2期,1982年。
王兆鵬:〈蘇軾貶居黃州期間詞多詩少探因〉,《全國第八次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的考察〉《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35。
王玉英:〈一段心靈的掙扎史──蘇軾黃州詞文解讀〉,《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1998年。
王定璋:〈謝靈運與「大歷十才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
王海娟:〈言簡意豐 意味雋永-〈記承天寺夜遊〉簡析〉《山西教育》,2002年,第24期。
王士君:〈論明清散文對蘇軾遊記的繼承〉,《山東行政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10月。
方星移:〈蘇軾居黃期間詩作對「今我」的描寫與表現〉《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2月,第21卷,第6期。
朱德發:〈試論中國游記散文的文體特徵〉,《菏澤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2001年2月。
李向麗:〈試論唐宋牡丹的藝術特色〉,《中州學刊》,2007年11月,第6期。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頁109。
吳雪濤:〈蘇詞四首繫年商兌〉,《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林非:〈關於散文、游記和雜文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
范曉燕:〈論蘇軾雅詞及其審美特徵〉,《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徐慧琴:〈對游記散文定義的再思考〉,《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9年3月。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的書寫困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席慕蓉:〈祝福〉,收錄於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臺北:元尊文化企業,1997年12月10日)
郭預衡:〈北宋文章的兩個特徵〉,《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頁300∼310。
章滄授:〈漢賦的創作藝術美〉,《漢賦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
梅大聖:〈論蘇軾黃州詞的文化生命〉,《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1年12月。
張高評:〈創意與寫作──以宋詩名篇為例〉,成功大學中文系第四屆實用中文寫作學術研討會,頁10。
葉嘉瑩:〈從元遺山論詩絕句談謝靈運與柳宗元的詩與人〉,《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31∼71。
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宗教》,1995年,第1期,頁23∼25。
蓋琦紓:〈山水的「行旅」與「遊覽」──韓愈〈南山詩〉、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之析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1年6月,第5期。
劉少雄:〈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3期,1995年9月
劉乃昌:〈論蘇軾的散文藝術〉,《東岳叢論》,1986年5月,頁54∼55。
劉昭明:〈蘇軾詠雁詞之人格典範與文藝創意〉,《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299∼366。
劉培:〈論蘇軾的辭賦創作〉,《暨南學報》,2006年,第5期,頁119。
劉澤亮:〈士大夫與禪宗〉,《佛學研究》,1998年,頁94∼99。
鄭金梅:〈蘇軾游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原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2002年8月。
鄭明娳:〈論遊記體散文〉,《文訊月刊》,第29期,民國76年4月,頁197。
簡光明:〈蘇軾與莊子〉,《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頁249∼274。
饒學剛:〈再論蘇東坡文藝創作的高峰在黃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月。
饒學剛:〈東坡黃州生活創作繫年〉,《黃岡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5.202.22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5.202.22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