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112114-1451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112114-145106
論文名稱
Title
從TEDS 2008與2012總統大選資料探索台灣年輕人不投票之因素
Why Taiwanese Young Voters Do Not Vote: Investigation into TEDS 2008 & 2012 Data Se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2-12
關鍵字
Keywords
總統大選、台灣年輕選民、投票參與、TEDS2012、TEDS2008
Taiwanese young voter, voter participation, presidential election, TEDS2008, TEDS2012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5 次,被下載 2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6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年輕選民投票參與之因素,使用TEDS2008總統大選面訪案與TEDS2012年總統大選面訪案之資料,並建構出年輕選民投票參與之模型,為此進行兩個步驟的檢驗與檢視,先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x2)初步對於自變項與依變項(選民投票參與)間是否具有顯著相關性進行檢驗;各別進行兩階段的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第一階段為尚未將年齡交乘進自變項中,即原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第二階段為將年齡控制後再進行自變項與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由此來觀察年齡對於各自變項與投票參與的影響為何。再以二元勝算對數分析(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來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檢視各自變項是否如筆者預期地影響年輕選民投票參與。
  本研究發現,於2008年的第一階段的二元勝算分析中得知,選民的年齡、省籍、政黨認同、內部-政治效能感、族群認同、收看選舉新聞的頻率、最常閱讀的報紙種類、執政黨領導的中央政府滿意度,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第二階段為將年齡控制後再進行自變項與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發現到上階段中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項在年齡控制為20-39歲的情況下並未有顯著影響。
  於2012年在第一階段的二元勝算分析中得知,選民的年齡、省籍、政黨認同、族群認同、執政黨領導的中央政府滿意度、制衡政府的想法、公民責任感,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第二階段中發現,年輕選民的宗教信仰、省籍、政治興趣、個體經濟現況之評估、制衡政府的想法、公民責任感,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what affects young voters’ voter turnout based on analysis of two face-to-face survey data sets collected after Taiwan's 2008 and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analysis includes two phases: the first is using chi-square test to che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voter turnou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he second is using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to test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extension to which thes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ffects voter turnout. This study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previous studie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age variable in explaining voter turnout, by focusing on the group of young voter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can explain voter turnout of Taiwanese young voters: ethnic background, party identification, ethnic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efficacy, types of newspaper read, frequency of watching TV news,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cumbent political party, perception about check and balance in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interest, religious belief, civil dut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學位論文審定書+i
致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表錄+viii
圖錄+ix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章節安排+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人口學以及社會團體因素與投票參與+9
一、國外文獻及研究+10
二、國內文獻及研究+14
第二節 政治心理因素與投票參與+14
一、國外文獻及研究+14
二、國內文獻及研究+16
第三節 經濟評估與投票參與+18
一、國外文獻及研究+18
二、國內文獻及研究+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20
一、投票參與模型+20
二、年輕選民投票參與模型+22
第二節 研究資料說明+28
一、2008年總統選舉面訪案說明+28
二、2012年總統與立委選舉面訪案說明+31
第三節 研究假設+33
第四節 變項處理+39
一、人口學及社會團體變項+46
二、政治心理因素+46
三、經濟評估+49
四、對投票的看法+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50
第六節 研究限制+51
第四章 研究發現+52
第一節 卡方檢定的結果+52
一、2008年總統選舉面訪案卡方檢定之發現+52
二、2012年總統及立委選舉面訪案卡方檢定之發現+64
第二節 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的結果+76
一、2008年總統選舉面訪案二元勝算對數分析+76
二、2012年總統及立委選舉面訪案二元勝算對數分析+89
第三節 小結+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書目+117
英文部分+117
中文部分+11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Abramson, Paul R., and John H. Aldrich. 1982. “The Decline of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3): 502-521.
Aimer, Peter, and Raymond Miller. 2002. “Partisanship and Principle: Voters and the New Zealand Electoral Referendum of 1993.”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1(6): 795-809.
Balch, George I. 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Methodology 1(2): 45-72.
Bornstein, Nicholas, and Philippe Thalmann. 2008. “I Pay Enough Taxes Already! Applying economics Voting Models to Environmental Referendum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5): 1336-1355.
Bowler, Shaun, Todd Donovan, and Jeffery A. Karp. 2007. “Enraged or Engaged? Perferences for Direc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ffluent Democracie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0(3): 351-362.
Camp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De Vreese, Claes H., and Holli A. Semetko.2004. “News Matters: Influences on the Vote in the Danish 2000 Euro Referendum Campaig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3(5): 699-722.
Denver, David. 2002. “Voting in the 1997 Scottish and Welsh devolution referendums: Information, interests and opin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1(6): 827-843.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Ferejohn, John A.,and Morris P. Fiorina. 1974. “The Paradox of Not Voting: A Decision Theoretic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2): 525-536.
Le Duc, Lawrence. 2002. “Opinion Change and Voting Behaviour in Referendums. ”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1(6): 711-732.
Markowski, Radoslaw, and Joshua A. Tucker. 2005. “Pocketbooks, politics, and parties: The 2003 Polish referendum on EU membership.” Electoral Studies 24(3):409-433.
McAllister, Ian. 2001. “Elections Without Cues: The 1999 Australian Republic Referendum.”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6(2): 247-269.
Miller, Warren E, and Shanks J. Merrill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rton, Rebecca. 1991. “Groups in Rational Turnout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3): 758-776.
Peterson, Steven A. 1992. “Church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ly 20(1): 123-139.
Riker, Willam H., and Peter C. ordeshook. 1968. ”A Theory of the Calculus of Voting.”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1): 25-42.
Tsai, Chia-hung. 2001. ”Why Do Taiwanese Vote? ”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8(2): 125-158.
王中天,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及其投票行為:台灣 2008 年總統選舉的觀察〉,《選舉研究》,17(2):35-69。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9:59-117。
王泰俐,2013,〈『臉書選舉』?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社群媒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1(1):1-52。
王逸舟譯,Alan Isaak 原著,1993,《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王嵩音,2010,〈台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 v.s. 新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36。
王鼎銘,2007,〈成本效益、公民責任與政治參與:2004 年公民投票的分析〉,
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21:75-116。
王柏燿,2004,〈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1(1):171-195。
江文孝,2005,〈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吳俊德、陳永福,2005,〈投票與不投票的抉擇-2004年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的探索性研究〉,《台灣民主季刊》,2(4):67-98。
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21:75-116。
吳重禮、崔曉倩,2010,〈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 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9-44。
吳重禮、崔曉倩,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 年與 2008 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7(4):137-182。
吳重禮、鄭文智、崔曉倩,2006,〈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 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4):599-638。
吳親恩、林奕孜,2012,〈經濟投票與總統選舉:效度與內生問題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6(2):175-231。
呂亞力,199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沈清松,1995,《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林聰吉,2007,〈社會網絡、政治討論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4(2):01-24。
金溥聰,1995,〈選舉議題設定-新聞媒體與政黨的角力賽〉,《新聞學研究》,50:157-160。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 2009 年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2):69-95。
姚惠忠、汪睿祥、高浩緯,2011,〈選民政黨傾向與候選人危機反應策略之關係〉,
為例〉,《選舉研究》,19(2):69-95。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游盈隆等,1987,《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孫天龍,2006,〈大眾傳播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世昌,1997,〈台灣選民投票參與之研究:一個理性選擇理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 2004 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吳政治學報》,22:121-160。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臺灣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3(2):1-38。
張傳賢 ,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 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1):37-70。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臺灣政治學刊》,15(1):3-71。
盛杏湲,2001,〈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莊雅棻,2002,〈台灣選民的選舉參與行為: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5(1):87-118。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 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01-22。
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5(3):121-156。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9(2):85-115。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09-151。
游雅嵐,2005,〈投票率研究之初探〉,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信達,2004,〈世局變動中的台灣大學生政黨認同與政治信任感〉,《中國地方自治》,57(1):5-35。
黃信豪,2005,〈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
《選舉研究》,12(2):111-147。
黃信豪,2006,〈政治功效意識的行動效果(1998-2003)〉,《台灣民主季刊》,3(2):119-158。
黃智聰、程小綾,2005,〈經濟投票與政黨輪替-以台灣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2(2):45-78。
楊孟麗,2003,〈投票意願與經濟不景氣:台灣的情形〉,《選舉研究》,10(2):159-191。
楊婉瑩 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爲例〉《東吳政治學報》,(23):115-156。
廖益興,2003,〈候選人競選行為及其效能之研究:以台灣 2000 年總統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廖益興,2006,〈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行為研究〉,《中華行政學報》,3:185-202。
劉正山,2009,〈2008 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16(2):51-70。
劉自平、吳重禮、戴士展,2012,〈交叉壓力、意見表達與政黨認同: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19(2):01-36。
劉念夏,2007〈候選人評價的選舉效應-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評論》,2:51-70。
劉嘉薇、黃紀,2012,〈父母政黨偏好組合對大學生政黨偏好之影響—定群追蹤之研究〉,《選舉研究》,9(3):37-84。
蔡佳泓、許永明、黃琇庭,2007,〈兩極化政治:解釋台灣2004總統大選〉,《選舉研究》,14(1):1-31。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謝邦昌、江志民,1998,〈民意測驗中的社經發展指標、人口特性與投票行為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04:26-4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